完善教學,進取不舍
數學教學中使用教材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師在教學中如何恰當地運用教材;另一個是如何經常地指導學生閱讀與鉆研教材。教材是按照教學大綱編寫的,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主要依據,是學生教學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就數學教學來說,它的主要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 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消化教材,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學生消化與鞏固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必得有一個過程,認真地閱讀與鉆研教材,是消化教材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的重要措施之一。例如,教師在課堂上講過的一些法則、定義、定理及某些結論的敘述和概括,學生總不是一聽課就掌握了的,但通過課后的認真閱讀和仔細鉆研教材,結合回憶教師的課堂講解,一般能夠加深理解,逐步學會用正確的數學語言去敘述它們,也能為靈活運用打下基礎。加上課外作業及不斷的復習,學生就能牢固地掌握這些知識了,即使有些學生接受能力較強,似乎聽了課后就能掌握,但如果不肯在鉆研教材上花些工夫,掌握也會是暫時現象。
2. 可以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學生解答習題是基礎知識的初步應用。眾所周知,只有在通過教師的教學和自己的鉆研教材,牢固地掌握定義、定理、公式、法則等基礎知識以后,演算習題才會得心應手、迎刃而解;同時,教材上所列例題,一般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能指導學生課后認真鉆研例題,反復推敲,也能收到廣開思路之效;特別是在學了一種新的方法以后,解題要點、書寫格式等往往都需要以例
題為樣板,這樣,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就更為重要了。
3. 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獨立鉆研精神。使學生不斷提高閱讀能力、養成獨立鉆研的精神也是教師的重要任務。數學教材雖然也和其他教材一樣,是根據教學大綱用科學的連貫的敘述來說明教學內容,但也有它獨特的詞匯、不同的敘述格式和語言特點,因此,必須經常地指導學生閱讀和鉆研教材,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了,養成了獨立鉆研的習慣,這不僅能大大減少接受新教材的困難,語言表達能力也會因而得到提高,同時,還為學生閱讀數學課外書創造了條件,這樣,學生就能不斷地擴大視野,彌補課堂知識的不足。
二
在數學教學中,普遍存在一種傾向,那就是教學脫離課本,例如我在剛開始教書時,叫學生合上教材
聽課,除了布置作業以外,從不利用教材,課堂上有些空余時間,往往只布置學生解答習題;學生也普遍存在這樣一種不良習慣,下課后首先解題,不愿閱讀教材,直到解答習題遇到困難時才翻閱例題,期末復習時也不會全面閱讀教材,平時能反復鉆研教材的更是寥寥無幾。
這種現象的存在已經給教學質量的提高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主要是影響了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的牢固掌握。例如許多學生不能用連貫的科學的數學語言敘述定義、定理,回答教師這方面的問題往往斷斷續續,不知所云。這主要是學生沒有認真閱讀教材的結果。
二,不善于新舊知識的前后聯系。 在數學新知識的學習中,不少同學遇到了這樣的情況:每個新學的知識點都懂,后面的習題也會做,但到了一章學完以后,不僅綜合性的題不會做,甚至連做過的習題也不會做了.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我原先總認為是由于學生知識遺忘、綜合運用能力不高而造成的正常現象,不必為此驚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其實,正常現象之說是站不住腳的,根本原因在于平時的學習中出了問題.學習新課時,我只是機械地要求學生把基礎知識記住,跟著課本的思想搞懂例題的每個步驟.至于后面的同步習題,用這些知識一套就靈,仿照例題去做準行.看起來似乎學得輕松,其實在不知不覺中忽視了不少重要的方面.例如,公式的發現和推導過程,與前面所學知識的聯系,所涉及的數學思想方法等等.
由于教材上每節后面的習題與知識點同步,因此多數題能用本節知識對號人座地解出,從而掩蓋了學習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它是學習數學的大敵,嚴重影響了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如何才能克服這種“學時全懂,學完后全不懂”這一怪現象呢?
一、學習新知識時不僅要重視結論,而且更要重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