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改體會---- 談談教師角色的轉變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必須改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以及大量演練習題的數學教學模式。教師必須轉變角色,充分發揮創造性,依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去理解一個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個結論是怎樣探索和猜測的,以及這個結論是如何被應用的。通過這樣的形式,使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得到落實。下面我從五個方面來談: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創設寬松氛圍、競爭合作的班風,營造創造性思維的環境。
羅杰斯提出:“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發揮創造性,必須克服那些課堂上老師是主角,少數學生是配角,大多數學生是觀眾、聽眾的舊的教學模式。因為這種課堂教學往往過多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教師應以訓練學生創新能力為目的。保留學生自己的空間,尊重學生的愛好、個性和人格,以平等、寬容、友善的態度對待學生,使學生在教育過程中能夠與教師一起參與教和學,做學習的主人,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體能集思廣益,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在班集體中,取長補短。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搞好合作教學,使教師、學生的角色處于隨時互換的動態變化中,設計集體討論、分組操作等內容,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特別是一些不易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在班集體開展討論,這是營造創新環境發揚教學民主環境的表現在班集體中。學生在輕松環境下,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學生敢干發表獨立的見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將幾個想法組合為一個更佳的想法,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集體創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讓有的學生處于明顯的從屬地位,都是應細心把握,責任確定到每個學生,最大限度調動學生潛能。
二、創設良好導入情景,激發學生探索動機。
創設良好導入情景,激發學生探索動機是引導學生探索學習的前提。在導入階段應當弱化復習作用,強化情景創設功能,創設好奇、疑惑、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進而產生主動探索的強烈愿望。在創設情境時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導入要有生活性,要關注學生的生活背景。數學教學內容雖然是抽象的,然而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適合學生接受的原型。從學生的背景出發,設計生活化的導入情境,可使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與魅力,能夠激發學生去探索數學知識的愿望。
2、導入要有趣味性,符合學生年齡特點。正如美國教育家布魯諾所言: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因而導入階段設計應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充分關注學生興趣。可采用故事導入、謎語導入、游戲導入等,也可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導入。
3、導入要有啟發性,能誘發疑問和思考。
4、導入要有知識性,與新知識有密切聯系。設計導入情境時要關注學生的知識基礎,情境要有一定的知識性,同時與新知識有密切的聯系,對學習新知識有所幫助,使學生更容易地開展對新知識的探索。例如:開始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在玩蹺蹺板游戲時,當把兩邊加上或減去相同重量后蹺蹺板的狀態會怎樣?若把兩邊的重量同時擴大或縮小同樣的倍數后蹺蹺板的狀態又會怎樣?這樣用實際問題導入,引起學生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的興趣。
三、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學生有了參與的動機,還需有參與的機會。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千方百計地創設條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這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知識過程的關鍵,也是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的落腳點。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能力的重要途徑。
1、讓學生動手操作。動手操作的過程是一個手和腦并用的過程,是培養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教學中,教師要突出操作過程,創造條件,讓學生人人動手,按要求進行操作,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在現行教材中,能借助動手操作來理解的內容很多,需要不斷挖掘,但在使用時應注意兩點:⑴、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動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學生借助直觀的活動來實現和反映其思維活動,所以必須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考空間。⑵、操作活動要適量、適度。也就是動不動就操作,操作并不是多多益善;如果學生的直觀認識到一定程度時,就應該使學生在豐富的表象的基礎上及時抽象,由直觀水平向抽象水平轉化。例如:在學習立體圖形的表面展開圖時,讓學生在課堂上剪紙張,再折成長方體、四面體。學生易于理解長方體、四面體的表面展開圖。
2、促使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教學要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可以讓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比如:教學“用兩邊對應成比例且夾角相等識別兩三角形相似”時,設計如下問題:若已知任意兩邊對應成比例,一組角相等能否識別兩三角形相似?學生在探索和交流的過程中,經歷了觀察、推理、歸納等過程。
另外,在教學中還要安排適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義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比較充分的思考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樂于鉆研、善于思考、勤于動手的習慣,讓學生有機會在不斷探索與創造的氛圍中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的價值。
3、鼓勵學生合作交流。在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上要進行變革,由原來單一的班級授課轉向內涵豐富、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如,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一種這樣的教學組織形式。學生在小組中從事學習活動,借助于學生之間的互動,有效地促進學生之間的共同進步。這是一種較易操作教學組織形式。
談談教師角色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