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離不開恰當的取材
“取材”往往被文學創作所重視,其實數學教學同樣離不開恰當的“取材”,它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掌握知識,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數學學習的材料要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提取,材料要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相聯系,材料的組合要有邏輯聯系。根據小學生認知和情感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以生活經驗材料引起有意識注意。
學生隨時隨地都在進行感性知識的積累,但這些積累往往是學生的無意識注意,課堂教學必須選擇合適的生活材料,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再體驗,引起學生的有意識注意,使之直接指向教學內容。如在教學《認識厘米 用厘米量》時,我為了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幾厘米”的概念,讓學生拿出平時熟悉的鉛筆、書、文具盒等物體,去估一估、量一量、看一看、辯一辯、做一做。這為學生從生活中提煉知識提供了幫助,使學生不是為厘米而學,而是為了豐富知識、提高素養而學。
二、以趣味性材料引發主動參與。
教師通過向學生展示感興趣的材料,會使他們產生“新奇”的感覺。教師利用這種好的學習情感,適時引導學生思考,學生的思維會更活躍,積極性會更高。教學《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時,其重點和難點就是讓學生理解,個位不夠減時從十位退一,為了突破這個重、難點,我以北京審奧成功作為大背景,讓學生置身于大的情境中,感受數學樂趣無處不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是積極主動的,饒有興趣的,實現了認知與情感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