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與數學》課堂實錄(精選5篇)
《時間與數學》課堂實錄 篇1
教材版本: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
教學資源:教學課件一套、計算機數臺(保證每組一臺)
課堂實錄:
一、設計問題情境,探索日歷中的數學。
師:同學們,誰愿意告訴大家,今天是幾月幾日?今天星期幾?
生:今天是9月6日,星期二。
師:要想知道哪一天是星期幾,我們可以怎么做?
生:可以看日歷。
師:好。這是一張9月份的日歷表。(師點擊,屏幕上顯示9月份的日歷表。)請你們看一下,9月1日是星期幾?
生:9月1日是星期四。
師:我們正常情況下什么時候休息?
生:我們在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
師:在9月份的日歷表中,是星期六的有哪些日期?
生:是星期六的有9月3日、10日、17日和24日。
師:今天老師向大家介紹一個好朋友,他叫飛飛。聽聽他說什么。(師點擊,屏幕上出現一個小男孩,同時聲音:我叫飛飛,我周六、周日休息。我的父親是一名火車司機,他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我母親是一名飛機乘務員,她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聽了飛飛的話,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飛飛的父親是工作3天休息1天,也就是每4天休息1天。
生2:我知道了飛飛和我們一樣,也是在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的。
生3:我還知道飛飛的母親工作1天休息1天,也就是每2天里有一個休息日。
師:飛飛想和父母一起去森林公園玩,他們可以選擇哪一天?
生遲疑,看日歷。
生1:他們可以10日去。
生2:不對,10日飛飛的父親不休息。
師:我們可以在日歷上做些什么,就可以很快很明確地知道飛飛他們全家什么時候共同休息呢?
生:可以在日歷中把他們各自的休息日用標記標出來。
師:這是一個好辦法。我們來試試,用一些符號在日歷表中分別標記出他們三人的休息日。(師點擊,出現日歷表以及日歷表上方的一段話。)誰愿意讀讀這段話?
生讀:從9月1日算起,請用 標出父親的休息日,用 標出母親的休息日,用√標出飛飛的休息日。
師:小組里討論一下,怎么做可以又快又準確。
(學生討論)
師:好,你們可以在計算機上操作了,把相應的標記拖動到飛飛以及父親、母親相應的休息日里。
生小組或自己操作。
(師點擊,轉播某個小組屏幕上的內容)師:這是第三小組完成的。請他們講講是怎么想的。
生1:我們是這樣想的。父親是工作3天休息1天,所以是每4天就有1個休息日。第一個休息日是4日,第二個休息日就是8日,然后是12日、16日,依次類推。母親是工作1天休息1天,就是兩天有1個休息日,我們還發現,母親的休息日都是雙數。飛飛是星期六、星期日休息,只要在周六、周日的這兩行都標上√就行了。
生2:我們發現父親的休息日都是4的倍數。母親的休息日都是2的倍數。
師:你們都很善于思考。現在我們可以知道飛飛他們全家哪一天共同休息了嗎?
生:他們全家在4日、24日共同休息,所以他們可以在這兩天一起去森林公園玩。
師:在日歷表中,我們除了能看到他們全家共同的休息日之外,還可以看到什么?
生:還可以看到飛飛和父親共同的休息日、飛飛和母親共同的休息日、父親和母親共同的休息日。
師:現在你們把他們各自的休息日以及他們共同的休息日輸入到相應的圓圈圖中。
父親的休息日 母親的休息日 飛飛的休息日
父子共同的休息日 母子共同的休息日 父母共同的休息日 全家共同的休息日
生自己操作。
(師點擊,轉播某小組的內容)師:這是第五小組完成的,幫他們檢查一下。
生1:飛飛的休息日,我們填的和他們組的順序不一樣。他們小組是按日期的先后順序填的,我們是先填周六的幾個日期,再填周日的幾個日期。
生2:老師,我們認為4日、24日是他們全家共同的休息日,不能再作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了。
生3:你說的不對。4日、24日既然是他們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父親和飛飛當然是同時休息了,也應該是父子共同的休息日,同時也是母子共同的休息日,還是父母共同的休息日呢。
生4:我們同意他的觀點。4日、24日是他們共同的休息日。
師:真不錯。看來這個問題大家已經解決了。原來日歷表中還蘊藏著這么多的數學問題呢。你們還想繼續探討嗎?
生:想。
(師點擊,出現一個單獨的9月份的日歷表。7、8、14、15四個日期被紅色矩形框框住。)師:請仔細觀察這四個日期,你能發現什么?
生1觀察片刻:老師,我發現7和8相差1,14和15 也相差1。
師:哦,這個小朋友是橫著來觀察的。很不錯。
生2:我發現,豎著看,7比14少7,8比15少7。
生3:我是斜著看的,7和15 加起來是22,而8和14加起來也是22,這兩個和是一樣的。
師:你們太棒了!我們橫著看,每行的兩個數相差1;豎著看,每列的兩個數相差7;斜著看,兩個數相加的和與另兩個數相加的和相等。這是不是一個普遍的規律呢?再看一組數。
(師點擊,在日歷表中又框住四個日期。)請你們想想,這組數還存在我們剛才發現的規律嗎?
生觀察片刻:老師,是的。橫著看兩個數相差1;豎著看兩個數相差7;斜著看相加的和相等。
師:你們還想以哪組數來進行觀察,小組里互相說一說你們發現的規律。
(小組討論。)
師:四個數有這樣的規律。那么9個數呢?(師點擊,日歷表中框住9個數:
7、8、9、
14、15、16、
21、22、23)
生1高興地:老師,我發現了!橫著看,7和8相差1,8和9相差1,下一行的數也有這樣的規律,也就是每行相鄰的兩個數相差1;豎著看,7和14相差7,14和21相差7,其他兩列的數也有這樣的規律,也就是每列相鄰的兩個數相差7。
師:你很棒,孩子。
生2:我也發現了,7和23相加是30,8和22相加也是30,9和21 相加也是30。
生3:老師,7+15+23=45,9+15+21=45,8+15+22=45,他們的和相等。
師:你可真善于觀察。
二、探討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師:孩子們,你們觀察得很仔細。日歷表中還有很多有趣的數學問題呢,我們以后再去研究好嗎?其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也有很多呢,請你們選擇屏幕上的兩朵花,每朵花后面都有一個有趣的問題。你們看清要求,就可以進行操作了。
(生自由操作。)(師轉播某個小組的內容)
師:這是第二小組完成的。我們先請他們講講是怎么想的。
生1:我們觀察到,父親是一步跨三個臺階,所以父親踏到的臺階數應該是3,6,9這樣的數。兒子是一步兩個臺階,所以他踏到的臺階是2,4,6這樣的數。他們都要踏到的第一階是第6階,都要踏到的第二階是第12階,也就是父子都要踏到的臺階的數是6的倍數。
師:同學們評價一下,他們觀察的怎么樣?
生2:他們說的很詳細,觀察地很正確。
生3:我們還發現父親踏到的臺階的數都是3的倍數,兒子踏到的臺階的數都是2的倍數。
師:你們真棒。我們看看另一個有趣的問題。(點擊,轉播另一小組屏幕的內容)這是第一小組完成的。請他們講講是怎么想的。
生:我們觀察到,1路車是每3分鐘發一次車,所以從7時起,它發車的時間是7點03分,7點06分,7點09分,7點12分,7點15分,7點18分等這樣。2 路車是每5分鐘發一次車,所以從7時起,2路車發車時間是7點05分,7點10分,7點15分,7點20分等這樣。1路車和2路車從7時起,同時發車的時間有7點,7點15分,下一個同時發車的時間是7點30分,他們每隔15分,會同時發一次車。
師:同學們可真棒!不僅善于觀察,還很會動腦筋思考。
三、小結。
師:這一節我們探討了一些與時間有關的數學問題,你們有什么感受嗎?
生自由暢談。
生1:我沒想到生活中有這么多的數學知識。
生2:老師,原來數學也這么有趣,并不枯燥。
…… ……
【點評:這是一節數學實踐活動。課程標準指出,在本學段的實踐活動中,要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實驗、調查、推理等實踐活動,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等。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初步獲得一些數學活動的經驗,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教師在本次活動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在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的基礎上,應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情境,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地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主動地進行探索,描述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體會日歷中包含著的豐富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整個數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的、友好的、互動的、朋友式的關系。】
《時間與數學》課堂實錄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具體問題的探索,體會時間與數學的密切聯系。
2、過程與方法:在觀察比較、發現規律的現實活動中,進一步提高觀察能力和發現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數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開放性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具體問題的探索,體會時間與數學的密切聯系。
教學難點:
在觀察比較、發現規律的現實活動中,進一步提高觀察能力和發現的能力。
教學方法:
觀察、交流
教學準備:
投影、掛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
1、領會情境中的問題
奇思的父親每天工作3天休息一天,你怎樣理解這句話?母親每工作一天休息1天,你又是怎樣理解呢?
2、讓學生按要求在日歷上分別標出父親、母親、奇思的休息日,可以分別用不同的符號表示,然后進行反饋。
3、進一步引導學生:根據奇思一家3口的休息日,我們還能知道什么?
三、日歷中的規律
1、觀察日歷可以先看上下,再看左右,然后再看對角線上的數,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2、觀察日歷表中的4個數字,你發現了什么?
交流自己的發現
3、 觀察日歷表中有陰影的9個數,你又有什么發現?
4、 你還能在日歷中找到什么規律?
四、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時間與數學》課堂實錄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具體問題的探索,體會時間與數學的密切聯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過觀察、比較、尋找各種規律,體會到日歷中包含著豐富的數學問題。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有規律的。每天我們到一定的時間就會做一定的事情。在這樣的作息時間里就存在這很多數學問題,你們有興趣研究嗎?
二、探索新知,解決問題
1、飛飛的父親是一名火車司機,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飛飛的母親是一名飛機乘務員,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從9月1日開始算起,請用▲標出父親的休息日,用●標出母親的休息日。(課本第75頁的例題)
2、圍繞下列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交流:哪幾天飛飛的父母同時在家休息?哪一天飛飛能和父親同時休息?
3、指導學生將日歷中的帶標記的日期填到相對應的圖中。
4、學生根據表示“父親休息日”“母親休息日”“飛飛休息日”的三張圖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韋恩圖,并交流填的方法。
三、拓展應用:
觀察日歷找規律:
觀察日歷中的加框的4個數字,你發現了什么?
12比11多1,……18比11多7,……
嘿!我發現了:11+19=30,…… 換另一組再試一試。
教學反思:
5、時間與數學
教學目標:
1、根據居民身份證號碼,知道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歲數。
2、學習用統籌的思想去思考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聯系具體實例,讓學生經歷合作探究的過程。
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增強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創設“看身份證”的情境,提出問題:你知道這個人的出生年、月、日嗎?她今年幾歲了?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請學生觀察、交流從身份證上獲得的信息。
2、全班交流根據居民身份證號碼,知道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歲數的方法。
三、實踐練習,拓展延伸
1、獨立完成第78頁的2、3兩題,然后分別交流自己的結果是怎樣想出來的。
2、(回家)做水的小實驗,并進行相關的計算,然后交流實驗后的想法。
四、課堂總結:在這堂課中,你有什么收獲?
《時間與數學》課堂實錄 篇4
時間與數學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具體問題的探索,體會時間與數學的密切聯系。
2、過程與方法:在觀察比較、發現規律的現實活動中,進一步提高觀察能力和發現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數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開放性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具體問題的探索,體會時間與數學的密切聯系。
教學難點:
在觀察比較、發現規律的現實活動中,進一步提高觀察能力和發現的能力。
教學方法:
觀察、交流
教學準備:
投影、掛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
1、領會情境中的問題
奇思的父親每天工作3天休息一天,你怎樣理解這句話?母親每工作一天休息1天,你又是怎樣理解呢?
2、讓學生按要求在日歷上分別標出父親、母親、奇思的休息日,可以分別用不同的符號表示,然后進行反饋。
3、進一步引導學生:根據奇思一家3口的休息日,我們還能知道什么?
三、日歷中的規律
1、觀察日歷可以先看上下,再看左右,然后再看對角線上的數,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2、觀察日歷表中的4個數字,你發現了什么?
交流自己的發現
3、 觀察日歷表中有陰影的9個數,你又有什么發現?
4、 你還能在日歷中找到什么規律?
四、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時間與數學》課堂實錄 篇5
〖教學目標〗
1. 根據居民身份證號碼,知道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年齡。
2.學習用統籌的思想去思考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4.經歷操作、討論、交流等實踐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動口、動腦的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時時處處有數學,并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材分析〗
“時間與數學(二)”是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是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的一系列數學活動情境。這些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活動材料,讓學生充分感受時間與數學的密切關系,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能夠用數學的觀點看時間,使數學生活化,同時提供了素材以及進行探索研究的機會。
本節課共設計了三個活動。
1. 活動一是認識身份證,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身份證,但是從身份證上能得到哪些信息,有些學生知道,也可能會有少數學生不知道。先讓學生把自己家長的身份證復印件拿出來,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有利于學生了解身份證以及身份證的作用。
2.活動二是幫助媽媽做家務,讓學生先在家里把燒開水、洗茶杯、擦地板這些活干一遍(因為可能有些學生這些家務只是見媽媽做過,而自己從來就沒有親身實踐過),然后把自己勞動時所用的時間記錄下來,在小組內交流。通過這個活動,使學生學習用統籌的思想去思考和解決一些簡單的有關時間安排的實際問題。
3.活動三是做實驗。通過做實驗,介紹人類水資源的缺乏,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使學生增強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這些活動都充分體現了生活中時間與數學的關系,可以使學生從中進一步感知生活離不開數學,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們的學生多數來自于城市,生活經驗比較豐富,這就為學生學習這一課打下了很好的生活基礎。另外,學生學習了年、月、日之后,對有關年、月、日的知識已經有了比較充分的認知和體驗。有了這些基礎之后,讓學生根據父母的身份證介紹自己的爸爸媽媽、計算爸爸媽媽的年齡,并說一說身份證的作用;讓學生獨立或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完成課本中的第2、第3、第4題,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但由于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三年級學生年齡的不超過9歲,所以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還不是太強。
〖教學設計〗
(一)活動一:認識身份證
同學們,你們喜歡自己的爸爸、媽媽嗎?你愿意把你的爸爸、媽媽介紹給同學們認識嗎?請你把爸爸媽媽的身份證復印件拿出來在小組內說一說,從身份證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能推算出他們的年齡嗎?請你說一說身份證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在小組交流過之后各組選出代表再在全班交流一下。)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活動,使學生了解了居民身份證的作用,知道在很多場合都需要出示居民身份證,以提供個人的一些基本情況。把教材略加修改,改為通過身份證向同學介紹自己的爸爸、媽媽,學生會更感興趣,同時,也會有一種自豪感。從而會更喜歡數學。)
(二)活動二:幫媽媽做家務
我們每個同學在介紹自己的媽媽時,都表現得非常自豪,可見你們是非常愛媽媽的。愛媽媽就要付諸行動,老師讓你們回家幫媽媽燒開水、洗茶杯、擦地板。你們做了嗎?在干這些活時至少需要多長時間?把你們各自的活動記錄拿出來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并說一說是如何安排這些工作的,怎樣安排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這些工作?(小組交流之后選出代表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活動,使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鼓勵學生用數學思考問題,用數學的思想去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并培養學生關愛父母和勤勞的良好品質。)
(三)活動三:做實驗
這是預測一個沒有擰緊的水龍頭一天浪費幾杯水的小實驗。
1. 先讓學生進行猜測,漏掉一杯水用幾分?一時漏掉幾杯水?
2.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得出漏掉一杯水用幾分(用整分計算)。以小組為單位小組長負責,在盛滿水的紙杯底部用大頭針扎一個小孔,把紙杯漏水的部分正對著瓶口,把紙杯坐在瓶子上,并開始記時。注意觀察紙杯里的水滴完所用的時間。
在進行“紙杯滴水”實驗的同時進行下面的內容。
誰愿意告訴大家“你一天至少要喝幾杯水?”,在練習本上算一算你一個月至少要喝多少杯水?半年呢?一年呢?算過之后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的,然后在全班交流。(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算法,要根據一個月、半年、一年的具體天數而定,不同的月份天數不同,上半年和下半年天數也不同,平年和閏年的天數也不同。)
我們每個人一年需要這么大的飲水量,可見水對我們是多么重要。
課件出示
某地區因缺水威脅各種生物生存和生活的錄像及圖片。同時配錄音“水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離開了水人類就無法生存,但是同學們,你們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個國家,有多少人面臨水資源危機嗎?世界上有 80多個國家,20億人口正面臨水資源危機,其中26個國家的3億多人正生活在缺水狀況中。我國600多個城市中,有一半城市缺水,有10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看過、聽過之后你有何感想呢?
(設計意圖從小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關心人類居住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
3.反饋“紙杯滴水”實驗所用的時間。
4.讓學生獨立推算出1時、8時、1天漏掉多少杯水。學生交流推算的結果及方法。如果壞了的水龍頭和這個水杯漏水的速度相同,會出現什么情況?通過這個實驗你還有什么想法?
(聯系生活,引導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活動,你感觸最深的是什么?今后你將怎樣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