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愉悅的數學課堂——感悟鮮活的數學生活
新課程標準指出: “數學課堂是關注人全面發展的課堂,不同的人應得到不發展。”是呀,學生在課堂上,應是自由的、快樂的、充實的,能享受思考的快樂,感悟著學習的樂趣,體驗著成功的愉悅。反思我們的數學課堂,學生普遍認為枯燥乏味、機械繁雜,令人生畏,生厭。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如何追尋和創設愉悅的課堂環境呢?筆者認為多多聽聽下面的聲音。創設引人入勝的生活情境
新課程理念認為,生活是一個大課堂,蘊涵著豐富的、生動的問題情境。生活情境是鮮活的、形象的,也是學生非常喜愛的,在生活情境中,他們能體現生活和生命的意義,能學到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體驗到整個世界與數學的神秘聯系。更會充滿激情地在生活中發現和生產數學問題和數學信息。
教學片斷一:
圓的周長導入:
師:投影出示
邊長 4米的正方形和直徑4米圓形花圃,
師:小明和小紅跑步的速度一樣,同時出發,誰會先繞著跑完一圈?
生 1:我猜小明跑得快。正方形的花圃顯得比較小。
生 2:那可不一定,得需要知道正方形和圓形花圃的周長?
師:你想得真不錯!你說的正是我們這節課一起研究的圓的周長。
師:它們的周長怎么辦呢?
生 3:正方形只要量一條邊就可以。
師:圓形的周長怎么辦?
生 4:可以用繩子繞一圈測量。
師:方法挺巧妙的,那如果是你手中圓片和黑板上畫的圓呢?
生 5:可以用布條繞再量……
反思:
教師通過創設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繞花圃跑步問題情境,問題情境與生活實際聯系密切,都是學生日常生活所經歷的,并且在質疑中富有挑戰意識,激發學生探索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探究生活情境中,學生充滿喜悅之情,好像置身其中,利用已有經驗,輕松愉快的投入探究交流之中。
開發有效、鮮活的生活資源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喜聞樂見的數學實踐活動的素材更是蘊涵于學生日常的生活中,蘊涵于靈動的社會生活中。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用敏銳的觸角來開發、挖掘、提煉有效的、鮮活的生活資源,善于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社會生活的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從生活抽象理性的數學知識。學生來說一定充滿好奇和探究的欲望。每個學生也都喜愛完成飽含生活氣息、與自身身心相關的問題。也不會再感到數學問題的陌生和神秘。
如:
在教學 “比例尺”時,課前讓學生繪制學校的操場平面圖。學生有的用步測和目測測量,有的則帶來測繩進行測量長和寬實際數據,并進行自主的縮小一定的比例,繪制出生動鮮明的平面圖。
在 “節約用電”的數學活動上,我讓學生搜集和統計家用電器的用電量,并完成數學日記,如一平時很少完成作業學生寫道:我家的電器僅有三只燈泡和一臺17英寸的電視機。燈泡每個25瓦,平均每天只能點2個小時,一個月就是25×3×2×30=4500瓦=4.5千瓦時,電視機300瓦平均每天放3個小時,一個月就是300×3×30=27000瓦=27瓦,合計每月用電31.5千瓦時。我以后要少看電視,節約用電。
在教室鋪地磚的 “裝潢中數學問題”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對教室的各個方面都進行全面的考慮,像測量長和寬、買地磚、價錢等等,說真的,個個真像個小設計師。
營造激情真實的課堂 “爭辯”
教學案例:
在上學期一次校級公開課上,課堂上一個意外讓我的課得到好評,當時我上的《軸對稱圖形》,在判斷幾個平面圖形哪些是軸對稱圖形時,一般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只有特殊的菱形是軸對稱圖形,但屬于初中的知識。當時備課時我也沒多考慮。我記下當時教學片斷。
生 1: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因為平形四邊形對折后不能完全重合。(邊說邊演示。)
師:說很精彩,誰還愿意說一說。
生 2:我也同意,邊說又演示了一遍。(我正暗自得意。)
(看其他的也沒有舉手的,正想進行下一環節。突然看到又一個小男孩舉手的,叫了起來。)
生 3:我認為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老師你看,我剪的這個對折后就能完全重合,說著演示一遍。
(他說的也對,他巧合剪成了菱形。這時課堂一石激起千層浪。)
生 4:他說不對,我們組這一組對折后都不能重合。
其他生:我們手中的平行四邊形也是這樣的。
生 3:而我這一個卻能重合,根據軸對稱圖形的特點你能說它不是嗎?……
(一句話說得多數和他爭辯的同學啞口無言。)
師:你們說得都非常好,都是正確的。一般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只有特殊的菱形是軸對稱圖形,而生 3剪成的平行四邊形就是菱形。我真為生3同學在真理面前,大膽爭辯的精神感到自豪。……
反思: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的過程,在交往和互動中,教師要憑借自己的教學智慧和藝術,在教學中捕捉生生間的精彩爭辯。生 3的與其他同學之間的爭辯,敢于向大多數認同的知識挑戰,對真理的執著追求。這一切不正是課堂生命和活力的體現嗎。因為爭辯引發對數學的質疑和探究,同時整個課堂洋溢著愉悅的激情。
創造愉悅、和諧的實踐氛圍
在每一課的學習活動中,孩子更愿意自己去經歷、去實踐。因此教師都要盡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觀察、操作、實驗、交流的愉悅氛圍,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協調活動,參與到 “發現”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來。使他們擁有屬于自己的自由空間,能夠大膽地提出問題,在不斷的探索實踐中實現數學知識的“再創造”,在充滿自由和和諧的新鮮空氣當中,真正地用身體去親自經歷,用心靈去親自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