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求知的動力,也是引導學生進入知識宮殿的向導。目前一部分學生存在嚴重的偏科現象,對學習數學沒有興趣,不能出色的完成學習任務。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他們的樂趣、興趣、志趣,使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一、營造妙趣橫生的教學環境
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受到情景的渲染,變換多種形式,學生便會興趣盎然,熱情和激情也就被充分的調動起來。民主、平等、自由的課堂是引人入勝的課堂,寬松、融洽、和諧的課堂是令人賞心悅目的課堂。理想的課堂氛圍,將使數學教學進入更高的境界,將使數學課堂會變的更加美麗動人。另外,要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要把數學教學生活化。所謂生活化,即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系生活學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在學生的生活中,已經存在著許多的數學現象和數學知識,只是這些現象與知識常常是零散的、混沌的、粗糙的或者是無序的,因此,教學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能積極的喚起學生對這些數學現象和數學知識的體驗,使他們能在老師的指導下去將這些體驗“數學化”,通過引導使學生發現,呈現在自己面前的數學學習任務就一個自己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他們就會以積極的心態去思考、分析和解決,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如:在在學習乘法估算時,我首先出示“每個鋼筆2元7角,媽媽要買6個。”并提問誰能很快說出來媽媽大概要帶多少錢?學生們都積極的發言,說出自己的想法。通過學習知道了估算的意義,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如:學了路程、速度和時間三者之間的關系后,為了讓學生每天上學不遲到,準時趕到學校上課,鼓勵學生運用“路程÷速度=時間”的關系式,求出從家到學校所用的時間。求自己家到學校的距離,可分兩種算法,一種是量出每步的距離,再求從家到學校所用的步數,然后按“每步的距離×步數=路程”求出,另一種是觀察每分鐘走的距離和所用的時間,再按“每分鐘走的路程(速度)×時間=路程”求出。通過這些數學現象的揭示和數學知識的運用,使學生產生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精心設計新課的導入
教師對新授內容的巧妙的導入,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自主性,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巧設懸念。情境學生學習新知是一種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認知過程,這個過程包含著屬于非智力因素范疇的情感,它是學生智力發展的內驅力。在教學年、月、日時,學生掌握了常用的時間單位:時、分、秒、年、月、日的基礎上學習24時記時法,有關時間的計算,由于學生年齡小,學習起來感到困難。巧設懸念,精心設疑,使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自覺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使情、知交融達到最佳的狀態。
(二)、要注意新舊知識的緊密銜接。
數學學科的特點是邏輯性、系統性強,新知是舊知的發展和深入。根據認知心理學的同化理論,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起固定作用的觀念,教者可以把它當成聯接新、舊知識的紐帶和橋梁。利用舊知做鋪墊,過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啟”而能“發”,激起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在《24時計時法》的教學中,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秒,對鐘面有了充分的了解,在講解24時計時的方法時,先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通過演示鐘面一天的行走過程,來自己發現與普通計時法的轉換和時間的計算,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
三、巧借道具,構建“愉”、“悅”的教學情感
學生學習新知總是在一定的情感中進行的。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圖畫等教具,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應用數學能力。在教學《乘法常見的數量關系》一課時,通過讓學生比賽踢毽子、跳繩來進行教學,為他們提供具體形象的認知素材。為學生提供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通過踢毽子、跳繩等活動發現“功效×時間=工作總量”的數量關系,由于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接近了學生的心理距離,使學生接受起來比較主動,而且更容易,消除了以往應用題給他們帶來的“恐懼感”。這樣的教學呈現形式,給學生一個從“非正規化”到“正規化”的過程,使學生有機會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表達自己對知識的理解。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多種方法,激發和延續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積極興奮的心理狀態,處于動手動腦和積極思維的活動之中,在愉快中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