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的科學性與藝術性
數學課上,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是一項重要活動,我們要注意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避免評價過程中的“失衡”現象。
情景描述:
課堂上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教師提問,一個學生答錯了,教師說:“你錯了!”。緊接著又去喊其他學生,其中有一位學生回答對了,教師說:“你答對了,真聰明!大家一起表揚他!”。然后教師就“鼓動”全班學生(包括剛剛回答錯了的幾位學生)對著那位回答對了的學生,邊拍掌邊豎起大拇指喊:“棒、棒、你真棒……”。有時這樣的表揚一節課會出現十幾次。
分析與反思:
一、評價不等于過多地表揚
表揚有利于增強學生自信心,是課堂教學評價時必需的,但應有一個“度”。以上做法從激勵效果來說,我認為有兩點不妥:
1、評價應激發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鼓動全班學生來對那位答對了的學生進行表揚,對答錯了的學生不加指點,無意中對答錯了的學生自尊心造成的傷害是可想而知的。他們更需要教師的關懷和鼓勵,千萬不能在我們營造的熱烈氣氛中給他們心靈留下陰影,使他們失去學習的信心。
2、評價應準確得體,不應拘泥于一種形式。教師可投以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會意的微笑或輕輕地撫摸一下他的頭等來表示對他的贊賞,不必過多地“興師動眾”,有時過多的外在刺激,反而不利于學生形成持久的內在動力。再說,不算太難的問題答對了,就給予過多的、如此隆重的“表彰”,長期以往就有可能導致學生虛榮心的增長,容易“迷失自我”,不利于學生對自己形成客觀的認識。
二、評價不等于教師的“宣判”
受傳統的教學方式的影響,對學生學習情況評價的權利往往是操縱在教師手中。教師是“審判長”,該不該表揚、表揚誰,都是由教師來宣布的。其他學生充其量是“陪審團”,他們的作用也只表現在教師授意下的“奉命鼓掌”。如今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過程要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旋律,那么我們就不能忽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評和學生間的互評。因為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又是一個學生間合作交流的過程,所以自評和互評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價值的。教師在學生有疑問、有爭議的地方,不要急于評價,而應多讓學生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和結果,同時多問其他學生:“你同意他的觀點嗎?”、“你們認為他的回答需要補充嗎?”。通過學生的自主評價,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鼓勵學生展開互評,在辯論、交流中互相取長補短,發揮“學習共同體”的作用,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