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記憶篇
1、什么是記憶?具體怎樣分類?
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驗的反映,諸如過去感知過的事物、思考過的問題、體驗過的情緒與情感、做過的動作等,都可能保存于頭腦中。它包括識記、保持、再認與重現四個過程。從記憶保持的時間角度來看可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從主體的參與角度來看可分為無意記憶和有意記憶。
2、加工水平說持有怎樣的觀點?
加工水平說認為對記憶對象加工得越深、越精細化,則回憶效果越好,記憶痕跡是信息加工的副產品,痕跡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數。而只受到淺層分析的信息只產生較弱的記憶痕跡,并持續較短的時間。
3、提高記憶效果應遵循哪幾條基本原則?
第一、表征化原則——應用形象生動、易于記憶的表象來幫助記憶。
第二、組織化原則——激活記憶中的有關知識結構,并根據某種主題、情節等組織這些激活的信息,以便將它們與要記憶的信息聯系起來。
第三、聯想化原則——把要記憶的新信息與原有知識結構中的各種相對應聯系,借助于原有的熟悉而鞏固的經驗來記憶新內容。
4、有意記憶有哪些常用的記憶方法?
1、概括法——就是對學習材料進行簡化,抓住關鍵進行識記。概括的關鍵在于篩選,這種方法的最大優點能大大減輕記憶的負擔,提高記憶效果。特別在學習語文時常用。
2、提綱法——就是通過對學習材料的分析和總結,將其歸納成提綱的形式進行記憶的方法。提綱法具有直觀性、概括性、條理性三個特點。學習政治時常用。
3、圖表法——圖表的作用在于提綱挈領地表列事物,以便一目了然。具體有系統圖表、一覽圖表、比較圖表、網絡圖表。
4、比喻法——就是運用修辭中的比喻方法對學習材料進行處理,使其形象化、具體化,從而提高記憶效率。
5、無意記憶有什么策略?
識記無意義材料的關鍵是將本來沒有意義的材料意義化。所謂意義化是指把無意義材料同有意義的材料聯系起來。具體地說,意義的策略包括大膽想像、借助諧音、編制歌決、利用掛鉤。大膽想像——把靜的想成動的,用有趣的代替沒趣的,如記“火柴、電筒、閃電”三個詞,可以想像火柴像電池一樣粗,裝進電筒里,一按開關,電筒里射出閃電。借助諧音——它的關鍵是在于雙關性,如記憶馬克思誕辰是1818年5月5日,可以用諧音處理為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資產階級嗚嗚直哭。 歌決韻律和諧有利于記憶,但要做到形象化、簡縮化。掛鉤記憶法是指把無意義材料同有意義的材料用掛鉤的形式聯系起來記憶,如1——衣,2——耳,3——傘,4——寺,5——屋,6——柳,7——棋,8——靶,9——酒,10——石。
6、什么是學習遷移?它有哪些種類?
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平時我們說得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都屬于遷移,學習遷移多種多樣,根據遷移的性質可分為正遷移、負遷移、零遷移;根據遷移的時間順序可分為順向遷移和逆向遷移;根據遷移的范圍可分為自遷移、近遷移、遠遷移。
7、遷移有什么作用?
遷移對于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要有效地解決某種問題,除需要一些基本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外,還需要應用頭腦中已有的經驗,能否準確、有效地提取有關經驗來分析、解決目前的問題,這實際上是一個遷移的問題,遷移是習得的經驗得以概括、系統化的有效概括化、系統化,使原有的經驗結構更為完善、充實,不斷整合為穩定的心理調節機制,從而廣泛、有效地調節個體活動,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