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引導學生質疑
首先,尋找所要質的"疑".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里就有一個方法問題.(1)要運用多種手段創設良好的氛圍保護好學生的好問和好奇的天性.(2)教師要善于利用兒童這份天性,教給質疑方法,使學生樂于質疑,從中能享受到質疑的樂趣,而不是把它看作是苦差事.也就是說"樂在其中,才會有吸引力和產生內趨力."(3)要讓學生學會把學習過程中有價值的疑難問題提出來.可讓學生在知識的來龍去脈上質疑,在知識的作用上質疑,在知識結構上質疑,在知識的模糊處質疑,在概念內涵,外延的拓展上質疑等等.例如,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百分號"時,引導學生對"先去百分號"的關鍵詞質疑,如"為什么對含百分號的一元一次方程要先去百分號,為什么不把它轉化成小數再計算 "在實際的計算中我發現學生在去百分號時,容易出現漏乘不含百分號的項,反而使那些把百分數轉化為小數的學生的計算是正確.應該說這個學生提的問題很有價值.再例如,在教學"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時,我們通常這樣質疑"為什么一定要強調等腰三角形 "在教學時我們要鼓勵學生對任何一個問題都去探索,或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學生或老師一時也想不到的問題,這是學會質疑的關鍵.課堂上學生有時質疑的涉及面廣,顯得"多而雜,有的甚至是不沾邊的問題".這時老師要組織學生討論,進行篩選.只要引導得法,學生就能有所發現, 逐漸學會質疑.可以說,質疑的方法很重要,但這也不是一兩天,幾節課就能實現的,它要我們在平時腳踏實地地去訓練,有意識地培養.其次,質疑是手段,釋疑才是目的.有了"疑難"就要想方設法解決.如何解決 (1)帶著問題來."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學生發現,提出的問題如果是必須解決的.如果對學生的質疑置之不理,將壓抑學生的積極性,釋疑的方法不妥,也將影響質疑問難的作用.面對學生的質疑,教師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輕易否定, 如果把問題交給學生去討論,老師起組織作用,得出正確結論必然會產生更深刻的效果.比如:有學生問:"為什么長方形,梯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都可以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進行計算 而圓不可以呢 "教師就引導學生通過實踐進行探索,結果發現,不光長方形,梯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都可以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進行計算,圓經過轉化也可以的,但很難.可以說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帶著問題走.也就是說,不是僅為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由此產生的聯想,有何收獲,以后在遇到同類問題時如何解決等都是好的再生問題的方法.從而實現"無疑——生疑——釋疑——質疑——生疑"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