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動學生參與實踐、討論——《物體的形狀》案例與反思
一、教學片段:師:圓柱體、球體、圓錐和圓臺,它們是怎樣滾的?請你們拿出學具滾一滾,并互相說說。
學生拿出學具興致勃勃地滾動著,交流著……
生1:我覺得圓柱體是橫著滾的。
生2:我可以使圓柱體豎著滾,只要把它換個方向擺。
師:你的補充很有道理,但如果不換個方向擺,它能不能一會兒橫著滾,一會兒豎著滾?為什么?
生3:它只能往一個方向滾,因為它有兩個平面,平面不能滾的。
生4:球到處可以滾,我往哪兒推,它就往哪兒滾。
生5:球是往四面八方滾的。
生6:圓錐是繞圈滾的。
生7:圓柱體和球能滾得很遠,而圓錐和圓臺滾不遠,它們只是在轉圈。
師:說得真好!那你知道圓錐是繞著哪兒滾的嗎?
生7:繞著這個尖頂滾的。(邊說邊指著圓錐的頂部)
師:圓錐是繞著尖頂滾的,那圓臺是繞著什么滾的?
生小聲猜測:可能是小的圓吧?
師:老師給這個圓臺作了頂帽子,現在給它戴上(接上圓臺延伸部分的圓錐),請一個小朋友來滾一滾,大家就知道答案了。
(話沒說完,有的學生就猜了起來:肯定是那個尖頂)
一生上臺滾動,其余學生目不轉睛地看著……
二、反思:
在上述片段中,學生們都投身于探求知識的活動中,他們動手操作,認真觀察比較,獨立思考,互相交流,發現了知識,領悟了知識,嘗到了成功的喜悅。通過教學,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動手操作過程是知識學習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究過程,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動手操作更是一種以“動”促“思”,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的重要途徑。
在上述片段中,如果憑空讓學生回答第一個問題,學生沒有實際的操作過程,缺少空間想象力,必然會“悶”掉。因此,教師讓學生邊滾邊玩邊交流,學生的興趣智能都得到了提高。學生在操作中,不僅知道了各種幾何體的不同滾法,而且對它們作了比較小結。如球的滾法,學生從具體的滾動方向中得出了“向四面八方滾”的結論。球和圓柱體能滾遠,而圓錐和圓臺滾不遠。總之,學生在操作探索知識中,親身經歷新知識的產生,不僅能充分展示每位學生的才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有效地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2、教師是引導者、評價者。新課程中教師的作用不是淡化了,而是要求更高了。新課程提倡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但不是放任自流。上述片段中,雖然第一和第二個學生回答得不完整,不全面。但教師的一句話“如果不換方向,它能不能一會兒橫著滾,一會兒豎著滾?為什么?”起到了引導作用。學生在再一次的思考中,思維接受碰撞,得到了更高層次的認識。同時教師在恰當的時機加以引導,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探索問題。如教師給圓臺“戴帽子”,形象生動地幫助學生理解了圓臺繞什么滾的難題。在“引”的過程中,教師還注意了激勵評價“補充得很有道理”“說得真好”。教師的充分肯定,使學生敢想、敢說、敢猜測,形成了一種互相撞擊,互相補充,互相啟發的學習氛圍。
3、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上述片段中,學生動手操作后,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師適時引導,在這個過程中,它不僅僅是一種認識活動,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來講,交流意味著主體性的凸現,個性化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不僅要在理念上認識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要在行動中加以落實,從傳統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脫出來,調動學生參與實踐,關注學生的發展,凸現學生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