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幾》教學案例與反思
教案:(必備)教學目標:1、具體的情境圖中,讓學生學會區分基數和序數的,理解幾個和第幾的不同,并通過生活實例使學生充分感知無論第幾都只有一個,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幾個則表示事物的多少。2、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推理、判斷的能力,以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3、使學生感知與同伴合作學習和樂趣,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教學重難點:理解序數含義,會區分基數與序數,明確數的方向決定的次序。教學過程:一、 創設情境:
1、師生交流
今天,老師要帶大家云一個你們非常熟悉的地方,想知道是哪里嗎?
2、課件出示書中的圖畫。
動物園的售標處,井然有序的排隊買標。師:問:小朋友,你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有哪些人?他在什么地方嗎?二、探求新知
1、初步感知
師:(1)請大家猜一猜誰最先上車?你是怎么知道的?
(2)那小朋友排在第幾?排在他前面的阿姨呢?后面的兩位叔叔呢?
(3)你是怎么知道阿姨排在第2的?
(4)請你說一說:兩位叔叔排在第4和第5的理由。
(5)教育學生在公共場合應該自學排隊,遵守公共秩序。
2、初步感知基數與序數
(1)請大家數一數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隊買標?有誰能指一指排在第5地是誰?
(2)動畫展示:穿紅衣服的阿姨已經走了,后面的人次上前。
問:有幾個人在排隊?這時誰排4?小朋友排第幾?解放軍叔叔呢?
3、進一步體會基數、序數的含義
(1)請幾位同學上講臺
先請大家數一數共幾人?再問一問從左數第3人是誰?××同學是從右數的第幾?他還可以排第幾?
(2)分小組做排隊游戲
三、反饋練習:
1、投影出示:5只小鳥
把左邊的4只小鳥圈起來,給從左數的第4只小鳥涂上顏色。
2、舉一些日常生活中關于“第幾”的例子
先4人小組互相說,然后向全班匯報。
四:作業:
書第8頁“做一做”的第2題
看圖片可以說一說:照片上共有幾個人?從右數,爺爺排第幾?奶奶和爸爸排第幾等?課后反思對本節課比較滿意的地方:(教學設計、重難點、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手段等方面)1、 重視學生親身體驗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環境,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力求做到讓學生自己嘗試、讓學生自己發現、讓學生自己操作、讓學生自己體驗。幾和第幾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向來是一個難點知識,很多學生學了一年也很難分得清,特別在以后加了方向以后,更是難上加難,所以如何突破這個難點,我覺得很重要. 我主要采用了兩個活動讓學生加以區分和理解.活動一:讓五個學生站在講臺前,讓學生說前3個是誰?第2個是誰?誰的前面有幾個?、然后位置交換,再提問。活動二:每個小組各自為單位,根據老師的問題站人,第4個同學站起來。后面3個同學站起來,、通過讓學生親身體驗,加深理解。
2、 關注情感
在傳統的課程實施中,我們往往容易忽視其中的“情感”。有好多教師可能在公開課上會注重一點,平時的課堂不會那么注重,其實新的課程需要我們教師付出情感,沒有情感的教學是沒有生命力的。所以我在主題圖的教學中,盡管學生都沒親身經歷過買票的事情,但我還是向學生滲透了買票要排隊等一些基本的常識,而后引申到在我們學校其實很多地方也需要有順序的排隊,讓學生說一說。這節課明顯的缺陷:(并分析原因)1、不夠重視學生實際。
要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知識背景,使學生學會從生活實際中提出數學問題,并運用已有的知識試著去解決問題。這樣,學生不僅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源于生活,而且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本節課的主題圖是排隊買票,從表面來看這副主題圖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但很可惜我在提問這些人在干什么時居然學生說不清楚,試著想想這也不能怪學生,象我們現在農村的孩子根本沒親身經歷過買票,連看也沒看到過那情景,更別說什么旅游窗口買票等,只有極少數學生說在碼頭看到過買票.,所以在學生這樣的生活實際中我選用書上的這副主題圖,對于我的學生來說其實根本就不合適.改進的措施:在導入過程中可以選一些跟學生很貼近,就是選用學生作為例題教學,這樣更貼近學生。不要被書上的主題圖所套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