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計算融于情境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反思)
小學數學計算,向來是學生感到乏味,教師感到難教的一部分內容。以往在計算教學中,教師強調的只是算理的掌握,技能的操作,這樣做不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相反,可能會使學生感到越學越困難,越做越乏味,最后甚至陷入惡性循環之中,因此,在教學整數、小數四則混和運算中,我打破常規教學,沒有單純地把例題寫上,讓學生自己做,再總結運算順序,而是把計算融入具體的情景之中。因為生活中,本不存在單純的計算,人們在生活中所從事的計算,都發生在具體的情境之中,如購物、測量等等。因此,在上課開始,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星期天老師上街買菜,豆角花了1。5元,西紅柿2。5元,我拿出5元錢給售貨員,請同學們幫老師算算,售貨員應找給我多少錢?怎樣列式計算?然后又創設:這時我又碰到了咱們班王業飛的媽媽,她正在買水果。橘子。1。5元一斤,買了4斤,又買了五元錢的蘋果,再請你們給王業飛媽媽算算她共花了多少錢?應怎樣列式計算。 這樣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解決問題總結運算順序,不僅可以使枯燥的計算式題變得富有生機,有利于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而且還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