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數加減法》教學反思(通用4篇)
《小數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1
法 教學開始,我運用解說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創設了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情境,真實、親切,很容易把學生引入情境中,促使學生進入學習活動。回味雅典奧運會上中國體育健兒創造的輝煌成績,感受競技運動帶給人類的無窮樂趣。同時體會小數加減計算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體會到若不學好會影響我們的生活,不學不行。有了這種感受,學生才會將“要我學”轉換為“我要學”,才會積極主動,興趣盎然地加入到學習中去。
教學過程中我將所有信息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在眾多信息中選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按自己的意愿提出問題,這個過程就是一個處理信息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生自主思考,學習的過程。由于學生已有整數加、減法的知識做鋪墊,我就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嘗試,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在課堂上創設交往、互動的協作學習環境,有利于群體智慧共享。學生在這種人格平等的環境中,自發釋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樂的學習生活,從而更自覺地承擔學習任務。
由前后兩次講課對比來看,使我深刻認識到新課標下數學教學,應當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合作交流,互爭論、共探究,同發展的過程。教學方法的研究,應該著眼于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對自然界和社會中的現象具有好奇心,并能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和提出問題,并用數學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決。在活動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主動探索能力、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及責任感、終身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等。鑒于此需要我們重新審視數學課堂教學,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流程。在全面發展的教育觀下,構建一個以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數學現象為切入點,以促使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為核心,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主要特征的數學課堂教學程序和策略
《小數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2
不變的是遺憾 ——《用計算器計算稍復雜的小數加減法》
《用計算器計算稍復雜的小數加減法》這部分內容,既回顧了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有使孩子們復習了用計算器計算的方法和注意點。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用計算器按出純小數的簡便按法,教學中應尤其注意整數部分是0和小數末尾是0的情況。但是,只有這些并不完整,因此在教學中,我力求使孩子們對用計算器計算小數加減法的按鍵方法有一個完整的認識,讓孩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怎樣按鍵更準確、更快速。因此,教學中我的整體設計思路是這樣的:
小數加減發的一步計算 小數加法:情境導入——分析、了解購物單——自主提問,口算解題——筆算
感受筆算的復雜——用計算器計 ——探索用計算器按鍵的方法——小結方法
小數減法:快速計算
小數加減法的兩步混合運算 回顧整數混合運算的步驟——猜想:小數混合運算的步驟——用計算器計算。
此外,對“練習與鞏固”部分,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教學:利用計算器計算——解決實際問題:我我補充了小明家收支起情況的統計表——用計算器計算探索規律。
不過,在教學中,我總覺得我的課堂中缺少點什么。具體是什么卻不得而知。這一節課上完之后,我的心中總有許多遺憾,有一種沒有盡興的感覺,我知道這是一節不完美的課。距離我的要求還相差甚遠。
張繼安校長在聽完課之后對我的教學做了相應的分析,他指出我教學中的優點:1.0.80的按鍵方法,讓學生經歷自主按鍵的過程,比較、小結出最好的方法;2.在學生自己知道按鍵方法之后,教師及時地進行總結,利用數學語言進行提煉;3.注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從而體會用計算器計算是實際的需要。同時,張校長還指出我需要改進的地方:1.例題的教學中,出示購物單,可以讓學生全方位的解讀,了解購物單,讓學生多說說從購物單中知道了什么;2.教學用計算器按鍵時可以詢問“一共按了多少個鍵”,讓孩子觀察、思考,明確按鍵的次數越少,計算得越快;3.數學,是源于生活,又是用于生活的。教學時,可結合收銀員結賬的情況引導學生感受計算器在生活中的應用。
雖然自己也花了很多時間進行教學分析和教學設計,但仍有很多地方沒有想到。我特別的佩服張繼安校長,他每一次幫我分析時,總會讓我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而且,可能在我們教起來毫無特色的設計,到了張校長說的時候,就會與眾不同,本來還無生氣的教學頓時變得生動、活潑起來。
或許,我的教學中所缺少的,就是這樣一種“靈魂”——這種靈魂是由教師的“智慧”和對教材的鉆研構成的——這也是我在本節課教學中的“遺憾”。不過,正因為有遺憾,經過不斷改進,我們的教學才會逐步完善。
每一次,進步一點——《用計算器計算稍復雜的小數加減法》二次教學反思
今天,我在五(2)班教學《用計算器計算稍復雜的小數加減法》,相對于第一次在五(3)班的教學,我結合張繼安校長的建議,在教學中做了一些修改:
1.舍棄了“練習與鞏固”部分的拓展題。
2.在教學中讓孩子更全面的認識了購物單,孩子不僅說出了有哪幾種物品,還說出了各種物品的數量和單價,以及金額的計算方法,說出了超市的購物小票的單價、金額等通常是用兩位小數表示的,他們還能夠自己提出問題、解答問題。
3.教學例1時,在孩子們說出“0.80”的不同按鍵方法之后,我分別詢問“一共按了幾次鍵”,使得孩子們比較那種按鍵方法更快速,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
此外,結合我對本部分內容的理解,我還做了以下的改進:
1.在教學用計算器計算小數加減法之后,讓孩子們結合具體的例子反思:是不是所有情況都需要用計算器計算?使孩子意識到“能夠口算的就口算,能夠簡便計算的就簡便計算,稍復雜的題目就用計算器計算”。這樣,孩子們在遇見具體問題時,能夠進行算法的比較和選擇,達到有效計算。
2.我昨天在超市購物,結合我的購物小票:
商品名稱 數量 單價/元 金額/元
方便面 2 1.80
餅干 4 2.50
酸奶 1 7.00
我是這樣教學的:
師:李老師買了2包方便面,超市的收銀員可以怎樣錄入數字呢?
生1:掃描兩次錄入。
生2:我有一次在超市購物時看見,收銀員是掃描之后再乘幾,我覺得她應該掃描一次,再在電腦上乘2。
師:有兩種方法都可以呢!李老師還買了4包餅干,如果你是收銀員,你會怎樣錄入數字呢?
生:我會掃描一次,再乘4。
師:(詢問其他同學)你會用什么方法?(教師詢問五六個同學,都是用相同的方法)
你們為什么“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這種方法,而不是掃描4次呢?
生:因為那樣掃描的次數多,比較麻煩。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學生非常活躍,而我也深深的感到走進生活,我們的數學課堂才能真正散發出魅力!
這一次的教學,雖然也有些許的不完美,但是我的心中不再有“遺憾”。因為張繼安校長的建議,因為自己的教學思考,這堂課中,我是在享受教學,我感受到孩子們已經急不可耐地想要探索,他們急不可耐地想把自己平時的經驗運用到課堂中來,我感覺到他們在這節課上有了更高層次的發展。而我,因為他們,也有了不一樣的感動。
《小數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3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我們的數學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學生去“解讀”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還原教材的本來面目,不斷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科書上的聯系,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下面結合《小數加 減法》的教學案例中的兩個片斷來談一談。
片斷一:
老師課前安排學生到附近的超市購物,并把購物清單帶進課堂。
師:你購買了哪些物品?從購物單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繼而,教師展示學生1的購物清單。
飛龍超市購物清單
商品名稱 數量 單價 小計
青蛙525牙刷(套) 1 3.36 3.36
高露潔三重功效牙膏 (盒) 1 11.90 11.90
總數量:2 應收:15.26
客付額:50 找零:34.74
師:從這張購物單上,你們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生1:買一套牙刷和一盒牙膏共要多少錢?
生2:一盒高露潔牙膏比一套青蛙牙刷貴多少錢?
生3:我想給阿姨驗算一下,看錢是否找對?
隨著學生的提問、回答,板書算式:
3.3.+11.90
11.90—3.36
50—15.26
片斷二:
師:以上這些算式該怎樣計算?請自己選一道試試。
師:請把你的計算方法介紹給大家好嗎?
生:我選第一道算式,先把3.36元和11.90元改寫成用分作單位,然后進行整數加法運算,結果是1526分,也就是15.26元。
師板書:3.36元=336分 11.90元=1190分
3 3 6
+ 1 1 9 0
1 5 2 6
師:太好了,你能聯系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有數學頭腦!
生:我也選第一道算式,做法是11.90就是11元9角,3.36元就是3元3角6分,把相同單位對齊相加,結果是15元2角6分,即15.26元。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3元 3角 6分
+ 11元 9角
15元 2角 6分
生:我選擇第2道算式。列豎式計算時,先把小數點對齊,然后按整數減法的方法進行計算,最后對著上面的小數點在差里點上小數點。
1 1. 9 0
— 3. 3 6
8. 5 4
師:為什么要在被減數的末尾添上“0”?
生:根據小數的性質,在小數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數的性質不變。減數的小數部分比被減數的小數部分數位多時,不方便減,就要在被減數的末尾添上0。
師:你真聰明!列豎式為什么要把小數點對齊呢?
小組討論后全班交流。
學生匯報。
生1: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相加減。把小數點對齊,就是把相同單位對齊,即分別把元、角、分對齊。
生2:因為計算整數加減法時,要把相同數位對齊。小數包括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小數點對齊了,也就是把相同數位對齊,這樣就可以進行計算了。
生3: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減。根據小數數位順序表,把小數點對齊,就是把相同數位對齊。
……
師:同學們能采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小數點對齊的道理,真了不起。請同學們總結一下,計算小數加減法要注意哪些問題?
反思:
1、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于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并有效的在教學與生活中架起一座橋梁。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不僅完成了對新課內容的建構,而且真切地體會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真諦。
2、選取現實素材,激發學習興趣是本課的最大特點。課前的購物活動使學生真實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教材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由此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要求。讓學生實實在在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從而更加親近數學。
為了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學數學、用數學,教師充分挖掘“小數加減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眾多的生活實例中選取“購物”這一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并通過創造性的勞動恰到好處地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糅合在一起。
在課堂上,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觀察購物清單,提出數學問題。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發問題,學生的探索必然是積極主動的,發揮學生購物付款的經驗,對小數加減法作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3、面對“列豎式為什么要對齊小數點”這個重點和難點,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從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中,自主提煉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這些在傳統的教學需要教師總結、歸納的學習重點,在學生充分體驗、感受的基礎上被自主發現,成為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創造”的成果。
上面的教學實例啟示我們:創設情境,讓數學充滿生活氣息是當今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是落實新課標的有力體現,它有利于還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有利于學生在愉悅中學數學、用數學。
《小數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4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我們的數學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學生去“解讀”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還原教材的本來面目,不斷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科書上的聯系,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
下面是《小數加 減法》的教學案例中的兩個片斷。
片斷一:
老師課前安排學生到附近的超市購物,并把購物清單帶進課堂。
師:你購買了哪些物品?從購物單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繼而,教師展示學生1的購物清單。
飛龍超市購物清單
2004.09.15 15:41
商品名稱 數量 單價 小計
青蛙525牙刷(套) 1 3.36 3.36
高露潔三重功效牙膏 (盒) 1 11.90 11.90
總數量:2 應收:15.26
客付額:50 找零:34.74
師:從這張購物單上,你們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生1:買一套牙刷和一盒牙膏共要多少錢?
生2:一盒高露潔牙膏比一套青蛙牙刷貴多少錢?
生3:我想給阿姨驗算一下,看錢是否找對?
隨著學生的提問、回答,板書算式:
3.3.+11.90
11.90—3.36
50—15.26
片斷二:
師:以上這些算式該怎樣計算?請自己選一道試試。
語音剛落,學生興趣盎然,立刻行動起來。
師:請把你的計算方法介紹給大家好嗎?
生4:我選第一道算式,先把3.36元和11.90元改寫成用分作單位,然后進行整數加法運算,結果是1526分,也就是15.26元。
師板書:3.36元=336分 11.90元=1190分
3 3 6
+ 1 1 9 0
1 5 2 6
師:太好了,你能聯系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有數學頭腦!
生5:我也選第一道算式,做法是11.90就是11元9角,3.36元就是3元3角6分,把相同單位對齊相加,結果是15元2角6分,即15.26元。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3元 3角 6分
+ 11元 9角
15元 2角 6分
生6:我選擇第2道算式。列豎式計算時,先把小數點對齊,然后按整數減法的方法進行計算,最后對著上面的小數點在差里點上小數點。
1 1. 9 0
— 3. 3 6
8. 5 4
師:為什么要在被減數的末尾添上“0”?
生6:根據小數的性質,在小數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數的性質不變。減數的小數部分比被減數的小數部分數位多時,不方便減,就要在被減數的末尾添上0。
師:你真聰明!列豎式為什么要把小數點對齊呢?
小組討論后全班交流。
學生匯報。
生1: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相加減。把小數點對齊,就是把相同單位對齊,即分別把元、角、分對齊。
生2:因為計算整數加減法時,要把相同數位對齊。小數包括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小數點對齊了,也就是把相同數位對齊,這樣就可以進行計算了。
生3: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減。根據小數數位順序表,把小數點對齊,就是把相同數位對齊。
……
師:同學們能采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小數點對齊的道理,真了不起。請同學們總結一下,計算小數加減法要注意哪些問題?
反思:
1、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于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并有效的在教學與生活中架起一座橋梁。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不僅完成了對新課內容的建構,而且真切地體會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真諦。
2、選取現實素材,激發學習興趣是本課的最大特點。課前的購物活動使學生真實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教材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由此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要求。讓學生實實在在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從而更加親近數學。
為了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學數學、用數學,教師充分挖掘“小數加減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眾多的生活實例中選取“購物”這一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并通過創造性的勞動恰到好處地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糅合在一起。
在課堂上,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觀察購物清單,提出數學問題。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發問題,學生的探索必然是積極主動的,發揮學生購物付款的經驗,對小數加減法作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3、面對“列豎式為什么要對齊小數點”這個重點和難點,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從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中,自主提煉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這些在傳統的教學需要教師總結、歸納的學習重點,在學生充分體驗、感受的基礎上被自主發現,成為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創造”的成果。
上面的教學實例啟示我們:創設情境,讓數學充滿生活氣息是當今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是落實新課標的有力體現,它有利于還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有利于學生在愉悅中學數學、用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