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精選5篇)
《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 篇1
在一開始課的引入,以做風箏為例,引出組合圖形,激發學生興趣,在復習的環節讓學生觀察了有關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推導方法,滲透了“轉換”這個重要的思想方法,然后讓學生完成相關的練習,鞏固舊知,為新課的學習作好鋪墊。整個新授過程以學生小組合作探索并求得組合圖形的面積,在練習環節利用已經準備好的隊旗,讓學生思考進行一題多解的方法講解,拓展學生的思路。然后,學生進入鞏固練習環節,該練習設計為自主選擇性練習,具有一定的分層性,不同的學生可選擇不同難度的練習,實現了分層化。整堂課的教學效果是不錯的,但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階段,個別學生混水摸魚,沒有全心的投入學習!
《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 篇2
《組合圖形面積》五年級上冊《多邊形面積》這一單元的內容。這一單元教材包括四部分內容: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和組合圖形面積。學生在進行組合圖形面積計算時,要把一個組合圖形分解成已學過的平面圖形來進行計算,可以鞏固對各種平面圖形特征的認識和面積公式的運用,有利于綜合運用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知識。
基于以上對本單元、本節課內容的理解,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和設計了教學過程。
。ㄒ唬┙虒W目標
1、明確組合圖形的意義。
2、知道求組合圖形的面積就是求幾個圖形面積的和(或差),并能靈活思考解決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的技能,發展空間觀念,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二)教學重點:探索并掌握組合圖形的面積的計算方法。
。ㄈ┙虒W難點:根據已知條件把組合圖形通過添補或分解成幾個學過的基本圖形。
。ㄋ模┫旅鎭砭唧w談一談我本節課的教學設計
1、復習舊知
組合圖形的面積需在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進行計算,所以開始設計了復習已學過的一些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為新授內容做好知識鋪墊。
2、創設情境,自主體驗。
在新課開始,教師多媒體出示漂亮的組合圖形讓學生觀察后說一說感受,這樣學生就自然而然地認識了組合圖形,再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物體表面的組合圖形,體現數學生活化;后自己動手拼擺組合圖形,使學生在頭腦中再次對組合圖形的產生感性認識,而且也下面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作了鋪墊。
3、突出重點,自主探索。
本節課并不是要教會學生求幾個組合圖形的面積,而是讓學生體會到求組合圖形的方法。對于例題的教學,先讓每個學生拿出學具通過四人小組一起來分一分、算一算,給學生充足的探索時間和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參與數學活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組合圖形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小組合作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從而提高學生解決的能力。當學生匯報出許多方法時,體現了解題方法的個性化。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進行方法的優化,選擇的方法解決問題, “你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設計空方形磚的練習,是為了總結出求組合圖形面積的另一種方法。
學生經歷了自主探究與匯報交流總結出了求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這樣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知識落到了實處。真正作到了感悟與知識的生成相輔相成。
讓學生求做一面中隊旗需要多少布,讓他們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和體現如何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他們在合作交流,展示成果中產生樂趣,鍛煉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今后要繼續做到。
1、教學過程中,在指導學生學習方面,教師要全面關注全體學生,特別是學困生的學習與活動。
2、學生學習之間的互動還需進一步加強。
3、繼續努力培養學生課堂發言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 篇3
組合圖形的面積一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形與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研究圖形的面積,也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我設計時主要是讓學生自主探索,在具體的情境中領會轉化的數學思想,體會并掌握計算組合圖形的多種方法,并能夠在比較的基礎上選擇最有效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一是設計了“復習鋪墊、激趣引入”的欣賞導入環節,引導學生欣賞組合圖形的圖案,給學生美的享受,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組合圖形的存在,并激發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和*。二是設計了“實踐操作、探究新知”的新知探究環節,創設情境讓學生用自己準備的學具(圖片)動手“畫、剪、拼”把組合圖形拼成已學過求面積的圖形,在“比一比、說一說”活動中與同學交流,把學生手、口、腦都用起來,體驗合作探究的快樂。三是設計了“知識應用、解決問題”的知識鞏固環節,學生自己探索出求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處于一種躍躍欲試的狀態,于是我就安排學生完成教材76頁第二題和第三題,學生不僅順利完成,而且在匯報交流中明確了計算組合圖形面積既要講究方法,又要靈活處理,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四是設計了“交流小結、深化知識”的知識提升環節,安排學生談本節課學習收獲,讓學生在學生的發言和教師的引導中感受轉化數學思想的意義,掌握求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體驗探究學習的成功,
通過課堂教學實踐,反思如下。
1、 激發學習興趣比過多要求學生更實際
上匯報展示課總想學生活躍起來,配合老師按課前設計的思路學習,課前交流中主要是要求學生上課時要這樣、要那樣,可是在課的開始圖片欣賞中,學生就情緒低落,盡管是簡單的問題也回答不上來,根本就不能按課前要求的去做,這么有趣的環節,學生怎么沒興趣呢?于是,我借助學生拼圖,讓學生展開想象,說說象什么。學生的興趣來了,有探究新知的強烈*了,教師借勢引入后面的學習,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2、用手操作解決問題比單憑思維解決問題更實用。
新課程標準強調:“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生組合圖形面積計算方法時,我安排學生動手剪、拼圖形,在學習小組中演示、全班交流中說思路,你一言我一語,不僅探索出組合圖形面積計算方法,而且還領悟了多種解題思路,既讓優生在探索中發展了思維,又讓學困生學到了知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學法指導比面面俱到講解更實惠。
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數學教學也是這樣,面面俱到的教給學生知識不如引導學生學會學習,這節課教學中,我沒有教學生怎么樣去求組合圖形的面積,而是讓學生借助學具、課件,自己去動手、去交流、去思考、去歸納,去提煉,從感受到理解,自主解決本節課中的問題,不僅學得了本節課的知識,而且領悟了用轉化思想解決數學問題的數學思想,還學得了一些數學學習的方法,為今后更好的學習數學奠定了基礎。
《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 篇4
5.隊旗的組合圖形實例的教學,讓學生實踐分塊、加減及割補的方法。
6.練習新知,自主選擇不同難度的進行練習。
7.交流練習、集體訂正。
8.課堂小結,并向學生介紹自主學習平臺的使用,使學習的時間與空間都向課堂以外作出延伸。
優點:
1.以風箏這一生活中組合圖形實例導入,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興趣。同時,更能在展示的時候,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組合圖形與基本圖形之間的一點聯系。
2.用自主復習(練習舊知)的方式,邊操作邊計算,使學生既完成了舊知的鞏固練習,為接下來作好計算上的必要準備,更用平行四邊形等圖形的推理中的轉換思想作引導與滲透,更為進行求組合圖形的面積作好思想與方法上的準備。
3.在自主舊知復習的終了,教師通過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將所有學生的答題情況匯總,并能根據總體情況及照顧個別學生的特殊情況作出合理的教學調整,因材施教。
4.教師在學生自學新知時,能布置清楚學習的目標、步驟,更有清楚的方法指導、資源的提供,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必要的支撐,使學生有目標、有步驟、有方法、有內容、有素材。
5.通過學生自學,動手試做練習等,讓學生在做中學,充分體驗。匯報自學成果,由學生總結出解決的方法,讓學生在匯報中得到成功的感受,以刺激學生樂于學。
6.隊旗的實踐中,由學生提出分塊解決問題,將數學的學習運用于生活中,也培養了學生的實際運用意識,體驗數學的有用性,但從整個教學過程中,可以發現這也是有限的。
7.練習新知時,自主進行,可以根據學生自己的情況進行不同的內容、層次的學習。
8.在小結時,再次點明自主學習平臺的優勢,鼓勵學生在課后校外等再學習,拓展延伸了學習的時間與空間。
不足與改進設想:
1.在以風箏導入時,語言并不夠生動,在情感方面未能真正起到鼓動,興趣未必能得以很多程度的激發。建議:如果能在教師出示1、2個風箏圖形后,再由學生來介紹個把自己見過或想到的由基本圖形組合而成的風箏形狀,那樣會起到更好的效果,讓材料更貼近學生,更能激發興趣。
2.同樣在導入時,出示風箏圖,但只是簡單地看,而未作合理地利用與分析。建議:如教師能在此作出適當地引導,問“你發現各風箏是由什么圖形組合而成的?”讓學生更鮮明地知道組合圖形與基本圖形的關系。
3.練習新知時,雖然教師采用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進行練習,但是這所有的內容都是開放的,學生對自己的自評能力通常會過高或者過低,如何讓學生真正在這種形式中選擇到適合自己的內容。建議:如果能在這一環節,教師能對學生的練習內容的選擇上起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讓學生在一定自由的范圍內進行自主選擇的練習,這樣更能適合每位學生的發展。
《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 篇5
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基礎是已學的各種平面圖形的特征和它們的面積計算公式。在組合圖形中,有的已知條件是隱蔽的,需要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根據圖形特點,先把它找出來或推算出來,再計算面積。
本堂課我創造性地對教材實施了“由靜態的信息變為動態的過程”的再加工重組,較合理地利用了教材資源。在教學中,先不給出數據,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間,使學生更寬泛地理解什么是組合圖形,更大限度地激活每個學生尋求組合圖形面積計算的思維動力。然后再緊緊圍繞“根據最少的數據,尋求求面積的方法”這個思維策略思想,讓學生比較各種方法,使方法優化,逐步展開有層次的思維訓練。盡管還是課本的內容,但卻演繹出別樣的精彩,學生也在其中品嘗了學習的歡悅和成功。整堂課我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
1.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策略的知識、方法的知識比技能技巧更重要。本節課并不是要教會學生求幾個組合圖形的面積,而是讓學生體會到(分割、添補、割補)的轉化的方法是求未知平面圖形面積的重要策略。當學生真正獲得了策略的知識、方法的知識的時候,就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當學生采用分割法學會了小房子側面面積的計算后,我就設計了讓學生幫我解決家里鋪地板的面積計算練習,學生多樣化的思考方法,在課堂上一一得到了展示,智慧的火花不斷碰撞,又探討出了另一種方法—— 添補法。
2.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相信學生的能力,熱情鼓勵學生的探索活動,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思維空間。本節課由學生合作探索簡單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肯定學生積極的探究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發展空間,限度地發展學生的觀察思考探究能力,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 注重學生思維的發展。由于學生的認知背景和思維方式不同,決定著計算方法也有所不同。學生每一種求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的方法都蘊含著富有個性的思維方式,只要是學生探索發現的算法,印象就會特別深刻,運用起來就會游刃有余,并能獲得滿足、快樂等情緒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對于學生個體來說,這種適合學生自己思維個性的方法,就是的。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讓學生自主探索算法。即使學生選擇的方法不夠簡便,也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體驗、比較、反思,最后自覺地去接受其他較好的方法。學生在學習中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圖形的組合,把前面學過的知識都靈活地調動起來,實現知識的綜合應用。
4.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直觀地感受組合圖形。課的開始的就讓學生用信封中的圖形,“拼一拼”,看能得到什么圖形?像什么?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感悟到組合圖形的由來,從而能更清晰的解剖組合圖形,為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做好鋪墊。
當然在教學中也有許多地方值得反思。
1. 時間的掌控不當,使學生失去了聯系鞏固的機會。本節課我只完成了三組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學生在討論方法的時候,方法比較多,在一一羅列講解的同時,時間也在慢慢地消逝,這樣學生的聯系就相對比較少,鞏固不夠扎實。還如在課堂中本來想讓學生找一找我們生活中的組合圖形,但由于時間關系,這一環節被舍去了,很遺憾。
2.讓學生找三個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的數據是否必要。由于想讓學生感受在組合圖形中我們要去發現一些有效的信息,因此在設計的時候我讓學生通過自己測量各個組合圖形的數據,找求出組合圖形面積的有效的信息,這樣花去了時間不說,對于基礎比較落后的學生來說就無從下手了,他們不知道需要哪些數據,看著圖很茫然,這樣這節課對于中上水平的學生來說很有意思,但對于后進生這節課的學習就很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