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繞著太陽轉》教學設計(精選3篇)
《地球繞著太陽轉》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
河北人民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六年級上冊87頁至88頁。
教材與學情分析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二課,在學生學習了太陽系的奧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地球與太陽的關系,即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為下一步學習地球與月球的關系打下基礎。重點學習地球公轉帶來季節的變化,以及地球上一年四季的季節變化對地球上動植物生活的影響。活動1“模擬地球公轉與季節的變化”,是本節課的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也是本課書的重點和難點,要求學生認識地球的公轉,以及公轉形成的一年四季變化,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教材從四季的變化引入,首先通過教師幫助下的學生閱讀分析資料,了解地球自轉公轉,利用模擬實驗的方法進一步驗證地球的公轉是引起四季變化的根本原因。本課教學對象是六年級學生,經過三年半的科學學習,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合作學習的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信息技術水平。有關地球自轉、公轉的知識學生或多或少的從課外了解了一些,他們渴望知道更多的有關知識,而太陽及宇宙世界離我們比較遠,且不易研究,一兩節課時間不可能把有關知識都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對地球自轉、公轉有非常全面的了解,教師對地球自轉、公轉的語言描述,也不可能做到非常清楚非常直觀,為解決這一問題,運用多媒體課件作為課堂學習的輔助手段,為學生學習提供最直接的幫助,使他們能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更主動地進行科學探究,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模擬實驗研究地球的公轉和自轉。
2.能調查本地動植物受四季變化的影響情況,并進行記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能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完成調查研究。
2.、愿意與同學合作共同完成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模擬實驗。
科學知識目標
1.能解釋地球的公轉和自轉的概念。
2.能解釋四季變化與地球的公轉有關。
3.能舉實例說明四季對自然界中動植物的形態和生活習性的影響。
環境目標
1.能初步建立起地球公轉與四季變化關系的概念。
2.能用文字或圖的形式把四季的顯著特點生動地表現出來。
教學重難點
通過實驗證明地球公轉是引起一年四季變化的根本原因。
教學準備
繩子、手電筒、地球儀、橡皮泥、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情景——激趣引入
師(課件演示--遨游太空):同學們,如果有機會在太空旅行,欣賞宇宙的奇觀,你們愿意去嗎?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太空旅行,我們所乘坐的“宇宙飛船”就是地球。你們知道這艘“飛船”是這樣運行的嗎?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豐富的想象力,使他們產生探索太空奧秘的想法。
二、探究新知——認識地球公轉與季節變化的關系。
1、閱讀、理解地球的自傳和公轉。
師:(展示課件:模擬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指導學生觀看視頻、閱讀書上資料,并指導學生初步填寫課本87頁表格。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觀看、閱讀、資料整理、分析來加深對自轉和公轉的認識。培養學生獲取信息、提煉、歸納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有序、有效的“思”,為下面親身模擬實驗的“行”做好準備。
2、猜想地球自轉和公轉導致的現象。
師:提出疑問: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導致什么現象的發生呢?
生:思考、猜想、交流、修正。
【設計意圖】這一設計注重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運用已有生活經驗來解答問題。培養學生大膽想象、積極思考的習慣。
3、模擬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過程。
師:同學們都有了自己的猜想、假設,請動手來進行模擬實驗,驗證你們的猜想吧。
教師指導學生具體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
課件出示溫馨提示:
(1)模擬實驗中用什么來模擬地球公轉的軌道、用什么來模擬地球和太陽、用什么來模擬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
(2)地球的自傳和公轉都是自西向東逆時針旋轉,千萬不能轉錯方向呦!
(3)在地球的公轉過程中,應保持地軸始終指向同一方向。
學生進行模擬試驗。分工合作、記錄實驗結果。
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注意觀察現象和及時記錄結果
【設計意圖】本環節能夠通過模擬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假設。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模擬實驗中去。
4、交流與表達。
師:剛才同學們已經通過模擬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了,看那個小組來匯報一下你們的發現。
學生展示實驗結果及想法,嘗試解釋其中的原理。其他同學聆聽,并加以評價。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與別人交流。通過質疑與評價,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匯報中要學會尊重別人,在交流中相互提高。
5、地球自轉與公轉的特點、意義。
師:(展示課件:四季的產生。講述地球的自轉導致晝夜的產生;地球的公轉導致四季的產生。指導學生繼續填寫表格。)學生觀看視頻、了解地球自轉、公轉的特點,并填寫表格。
中心 方 向
(順或逆時針) 周 期 特點
地球的自轉 地軸 逆時針 23小時56分4秒 引起晝夜的變化
地球的公轉 太陽 逆時針 365.25天 引起四季的變化
【設計意圖】充分調動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經驗,在零散的認知之間建立聯系,知道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意義。
6、知識鞏固與遷移。
請同學們再次模擬地球的公轉,驗證公轉與四季產生的關系。
提問:假如地軸不是傾斜的,太陽光直射地球的位置會不會有變化?地球上還會有四季的變化嗎?為什么?
學生首先進行模擬實驗,驗證公轉與四季產生的關系。
學生再模擬地軸不傾斜的公轉情況,觀察、思考、假設并發表意見。
【設計意圖】1.鞏固、驗證地球公轉的意義。2.培養學生從另一個角度思考、討論問題的逆向思維。3.在新問題情景中能運用已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提高遷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總結回顧——讓學生交流學習體會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
【板書設計】
18、地球繞著太陽轉
中心 方 向
(順或逆時針) 周 期 特點
地球的自轉 地軸 逆時針 23小時56分4秒 引起晝夜的變化
地球的公轉 太陽 逆時針 365.25天 引起四季的變化
【總體設計意圖】在教學過程中,設計運用觀察、演示、操作等教學方法。通過觀察,引導學生發現事物運動的特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運用實例圖片講解,使學生掌握知識。通過完成模擬實驗的任務,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并用來評價學生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完成練習,給學生提供自評、互評的機會,在鞏固本課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素養的同時,滲透德育。
【評析】課程標準中提到科學課教學應力求讓教學貼近生活,用學生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突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基本理念,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
布魯納說過:“要使學生對一個學科有興趣的最好辦法,是使他想到這門學科值得學習”,小學科學教育就是要利用“科學未知”的不竭魅力,吸引學生走入到科學的殿堂。基于此,新課伊始,就課件演示讓學生欣賞遨游太空的情景,這勢必會吸引學生的目光,激發他們探索宇宙奧秘的愿望。
地球的自傳與公轉學生很難理解,為此,教者運用課件模擬了地球自傳與公轉的情景,這比教師空洞的講授不知要強多少倍,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就是現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在教學地球自轉與公轉會導致什么現象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采取了大膽猜想假設,設計實驗方案,記錄實驗過程,最后再抽象實驗結果的方法,培養了學生自主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
《地球繞著太陽轉》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內容教材與學情分析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二課,在學生學習了太陽系的奧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地球與太陽的關系,即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為下一步學習地球與月球的關系打下基礎。重點學習地球公轉帶來季節的變化,以及地球上一年四季的季節變化對地球上動植物生活的影響。活動1“模擬地球公轉與季節的變化”,是本節課的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也是本課書的重點和難點,要求學生認識地球的公轉,以及公轉形成的一年四季變化,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教材從四季的變化引入,首先通過教師幫助下的學生閱讀分析資料,了解地球自轉公轉,利用模擬實驗的方法進一步驗證地球的公轉是引起四季變化的根本原因。本課教學對象是六年級學生,經過三年半的科學學習,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合作學習的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信息技術水平。有關地球自轉、公轉的知識學生或多或少的從課外了解了一些,他們渴望知道更多的有關知識,而太陽及宇宙世界離我們比較遠,且不易研究,一兩節課時間不可能把有關知識都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對地球自轉、公轉有非常全面的了解,教師對地球自轉、公轉的語言描述,也不可能做到非常清楚非常直觀,為解決這一問題,運用多媒體課件作為課堂學習的輔助手段,為學生學習提供最直接的幫助,使他們能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更主動地進行科學探究,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模擬實驗研究地球的公轉和自轉。
2.能調查本地動植物受四季變化的影響情況,并進行記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能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完成調查研究。
2.、愿意與同學合作共同完成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模擬實驗。
科學知識目標
1.能解釋地球的公轉和自轉的概念。
2.能解釋四季變化與地球的公轉有關。
3.能舉實例說明四季對自然界中動植物的形態和生活習性的影響。
環境目標
1.能初步建立起地球公轉與四季變化關系的概念。
2.能用文字或圖的形式把四季的顯著特點生動地表現出來。
教學重難點
通過實驗證明地球公轉是引起一年四季變化的根本原因。
教學準備
繩子、手電筒、地球儀、橡皮泥、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情景——激趣引入
師(課件演示--遨游太空):同學們,如果有機會在太空旅行,欣賞宇宙的奇觀,你們愿意去嗎?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太空旅行,我們所乘坐的“宇宙飛船”就是地球。你們知道這艘“飛船”是這樣運行的嗎?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豐富的想象力,使他們產生探索太空奧秘的想法。
二、探究新知——認識地球公轉與季節變化的關系。
1、閱讀、理解地球的自傳和公轉。
師:(展示課件:模擬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指導學生觀看視頻、閱讀書上資料,并指導學生初步填寫課本87頁表格。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觀看、閱讀、資料整理、分析來加深對自轉和公轉的認識。培養學生獲取信息、提煉、歸納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有序、有效的“思”,為下面親身模擬實驗的“行”做好準備。
2、猜想地球自轉和公轉導致的現象。
師:提出疑問: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導致什么現象的發生呢?
生:思考、猜想、交流、修正。
設計意圖:這一設計注重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運用已有生活經驗來解答問題。培養學生大膽想象、積極思考的習慣。
3、模擬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過程。
師:同學們都有了自己的猜想、假設,請動手來進行模擬實驗,驗證你們的猜想吧。
教師指導學生具體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
課件出示溫馨提示:
(1)模擬實驗中用什么來模擬地球公轉的軌道、用什么來模擬地球和太陽、用什么來模擬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
(2)地球的自傳和公轉都是自西向東逆時針旋轉,千萬不能轉錯方向呦!
(3)在地球的公轉過程中,應保持地軸始終指向同一方向。
學生進行模擬試驗。分工合作、記錄實驗結果。
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注意觀察現象和及時記錄結果
設計意圖:本環節能夠通過模擬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假設。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模擬實驗中去。
4、交流與表達。
師:剛才同學們已經通過模擬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了,看那個小組來匯報一下你們的發現。
學生展示實驗結果及想法,嘗試解釋其中的原理。其他同學聆聽,并加以評價。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與別人交流。通過質疑與評價,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匯報中要學會尊重別人,在交流中相互提高。
5、地球自轉與公轉的特點、意義。
師:(展示課件:四季的產生。講述地球的自轉導致晝夜的產生;地球的公轉導致四季的產生。指導學生繼續填寫表格。)學生觀看視頻、了解地球自轉、公轉的特點,并填寫表格。
中心 方向
(順或逆時針) 周 期 特點
地球的自轉 地軸 逆時針 23小時56分4秒 引起晝夜的變化
地球的公轉 太陽 逆時針 365.25天 引起四季的變化
設計意圖:充分調動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經驗,在零散的認知之間建立聯系,知道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意義。
6、知識鞏固與遷移。
請同學們再次模擬地球的公轉,驗證公轉與四季產生的關系。
提問:假如地軸不是傾斜的,太陽光直射地球的位置會不會有變化?地球上還會有四季的變化嗎?為什么?
學生首先進行模擬實驗,驗證公轉與四季產生的關系。
學生再模擬地軸不傾斜的公轉情況,觀察、思考、假設并發表意見。
設計意圖:1.鞏固、驗證地球公轉的意義。2.培養學生從另一個角度思考、討論問題的逆向思維。3.在新問題情景中能運用已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提高遷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總結回顧——讓學生交流學習體會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
板書設計:
18、地球繞著太陽轉
中心 方 向
(順或逆時針) 周 期 特點
地球的自轉 地軸 逆時針 23小時56分4秒 引起晝夜的變化
地球的公轉 太陽 逆時針 365.25天 引起四季的變化
總體設計意圖:在教學過程中,設計運用觀察、演示、操作等教學方法。通過觀察,引導學生發現事物運動的特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運用實例圖片講解,使學生掌握知識。通過完成模擬實驗的任務,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并用來評價學生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完成練習,給學生提供自評、互評的機會,在鞏固本課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素養的同時,滲透德育。
評析:課程標準中提到科學課教學應力求讓教學貼近生活,用學生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突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基本理念,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
布魯納說過:“要使學生對一個學科有興趣的最好辦法,是使他想到這門學科值得學習”,小學科學教育就是要利用“科學未知”的不竭魅力,吸引學生走入到科學的殿堂。基于此,新課伊始,就課件演示讓學生欣賞遨游太空的情景,這勢必會吸引學生的目光,激發他們探索宇宙奧秘的愿望。
地球的自傳與公轉學生很難理解,為此,教者運用課件模擬了地球自傳與公轉的情景,這比教師空洞的講授不知要強多少倍,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就是現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在教學地球自轉與公轉會導致什么現象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采取了大膽猜想假設,設計實驗方案,記錄實驗過程,最后再抽象實驗結果的方法,培養了學生自主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
《地球繞著太陽轉》教學設計 篇3
河北人民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太陽的奧秘中第二課《地球繞著太陽轉》第一課時。
一、說教材
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二課,在學生學習了太陽系的奧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地球與太陽的關系,即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為下一步學習地球與月球的關系打下基礎。要求學生認識地球的公轉,以及公轉形成的一年四季變化,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教材從四季的變化引入,首先通過教師幫助下的學生閱讀分析資料,了解地球自轉公轉,利用模擬實驗的方法進一步驗證地球的公轉是引起四季變化的根本原因。
二、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對象是六年級學生,經過三年半的科學學習,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合作學習的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信息技術水平。有關地球自轉、公轉的知識學生或多或少的從課外了解了一些,他們渴望知道更多的有關知識,而太陽及宇宙世界離我們比較遠,且不易研究。
三、教法和學法
1、教法: 考慮到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相對抽象,而學生由于年齡的特點,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差,所以我倡導以形象直觀思維為主,使用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手段,變抽象為直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正確的科學世界觀。引導學生模仿課件自己動手做實驗,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2、學法:討論交流,動手操作,小組合作,類比推理。
四、說教學目標
1、能用模擬實驗研究地球的公轉和自轉。
2、能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完成調查研究。愿意與同學合作共同完成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模擬實驗。
3、能解釋地球的公轉和自轉的概念。能解釋四季變化與地球的公轉有關。能初步建立起地球公轉與四季變化關系的概念。
五、教學重難點
通過實驗證明地球公轉是引起一年四季變化的根本原因。
六、說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情景
師:課件展示幾張遨游太空的圖片,問:同學們,你們想不想遨游太空,欣賞宇宙的奇觀呢?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太空旅行,你們知道我們所乘坐的“宇宙飛船”是什么嗎?你們知道這艘“飛船”是怎樣運行的嗎?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豐富的想象力,使他們產生探索太空奧秘的想法。
(二)、探究新知
1、閱讀、理解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師:(展示課件:模擬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指導學生觀看視頻、閱讀書上資料,并指導學生初步填寫課本87頁表格。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觀看、閱讀、資料分析來加深對自轉和公轉的認識。培養學生獲取信息、歸納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有效的思考,為下面親身模擬實驗做好準備。
2、猜想地球自轉和公轉導致的現象。
師:提出疑問: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導致什么現象的發生呢?
生:思考、猜想、交流、修正。
設計意圖:這一設計注重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運用已有生活經驗來解答問題。培養學生大膽想象、積極思考的習慣。
3、模擬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過程。
師:同學們都有了自己的猜想、假設,請動手來進行模擬實驗,驗證你們的猜想吧。教師指導學生具體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
課件出示溫馨提示:
(1)模擬實驗中用什么來模擬地球公轉的軌道、用什么來模擬地球和太陽、用什么來模擬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
(2)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都是自西向東逆時針旋轉,千萬不能轉錯方向呦!
(3)在地球的公轉過程中,應保持地軸始終指向同一方向。
學生進行模擬試驗。分工合作、記錄實驗結果。
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注意觀察現象和及時記錄結果
設計意圖:本環節能夠通過模擬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假設。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模擬實驗中去。
4、交流與表達。
師:剛才同學們已經通過模擬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哪個小組匯報一下你們的發現。學生展示實驗結果及想法,嘗試解釋其中的原理。其他同學聆聽,并加以評價。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與別人交流。通過質疑與評價,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匯報中要學會尊重別人,在交流中相互提高。
5、地球自轉與公轉的特點、意義。
師:(講述地球的自轉導致晝夜的產生;地球的公轉導致四季的產生。指導學生繼
設計意圖:充分調動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經驗,在零散的認知之間建立聯系,知道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意義。
6、知識鞏固與遷移。請同學們再次模擬地球的公轉,驗證公轉與四季產生的關系。提問:假如地軸不是傾斜的,太陽光直射地球的位置會不會有變化?地球上還會有四季的變化嗎?為什么?
學生首先進行模擬實驗,驗證公轉與四季產生的關系。
學生再模擬地軸不傾斜的公轉情況,觀察、思考、假設并發表意見。
設計意圖:1.鞏固、驗證地球公轉的意義。2.培養學生從另一個角度思考、討論問題的逆向思維。3.在新問題情景中能運用已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提高遷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總結回顧——讓學生交流學習體會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
(四)、板書設計
18、地球繞著太陽轉
總體設計意圖:在教學過程中,設計運用觀察、演示、操作等教學方法。通過觀察,引導學生發現事物運動的特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運用實例圖片講解,使學生掌握知識。通過完成模擬實驗的任務,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并用來評價學生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完成練習,給學生提供自評、互評的機會,在鞏固本課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素養的同時,滲透德育。
七、說教學反思
課程標準中提到科學課教學應力求讓教學貼近生活,用學生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突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基本理念,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
布魯納說過:“要使學生對一個學科有興趣的最好辦法,是使他想到這門學科值得學習”,小學科學教育就是要利用“科學未知”的不竭魅力,吸引學生走入到科學的殿堂。基于此,新課伊始,就課件演示讓學生欣賞遨游太空的情景,這勢必會吸引學生的目光,激發他們探索宇宙奧秘的愿望。
地球的自傳與公轉學生很難理解,為此,教者運用課件模擬了地球自轉與公轉的情景,這比教師空洞的講授不知要強多少倍,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就是現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在教學地球自轉與公轉會導致什么現象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采取了大膽猜想假設,設計實驗方案,記錄實驗過程,最后再抽象實驗結果的方法,培養了學生自主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