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學生喜歡上跳遠練習(含教案)
教學情景
體育課上,全班學生興高采烈地進行著跳遠練習。沙坑旁邊用小體操墊擺放著長短高低不同的四種障礙,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障礙進行跳遠練習,然后自覺地在沙坑兩邊排隊,依次地、反復地、進行跳遠練習;跳過障礙獲得成功的歡呼聲此起彼伏,課堂氣氛既熱鬧又有序。雖然天氣很熱,可學生練習的熱情卻很高,雖然是滿頭大汗,可興奮愉悅的表情卻出現在每個學生的臉上,一幅積極自主、和諧有序的生動畫面。
案例分析
在實施“體育新課標”以前,我們在上小學的跳遠課時覺得比較頭痛。一方面因為跳遠技術本身有一定的難度,另一方面因為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而我們的目標是教會學生跳遠的技術,因此在課堂上,總能看到老師反復地做著示范和講解,很努力地逐個糾正動作:一會兒強調助跑的速度、一會兒強調踏跳的準確性、一會兒強調騰空的高度;一節課下來,老師很辛苦不說,學生也覺得很累,技術沒有掌握好、又被老師批評,弄得課堂氣氛緊張,致使學生慢慢減少了對跳遠活動的興趣,從而還慢慢減少對上體育課的興趣。
而上述的案例卻是另一番情景,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大的反差呢?
在實施素質教育后,特別是實施“體育新課標”的今天,我們對體育教學的目標有了全新的認識。根據“體育新課標”要求,小學中段處于“水平二”階段,對跳躍類活動只要求進行各種跳躍游戲來發展跳躍能力。案例中,通過引入情景:以“我們今天要進行‘飛躍城堡’的游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以“我想做游戲,我要遵守游戲規則”來促使學生約束自己的行為,養成自覺遵守秩序的好習慣;通過學生自主選擇障礙自主練習的形式來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由此可見,情景的引入使得教學目標得以順利的內化,由以前的“我”(老師)要教“你們”(學生)跳遠技術,變成今天的“我”(學生)要進行“飛躍城堡”游戲(跳遠活動); 由以前的“我”(老師)要求“你們”(學生)聽話(遵守秩序),變成今天的“我”(學生)想做游戲愿意遵守規則(自覺排隊);由以前的“我”(老師)要教會“你們”(學生)跳遠技術,變成今天的“我”(學生)要爭取跳過障礙多得積分。這一切的變化,都是因為實施“體育新課標”后教育觀念的轉變帶來的,現在的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目標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動作技術,而更重要的是以活動為載體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這就是我們看到案例中那幅生動畫面的更深層的原因。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識到:在以后的體育教學特別是小學中段的跳遠教學中,我們要徹底轉變觀念,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認真制定教學目標,不單純以“教技術”的方式出現,而更多以“跳躍游戲”的方式出現;并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遵守紀律及團結合作的意識,這樣就能促使學生真正喜歡上跳遠活動。
四年級體育課教案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