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魯亮儕事》譯文
《書魯亮儕事》 | 2003/02/13 | |
| ||||||||
|
| |||||||
[3/3] | ||||||||
“魯亮儕摘掉帽子,走上前,磕了頭,大聲說:‘本來該這樣,只是準(zhǔn)許我說幾句。我是一個窮書生,為了謀求官職來到河南,得到中牟縣官的缺,高興得很,恨不得連夜叫差役排班讓我升堂辦案。想不到在進入中牟縣境時,看到李知縣那樣得民心,又受到讀書人擁戴,見到他后,又知道庫銀虧空的根由又是這樣。如果大人已經(jīng)知道情況派我去,我為了沽名釣譽,空手回來,這是我的罪過;如果大人并不了解情況而派我去,那么,我回來稟明情況,向大人請示,這也許并不違背大人愛惜人才的苦心與皇上用孝道治天下的本意。大人倘若認(rèn)為李知縣的行為沒有可哀憐的,那末,再派人去收繳官印也不遲。我如不是這樣想,那末,大人轅門外面候補的官員有好幾十,都是想抓印把子而抓不著的,我是何等樣人,敢違背大人的意愿呢!’ |
“魯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來河南,得官中牟,喜甚,恨不連夜排衙視事。不意入境時,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見其人,知虧帑故又如是。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譽,空手歸,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歸陳明,請公意旨;庶不負(fù)大君子愛才之心與圣上以孝治天下之意。公若以為無可哀憐,則再往取印未遲。不然,公轅外官數(shù)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 | |||||||
“田大人默不作聲,兩司都向魯亮儕使眼色要他下去。他沒有請罪,走了出去。他剛走到屋檐下,田大人臉色和緩了;他下臺階了,田大人喊:‘來!’他回進大堂,跪下,田大人又招手,說:‘上前!’一面脫下頭上戴的珊瑚領(lǐng)子的官帽,罩在魯亮儕頭上,贊嘆說:‘好漢子!這頂官帽應(yīng)該是你戴的!不是你的話,我差點錯誤地革掉一個好官。但是,奏章已經(jīng)發(fā)出了,怎么辦?’魯亮儕問:‘送出幾天了?’回答是:‘五天了,快馬也追趕不上啊。’魯亮儕說:‘大人開恩的話,我能把奏章追回來。我年輕時一天能趕路三百里。大人當(dāng)真要追回奏章,請賞一支令箭作憑證。’田總督答應(yīng)了他,他就出發(fā)了。過了五天,奏章追回。中牟縣李知縣官職終于保住。魯亮儕因此而名聞天下。” |
“田公默然。兩司目之退。魯不謝,走出。至屋溜外,田公變色;下階,呼曰:‘來!’魯入,跪,又招,曰:‘前!’取所戴珊瑚冠覆魯頭,嘆曰:‘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微汝,吾幾誤劾賢員。但,疏去矣,奈何?’魯曰:‘幾日?’曰:‘五日,快馬不能追也。’魯曰:‘公有恩,裕能追之。裕少時日行三酉里,公果欲追疏,請賜契箭一支以為信。’公許之,遂行。五日而疏還。中牟令竟無恙。以此魯名聞天下。” | |||||||
當(dāng)初,魯亮儕的父親某某做過廣東提督,被迫跟三個藩王結(jié)盟。亮儕七歲時,就作為人質(zhì)住在平西王吳三桂那里。平西王坐在朝堂上,魯亮儕身穿黃馬褂,頭戴貂蟬帽,站在他身旁。那時他年紀(jì)小,性格豪放,功課完畢,每天和平西王手下的親兵好漢學(xué)習(xí)秦國、越國的布陣打仗、投擲、跳高等技藝,因此,他的武藝特別出眾。 |
先是,亮儕父某為廣東提督,與三藩要盟。亮儕年七歲,為質(zhì)子于吳。吳王坐朝,亮儕黃夾衫,戴貂蟬侍側(cè)。年少豪甚,讀書畢,日與吳王帳下健兒學(xué)贏越勾卒、擲涂、賭跳之法,故武藝尤絕人云。 | |||||||
[3/3] | ||||||||
《書魯亮儕事》 | 2003/02/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