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多爾袞書》譯文
| ||||||||
|
| |||||||
[1/3] | ||||||||
大明國督師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頓首謹啟大清國攝政王殿下: |
大明國督師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頓首謹啟大清國攝政王殿下: | |||||||
前一時,在南方聽到了好消息,可法隨即派遣使者去向吳大將軍問候,不敢貿然向殿下致意。并不是將殿下的情誼擱在一旁,只因為大夫之間不能有私交,是《春秋》大義。現在國務繁忙之際,忽接殿下的華章,真象是從天而降。大函已反復拜讀,其中情意懇切。講到“逆賊”還遲遲不能討伐擊潰,使貴國為此而煩惱,可法是既感激,又慚愧。只恐殿下的左右不明真情,說南方的大臣與百姓偷安于江南,竟然忘卻皇室的仇敵,因此,可法特地向貴國詳細陳述一下情況。 |
南中向接好音,法隨遣使問訊吳大將軍,未敢遽通左右,非委隆誼于草莽也,誠以大夫無私交,《春秋》之義。今倥傯之際,忽奉琬琰之章,真不啻從天而降也,循讀再三,殷殷致意。若以“逆賊”尚稽天討,煩貴國憂,法且感且愧。懼左右不察,謂南中臣民偷安江左,竟忘君父之仇,敬為貴國一詳陳之。 | |||||||
我們的先皇帝敬畏天神,遵守祖先法制,勤于政事,熱愛百姓,真是堯舜一樣的圣君。只因臣下昏庸而誤了國事,以致發生了三月十九日的慘變?煞ㄎ痪幽隙家,不及帶兵北上救援,軍隊剛抵淮河邊上,已收到先皇帝殉國的兇訊。可法得此消息,真如天塌地裂,無限震驚,無限悲痛。唉呀!哪個人沒有君王呢!就是把可法在街市上砍首示眾,作為耽誤救援君王的臣子的榜樣,也怎么能讓地下的先皇帝原宥我滔天的大罪啊! |
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真堯舜之主也。以庸臣誤國,致有三月十九日之事。法待罪南樞,救援莫及,師次淮上,兇問遂來,地坼天崩,山枯海泣。嗟乎!人孰無君,雖肆法于市朝,以為泄泄者之戒,亦奚足謝先皇帝于地下哉! | |||||||
[1/3] | ||||||||
《復多爾袞書》 | 2002/11/30 | |
| ||||||||
|
| |||||||
[2/3] | ||||||||
那時候南方的臣子百姓,聽到兇訊,人人哀傷痛哭,猶如喪失了父母,莫不捶胸切齒,要求傾東南的軍隊,立即去殲滅萬惡的敵人。但是幾位老臣,說際此國破家亡之時,應以國家為重,共同商議迎立當今的皇上,以使內外人心安定。當今的皇上不是別人,是神宗之孫,光宗之侄,先皇帝之兄。名正言順,天神所贊許,人心所歸向。五月初一,大駕到臨南都,百姓夾道歡呼,聲聞數里。群臣勸請皇上登位,皇上悲痛萬分,一再謙讓,只答應稱“監國”。群臣百姓齊集宮門,反復跪請,方于十五日在南都即位。在此之前,鳳鳥飛集,黃河水清,吉祥征兆不止一件。在祝告祖廟那天,空中出現如傘一樣的紫云,祝文燒化即飛升上天,眾目共睹,人人歡欣,傳為喜訊。大江上涌出楠木梓木幾十萬根,用以修造宮殿,這難道不是天意么!幾天之后,就命令可法督師江北,限期西征。忽然消息傳來,說是我國大將軍吳三桂向貴國借兵,攻進京都,趕走了反叛的匪徒,又為我先皇帝按禮節發喪,清除宮庭里叛徒的殘余,公告安民,并且廢止了剃發的命令,用以表示不忘大明。這類行動,真是古今所未有,凡是大明的臣子,沒有一個不是向北跪拜致禮,以手加額,表示慶幸與感激,豈只是如來示所說“感恩又沒法報答”而已!因此,特在八月份,整治了薄禮數筐,派遣使者前往慰勞貴軍,同時又想請尊意裁決,一起聯合發兵,西討叛逆。為此我大軍開拔,又至江淮一帶,卻收到大函教誨,引用了《春秋》大義來責問,話說得多么得體啊!可是進一步探討一下,就知道所引《春秋》一段史實,是春秋列國時國君逝世,諸侯的長子雖然應該繼位,但弒君之賊尚未討伐,心里不肯承認國君巳故的一種說法。若是天下都擁戴的皇帝,為國殉難,宮中的太子,遭到了非常的慘禍,而還拘泥于什么“不得書即位”的死條文,恰恰喪失了《春秋》“大一統”的主旨。國內紛亂無主,匆促出兵,將用什么來團結民心,號召忠君愛國?朱熹夫子編著《通鑒綱目》,效法《春秋》筆法,書中大書特書的,有王莽篡位之后,光武帝起兵將他推翻,重建漢朝;曹丕廢漢獻帝,劉備在成都稱帝;西晉懷、愍二帝被害國亡,元帝司馬睿繼位,建立東晉;宋徽、欽二帝被敵擄去,高宗趙構承接大統。這些史實,都是說在國仇未報的時候,先有人繼承帝位,《通鑒綱目》并沒有責斥為自立皇位,而全都看作是正統。甚至唐玄宗逃至蜀地,太子李亨在靈武自立為帝,論史者都以為是錯誤,但也未嘗不贊許他能行權宜之計,慶幸他能恢復唐代的王朝。 |
爾時南中臣民,哀慟如喪考妣,無不拊膺切齒,欲悉東南之甲,立翦兇仇。而二三老臣,謂國破家亡,宗社為重,相與,迎立今上,以系中外之心。今上非他,神宗之孫,光宗猶子,而大行皇帝之兄也。名正言順,天與人歸。五月朔日,駕臨南都,萬姓夾道歡呼,聲聞數里。群臣勸進,今上悲不自勝,讓再讓三,僅允監國。迨臣民伏闕屢請,始以十五日正位南都。從前鳳集河清,瑞應非一,即告廟之日,紫氣如蓋,祝文升霄,萬目共瞻,欣傳盛事。大江涌出楠梓數十萬章,助修宮殿,豈非天意也哉!越數日,遂命法視師江北,刻日西征。忽傳我大將軍吳三桂借兵貴國,破走逆賊,為我先皇帝發喪成禮,掃清官闕,撫輯群黎,且罷剃發之令,示不忘本朝。此等舉動,振古鑠今,凡為大明臣子,無不長跪北向,頂禮加額,豈但如明諭所云“感恩圖報”已乎!謹于八月,繕治筐篚,遣使犒師,兼欲請命鴻裁,連兵西討。是以王師既發,復次江淮,乃辱明誨,引《春秋》大義來相詰責,善者言乎!推而言之,然此文為列國君薨,世子應立,有賊未討,不忍死其君者立說耳!若乎天下共主,身殉社稷,青宮皇子,慘變非常,而猶拘牽不即位之文,坐昧大一統之義,中原鼎沸,倉卒出師,將何以維系人心,號召忠義?紫陽《綱目》,踵事《春秋》,其間特書,如莽移漢鼎,光武中興;丕廢山陽,昭烈踐祚;懷愍亡國,晉元嗣基;徽欽蒙塵,宋高纘統。是皆于國仇未翦之日,亟正位號,《綱目》未嘗斥為自立,率皆以正統予之。甚至如玄宗幸蜀,太子即位靈武,議者疵之,亦未嘗不許以行權,幸其光復舊物也。 | |||||||
[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