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多爾袞書》譯文
《復多爾袞書》 | 2002/11/30 | |
| ||||||||
|
| |||||||
[3/3] | ||||||||
本朝開國以來,傳代有十六位圣君,代代以正統繼承,統治天下大小官吏,扶植名門望族,仁愛之風,遠達四疆。早在前朝,貴國數次受封,后因為小人挑起事端,以致引起了戰爭。先皇帝對此非常痛恨,后來就把好人殺死,愿與貴國交好,這件事,是殿下所知道的。現今貴國為我朝遭難而痛心,助我驅除亂臣逆賊,真可說《春秋》大義,再見于今世了。如果乘我國內不靖,把我皇朝看作割據,并且要移軍隊南下,還把叛臣做先鋒,既要獲利,又要強詞奪理,思仇關系,轉眼顛倒,長了造反賊人的志氣。這種做法,不但辜負了我朝借兵復仇的苦心,也違背了殿下當初出于義憤、扶助危亡的心意了。古時候宋朝與契丹講和,只是每年送給金銀綢絹;回紇出兵幫助唐朝平亂,并不要求割讓土地。何況貴國為了與我朝世代友好,為道義而出兵,這一舉動,能使萬代傳頌。如果乘我危難,與我為仇,企圖占領我朝領土,好事不能徹底完成,這樣以道義開始卻以獲利終結,不為賊匪之徒暗笑嗎!貴國難道會這樣做么? |
本朝傳世十六,正統相承,自治冠帶之族,繼絕存亡,仁風遐被,貴國昔在先朝,夙腐封號,后以小人構釁,致啟兵端,先帝深痛疾之,旋加誅戮,此殿下所知也。今痛心本朝之難,驅除亂逆,可謂大義復著于《春秋》矣。若乘我國運中微,一旦視同割據,轉欲移師東下,而以前導命元兇,義利兼收,恩仇倏忽,獎亂賊而長寇仇,此不惟孤本朝借力復仇之心,亦甚違殿下仗義扶危之初志矣。昔契丹和宋,止歲輸以金繒;回紇助唐,原不利其土地。況貴國篤念世好,兵以義動,萬代瞻仰,在此一舉。若乃乘我蒙難,棄好崇仇,規此幅員,為德不卒,是以義始而以利終,為賊人所竊笑也。貴國豈其然乎! | |||||||
從前,先皇帝憐惜那些造反愚民,不忍心把他們斬盡殺絕,兵剿與招降,兩手交替兼用,以致耽誤到今天。當今皇上具有天賦的英明神武,時時刻刻,不忘為祖先復仇。殿堂上文官武將,團結一致,共商國家大計,上下兵將,流著熱淚磨刀擦槍,忠君愛國的兵民,個個愿意為國犧牲。可法以為“逆賊李闖”受天誅而亡,不會再逃過這個時候了。古話說:“樹立德行愈多愈好,鏟除壞事要連根消滅。”現在‘逆賊李闖”尚未受到天誅滅亡,據諜報知道他正想自西秦卷土重來,打算恢復地位。這不僅是本朝與他有不共戴天的仇恨,而且也是貴國沒有連根消滅壞事的憂患。謹希望貴國堅定與本朝對付共同敵人的情誼,成全有始有終的好事,兩國合兵討伐,到秦中興師問罪,一起砍掉“逆賊”的頭顱,平息鋪天的.憤恨。那末貴國仗義出師的美名,可以照曜千秋萬代;本朝報答恩情,一定全力以赴。今后兩國世代通盟友好傳之永遠,豈非大好!至于有關商訂盟約的事情,本朝的使臣,早已上路,不久就可以抵達燕京,與貴國正式訂約了。可法心念北方的皇陵與大明宗廟,眼淚已經流盡,身犯滔天罪行,罪該萬死。之所以不立即追隨先帝于九泉之下,實在是為了國家之故。經書說:“竭盡全力協助帝王,永遠忠于帝王。”可法在今日,恭敬小心,盡心盡意,完成我臣下的節操。幾天之內,就要率領三軍,渡過大江,追趕“叛賊”,直到搗毀他們的巢穴,光復全中國,用來報答當今皇上及先帝的知遇之恩。貴國此后再有別的教誨,可法不敢再聽,希望殿下明白審察! |
往者,先帝軫念潢池,不忍盡戮,剿撫互用,貽誤至今。今上天縱英武,刻刻以復仇為念,廟堂之上,和衷體國;介胄之士,飲泣枕戈;忠義兵民,愿為國死。竊以為天亡“逆闖”,當不越于斯時矣。語曰:“樹德務滋,除惡務盡”。今“逆賊”未伏天誅,諜知卷土西秦,方圖報復。此不獨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貴國除惡未盡之憂。伏乞堅同仇之誼,全始終之德,合師進討,問罪秦中,共梟“逆賊”之頭,以泄敷天之忿。則貴國義問,照耀千秋;本朝圖報,惟力是視。從此兩國世通盟好,傳之無窮,不亦休乎?至于牛耳之盟,本朝使臣,久已在道,不日抵燕,奉盤孟從事矣。法北望陵廟,無涕可揮,身蹈大戮,罪該萬死。所以不即從先帝于地下者,實為社稷之故。傳曰:“竭股肱之力,繼之以忠貞。”法處今日,鞠躬致命,克盡臣節而已。即日獎率三軍,長驅渡河,以窮狐兔之窟,光復神州,以報今上及大行皇帝之恩。貴國即有他命,弗敢與聞,惟殿下實昭鑒之! | |||||||
弘光甲申年九月十五日。 |
弘光甲申九月十五日。 | |||||||
[3/3] | ||||||||
《復多爾袞書》 | 2002/11/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