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情感活動:小貓病了
XX年度第一學期起,我園嘗試對主題課程模式及綜合活動的形式進行了探索,教師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實施預成的課程,并根據效果及幼兒興趣需要及時生成了一些系列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設計意圖: 在XX年第五期的《早期教育》上有一篇《愛的教育》的文章,講述了一位作家參觀一所小學時所看到的一件事。當時正值冬天,天空飄著雪花,操場邊的一個雕塑撒尿小孩也戴上了毛線帽,披著一夾克,看起來非常滑稽。當這位作家問其原因時,校長鄭重其事地回答,孩子的同情心和愛心從幼年就得培養,小時候如果連雕塑也不忍心受凍,將來也一定是個富有愛心的人,對人一定能伸出援助之手。 看了這篇文章我深受啟發,覺得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非常有必要,因此就萌發并設計了這個情感活動,想通過此活動讓孩子從小就有愛心,對"愛"有深刻的記憶。
活動目標: 1、能克服小困難,樂意幫助他人,具有愛心。 2、體驗幫助別人的快樂情感。活動準備: 1、活動室一角布置成小貓的家,請配班老師當小貓。 2、場地設計:一條河、造橋的材料(木板、積木等)梅花樁。 3、大樹兩棵,上有裝飾好的草藥。活動過程: 1、設置情景(到小貓家),激發幼兒幫助人的愿望。 師:"今天天氣真好,我們請好朋友小貓一起去玩吧!" 進入活動室,敲小貓的家門:"小貓,我們一起去玩吧?"小貓:"哎喲,哎喲,肚子疼死了!" 2、引導幼兒想辦法幫助小貓。 師:"小貓肚子疼了,該怎么辦?我們怎么幫助它呢?"(幼兒互相說說并通過動作、語言去嘗試幫助小貓) 有的幼兒提議,"去保健老師處拿藥給小貓吃"。 教師順應幼兒的提議,請該幼兒去保健老師處拿藥。門外,一配班老師遞給他一張紙,并告訴他:"保健老師去開會了,走的時候留下了一張紙條,給你的老師看看吧! 老師念紙條:"我去開會了,如果有誰肚子疼,在山上有一種草藥可以采來吃,吃了肚子就不疼了。但是去采藥的路非常難走,而且要經過一條沒有橋的河,還要走高低不平的山路,草藥就長在兩棵帶刺的樹上,聰明、勇敢的小朋友去采吧!" 3、教師帶領幼兒來到布置好的場地邊,請幼兒觀察應該怎樣做。 (1)過小河 師:"這寬寬的小河沒有橋,怎么過呢?"(幼兒交流過河的方法) (2)走山路 師:"山路很難走,我們應該怎么走呢?"(幼兒交流) (3)采藥夠不著而且有刺,怎么辦?"(幼兒交流) 4、幼兒進行采藥活動并將采來的藥給小貓吃。 小貓:"小朋友,你們真勇敢,也很聰明,幫我采來了草藥治好了病,真能干,你們真是我的好朋友 5、全體小朋友跳《歡樂舞》,體驗幫助人的快樂。
活動評析: 新《綱要》指出,幼兒要"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分享與合作,有同情心",這就表明將幼兒的愛心教育放到了重要的位置。教師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設計了該活動。該活動的設計獨具匠心,采用"幫小貓采藥"的形式貫穿活動始終,教師給幼兒營造了一個輕松和諧的活動氛圍。 整個活動設計貼近幼兒的生活,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使幼兒的主動性、參與性和創造性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得到培養和提高,特別是"幫助別人"的這種情感得到了激發,較好地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精神。 該活動雖是教師預設的,但是活動中教師允許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即興發揮,因而氣氛較熱烈、寬松,使活動受到了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