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乘法和加法(減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8頁例3、第9頁做一做和練習二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熱愛數學的良好情感。
4、通過合作交流,使學生體驗到合作的快樂,學習的愉悅。
教學準備:實物投影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老師聽算,學生計算在課堂練習本上。
35+4= 57+1= 49+8=
68+5= 83-6= 99-9=
指名訂正答案,生自己改正。
[設計意圖]:通過準備練習,為新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3(投影出示教材第8頁主題圖)
(1)談話引人:
師:前兩節課我們一起解決了游樂園里看木偶戲的人數和孩子們買面包后,面包師傅還剩多少個面包的問題。下面我們一起到蹺蹺板樂園去看看,好嗎?
引導生觀察理解圖意和提出問題。
教師有選擇的板書:
有3組小朋友在玩蹺蹺板,每一組有4人。又來了7人,一共有多少人?
(2)小組交流討論
a、應該怎樣計算蹺蹺板樂園一共有多少人?
b、獨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交流。
c、選派組內代表在班中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d、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在黑板上。(有一種寫一種特別讓學生思考還可以怎樣算)
a. 4+4+4+7=19(人)
43=12(人) 12+7=19(人)
43+7=19(人)
b.2+2+2+2+2+2+7=19(人)
62=12(人) 12+7=19(人)
62+7=19(人)
c. 4+4+4+4+3=19(人)
44+3=19(人)
d.4+4+4+7=19(人)
(3)比較各種方法的異同。
明確名種方法的結果都是求蹺蹺板樂園一共有多少人,只不過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4)小結:用乘加和加法兩個分步算式解決的問題,我們可以合寫成一個乘加的綜合算式,這樣算式更加簡潔。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觀察事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明確條件,提出問題并自主解決。體會用多種方法進行解答。
2、做一做。(投影出示教材第9頁圖)。
師先引導生仔細觀察主題圖,獲得已知信息。
師:你能提出那些數學問題?會解答嗎?
(先讓生獨立思考后在小組內交流,然后指名匯報)
(樹上原來有10只小鳥,飛走了4只,又飛來了3只,樹上現在有多少只小鳥?)
10-4+3=9(只) 10+3-4=9(只) ……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二第1題(投影出示主題圖)
讓學生說明圖意,明確計算的問題后,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然后請幾名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方法,給有困難的學生以啟發。
2、練習二的第2題(投影出示主題圖)
讓學生說明圖意,明確計算的問題后,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然后請幾名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方法,給有困難的學生以啟發。同時對學生進行尊老愛幼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