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觀察物體”看一看(一)教學案例與研討
生5:我可以看到5個面。
師:站在哪里可以看到5個面?你示范一下,行嗎?
(生站到桌子上)
生5:我只看到了一個面。(他不好意思地撓了撓腦袋。)
師:你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也不錯。通過實地觀察,發現了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物體的形狀是不一樣的,對于長方體來說,最少可以看到它一個面,最多可以看到它三個面。
師:(打開書本第26頁)圖中老師、淘氣、笑笑分別看到講桌的哪一面,先想一想,再連一連,做完后把你的想法與同桌進行交流。
生6:我認為淘氣看到上面和側面,與第三幅圖連起來。
生7:不對,他站在桌角,還能看到前面,應該與中間的圖連起來。
師:你真是一個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孩子。
生8:笑笑可以看到側面和上面,連第三幅圖,老師站得高一些,只能看到上面,連第一幅圖。
……
片段三
師:觀察長方體形狀的物體,不論它的大小,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個面。現在每人都拿出一個自備的長方體,看看這個結論是不是正確的,然后,再打開書本第26頁,找一找怎么稱呼所看到的三個面。自己看書認識長方體的上面、側面、正面。
生9:老師,我們倆的牙膏盒一樣,為什么同一面有的同學叫它側面,有的同學叫它正面呢?(生9豎著拿,同桌橫著拿。)
師:誰能幫他解決問題?
生10:朝上的是上面,兩邊的是側面,牙膏盒放的位置不同,名字就變了。
生9:我明白了。
〖教學反思〗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牽著學生走。實際上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這堂課學生興致盎然,都投身于自己探求知識的活動之中,學得有聲有色。他們認真觀察,獨立思考,互相研討,終于發現了知識,領悟了知識。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以前,上課總是要求孩子們雙手疊放,身體筆直坐好,這樣做既禁錮了孩子們的個性,又壓抑了他們的思維。這節課我嘗試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放開手腳參與學習。如學生觀察物體時,自由選擇觀察的角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觀察,有的同學站著觀察;有的同學蹲著觀察;有的同學趴著觀察;還有一位同學鉆進桌子里面觀察。他們積極參與活動,開展激烈討論闡述自己的理由,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如果教師看見調皮的學生就板著臉,看見站到桌子上就認為行為不端正而批評,孩子們的積極性就會受到嚴重挫傷。寬松的學習環境,能讓學生的思維自由翱翔。觀察講臺桌后,學生交流觀察結果,大家各抒己見。最后總結出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最多可以看到三個面,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看到的物體形狀不一樣。學生經歷了探究的過程,這些知識是通過他們自己主動構建起來的,改變了以往教師單一傳授的局面,注重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的體驗。
一堂數學課沒有疑問是不正常的,如果學生能發現問題,說明學生在傾聽在思考。如學了三個面的名稱后,有一位學生提出:為什么同一個牙膏盒相同的面卻有不同的名稱。我沒有直接告知答案,盡可能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培養,表達能力也在交流、爭論中得到提高。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體現了以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