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頸鹿和小鳥》教學案例、反思及評析
師:(演示第四幅圖)結果怎樣呢?
生:草莓全被機靈狗吃光了!
師:機靈狗做到互相謙讓了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把好東西和大家分享,這樣才是好孩子。
〖教學反思〗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因此,在備這節練習課時,我以動物學校招生為主線,組織了“長頸鹿分房子”“小白兔找家”等四個數學活動。學生們爭著幫助小動物的同時,喚起了學生們對數學學習的親切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提問同時,我提了“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說說你的想法”等開放性的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問題意識。通過本節課,我感受到數學教學也應關注學生的情感和態度。使他們具有友愛、互助的良好品質。
〖案例點評〗
1. 以活動為主線安排教學活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此精神指導下,熊老師在教學中創設了“森林學校又要招收新學員”的情境,安排了富有情趣的“長頸鹿分房子”“小白兔找家”“小貓咪找媽媽”“長頸鹿出考題”“數學故事”這五個數學活動,教師與學生在交往互動中,使學生學會了運用除法運算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問題,發展了學生的應用意識,還學會了運用6~9的乘法口訣求商。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學會了數學知識,得到了發展。
2.習題的設計體現出層次性、思考性、開放性。
熊老師的練習題的設計也是別具匠心的,她在練習中用卡片出示了三組題:
(1)27÷3= 54÷6= 49÷7=
(2)21÷ = 32÷ = 72÷ =
(3)18÷ = 36÷ = 24÷ =
引導學生層層深入,進行思考。給學生在計算中的思考留下了較大的空間,體現了開放性,學生逐步掌握了所學的知識。
3.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熊老師大膽地將教材中創設的“貓捉老鼠”的活動改為了“小貓咪找媽媽”,仔細思考就會發現這絕不只是一個稱謂的改變。“貓捉老鼠”的活動,老鼠是被動的,一部分學生不能積極主動參與活動;“小貓咪找媽媽”的活動,學生是全部參與的。正因為老師對教材有了自己的認識,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才能學得更好,這就是以學生為本的真正體現。
點評人:張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教育局教研室)
〖編者點評〗
把“小動物回家”和“貓捉老鼠”改為“小白兔找家”和“小貓咪找媽媽”無可厚非,但是把讓學生獨立完成的練習題變成集體游戲活動的做法,值得質疑。“小白兔找家”是讓“第一組學生上臺前活動,其他同學邊看邊與同組學生交流”,其效果會比讓“每個學生都安靜、獨立地思考,幫助每只小兔找家”好嗎? “小貓咪找媽媽”的游戲,每個學生只要算一道乘法或除法題,扮演貓媽媽的連一題都算不上,能達到計算熟練的要求嗎?練習的安排,首先應該考慮如何讓學生都有比較充分的獨立作業的機會,并有效地組織反饋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