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A Unit8 Dinner time 案例分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知之”到“好之”再到“樂之”是學習過程中的三個臺階,而興趣毫無疑問是攀登這些臺階的重要動力。小學三年級是學習英語的起始階段,培養興趣更是關鍵所在。一個在課堂上全身心投入的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遠勝于一個心不在蔫的學生。尤其是語言教學,更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根據這種理念,我引進快樂教學法,對所學內容創設有趣的情境 ,開展形式多樣的游戲活動,使課堂充滿活力,教學收到較好的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學譯林出版社《牛津小學英語》2a unit8第一課時中的兩個案例:
[案例一]
獎勵機制配合教學新授,讓學生表達真實的情感。
t: you did a good job. some present for you.
s: thank you.
t: you also can say “thanks.”
s: thanks.
[分析]:傳統的英語教學以灌輸為主,學生只是一味地“接受”信息,對所學知識的含義和用法掌握得不牢固,類似于“鸚鵡學舌”。“thanks.”應該是學生發自內心的回應,讓學生在接受禮物的同時說出“thanks.”水到渠成。與原有知識“thank you.”的比較更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這一新授知識的含義和用法。
[案例二]
句型“have some …”操練時,將全班學生分成六個小組,組成六個臨時家庭,每個成員扮演dad,mum等不同角色,在教師的示范后利用實物進行family show。學生在自己的“家庭”內相互分享食物,學得開心,玩得盡興。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運用英語在真實的情景中進行交際。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找到教材內容于實際生活的結合點,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將教材范例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激發他們共同參與的熱情,讓他們覺得“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本例教學中,學生置身于真實的生活情景中,敢說,樂說。如此“寓教于樂”的操練和鞏固任務就得以順利完成。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對所學材料感興趣是激發其學習興趣的最好方法。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出發,課堂上變換多種教學手段,創設良好的氛圍,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枯燥為生動,變乏味為有趣,實現語言知識和技能與學生的情感同步發展,使英語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