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 13 坐井觀天|新課標
《坐井觀天》教學設計一 | ||||||||||||||||||||||||||||||||
湖北省武穴市實驗小學 徐春燕 [教材簡析] 《坐井觀天》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四組的一篇成語故事。文章通過青蛙和小鳥“對天有多大”的一場爭論,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目光短淺,眼光狹小。文章語言優美,對話部分生動有趣,對于低年級兒童來說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水井”對城市學生來說是一個較生疏的對象,文章通過二幅插圖,惟妙惟俏地表現了“井沿”、“井底”的含義,讓學生形象的認識了“水井”。 [學習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8個字,有積累詞語的興趣。 2.有感情地朗讀對話,能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青蛙自信、傲慢的語氣。 3.自主發現字詞規律、識字方法和積累詞語的方法,能在初步理解寓意基礎上發揮各自不同的想象續編故事。 [設計思路] 1.教材處理:這篇課文比較短,生字也較少,又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一個故事,所以只用一個課時,側重學生自由閱讀。 2.從學生的學出發設計教學過程 ,通過自主識字、自讀自悟、合作學習、展示交流等形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3.將個別學習、小組學習和全班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優化教學結構。 4.將識字與朗讀,詞句教學與朗讀感悟有機結合起來,重視整體讀。 5.注意識字、寫字和詞語積累,注重創設識字和朗讀的情境,使語文學習具有趣味性和審美性,充分體現形式話、內容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準備] 1.課前預習課文,自學生字。 2.教師準備識字卡片,CAI課件和相關音樂。 [教學過程 ]
[實踐活動] 問問大人或上網查閱,看看天究竟有多大? 把這個故事和續編的部分講給爸爸、媽媽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