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案
㈡自讀古詩,讀通詩句;
1、再次閱讀,劃出不認識的字詞。
2、通過看生字表、查字典或同學交流等方式,掃清讀詩障礙。
3、指名讀古詩,師生適時正音。
4、齊讀。
㈢熟讀古詩,理解意思;
1、學生自由讀古詩,劃出不懂的字詞或不太明白的詩句。
2、按小組通過“查、換、比、順”等方式理解每個詞的意思。
教師出示學法指導小黑板:
理解古詩詞意的方法
查:查字典、查詞典、查資料。
換:用同義詞替換。
比:用相近的詞語比較,得出詩中原詞的意思。
順:聯系詞的前后用詞,得出詩中原詞的意思。
3、按小組通過“連、調、補、變”等方式理解整首詩的意思。
教師出示學法指導小黑板:
理解古詩詩意的方法
連:將每句詩中各詞的意思連起來就是整句詩的意思,將每句詩的意思連起來就是整首詩的意思。
調:將古詩中詞序或名序顛倒的調整過來。
補:補充古詩句中缺省的成分,得到完整的意思。
變:對不可直譯的詩意采用變式處理,通過意譯得到作者想表達的含意。
4、學生匯報學習情況。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暢所欲言。
重點詞意:
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
石徑:石頭小路。
斜:傾斜解釋,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處:指飄浮著白云的地方。
坐:因為的意思。
愛:喜愛,留戀的意思。
楓林晚: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霜葉:指被秋霜打過的楓葉。
紅于:比……還紅。 二月花:春天的花。
詩意:
驅車沿著遙遠而又蜿蜒的山路向寒山行進,
遠望山頂白云繚繞那里居住著幾戶人家。
我不時地停下車來欣賞,因為這楓林晚景太美,
這經霜變紅的楓葉遠遠勝過二月盛開的紅花。
㈣誦讀古詩,體會情感;
1、教師引導學生思考:
①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意境?
②這首詩體會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師生交流。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寒山、石徑、白云、人家、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處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有主有從。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相機板書: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霜葉)
3、觀察插圖,體會意境。有條件的可通過多媒體再現場景,加深學生的直觀印象。
4、聽教師示范誦讀,學生閉眼想象畫面。
5、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教師開展誦讀比賽。
讀出“遠上”強音,“石徑”次強,“白云”強音,“有”次強,“楓林晚”強音,“二月花”弱音。
6、有會背誦的嗎?開展背誦比賽。
㈤研讀古詩,欣賞借鑒;
1、再通讀全詩,這首詩有哪些令你感覺好的地方?
2、師生交流。
第四步:課堂小結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惑的地方?
2、師生交流。
3、你還知道哪些寫秋景的古詩?
比較閱讀:
《漁家傲》是范仲淹鎮守西北邊疆時寫下的。它描寫了邊塞的蕭瑟風光和艱苦生活,表現了將士久戍思鄉與功業未成、欲歸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寫景為主,著重刻畫塞下秋來荒涼雄壯的景象,景中寓情。“塞下”句總寫邊塞秋天風景之“異”,“異”字統領并籠罩全篇。下片以抒情為主,又以景渲染情。《漁家傲》感情基調為“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