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反思:
我班的學生朗讀能力較低,所以我認為老師范讀課文很有必要,既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感受朗讀的技巧和魅力,也讓學生初步了解課文主要介紹了"仙桃石","猴子觀海","金雞叫天都"這些奇石.生字教學則根據我班情況各有側重,提高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和效率.接著,學生自由讀和小組分別讀的過程中,再次體會"仙桃石","猴子觀海","金雞叫天都"的奇妙與有趣.但是我班學生個別朗讀水平有待提高,有時間還是要讓學生一個一個表現自己的朗讀水平.在文本教學中我的側重還是在詞語教學上,讓學生感性地理解"陡峭"等詞語.中間繼續穿插基礎積累.
我認為本節課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全面抓住了基礎教學,但在朗讀及理解文本上還有欠缺.而對學生的評價則要盡可能更多地予以鼓勵.
二上《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黃山奇石》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描述了黃山“四絕”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橫生的奇石,不是神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造。讀著課文我們仿佛被帶到了景色秀麗神奇的黃山,似乎已經不是在閱讀課文,而是站在黃山一個個觀景臺上,美美地欣賞著那些奇石,拍下一張張奇石圖。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每一幅圖,都是一個神奇的童話。讀了課文不由心生向往黃山之情,更加喜愛黃山。
作為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事物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知識,表現欲望較強,喜歡展示自己。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已經能夠自主學習,能夠與他人合作學習。但學生對黃山奇石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語言表達能力、對事物的細致觀察能力也處于薄弱階段,對課文理解有一定難度。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的學習重在豐富語言,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尤其是低段教學要求,要讓學生喜歡閱讀,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還要讓學生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由此課前我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通過觀察圖畫與理解語言文字,培養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學習課文、感受黃山石的奇妙,體會作者對黃山奇石的贊嘆。喜愛黃山,向往去黃山看奇石。
教學重點及難點:指導學生觀察圖片,賞析優美詞句,展開合理的想象,體會對黃山奇石的贊嘆。
本課我主要采用的是愉快教學法。首先創設輕松的情境,引學生入境,愉快進文,然后引導學生在愉快的品讀中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最后再引導學生想象,使感情得到升華。總體回顧有以下幾點令自己感到比較欣慰。
一、揭示課題,理解“奇”字
讀課題后,問學生:“課題中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石’是什么樣的石頭?”然后引導學生結合課題“黃山奇石”,懂得這里的“奇”是少有、特殊的意思,因為這樣的“奇石”只有黃山才有。此時,“奇”字吸引了學生,使他們產生了學習的興趣,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情緒基礎。
二、初讀課文,找出“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