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歡快、奇怪、親切的語氣。
2.讀懂課文,初步了解回聲形成的原因,激發探索科學的興趣。
3.感受語言的美,體會文中展示的奧秘,展開想象,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初步了解回聲的成因。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上一節課,我們學會了課文的生字新詞,還學習了第一自然段,把我們帶到了這個美麗的地方,(課件展示“橋景圖”)讓我們用贊美的語氣再讀一讀第一段吧。
2.過度:就在這個美麗的地方小青蛙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二、研讀感悟。
(一)學習二、三自然段
1.請一、二組同學朗讀第二段,我們想想小青蛙發現了什么?(在橋洞底下發現的有一只小青蛙在學它說話。)
2.那只小青蛙學它說了什么話,請你用 畫下來讀一讀。請注意標點,讀出不同的語氣。
3.誰能給大家演一演呢?誰當小青蛙?誰當學話的小青蛙?大家仔細聽他們是怎樣讀的。
4.小青蛙兩次說話的語氣一樣嗎?為什么?(不一樣,第一次話是贊美的語氣,第二次話是疑問的語氣。)
5.引讀第三段:這時候,小青蛙——,于是他——,媽媽——
6.過度:我們也跟著青蛙媽媽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學習第四自然段
1.請三、四組同學讀第四段。想想:青蛙媽媽是怎樣做的?
2.青蛙媽媽怎樣做呢?它有哪幾個動作,你能找出來嗎?
3.青蛙媽媽把石子扔進小河里,水面發生了什么變化?(板畫:河水激起波紋)在什么情況下蕩回來?(碰到河岸)(板畫:又一圈圈蕩回來)同學們想一想,如果離著河岸很遠,會蕩回來嗎?
4.我們一起來看看動畫。(課件演示青蛙媽媽把石子小河里)
5.學了這段你知道了什么?(板書:水波 河岸 蕩)
6.過度:青蛙媽媽為什么讓小青蛙觀察水波紋呢?請看第五自然段。
(三)學習第五自然段。
1.請同學們自由讀第五自然段,想想青蛙媽媽的話是什么意思?
2.大家數一數青蛙媽媽說了幾句話?你明白嗎?
3.引導理解:第一句話告訴我們什么呢?(叫聲像水的波紋)(師學著青蛙媽媽的樣子一邊指圖一邊范讀)第二、三句:青蛙媽媽為什么說他們像呢?(板書:聲波 石壁 返)師引導比較:水波一起一伏地在動,因此是——(生答:“蕩” 回來);而聲波是直接——(生答:“返” 回來。)下面我們加上動作說說這句話。(師示范,生配動作讀)第四句:小青蛙又一次聽到的聲音我們叫它什么?(回聲)
4.青蛙媽媽可真會講道理,我們把它的話再完整地讀一遍。
5.(課件演示“回聲圖”)引導學生邊看邊說:小青蛙在橋洞里面叫,聲音的波紋碰到橋洞的石壁又返回來,小青蛙就聽見自己的聲音了。
6.小拓展:關于回聲和聲波的知識資料城也有介紹,大家快來讀一讀p139~140第6、7篇小短文。
7.除了課文講的橋洞里,在生活中,我們還會在哪些地方可以聽到回聲呢?
8.同學們看來都明白這個道理了,我們回到課文里看,小青蛙明白了嗎?從哪看出來的?你說他現在心情怎么樣?這句該怎樣讀呢?
(四)學習第六自然段。
1.最后一段又告訴我們什么呢?齊讀第六段。
2.你覺得小青蛙現在心情怎樣?他為什么特別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