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請尊重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找春天》案例
第一,加強書本知識與生活內容的溝通,拉近學生生活和教材內容的距離。大自然對于孩子來說是一本活的“書”。我們教師應巧妙地利用這種課程資源,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覺得這比我們平時花費很大的精力、物力去制作課件要強锝多。通過讓學生觀察大自然,又將課文的學習與其相聯系。教學的形式一下子生動起來,學生們的積極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調動,課堂也一下子充滿了活力,《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加強語文課程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
第二,在師生關系上,教師應努力追求一種師生平等的教學氛圍。
以上兩個正反不同的教學案例,都能體現這一點。在第一個案例中,當學生的對話與教師的意愿相違背時,如果教師不站在平等的立場上,而是居高臨下地給予簡單的否決或搪塞。那就會扼殺孩子探索自然的自信心,如果沒有孩子對自然的探索和感悟,也不會有案例二的精彩。教師的一言一行,課堂上每次偶發事件的處理等,都折射出教師新型的角色定位。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課堂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應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溫情雙手的懷抱。或許正是因為這樣學生就會顯得學習自主,心理放松,思維活躍。
生活是教學的源泉,也是學生們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面對新課程,我們必須確立全新的教學理念,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造意識和生命活力得到全面的拓展。這是我上這堂課后最深的一點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