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詩情畫意在心靈流淌──蘇教國標本小學語文三下《絕句》教學案例與反思
[案例]
課堂在學生多種形式地朗讀詩句中行進,學生已能十分流利地朗讀古詩,也許是我輕松地引導,生動的評價,孩子們此時仍興趣盎然,一雙雙明亮的眼中流露出意猶未盡的“光芒”,我暗自竊喜:讓他們領略詩情畫意的時機不就在眼前嗎?于是,我作出摩拳擦掌狀:
“可愛的小詩人,你們讀得太棒啦!我也想露一手,向你們展示展示我讀詩的本領,你們歡迎我嗎?
“歡迎!”(孩子們異口同聲,不約而同地鼓掌。)
“謝謝!不過我有一個小小的請求,聽我讀的時候,請你閉上你的眼睛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看誰看到的畫面最美,好嗎?”(我進一步提出要求,學生熱情地給了我肯定的回答。)
在悠悠的古箏樂曲中,我聲情并茂地朗誦《絕句》,學生閉上眼,沉浸在遐想之中。
師:孩子們,你們乘著想象的翅膀看到了什么?讓我們一起分享吧!
生:我好像看到了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快樂地飛來飛去。
生:我聽到了黃鸝正在柳樹上高興地唱著動聽的歌兒。
生:我看到了一行白鷺在高高的藍天上自由自在地飛翔。
生:我看到了杜甫門前的江面上停泊著幾條船,江邊還開著許多五顏六色的鮮花呢!對面雪山上那一堆堆的白雪真美啊!
……
(聽著孩子們一個接一個的述說,而且一個比一個說得好,我的心里被驚喜裝得滿滿的,他們的小腦袋竟然還想象到了詩句所沒有描繪到的景物,并且合情合理,看來他們已經完全融入詩的意境中來了。)
師:多美的畫面啊!我真為你們豐富的想象力而感到佩服。如果能把這美麗的畫面畫下來,那該多好啊!孩子們,你們愿意當個小畫家為這首詩配上一幅畫嗎?
生:愿意!(學生一聽說當小畫家,頓時熱情高漲。)
師:(沉思)可是,該畫上哪些景物才好呢?
(小手如林。有了剛才充分的朗讀和生動的想象,學生爭先恐后地說出詩中所描寫的景物,他們不知不覺地把詩融進畫中了。)
師:如果老師給你一盒彩筆,你會選擇什么顏色的畫筆來描繪呢?說說你的理由。
生:我要選黃色,因為黃鸝是黃色的。
生:我要選綠色,因為柳樹是綠色的。
……
孩子們的回答讓我滿意。
師:相信你們一定能成為出色的小畫家!先在小組里分分工,再動手描繪吧!
學生的臉上洋溢著自信,紛紛動口、動腦、動手,在小組里共同合作為古詩配畫。不一會兒,各組就都完成了各自的作品,我請學生在小組里推薦一名代表到臺上來展示本組的畫,并介紹畫中的景色,使學生在說話的同時更進一步理解了詩意。緊接著,我通過課件讓學生欣賞我的“畫”,他們不由自主地發出對畫面之美的贊嘆,我再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在這美的意境中再次朗讀古詩,讀出美感,讀出愉悅的心情來。看到孩子們搖頭晃腦、入情入境讀詩的樣子,我知道,“明詩意、抒詩情、畫詩景”的設計目標已經水到渠成了。
[反思和分析]
傳統的古詩教學模式中,教師習慣于逐詞逐句地對古詩進行分析理解,在枯燥乏味的講解中,學生難以體味到詩歌的意境之美,也違背了學詩的規律,因此出現了許多老師在選擇公開課課題時總是有意地避開古詩文的教學,難免有畏難情緒,擔心上不出氣氛,上不出新意。古詩是我國漢文化的精髓,無論是描景記事還是寫人表意,都融入了詩人獨特的情感宣泄,其語言高度凝煉,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古詩文是語言的藝術,智慧的結晶,思想的光輝,只有通過潛心地體味、欣賞才能受到美的熏陶。怎樣才能引發學生對詩文的情感體驗,感知美的情愫,從而產生心靈的共鳴呢?以上案例打破了舊有的教學模式,體現了古詩文教學“多意會,少言傳;多感悟,少講解”的新理念,尤其重視古詩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把古詩文的學習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