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行靠什么》說課與反思
教學內容:本課是北師大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七主題單元“遠行”中的第三課《遠行靠什么》。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簡介交通工具發展史的說明文。文章圍繞“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將‘走’得更快更遠”這一中心句,敘述了交通工具的發展,印證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真理。文章按照時間先后的順序列舉了不同時間內出現的不同交通工具,告訴我們要想走得快走得遠(還包括載重多),就要發展科學技術。
學情分析:
學生對交通工具比較感興趣,手頭的資料也比較多,所以本課教學從搜集整理資料入手,豐富對交通工具的認識;再學習《遠行靠什么》,加強“遠行”的體驗。二年級的孩子好奇心強,因此恰當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情境,有助于加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但還要注意使用多媒體不能喧賓奪主,不能忽視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獲取信息。
教學目標:
1、通過讀課文,以課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為線索大體了解交通工具的發展史。
2、在閱讀理解中,理解并積累常用詞語“奔馳、天涯海角、川流不息、巡邏、疾駛而過、阻隔、遨游”,聯系“語文天地”中的“說一說”這個練習,學會在句子中恰當使用一些詞語。
3、通過學習課文,體會到要想走得快走得遠,就要發展科學技術,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設計理念:
一是對識字教學與閱讀教學的聯系有一個整體考慮、合理安排。識字教學方面,注意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建立生字的音、義、形的統一聯系,對音、義、形又是分步側重處理的。即,初讀課文時側重字音,理解課文時側重字義,復習鞏固時側重字形。
二是抓住“快、遠”,引導學生由對物象的感知過渡到對文字的體會斟酌。再通過朗讀訓練,口語訓練積累語言,練習表達,內化文章的表達方式。
教學流程與課后反思:
看圖片,從感官認識和了解各種交通工具。圖片和文字對照,較直觀地識記生字,音形義聯系。
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1、找表示時間的詞語,體會文章按時間順序來寫的特點。
2、默讀課文,了解交通工具的發展史
找出各個時期出現的交通工具,說說你發現了這些交通工具有什么變化?(生:越來越先進;生:一個比一個跑得快;生:一個比一個跑得遠……)
反思:這個環節通過比較,感知交通工具的變化,個人覺得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抓住一位同學說得“越來越……”的句式,指導學生準確、恰當表達自己的想法,對學生的語言訓練很到位。(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快 遠 先進”)
三、熟讀課文,
1、補充資料,利用搜集的資料,邊播放圖片邊介紹:關于飛機的一段史話。
讓學生真實感覺古今交通工具的變化。
2、學習3——6自然段,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課文內容
(生匯報,師引導學生積累詞語和句子,增強語言感悟。)
3、口語訓練 學以致用
運用詞語填句子:
火車在軌道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