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教案
教材分析:這是一篇傳統寓言故事,取自《戰國策》,講的是一只狐貍借著老虎的威風嚇跑了森林中的百獸,全文的語言生動有趣,非常適合學生閱讀和表演故事的主人公是狐貍和老虎,狐貍以狡猾聞名,老虎則兇猛無比,兩者相遇后發生什么事就很讓人期待。故事中的對話性格鮮明,表現力強,詞語通過一只狐貍狡猾地騙過老虎不僅使自己逃脫危險,而且讓其他動物紛紛逃竄的故事,比喻依仗別人勢力來欺壓人,說明了實際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貍那樣,借助別人的力量嚇唬人,其實他們自己根本沒有什么本事,也啟發我們看問題要看實質,不能被表面現象蒙住了自己的視線。學情分析: 學生年齡小,容易被童話故事的人物和情節所吸引,因此,學習起來并不難,語言生動有趣,易于學生理解,而且學生朗讀的欲望很強,這樣就可以根據學生這一特點,讓學生以各種方式來讀,讀后分析人物特點,再分組競賽讀,分角色讀,總之, 學生真正切實通過讀達到了理解課文的目的,這樣也加強學生小組合作的意識,對學習知識有很大的幫助。班級學生情況分析:本班共有38名學生,學習語文的整體實力不高。學生無論在學習習慣、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上,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我把班級學生分成四組,2、3號組為中等生,1號組為基礎生。在教學時重視對兩頭的兼顧,特別幫助基礎生的學習,充分進行個別化教學,使不同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相應的提高。4號組學生:(黃有寧、宋浩屹、沈妍婷):有較強的語文學習能力,識字能力強,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主動運用合適的方法理解詞語,并能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出文中的感情。這幾個學生有較強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主動探究的能力也較強,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能解決問題,有較強的發言積極性。2、3號組學生(盧錦輝、沈嘉耀、郁芊芊等大多數學生):具備一定的識字能力,能比較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但閱讀理解能力不是很強,一小部分學生不敢舉手發言,但其中一部分學生能積極思考并參與發言。1號組學生(沈勝、趙猛昭、張超瑜):有一定的識字能力但還沒掌握理解詞語的方法,課文的朗讀不連貫、斷斷續續,需要朗讀能力強的學生帶讀。語文學習的能力較弱,主動探究學習意識薄弱,課堂參與的興致不高,需要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和指導下習得一點知識。個別化教學對象分析:沈勝、趙猛昭、張超瑜,教師要幫助他們讀通課文,指導他們圈劃詞句,讓他們有效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學要求: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狐假虎威”的實際意義。分層教學目標:基礎性教學目標(a、b、c類學生)1.借助預習獨立自主地識記本課生字,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利用查字典、資料和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和積累“狐假虎威、神氣活現、半信半疑、撒腿就跑”等詞語。2.知道狡猾的狐貍是借著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的,理解這個成語故事的含義。發展性教學目標:(a類學生、b類學生的一部分)1.能主動選擇合適的方法理解詞語“竄過、扯著嗓子”,積累“半( )半( )、東( )西( )的詞語和帶有動物名稱的成語。2.在老師的引導下體會反問句的作用3.能跳出課文對狐貍“狡猾”的定義,拓展思維,個性化地思考感受那是一只怎樣的狐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