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棋》教學反思
課后反思,該環節表面上學生通過口頭填空而主動參與了課堂的教與學,但由于練習設計上廣度和深度的局限性,本質上學生仍然是在被動地完成老師的作業,是前面課堂內容的簡單重復,并沒有包含自己的思想和創新,沉悶和乏味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學生的知識和能力也就無法得到有效提高。《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教會學生熟練運用母語進行交際,最為基礎的則是說話,這是與他人交流思想、表情達意的一個重要途徑。同時,學生將所學知識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也是一個由內化到外化的過程。低年級學生詞匯量少,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這些影響了學生說話能力的提高。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交流能力是語文教師責無旁貸的事,怎樣去指導低年級學生進行說話,使學生樂說、善說,真正做到“能說會道”呢?
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情況:上課時有的班級學生躍躍欲試、爭相發言,有的班級卻星星點點、“千呼萬喚難出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們老師沒有給孩子充分的機會,沒有給予適當的引導。作為教師要根據低年級學生對圖片、故事、動物、游戲感興趣的特點,為學生運用課堂所學,提高表達和交流能力搭建寬廣的舞臺,從而激發他們說的欲望。
就比如上面這個教學環節的處理,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詞匯,也具備了初步的表達能力,我完全可以利用教材的特點,在教完課文后,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介紹一下文中的三個人物,甚至還可以加入自己對他的評價。
這種具有一定深度的人物介紹、故事復述、事物描述,往往帶有了學生的創造性活動,這就需要他們不僅了解課文的表面敘述,還要了解課文所蘊涵的更深層的哲理或教育意義。通過這種表達和交流,學生也將其中的道理吸收和內化,使得教學目標更好的完成。
由于低年級學生受識字不足、詞匯缺乏、抽象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