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課:《有趣的發現》教案
教學內容: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精讀課文,了解達爾文有趣的發現是什么。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含義。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學習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課文二、三自然段。了解達爾文有趣的發現是什么。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第三段內容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提問: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了解了課文的內容,認識了一個叫達爾文的人,老師想考考小朋友,你對達爾文了解多少?(課前作業:布置學生搜集達爾文的資料)
出示:達爾文是一位著名的科學家。
什么叫著名呢?
著名:象這樣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的,這么有名的就叫著名。
誰能來讀好這句話呢?
過渡句:今天我們就來繼續學習有關這位著名的科學家達爾文的小故事。
二、新授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
1.觀察插圖
提問:小朋友們來觀察一下,圖上的達爾文在干什么呀?
生答:在小島上考察
出示:有一次,達爾文乘船到海洋中的一個小島上去考察。
2.那什么叫“考察”呢?
考察就是觀察、調查的意思。
今天讓我們也來做一做小小考察員,去觀察一下,有什么有趣的發現。
出示課件:觀察昆蟲,2種昆蟲,一種翅膀特別大的,一種沒有翅膀的。
3.小小考察員們,你們有沒有什么特別的發現呀?看一看哪個小朋友的觀察最仔細?
生答:只有2種昆蟲,一種答翅膀的,一種沒翅膀的。
你們的觀察真仔細!和達爾文當時的發現一樣呢!你們瞧:
出示句子:引讀:他看到——島上的昆蟲要么翅膀特別大,要么就沒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島上有幾種昆蟲呢?生答:2種 有沒有第三種呢?是呀,所以我們書中用了“要么…要么…”這個句式。
誰能來讀好這句話呢?
過渡:當達爾文有了這個有趣的發現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呢?我們一起去看一看第三小節。
(二)、細讀第三自然段
1.請大家自己讀課文,用直線劃出達爾文是怎么做的。(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
指名回答,生讀:捉來許多昆蟲,反復觀察比較,終于找到了答案。
2. 比較句子:
捉來許多昆蟲,反復觀察比較,終于找到了答案。
捉來昆蟲,觀察比較,找到了答案。
這兩個句子,哪個好呢?好在哪里?
許多:許多好在哪里?
出示:昆蟲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都會干些什么
終于:終于又好在哪里?
這容易嗎?是啊,太不容易了。但是工夫不負有心人,你們瞧,他終于找到了答案。
過渡:我們來看那么達爾文找到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呢?
出示:誰來讀一讀?生讀。
3. 這里講了幾種昆蟲?他們的情況分別是怎樣的?
出示表格:
翅膀 刮大風 結果
沒有的 不會飛 不大可能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