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說課稿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體會青松不畏嚴寒,純潔高尚的品格;在誦讀中領悟詩人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青松不畏嚴寒,純潔高尚的品格。
2、在誦讀中領悟詩人情感。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談話導入時,讓學生說說你了解的青松?學生用了兩個比喻句來介紹了青松,沒有按我想象的說出它是一年四季長青,或是“歲寒三友”之一,本來是想通過這一環節來反饋識字5的內容的。本節課的思路是一讀古詩求流利;二讀古詩會詩意;三讀古詩傳感情;四讀古詩記心間。在第二部分理解詩意是先通過讓學生自己思考,動動筆,然后在小組里交流交流。本來設計的是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直接交流的。后來想想,先思后說這樣更能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生在思考的時候,我看了下,很多學生是在后兩句詩上打了問號,都是“高潔”,而“挺且直”都理解了,應而課堂上我就臨時改了,只板書了“高潔”一詞。詩意學完了,我通過一段講述一方面是想介紹作者寫作的背景,另一方面是想將學生的感情進行升華,可是課堂中升華的還不到位。寫字的教學也是臨時該的,本來是我直接講的,后來讓學生來說的,可是學生表達得還沒有平時完整。這時,我心就有點亂了,因此整個寫字教學處理的很不理想。
四、反思:
本節課學生比較拘謹,這與自己的調節有很大的關系。我本身可能也過于拘謹了。本首詩課前我沒有布置預習,我覺得這短小的詩學生在課堂上只要認真了,應該會很快讀通順的,所以初次檢查時我喊了我們班最差的兩名學生,結果讀得還不錯。正因為這樣,所以在后面的教學中安排學生個別讀的時間就少了,整節課沒能做到面向每一個。
另外,本人的課堂調節、應變能力還比較薄弱,特別表現在對學生問題回答的處理上,不能給學生在課堂中說的不到之處進行及時指點。如:一個學生在回答“我們中國人民怎樣?”時,他說了很強壯。我應該及時指出“強壯”是表示身體很結實,讓其明白意思,從而引導說出“堅強、勇敢”。
生字教學環節處理的不夠到位,指導的不夠細致。在指導寫“待”時,右邊的兩豎我說了要錯開,但對學生來說,表達的就不夠準確。應說成“土”的一豎在豎中線上,“寸”的一豎要靠豎中線右一點;而“挺”最右邊的中間一橫長,最后一橫短。我沒有說好,同時板書也沒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