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選學課文教學設計、說課設計)
是不是這樣呢,讓我們來看課例《大禹治水》。
【設計依據】
給孩子提供一個真正自由、寬松的舞臺,讓我用我的眼睛看世界,讓我按我的需要來學,讓我用我的方式成功,讓我愛我所愛,孩子必將還你一片藍天。這樣的課堂才能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鳴,才能有利于學生自主、個性化的來學習。總之,在我們的課堂上與其讓人累著,不如讓人樂著;與其讓人閑著,不如讓人塌實著。
根據以上的設計依據我確立了以下教學流程:
一、習舊引新,遷情入境。
二、創設情境,讀中設境。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具體的【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如下:
一.習舊引新,遷情入境。
這一部分的設計—簡明扼要:小朋友們,這一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大禹治水》,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請大家比較一下如果我這樣問:這一節我們繼續學習《大禹治水》,上一節課你都學了些什么?這樣你不又瑞居在圣壇之上,而孩子又匍匐在講臺之下了嗎?在不知不覺中已營造了一個似朋友般面對面交流的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
用簡短的過度語導入第二部分的教學:那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請小朋友去讀讀課文的第一小節。本課過度語的最大特點是將整個過程匯成了一條無聲無息的涓涓溪流。
二.創設情境,讀中設境。
這一部分主要是學習課文的第一第二小節。
第一小節的教學以學生情感的梯度發展為主旋律。安排了這樣三個環節:
讀著讀著,你的心情怎樣,為什么?
帶著這種心情,再讀課文第一小節。并加之生生、師生間的互評。
在動畫情境的渲染下提問:讀著讀著,在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這一部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個環節。請看----播放動畫,范讀課文。小朋友們,讀著讀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呢?音樂是靈空的,它可以不經過任何中介,直接作用于人的心靈世界。將畫面與音樂兩種刺激融為一體,更好的激發了學生對語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孩子們有的說……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沒了農田,沖倒了房屋,老百姓無家可歸,互相摻扶著四處去流浪—好心的人給點吃的吧!聽到了雞飛狗叫的聲音;我看到了一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緊緊地抱著一棵大樹,在聲撕力極的喊著:“救命啊!救命啊!好心的人快來救救我吧!”我還看到了一個懷抱小孩的婦女,在洪水中艱難地行走著,哄的一陣大浪沖來,卷走了她懷里的孩子,她呆呆地站在哪兒,淚如雨下,不一會兒,她瘋狂地沖向那肆虐的洪水,就這樣也無聲無息地消失在了這滔滔的洪水中。
老百姓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年復一年的過著家破人亡,無家可歸的日子,能讓老百姓這種苦難的日子繼續下去嗎?緊接著進入第二小節的學習。
第二小節的教學,盡可能的把學習的時間留給學生;空間還給學生;自由讓給學生。也安排了三個環節:
盡情的朗讀課文第二小節,看誰讀得最認真,
分四人一小組討論:你最喜歡哪一句話,為什么?這一問題的設計,問域寬,思維強度大,靈活性強,能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
交流匯報。
最令我回味的還是第三個環節,我把它介紹給大家:小朋友,請你們猜猜看,老師最喜歡第幾句話?老師你最喜歡第一句話,no,第二句話,no to,那肯定是第三句話了!yes!yes與no的加入這不就是多學科的整合嗎,使學生為之一震,從而精神倍增。一般按常理我會抓住—千辛萬苦、九條大河、九座大山等這幾個重點詞來進行教學。而在這里呢,我是這樣來設計的:給老師一次機會,讓我來讀讀這一句話,播放動畫,范讀他吃勁了千辛萬苦……通過上一課的學習呢,我們已經知道—大禹帶領老百姓挖通了許多許多條河,劈開了許多許多座山,那在劈山挖河的過程中禹會吃那些苦呢?你看,老師帶著微笑走向孩子,用智慧去開啟智慧,用靈魂去塑造靈魂,用生命去點燃生命,在師生完全平等的平臺上幫助孩子提煉生活、豐富想象,重新構建原有的知識儲備。孩子情不自禁地說:“禹在挖山劈河的過程中,一不小心就會從山上摔下來,摔得遍體鱗傷;可能會被毒蛇給咬了,給大老虎弄傷了;雙腳常年浸泡在洪水中,會得一種病--關節炎;炎熱的夏天,又沒有空調、又沒有電扇,會熱得中暑;寒冷的冬天,漫天飛雪,凍得渾身發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