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貍和烏鴉》教學實錄反思
師:你說得太棒了!那么狐貍一共說了幾句話?找一找?(3次)
師:誰來讀一讀狐貍的第一次說話內容?
師:有一個描寫狐貍神態的詞語,誰找到了?(眼珠一轉)
師:眼珠一轉,說明狐貍在思考,他在思考什么呀?(怎么騙烏鴉嘴里的肉)
師:是呀!第一段里告訴我們,狐貍在樹林里找吃的,看到烏鴉嘴里叼著肉,饞得“直流口水”。為什么狐貍“直流口水”?(太餓了)
反思:“直流口水”在試講的時候為了能說到,我繞了好大的一個圈,就像上面,本來已經要講第二段了,結果卻又退了回去,后來崔老師說不用再講這個地方了,屬于節外生枝。我就刪掉了此處!直接改為提問第一次是怎樣對烏鴉說話的。
師:那么烏鴉站在樹上,叼著肉,神氣么?看著饞得“直流口水”的狐貍,它的心里會怎么想?看著那么鮮美的肉,餓壞的狐貍便開始想壞主意了!咱么看看他是怎么騙烏鴉嘴里的肉的。
反思:魏老師提出,不需要探究這樣的問題,為中心服務的意義不大,只會旁溢斜出!我就刪掉了!
師:首先,他是怎么稱呼烏鴉的?(‘親愛的’、‘您’)
師:好親切呀!他是真的很喜歡烏鴉么?是真的想問候烏鴉么?(不是)
拓展:
師:那么,你覺得狐貍現在心里是怎么想的?
師:狐貍好虛偽!這句話該怎么讀才能讀好?自己練一練!
師:找人來讀一讀!
師:烏鴉的反應怎樣?(烏鴉沒有回答)
拓展:
師:烏鴉為什么不回答?它心里會怎么想?
反思:崔老師說這不屬于拓展!
(二)
師:烏鴉沒有上當!狐貍是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它又開口了!誰來讀一讀?
師:這次,狐貍連面部表情都變了,是什么樣的?(賠著笑臉)
反思:兩位老師都認為,應當由孩子主動發現問題,而非由教師來說,于是,就改成了:狐貍是怎么對烏鴉說話的?
師:這個笑臉和我們平時開心的笑臉一樣么?(不一樣)
那這是怎樣的笑臉?(假笑,*笑)
反思:魏老師要求我更深的引導孩子理解“賠著笑臉”,于是,我加入了這樣的引導:狐貍不喜歡烏鴉,卻還不得不對烏鴉笑,心里不想,臉上還要熱情地笑著,誰來學一學?
好!誰來做個“賠笑臉”的動作?
師:真是一只狡猾的狐貍呀!你看看,它不僅變了表情,還換了問候對像!他現在問候的是老烏鴉么?(不是,是老烏鴉的孩子)
反思:魏老師說這樣不能體現學生探究和主動學習,全成了教師在說,提議我當場找“小狐貍”問一問:“你為什么問候烏鴉的孩子?”
為什么改成問候老烏鴉的孩子了?(因為問候老烏鴉老烏鴉不理他;因為孩子在母親心中很重要,他問侯老烏鴉的孩子,那老烏鴉當然很開心!)
反思:這樣,這句話當然就不需要老師說出來了!
師:烏鴉的反應怎么樣?(看了狐貍一眼,還是沒有回答)
師:烏鴉上當了沒有?可是和第一次比,烏鴉的態度有變化么?(看了狐貍一眼)
拓展:
師:這次烏鴉看了狐貍一眼,它的心情會有什么變化,討論一下,一會找個同學來說一說。
師: 現在,烏鴉已經開始有一點放松警惕了。可是,狐貍是真心問候烏鴉的孩子么?那么應該怎么讀狐貍的話?讀出假惺惺的語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