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姑娘》教學設計與反思(精選8篇)
《蠶姑娘》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蠶生長的整個過程及生長過程的幾次變化。
2、會本課的13個生字,理解“蠶卵、桑葉、衣裳、又白又嫩、漸漸、又白又胖、新房、繭子、一聲不響”等詞語的意思。
3、會仿照例句用“漸漸”寫話。
4、能通過整理排列錯亂的句子,了解蠶的生長過程。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字詞,會仿照例句寫話,能整理排列錯亂的句子。
難點:讓學生了解蠶的整個生長過程及不同的時期不同的變化。
教具準備:課件、生字卡片。
第一課時安排初讀課文,學習生字,了解一些關于蠶的知識,了解蠶經歷了“卵——蠶——繭——蛾”四個階段,學習第一自然段。
一、復習導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二課《蠶姑娘》(教師板書課題,學生空寫)上節課同學們通過各種方法了解了蠶的知識,初讀了課文,學習了生字,還了解到蠶姑娘一共要經歷四個階段的變化:卵——蠶——繭——蛾。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蠶結繭前的生長變化過程。
二、學文:
(一)師:請一位同學讀一下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讀了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板書:鉆出)
播放多媒體課件,指導學生認識:“蠶卵”,直觀感受“蠶卵里鉆出蠶姑娘”的情景。
齊讀后小結:讀了這一自然段,我們知道了蠶是在春天從蠶卵里鉆出來的。
(二)學習第二至五自然段
師:我們現在一起去看看蠶出來以后是怎么生長的?(板書:生長)
剛從蠶卵里鉆出來的蠶是什么樣子的?(又黑又小)
1、學習第一次變化
師:我們先來看看她的第一次變化吧!請大家輕聲讀第二自然段,想想第二自然段有幾句話?生:有兩句
師:讀書,就要好好地讀,讀通,讀懂,有耐心地讀,再請大家讀第二自然段,這一次用默讀的方法,并動動手,把第二自然段中寫蠶姑娘變化的動作詞圈起來。
生:動作詞有:睡、變、醒、吃、脫
師:你能用“先……接著……然后……的句式把這幾個動作詞按順序連起來說一說嗎?
生:蠶姑娘先吃了幾天蠶葉,接著就睡在蠶床上,不吃也不動,然后脫下黑衣裳,醒了,最后變成黃姑娘。
(板書:吃、睡、脫、醒、變)
師:同學們學得很仔細,你們想不想親眼看一看呢?(出示課件)
師:蠶姑娘在睡前與睡后有什么變化?看著蠶姑娘的變化你高興嗎?讓我們讀一讀蠶姑娘的第一次變化吧!
師:你能根據老師的提示試著背一背第二自然段嗎?出示課件:( )的蠶姑娘,吃了( ),就睡在( ),( ),脫下( )。醒了,醒了,變成( )。
師:蠶不吃不動,這種睡叫“蠶眠”我們叫它頭眠,后面的三次分別叫二眠、三眠、大眠
2、學習第二、三、四次。
師過渡:瞧,連她的睡眠都這樣有趣,那么二眠、三眠、大眠與頭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呢?繼續學習就知道了。
同桌同學合作學習:
自由讀課文3、4、5三個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比一比,找一找哪些語句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劃出來。填寫表格。根據學生的表格進行匯報,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指導學習。
(1)出示比較。為什么不用“就”而用“又”?
(2)讀一讀,比較句子。
蠶姑娘脫下舊衣裳。蠶姑娘換上新衣裳。
蠶姑娘脫下舊衣裳,換上新衣裳。
師:讀這兩個句子,你發現了什么?
生a:三個句子都有“蠶姑娘”一詞。
生b:第三個句子其實是前兩個句子合在一起的。
生c:合在一起時,把第二個句子的“蠶姑娘”去掉。
生d:還要把第一個句號改成逗號。
師:同學們的觀察能力可真強,前兩個句子寫的都是“蠶姑娘”,把兩個句合成一個句子時,可以省去第二個句子的“蠶姑娘”承接第一個句子。你再讀讀下面的兩組句子,合并成一個句子。(出示練習句)
(三)學習第六自然段
1、師:“新的房”是什么呢?請大家默讀六自然段,思考:這段里為什么不寫“醒了,醒了”而是寫“成了,成了”呢?(蠶沒有再睡,而是結成了繭子)(板書:結繭)
2、有感情的朗讀
(四)學習第七自然段
1、“繭子里面的蠶姑娘”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什么?(蛹)
2、為什么它一聲也不響呢?它在干什么?(繭子里的蛹正在慢慢地變化,逐漸長出兩對翅膀來)
3、“繭子開了窗”說明什么?(蠶蛹已長出翅膀,它咬破繭壁飛了出來)
教師總結:我們可愛的蠶姑娘出生后經過四回得吃吃睡睡,終于由一個個又黑又小長成白胖發亮的樣子,最后吐絲結繭變成了蛾姑娘。(板書:變蛾)
4、有感情的朗讀
三、練習
《蠶姑娘》教學反思
《蠶姑娘》這篇課文形象地描寫了從蠶卵里孵化出來,四次蠶眠,蛻皮,上蠶山,吐絲結繭,變成蛾。但大部分學生的生活相距甚遠有的學生就沒有見過,因此了解蠶的生長過程和形態特點是本文的重難點。怎樣化繁為簡,使學生輕松掌握這一變化過程呢?這就需要許多形象直觀的圖片,讓學生觀察、調動圓滿完成生的興趣,為上好這一節課打下基礎,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沒打開課本之前,就先介紹了養蠶的具體過程和一些照片,這樣,課堂伊始,就把學生帶入了蠶的世界。學生眼前就出現了各個生長過程的蠶寶寶。當然,學習的興趣也就更濃了。在教本課重點部分時,把這部分的教法主要用在解答問題上:如蠶的一生要睡幾次?是怎樣進行變化的?蠶最后是變成了什么樣的?讓學生來解答,這樣能使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自己去找出課文中有關的答案。自己不明白,在聽了別人的解答后,也有了明確的認識。最后,抓住擬人化的詞語,把為什么叫蠶姑娘的問題揭示出來。“又黑又小”、“又黃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發亮”讓學生掌握了蠶的生長知識。明確為什么把蠶當作人來寫。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到生命成長的快樂,同時激發他們對“蠶姑娘”的喜愛之情。
《蠶姑娘》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3個生字。理解課文中的詞語“蠶山、蠶床”等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朗讀課文,初步了解蠶的生長過程,激發學生對春蠶的喜愛之情,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難點:1.識字、寫字。
2.通過朗讀使學生了解春蠶的一生的生長過程。
3.正確朗讀背誦,有感情朗讀。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昨天的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蠶姑娘一課,同學們交流了通過各種方法了解到的蠶的知識,初讀了課文,學習了生字,還了解到蠶姑娘一共要經歷四個階段的變化:卵——蠶——繭——蛾。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蠶結繭前的生長變化過程。
二、學文:
1.師:蠶姑娘一共變了幾次?
(一)指導學習第一次變化(第2自然段)(出示“蠶生長過程的學習表格”)
蠶眠的次數原來的模樣成長的過程醒后的模樣
第一次又瘦又小吃睡脫醒變黃姑娘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2.師:我們先來看看她的第一次變化吧!請大家輕聲讀第二自然段,想想第二自然段有幾句話?
3.師:讀書,就要好好地讀,讀通,讀懂,有耐心地讀,再請大家讀第二自然段,這一次用默讀的方法,并動動手,把第二自然段中寫蠶姑娘變化的動作詞圈起來。
生:動作詞有:睡、變、醒、吃、脫
4.師:你能用“先……接著……然后……的句式把這幾個動作詞按順序連起來說一說嗎?(小黑板出示)——先同桌互說再指名說。
生:蠶姑娘先吃了幾天蠶葉,接著就睡在蠶床上,不吃也不動,然后脫下黑衣裳,醒了,最后變成黃姑娘。
5.師:睡前的蠶姑娘是什么樣子的呢?
生:是又黑又小的。
6.師:同學們讀得很仔細,書上插圖中的小同學和你們一樣也在仔細地觀察蠶姑娘的變化,看看,他們是怎樣觀察的?
生:有一個男同學拿著本子作記錄。
生:女同學把桑葉翻開看看。
7.師:是的,邊觀察邊作記錄是一種很好的觀察方法,他們也發現了蠶姑娘吃了桑葉,就睡在蠶床上,不吃也不動了,如果你就是圖中的小同學,發現這樣的現像,你的心情會怎樣呢?
生a:我會很著急。生b:我覺得很奇怪。
8.師:帶著你的好奇心、著急的心情讀一讀第一句。
9.師:其實它們是在蠶眠,蠶在結繭前一共要經過四次睡眠,這是第一次叫頭眠。那它頭眠醒了之后1會變成怎樣呢?
生:醒了,醒了,變成黃姑娘。
10.師:看著蠶姑娘的變化,你高興嗎?讓我們讀一讀蠶姑娘的第一次變化吧!(指導朗讀)
11.師:你能根據老師的提示試著背一背第二自然段嗎?小黑板出示:的蠶姑娘,吃了,就睡在,,脫下。醒了,醒了,變成。
《蠶姑娘》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3
《蠶姑娘》教學反思
本文是介紹有關蠶的知識的文章,借助童話這種兒童喜聞樂見的體裁來表現。針對我們的實際情況,學生們對于蠶并不陌生。在教學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自己來介紹看見過的或親自養過的蠶,這樣,課堂伊始,就把學生帶入了蠶的世界。學生眼前就出現了各個生長過程的蠶寶寶。當然,學習的興趣也就更濃了。在開始就讓學生區別“蠶”和“蠶姑娘”,學生們對蠶的喜愛之情就被激發出來了。到學完課文后,我再讓學生來感受兩者的好壞,使學生對“蠶姑娘”的感情進一步深化,在輕松的氛圍中了解了蠶“從蠶卵到蠶,經過四眠到蛹,最后再變成蛾飛出來”這一生長的過程,很容易的實現了教學目標。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蠶姑娘教學反思
今天我上了語文課《蠶姑娘》,這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在上課一開始,我先從謎語開始導入新課:一條小小蟲,自己蓋新房,躲在新房里,變個飛仙女。孩子們一下子就興奮起來,然后再讓學生說說自己對蠶的了解,由于班上有好多孩子都是農村里來的,所以蠶對他們來說還是比較熟悉的,多少都能說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教學片段一:
有孩子說:“蠶小時候很丑,長大了可以變成蛾。”“說的真不錯。”又有孩子說:“蠶是吃桑葉長大的。”“恩,你說的是對的。”也有孩子說:“蠶會吐絲結繭,我們的好多衣服就是用蠶絲做的。”“你懂得的知識真多”還有的孩子說:“蠶是從蠶卵里生出來的。”“你說的完全正確”。這樣之后就沒有孩子舉手發言了,于是我鼓勵孩子誰能把剛才的極為小朋友的發言連起來說,具體的用一段話來說說自己對蠶的了解。課堂上更是沉默了,不知是因為沉默是金還是不會。大概一分鐘左右,班上開始陸續有孩子舉手了,只是數量還是很少。于是我讓其中的一位孩子發言。他說:“蠶是吃桑葉長大的,它從蠶卵里生出來,最后變成蠶蛾,它還會吐絲結繭,做成衣服。”我首先表揚了這位同學的大膽發言,然后說:“這位同學把剛才四位同學的意思連起來了,真是了不起,可是他說話的順序有些亂,誰能夠按照蠶的生長過程來按照順序有條理地說說。”此時,又有幾位孩子躍躍欲試起來。我請了其中一位,他流利地說:“蠶是從蠶卵里孵化出來的,然后就吃著桑葉慢慢生長,長大后,它吐絲結繭,最后變成蠶蛾。”
這是我在課堂上對班級學生進行的一個隨機的說話指導訓練,原本在備課時,我想的是通過我自己的介紹讓孩子對蠶有個初步的了解。但到了課上,我忽然轉念一想,為什么不讓孩子自己簡單說一說,而且我也可以看看孩子到底對蠶有多少了解,于是就有了上面這個片斷。其實,這樣的教學案例在語文課堂上是比比皆是的。語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在語文課上,語文的工具性主要體現在對教材中典范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上,同時,還體現在教師與學生之間語言的交流和教師對學生口頭語言的評價與改造上。而讓學生把話說得充分而有序,這是語文課上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最重要也是最實在的目標之一。語文課要重視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從學生口頭言語的表達角度看,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說得充分而又豐富,這樣就是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而引導學生把表達出來的口頭言語說得更加規范、精妙,這樣就是體現了與語文的工具性。
那么在課堂上,作為老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將話說得充分而有序呢?“言為心聲”,先讓學生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在腦海中先徹底、周全地想清楚,在這之后,學生的說話才能表達得充分而有序,所以這里還涉及到一個如何訓練學生思維的豐富性和條理性的問題。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講,在課堂上言語表達往往不夠完整、充分,也缺乏一定的條理,此時老師的引導就顯得格外重要。我認為我上面的一個教學過程就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首先我鼓勵學生可以暢所欲言,知道什么說什么,將自己對“蠶”的認識片言只語地表達出來,然后啟發學生將這些“片言只語”按照條理組織起來,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同時豐富起來。在充分表達的過程中,學生思維和語言缺乏條理性的問題又會暴露出來,此時我靈活地引導點撥,讓學生發現表述順序上的混亂,并要求按照一定順序重新理順自己的思維并組織語言,最后達到充分而有序地表達的效果。
教后記:
本課的學習借助了多媒體的視頻輔助作用,孩子們在媒體的介入下,對于蠶的生長過程有了一個系統的了解,同時對于背誦課文有很好的效果。
為了易于背誦,我和孩子們找到了段落的相似之處,與不同之處,將有點啰嗦的課文簡單化,系統化。
錯題積累:
學生在書寫生字時,蠶的上面要強調是“天”,另外,忘記引申蠶絲的作用,需補充。
《蠶姑娘》一文教學反思
說是巧用媒體,其實是課堂中一些常見的教學手法,在這里有點自吹自擂、班門弄斧了,見笑!下面我來談談我教學中的一些情況。
《蠶姑娘》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蠶孵化出來后生長、結繭、由蛹變成蛾的過程。應該來說,這篇文章條理是十分清晰的,但是課前我調查了一下,現在的孩子和我們小時候不同,他們很少見過蠶,更不用說接觸、熟悉了。所以,在備課時,我就上網收藏好了有關蠶的一生的視頻資料,以備課前用。很可惜,學校的功能室電腦壞了,不能播放,所以孩子們未能在課前欣賞到。沒有了直觀形象,就更加提醒我,一定要在課中好好地把握。為了使教學收到好的效果,我想到了下面的幾個辦法:
《蠶姑娘》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4
反思一:
質疑課題,觸摸文本
看過很多課例,對就課題質疑這一環節心存疑慮,一直認為,孩子問出的問題大多是無效的,又何必花時間在這上面糾纏不休呢。但朋友的建議和縱容,又讓我對自己的思考產生懷疑:不試過怎么知道?沒給學生鍛煉的機會,學生又怎能從課題找出有價值的東西來?
于是,在學《蠶姑娘》的課堂上,便出現了這樣一幕:
師: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蠶是什么樣子的?
生:我想知道桑葉是什么樣的?
。。。。。。
又請了幾個,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我有些蔫了,心想果然沒意義。這時,鐘玉花舉了手。
她說:我想知道,蠶就是蠶蟲,為什么叫蠶姑娘呢?
我眼前一亮。
師:你很會思考,提的問題很有價值,老師在后面畫個?。
生:我還有個問題,為什么后面叫蛾姑娘呢?
師:你也很會思考。
我在標題下面寫上“蛾姑娘”,也在后面畫個?。
師:為什么把蠶叫蠶姑娘,把蛾叫蛾姑娘呢?請大家讀書,到書中尋找答案吧。
學生讀書。提問。請了好幾個,都說“把蠶、蛾當作人來寫了”,我對這樣的答案并不滿意。追問:為什么把它們當作人來寫?教室里靜了幾分鐘,這個時候,有個學生舉手了:我知道,作者把它當作人來寫,是因為他覺得蠶很可愛,像個小姑娘那么可愛。
“你怎么知道的呢?”我緊追不舍。“我讀了就知道了,還有我看畫上也知道了。”
我鼓起了掌。
師:那蠶姑娘和蛾姑娘有什么關系呢?學生一時答不出,便埋頭讀書。我知道,他們是企圖在書中尋找讓自己也滿意的答案的。
這時有學生站起來了:蛾姑娘就是蠶姑娘變的。
我在黑板上寫上“變”字。
師:那蠶姑娘是怎樣變成蛾姑娘的呢?總共變了幾次?
學生接著便沉浸在蠶的人生起伏里了。
。。。。。。
經過這一次的嘗試,我知道自己原來一直在犯一個錯誤:就是低估了學生的能力。我想,也許因為這個低估,不知錯過了多少精彩!
反思二:
多元解讀要有個“尺度”——《蠶姑娘》教學反思
師:蠶姑娘一聲也不響地化做了蛾姑娘,飛走了,留下了漂亮的繭子。知道繭子是用來干什么的嗎?
生:可以做成漂亮的真絲圍巾,我媽媽一直帶的。
生:還可以做成夏天穿的真絲衣服。
生:還可以做成裙子,我夏天一直穿的,很輕很舒服。
師:對呀,這些東西都是蠶姑娘給我們帶來的。蠶姑娘變成了蛾姑娘,飛呀飛呀,過了些日子,生下一些蠶卵,便死亡了。
生:啊?
師:老師知道,你們肯定想對蠶姑娘說些什么?
生1:我想對蠶姑娘說,你太可憐了,生命太短了。
師:是呀,在我們眼里,蠶姑娘的生命只有兩個多月,太短暫了,蠶姑娘她后悔嗎?
生2:她不后悔,因為她為我們帶來了絲綢。
生3:我也覺得蠶姑娘不后悔,因為她帶給我們美麗,她自己覺得很高興。
生4:蠶姑娘像春雨一樣,做了好事不張揚,所以盡管生命短,但她已經為我們做好事了,她很高興。
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有獨到的見解。”學生因他們特有的生活經驗和精神視角,對文本進行著符合他們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的重新解讀,尊重學生個性的感悟、體驗、思考,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但是在充分張揚學生閱讀個性的同時,對文本的意義要有大致的統一。不能把多元解讀理解為學生怎樣理解就怎樣理解,它還需要有個尺度.
學生1對蠶姑娘的情感只停留在對它短暫生命的深深惋惜,是不對的,曲解了“春蠶到死絲方盡”的意思。我趕緊拋出一個問題:蠶姑娘的生命只有兩個多月,太短暫了,蠶姑娘她后悔嗎?一下子把學生的情感扭轉了過來,在交流中,流淌著對蠶姑娘深深的敬意,生命的價值在于奉獻,扎跟在學生的心里。
所以我覺得當學生的價值趨向有所偏離時,還需要老師作必要正確的引導,讓個性與共性達到和諧統一。
《蠶姑娘》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5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有獨到的見解。”學生因他們特有的生活經驗和精神視角,對文本進行著符合他們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的重新解讀,尊重學生個性的感悟、體驗、思考,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但是在充分張揚學生閱讀個性的同時,對文本的意義要有大致的統一。不能把多元解讀理解為學生怎樣理解就怎樣理解,它還需要有個尺度.
學生對蠶姑娘的情感只停留在對它短暫生命的深深惋惜,是不對的,曲解了“春蠶到死絲方盡”的意思。我趕緊拋出一個問題:蠶姑娘的生命只有兩個多月,太短暫了,蠶姑娘她后悔嗎?一下子把學生的情感扭轉了過來,在交流中,流淌著對蠶姑娘深深的敬意,生命的價值在于奉獻,扎跟在學生的心里。
所以我覺得當學生的價值趨向有所偏離時,還需要老師作必要正確的引導,讓個性與共性達到和諧統一。
《蠶姑娘》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6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
2.整體感受。了解蠶姑娘的一些大概特點。
3.課文中的生字課文能準確書寫。
教學重點、難點及對策:
重點:把課文讀準確,課文較長完成初讀要求。
難點:人人能正確流利地讀好全文,并初步知道蠶的生長過程。對策:留下充足的實踐反復讀,示范講解,領讀。
教學準備: 掛圖 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蠶的掛圖
這是什么? 誰認識?
2.板書 蠶(cán)
3.寫課題,學生寫生字姑娘
蠶姑娘是怎樣生長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
二、初讀課文
1.提出初讀要求:
讀準生字字音,讀好詞語,把句子反復讀順。
2.學生借助拼音自讀課文,生字多讀幾遍注意讀準音。
3.檢查自讀情況:
難讀的句子:
(1)春天天氣暖洋洋,蠶卵里鉆出蠶姑娘。
(2)蠶姑娘吐出絲兒來,要蓋新的房。
(3)又黑又小的蠶姑娘,吃了幾天的桑葉,就睡在蠶床上,不吃也不動,脫下黑衣裳。
自由練習,指名朗讀。
難讀生字詞語:
鉆 (zuãn)出 平舌音
桑 (sãng)葉 平舌音 后鼻音
舊衣裳 (shang) 翹舌音
蠶(cán)床(chuáng)
自由練習,指名朗讀。
開火車朗讀詞語。
三、整體感受
1、再讀課文,自由練習讀課文。(把文章讀通順。)
2、開火車逐段朗讀課文
3、了解蠶的生長過程。
(1)、蠶姑娘從哪里鉆出?
(2)、睡了共幾回? 后來又干了什么?
四、教學生字
1、出示生字,學生認讀。
2、教學生字:蠶、桑、姑、娘。說說記憶方法
3、范寫生字
學生描紅,學寫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循文明像: 細讀課文,了解蠶得勝藏過程及生長特點。
2.體情悟道: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激發學生的對昆蟲的研究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及對策:
重點:了解蠶姑娘的生長過程。背誦課文教學
難點: 辨析課文中相似段落的不同。
對策: 朗讀,比較,理解內容,理清線索。
教學準備:圖片 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檢查復習:
朗讀,默寫詞語:
變成 吐絲 蠶姑娘
換上 從此 暖洋洋
二、學習課文
(一)學習第一小節
1、指名讀
2、體會“暖洋洋”比較溫暖
3、這一自然段告訴我們什么?
4、解釋 : 蠶卵 又黑又小的是蠶的籽
5、齊讀這一小節
(二)學習2—5節
1.學習第二小節
剛從蠶卵里鉆出的蠶是什么樣子? 指名讀
板書 又黑又小 看圖理解又黑又小
以后它怎么樣?
它睡眠后有什么變化?
小結:學了這一節,我們知道了蠶在生長中開始階段的情況。
2.學習3—5自然段
自由輕聲讀 ,看看蠶姑娘發生了什么變化?檢查:
又( )又( )的蠶姑娘——又( )又( )的蠶姑娘——又( )又( )的蠶姑娘。
3.根據填空自由背誦
(三)學習第6節
蠶姑娘又吃了桑葉它干什么去了?
上蠶山——結繭
看圖理解
“蠶繭 ”
(四)學習第7節
最后,蠶繭里飛出了什么?
它是什么樣的?
學生看圖理解說說
(五)小結
1.課文向我們介紹蠶的生長過程,誰來說說介紹一下。
學生介紹蠶的生長過程。
2.你覺得蠶怎么樣?
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回答。
(師根據課文內容概括介紹蠶的作用,蠶絲可以做絲綢。)
三、指導書寫
1、認讀生字
2、學寫生字:舊、換、胖、蓋、響
3、范寫,學生描紅。
《蠶姑娘》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7
這一節課分為三課時完成。第一課、第二課下來同學們都有問不完的問題。第三課時結束,他們已積極提議準備養蠶,而且還要分小組比賽,看看哪一個組養的蠶最好。
同學們的學習熱情為什么會持續不減?它可能還與課堂學習中學生對蠶產生的“情”分不開。
學生的情從何來?首先,教師在授課中注意了自己的角色。教師沒有把自己當作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而是引導者,是課堂情境的設計者,是與學生平等的、獨立思考的對話者,所以學生有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有談獨立感受的機會,才對蠶有了這樣美好的認識,與課題《蠶姑娘》都讓人感覺親近,美好,與作者的思想情感發生了共鳴.
其次,課程標準要求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教師的任務是把文本介紹給學生,引領學生直接面對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對訪”、交流感情。也許,教師在這一課把握較好,所以,他們今天的學習熱情大概也與此有一定的關系吧。
《蠶姑娘》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8
課文《蠶姑娘》用擬人化的手法介紹了蠶的相關知識,語言活潑生動,充滿情趣。我們知道到蠶的生長要經歷“卵——蠶——蛹——蛾”四個階段,蛾交尾產卵后,數日自然死亡,蠶的一個生活世代至此結束,可謂神奇而短暫的生命。課文重點描寫了蠶的四次蛻皮過程,而每一部分的變化過程主要如下:“吃——睡——脫——醒——變”。孩子們能不能從課文中得出上面的信息呢?教材的設計者可能也考慮到了這樣的問題,因此在22頁和23頁安排了四幅插圖,再現了四次蛻皮的樣子和蠶蛾產卵的情景,與課文內容相應。盡管文章用了如此直觀的圖片展示,用了如此生動細致有趣的文字進行描述,但是,但是第一課時上下來,發現這些蠶的相關知識,對于我們班級的小朋友來說,還是很陌生,很抽象的,班級中只有兩三個學生在別人家看見過蠶,也僅僅是一面之緣,而這整個神奇的過程對于沒有這方面生活經驗的孩子們,似乎感覺還是那么模糊,他們僅能感覺到的是蠶就像一位魔術師,在不斷地變化著自我。
為此,我特意為學生做了一個課件,收集了蠶寶寶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清晰的圖片。在第二課時教學的時候,我打開課件,通過大量豐富的圖片沖擊學生的視覺感官,再加上老師煽情的文字解說,孩子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教學過程中,聽到他們不斷地感嘆著:好可愛啊,好有趣啊,好奇怪啊……因為課文的內容講到蠶吐絲結繭,變成蛾為止,所以引發了學生的極大的好奇心,看著學生不解的神情,我問了一句:“你有什么疑惑嗎?”問題就接踵而至了,整理如下:(1)如果天氣冷的話,蛹能變成蛾嗎?(2)蛾是怎么從繭子里鉆出來的?(3)蛾媽媽產卵后為什么會死呢?(4)蛾爸爸也要死嗎?
看看幾個問題,我真切地感覺到了其中流露出的學生對蠶姑娘短暫生命深深惋惜,是啊“春蠶到死絲方盡”,生命是多么可惜,于是我趕緊拋出一個問題:蠶姑娘的生命只有兩個多月,太短暫了,蠶姑娘她后悔嗎?(此問題是拷貝來的)一下子把學生的情感扭轉了過來,在交流中,我又給學生展示了一組圖片,都是絲制品:柔軟的蠶絲被,漂亮的絲巾,高貴的絲制服裝等,在看這些圖片的時候,學生的眼中更流淌出了對蠶姑娘深深的敬意,生命的價值在于奉獻,扎跟在學生的心里。葉瀾教授認為:在課堂里的教師和學生,“他們不只是在教和學,他們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這樣的課堂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引領學生捕捉生活中的亮點,才能讓他們發現生活之美,生活之樂,讓他們享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生命成長的快樂。回到課文中來,起初的“又黑又小”的蠶姑娘吞食蛻變,變的 “ 又黃又瘦”,在重復吃睡,變的“又白又嫩”和“又白又胖”自然討人喜愛,可喜的是終于結成了“漂亮的繭子”,有了漂亮的繭子又怎么樣——一聲也不響,這就是奉獻者的高貴品質。蠶姑娘為了漂亮的繭子,四次“醒了,醒了”,為的是最終的“成了,成了”如此急迫,她的生命僅僅是兩月左右,學生再學習的時候,更表達了對蠶姑娘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