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背景資料(精選12篇)
《古詩兩首》背景資料 篇1
孟浩然(689--740),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出身于襄陽城中一個薄有恒產的書香之家,自幼苦學。年輕時隱居讀書于鹿門山。25到35歲間,辭親遠行,漫游長江流域,廣交朋友,干謁公卿名流,以求進身之機。開元十二年(724),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陽求仕,滯洛三年,一無所獲。開元十四年(726)夏秋之際,他懷著失意的苦悶漫游吳越。
開元十六年(728)冬,不惑之年的孟赴長安應進士舉,不第,遂逗留京師,謀求仕進據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說他:"間游秘省,秋月新霽,諸英華賦詩作會。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舉座嗟其清絕。"他在這期間結識了王維、王昌齡,成為好友。又《新唐書》本傳載:"維私邀入內署,俄爾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維實以對,帝喜曰:'朕聞其人,而未見也,何懼而匿床下?'詔浩然出,帝問其詩,浩然再拜,自誦所為。至'不才明主棄'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此事或屬傳聞,事實未必如此。但孟浩然求仕不果確為事實。此后他漫游吳越,寫了許多山水詩。
開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張九齡貶荊州長史,遂征浩然(49歲)為從事,浩然平素仰慕張九齡,就欣然而往。在那里,與張九齡、裴迪等游山水,唱和詩歌,約一年左右。開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齡從嶺南返,過襄陽與孟聚首,痛飲之際,孟不幸"食鮮疾動"(王士源《序》),遽然辭世,年52。
今存《孟浩然集》,存詩260余首。今人李景白《孟浩然詩集校注》(巴蜀書社1988年)、徐鵬《孟浩然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附傳記、歷代評論資料、著錄考及作品系年等,較為完備。
杜甫(712-770)字子美。
杜甫生于河南鞏縣。他出身于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立功立言是這個家族的傳統。杜甫的十三世祖是西晉大將、著名學者杜預,祖父杜審言是初唐著名詩人,官修文館學士;父親杜閑,做過朝議大夫、奉天令。杜甫一生可分為四個時期:
讀書、壯游(35歲以前);
長安求職(35-44歲):天寶十四載(755)十月,44歲的杜甫才被任命為河西尉,后改右衛率府曹參軍;
陷賊與為官(44-48歲):公元755年11月發生安史之亂,次年六月長安陷落,杜甫流亡,被判軍俘獲,次年四月,逃歸鳳翔肅宗行在,被任命為左拾遺,不久就因上疏營救房琯而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次年(759)七月,杜甫棄官,先往秦州(甘肅天水),十二月又往成都。
漂泊西南(48-59歲逝世):48歲-50歲在成都草堂,后又漂泊,53歲又回草堂,友人嚴武保舉他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人因稱杜工部),次年嚴武突然去世,他到夔州住了近兩年,寫了很多詩。57歲乘船出峽,想回家鄉。59歲冬天,死在由潭州到岳陽的一條船上。
今存詩1400余首,文21篇。歷代杜詩校注批點本約550多種,現存170余種。現存最早的杜集是宋王洙本、九家注本等。清人仇兆鰲《杜少陵集詳注》最為詳盡。
杜詩最顯著的特點是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的密切結合,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杜甫的詩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20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他一生所走過的路程,在藝術方面也達到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他的詩能使讀者“知其人”、“論其世”,起著“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
杜集里也有一些詩,時代氣氛不濃,個人的感情也較為淡泊,比較突出的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寫的一部分詩。杜甫在長年的轉徙流離之后,到了成都,建立草堂,開辟田畝,得到暫時的休息,因此對于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的動態進行了細膩的觀察,感到無限的熱愛,具有深刻的體會。如《屏跡》、《為農》、《田舍》、《徐步》、《水檻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詩,從詩題上就可以想象出杜甫當時的心境。這類詩當然不能和前邊論述的詩篇相比,但也代表了杜甫為人的另一方面,他不只有憂國憂民的深厚感情,也有對于微小生物的愛好。他“幽居近物情”(《屏跡》),喜看“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感到“花柳更無私”(《后游》)。
總的說來,杜甫是以饑寒之身永懷濟世之志,處窮困之境而無厭世思想;在詩歌藝術方面,集古典詩歌之大成,并加以創新和發展,給后代詩人以廣泛的影響。
杜甫在世時,他的詩歌并不為時人所重視,逝世40年以后,始見重于韓愈、白居易、元稹等人。白居易、元稹的新樂府運動,在文藝思想方面顯然受到杜詩的影響。李商隱近體詩中諷喻時事的名篇,在內容和藝術上都深得杜詩的精髓。宋代著名詩人如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對杜甫都推崇備至,他們的詩歌各自從不同方面繼承了杜甫的傳統。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虜,囚居獄中,用杜甫五言詩句集詩200首,在《集杜詩·自序》里說:“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杜詩的影響所及,不局限于文藝范圍,更重要的是詩中愛國愛人民的精神感召著千百年來的廣大讀者,直到今天還有教育意義。
《古詩兩首》背景資料 篇2
教學目標 :
1、認讀7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認讀2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談話
1、請大家把你課前準備好的小草拿出來
2、請同學們談談對小草的認識
3、在什么地方發現的小草?
4、小草長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師小結:小草很頑強,春天一到,它又快樂地來到我們生活中,人們看到小草就會被它所震撼,唐代詩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還寫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詩,題目是《草》。(教師板書課題)
二、教師范讀小詩,學生認真聽,聽后匯報記住哪一句
三、學生自由讀詩,畫出生字,同桌或小組互相交流
四、生字教學:
1、出示字卡認讀:“枯榮“
2、出示帶有生字的句子
五、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教師畫出節奏范讀。
草
離離| 原上草,
一歲| 一枯榮。
野火| 燒不盡,
春風| 吹又生。
2、學生自由模仿讀詩
3、教師指名讀詩
4、小組合作,了解詩歌大意
5、以組匯報:
教師出示春草圖,冬草圖引導學生觀察圖,講圖意,理解前兩句“離離| 原上草,一歲| 一枯榮。”
問:小草冬天都經歷了冰凍、火燒,但到了春天,它們卻又長出來了,這又說明了什么?(學生大膽發言說明小草頑強、勇敢、生命力強等)
請大家齊讀后兩句
六、朗讀全詩
七、試背全詩
八、指導書寫
1、教師范寫2、學生范寫
九、拓展延伸
1、讀書后古詩
2、積累白居易的古詩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認讀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
一、以圖引文
1、幻燈出示圖片,同學們:請大家仔細觀察圖片,然后,把你看到的告訴大家。(小男孩、黃蝶、花、小路)
2、大家來到這里,你認為這里的景色怎樣?(美麗)人呢?(可愛)
想知道這是哪里呢?這里是新市一個姓徐的人開店的地方,唐代詩人楊萬里就住在這里。(教師隨手板書課題和作者)
3、讓生齊讀課題,理解題意。
二、自由讀詩,掃除生字障礙
師語:楊萬里看到美麗的景色,他寫了一首詩
1、圈出生字,小組交流識字方法
2、請小老師上講臺進行生字教學,班內交流識字方法,篩出難字進行教學
3、出示帶有生字的句子認讀。
三、學習古詩
1、出示全詩畫出節奏
宿新市徐公店
唐楊萬里
籬落|疏疏| 一徑| 深,
樹頭| 花落| 未| 成陰。
兒童| 急走| 追|黃蝶,
飛入| 菜花| 無處| 尋。
2、教師范讀古詩
3、學生自由以組學習古詩,找出不理解的詩句
4、班內交流學習情況,(重點理解前兩句古詩)
四、指導朗讀
1、師語:這么美的春天,我們讀詩時應該怎樣讀?
2、錄音范讀,學生模仿朗讀
五、背誦古詩
六、指導書寫
七、布置作業 :
1、背會古詩,2、積累古詩
八、板書設計 :
枯 野火燒不盡 景 美麗
草 宿新市徐公店
榮 春風吹又生 人 可愛
《古詩兩首》背景資料 篇3
今天,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了唐代詩人賈島寫的《尋隱者不遇》和清代詩人袁枚寫的《所見》。《尋隱者不遇》這首詩,記敘了詩人前往山中尋訪隱者而沒有遇到這件事,主要寫了詩人與童子的問答,體現了隱者高潔的性格以及詩人對他的仰慕。《所見》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生動的牧童行歌捕蟬圖。畫面動靜結合,活潑有趣,作者在對鄉村自然的描摹過程中,抒發了自己對鄉村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這兩首詩簡單易懂,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主要是滲透著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在細讀中想像詩歌所描繪的生動形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詩所蘊含的內在意境。1、學前談話,揭示學法師:我們已經學習過很多的古詩,誰能背上一首?生1:《望廬山瀑布》生2:《小兒垂釣》生3:《清明》……師:看來大家學會的古詩還真的不少呢。那么,同學們以前是怎么學習古詩的?生1:老師讓我們讀一讀,把意思抄下來讓我們背。生2:老師先解釋詩句的意思,然后把詩意抄下來,讓我們背誦。生3:老師讓我們先把詩句讀熟,把關鍵的詞句講一下,把意思抄下來,給我們背。師:如果給你一首古詩,你會自學嗎?生:不會生:我可以查書生:沉默。師:今天,老師給大家講一個學習古詩的方法,只要你掌握了這個方法,以后學習古詩就不用老師教了,自己也能學,想知道什么方法嗎?生:想師:板書:學習古詩“四步法”:釋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誰能解釋一下這幾句話?生:“釋”就是解釋的意思吧!師:對,非常準確。生:“知”就是知道;生:“明”就是明白;生:“悟”就是懂得,領悟。對,今天,我們就按照這四個步驟,學習這兩首古詩。2、釋詩題—《尋隱者不遇》(1)抓住重點詞語:尋?隱者?遇?不遇?(2)查字典或者工具書,小組合作學習。討論:“尋”就是尋訪,尋找。“隱者”就是古代隱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學問的賢士。“遇”就是遇到,碰到;“不遇”就是沒遇到,沒碰到。(3)詩題的意思是:沒有遇到尋訪的隱者。3、知詩人——賈島討論:你知道賈島的什么?生:賈島是唐朝北京的一名詩人。生:賈島以前做個僧人,后來還俗了,去考試,由于出生低微,考多次也沒考上。生:賈島寫詩很講究字的準確,“推敲”的故事就是講賈島寫詩的,他被稱為“苦吟派”詩人。師:看來大家知道得還真不少呀。不錯。4、明詩意這首詩內容比較容易懂,自己讀一讀詩句,一句一句地去理解,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看誰說得好?交流:詩人會問童子哪些問題?童子是怎么回答的?想像一下詩人與童子對話時的各自的語氣、神態。5、悟詩情師:詩人一路歷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找到了隱者的家,卻沒見到隱者,心情如何?生:很失望生:很痛苦生:很難受師:沒見到隱者,見到了云霧繚繞的山林,詩人會想到什么?生:山上有小草,小花,還能聽到鳥的鳴叫,山林的景色真美生:山間云霧繚繞,真是人間仙境呀!生:這座山上的草藥一定很多生:……師:隱者的弟子童子都不知道師傅在哪里,說明了什么?生:隱者隱得很深生:隱者不想讓外人知道他的行蹤生:隱者看破了社會的黑暗生:隱者看破紅塵生:隱者喜愛上這里幽靜的山林,喜歡過這種悠閑自在的生活師:是什么吸引著隱者到這里隱居的呢?生:這里的景色美生:這里沒有塵世間的紛繁險惡生:這里空氣好,幽靜生:這里遠離鬧市,很僻靜,很適合隱居師:隱者很喜歡過這樣的幽靜的生活,我們應該尊重隱者的選擇。既然隱者隱得那么深,詩人為什么還要去尋訪他呢?生:詩人很羨慕隱者。生:詩人很想見到這位高人,跟他暢談生:詩人想向隱者學習本領生:詩人也羨慕隱者的生活師:是呀,詩人因為屢試不中,塵世險惡,也向往隱者自由無拘,向往山中的清靜安樂的生活呢。雖然沒見到隱者,但見到了山林的美麗景色,也不虛此行呀!第二節課,讓學生用學習古詩的“四步法”,自學《所見》。
《古詩兩首》背景資料 篇4
兩首詩都是千古傳頌、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都描寫了送別好友時的依依惜別。在學習時可邊理解詩句的意思,邊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繼續積累詩句,培養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一、我是聰明小裁判(說法正確的畫上“√”,錯誤的畫上“×”)
1、“辭”:左右結構,部首是“舌”,音序是“s”。( )
2、“孟”:上下結構,部首是“子”,音序是“m”。( )
3、“君”:半包圍結構,部首是“口”,音序是“j”。( )
二、我能當翻譯(寫出詩句的意思)
1、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光無故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會填空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作者是( )代詩人( )。在這首詩中( )兩句敘事,( )兩句寫景。描寫了作者在春天里( )的情景,表達了( )的感情。
四、我能填上表示色彩的詞
( )毛浮( )水,( )掌撥清波。
( )日依山盡,( )河入海流。
日暮( )山遠,天寒( )屋貧。
兩個( )鸝鳴( )柳,一行( )鷺上( )天。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 )橘( )時。
五、我的閱讀天地
我還讀過別的表達人間真情的古詩句,我來給大家背一背,寫一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中送別
王 維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
王孫歸不歸?
別董大
高 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古詩兩首》背景資料 篇5
教學要求:
1、了解兩首古詩的詩句的意思。
2、了解詩的作者的相關知識。
3理解詩句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學習第一首
1、解釋詩題,簡單介紹詩人。
(1)《江南春》作者唐代詩人杜牧。
(2)釋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描寫江南的綺麗春色。同時又慨嘆南朝覆滅,流露興亡之感,寄托了諷喻之意。
(3)一二句寫今:
千里江南,到處是綠葉紅花,到處是水村山郭,到處是酒旗招風,展現了一幅生機勃勃、春色無邊景無限的畫面。
(4)三四句吊古:
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意圖托庇神靈,江山永固,可是時移事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還有多少佛臺經院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中呢?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二、學習第二首
1、解釋詩題,簡單介紹詩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詩人程顥。
(2)這首詩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興所致寫下來的。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2、一二句寫景:
淡云、輕風、紅花、綠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長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3、三四句抒情:
身處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誰知道他內心的快樂,甚至還以為他像少年人一樣偷閑貪玩呢?
4、指導反復朗讀,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請學生搜集有關描繪春天美麗景色的古詩并背誦。
《古詩兩首》背景資料 篇6
課后反思:教學《古詩兩首》
我想詩詞不應該重意輕韻,我主張詩詞教學要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領略古詩詞的情韻。
在教學《望洞庭》《峨嵋山月歌》時,我充分發揮了圖文對照的作用,幫助學生感悟詩句的意韻。
開課,通過學生背誦李白的詩,以及教師背誦《陋室銘》引發學生對兩個詩人的作品的興趣。然后兩首詩整體朗讀,了解兩首詩的共同之處。“秋、月、水、山”四個詞兩首詩中都有。這四個詞給你們什么感受?“寧靜和諧”
介紹洞庭湖,看圖體會詩句意思,理解哪句就說哪句。我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朧朧、寧靜和諧”這幾個詞語,幫助學生理解。學生自己說說,教師整體運用散文語言,創設一種寧靜和諧的情境,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思。同時,對詩中的比喻之處,進行點撥。
朗讀,將自己體會的洞庭秋夜讀出來。說說為什么這樣讀?在讀中進一步品味,在說中整理思緒。
齊讀后,試著背誦。理解了詩句、讀得較多的孩子自然能頌。
與《望洞庭》對應的辦法用在《峨嵋山月歌》中,但是事先介紹地名。同時,為讓學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這里是“船兒走,月亮也走”孤獨的離鄉秋夜有著月兒的相送與陪伴,才能排解點思友之情。”
而后,講解了古詩兩大主題“寫景、抒情”,引入《九月九憶山東兄弟》《靜夜思》《送孟浩然之廣陵》《梅花》《游園不值》等古詩,來開闊學生眼界。
問題思索:
古詩情韻在讀時是不是應該注意輕重音的指導,與速度的點撥呢。本來怕這樣匠氣太重,但是沒有曾經的指點,學生怎樣能讀出韻呢?
《古詩兩首》背景資料 篇7
【教學任務分析】
本課選自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所選的兩首詩都是描寫秋天景色的,表達了詩人對秋天特有景色的喜愛之情。《贈劉景文》寫出了秋天百花凋零,但枝頭碩果累累的喜悅。《山行》寫出了滿山紅葉比二月紅花更紅、更艷的美麗深秋景色。教學上最主要是讓學生會讀、會背,感受秋天的氣息,領悟詩人內心的情感。由于兩首古詩原本都是出現在高段的語文課本里,所以在意思上只要求學生大致理解,不過高的要求。
【學情分析】
本課的學習對象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在此之前,他們只學過《畫》、《靜夜思》等有限的、簡單的四五首詩。在課外也有一部分小朋友積累了一些古詩,但也只是會讀會背,對于詩的意思、詩的意境,并不能領會。但是他們又很喜歡古詩,因為古短,讀來瑯瑯上口,他們能很快背誦下來。教學時,我們的重點就應該放在古詩意境理解,不是一字一句的理解,而是明白大致的意思,感受詩人的情感,重點指導朗讀,讀出詩的韻味,讀出詩的意境。
【教學目標】
1、認識“劉、菊“等10個生字,會寫“于、首”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有積累、背誦古詩的興趣。
【設計理念】
整節課以朗讀古詩為主線:先讀準、讀通古詩;再讀懂詩意,利用“畫一畫”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意思,領會古詩的意境;最后通過感情朗讀把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
【教學過程安排】
一、“賽詩”導入
1、激發興趣:
老師聽說,咱們班有一大批小詩人,今天可要好好賽一賽,看看究竟誰能稱得上是小詩人。⑴開始“賽詩”,評出小詩人。
⑵導入:
我國古代歷史上就有許多的大詩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位大詩人所寫的古詩。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并引導學生回憶以前所學的古詩,將學生帶入學古詩的氛圍中。
二、初讀古詩
1、活動板塊一:
⑴借助拼音,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⑵同桌相互聽一聽,看看他讀得對嗎?
2、活動板塊二:
檢查朗讀情況,指名讀一讀兩首古詩,注意正音。
(重點:擎、猶、景、徑。)
設計意圖:很多小朋友在上課前就已經將古詩背得滾瓜爛熟了,但是仔細一聽就會發現很多字都背錯了,所以還是很有必要讓他們借助拼音再讀一讀,同桌相互查一查,再指名讀幫助正音。
二、讀畫結合,理解古詩
1、活動板塊一:
想一想這兩首古詩寫的都是什么季節呢?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重點抓住:橙黃橘綠、楓林。)
2、活動板塊二:
找找畫畫,學習《贈劉景文》。
⑴介紹背景:
我國宋朝有位大詩人,名叫蘇軾,號東坡居士,別人又叫他蘇東坡。一天,他和朋友聚會,其中一個叫劉景文的,學問淵博,詩又寫的好,蘇軾可欣賞他了,蘇軾喝著酒,非常高興,就寫了一首詩送給劉景文。你知道他寫的是哪首詩嗎?
⑵我們來當小畫家:
現在我們要把這首詩變成一幅美麗的畫,想一想:畫中除了有橙子、橘子,還應該畫上些什么呢?請小組合作,一起到古詩中去找一找。
⑶小組匯報,老師做畫。
①指名匯報,根據匯報,完成整幅畫。
②在畫圖的過程中理解:
荷盡、擎雨蓋、殘、傲霜枝。
3、活動板塊三:
指導朗讀。
⑴體會詩人的心境:
詩人滿眼看到的都是百花凋零的景象,他的心情是不是很糟糕呢?為什么?
(感受到碩果累累的喜悅。)
⑵指導朗讀:
你覺得古詩該怎么讀呢?
(試讀──指名讀──評議──齊讀。)
設計意圖:相對于枯燥的古詩來說,圖畫就顯得有趣多了。通過讀古詩,找一找,畫一畫,涂涂色,師生通過反復讀古詩,共同完成這幅畫。變枯燥為趣味,學生上著覺得有意思多了。
三、學法遷移,學習古詩
1、活動板塊一:
總結學法:
⑴我們是用什么方法學習第一首古詩的?
⑵讀一讀,找一找,畫一畫,指導讀。
2、活動板塊二:
用這種方法學習《山行》。
⑴小組合作學習,匯報:
上臺展示本組的學習成果:怎么畫的?為什么這么畫?齊讀古詩。
⑵理解:
石徑斜、白云生處、霜葉紅于二月花。
設計意圖:剛剛用這種方法學了第一首古詩,緊接著讓學生利用這種方法進行遷移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教學設計檢測
1、《贈劉景文》和《山行》寫的都是的景色,我是從、看出來的。
2、秋天、都凋謝了,但是枝頭有、,還有滿山美麗的,所以詩人還是覺得秋天非常的美麗。
3、請你回家后收集有關于秋天的古詩,和大家一起分享。
【小小資料袋】
1、作者簡介:
蘇軾:
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放,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上獨具一格。
杜牧:
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人。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詩豪放、曠達。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2、寫秋天的詩:
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子夜吳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灞上秋居
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
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循序漸進突破古詩教學。
《古詩兩首》背景資料 篇8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讀古詩,理解字詞,讀懂詩意。
2、體會詩中所表達的作者與朋友的深厚友誼。練習感情朗讀古詩。
3、掌握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并學會積累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詩中作者運用夸張、比喻的方法表達感情的方法。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收集描寫送別的古詩。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新課
1、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贈汪倫》,出示古詩: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你知道“贈”是什么意思嗎?
3、請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二、學習古詩
1、初讀,學生自由讀古詩,思考:
這是一首描寫什么的詩?(送別)
2、再讀古詩,想一想,誰送誰,誰別誰?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3、有誰知道李白是誰、汪倫是誰嗎?
學生介紹有關背景。
教師過渡,他們一個是大名鼎鼎的詩人,一個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們之間是怎以聯系起來的呢?(學生說故事)
4、是啊,天下沒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別,同學們再讀一讀詩句,看看分別時的情景怎能樣?
5、自讀,說詩意。
你認為哪一句還可以怎么說?(修正詩意、注意關鍵字詞)
6、你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學生質疑)
(根據學生質疑情況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意)
朗讀。
7、小結:這首詩是以歌聲來送別朋友,其實古時候還有許多詩,我們看一下,古人還會以什么來送別朋友?
三、帶讀古詩
1、出示以下三首詩,引導學生自讀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來送別朋友的呢?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別董大 唐·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朗讀、小結:無論以什么送別,都有可以概括為以“真心”送別。
四、課外練習
收集送別詩,舉行一次吟詩會。
【板書設計】
贈汪倫
李白 深情厚誼 汪倫
踏歌聲
《古詩兩首》背景資料 篇9
一、教材分析:
《古詩兩首》中的兩首古詩均傳神地刻畫出天真可愛的鄉村兒童形象,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思、純真的童心和樸素的美感。《池上》描繪小娃偷采了白蓮的情景,細膩傳神,頗有趣味。《小兒垂釣》描繪了一個鄉村兒童在河邊學釣魚的情景,流露出濃郁的生活氣息。
★ 二、教學要求:
小池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 、學會詩中出現的兩個生字 “浮、萍 ”。
3 、理解詩句的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情境,感受鄉村孩子質樸、純真的童心之美。
小兒垂釣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兒垂釣》的意思,體會釣魚的孩子的天真、可愛。
2. 學習生字“釣、蓬、遙、稚”,理解“蓬頭、稚子、垂綸、側坐、莓苔、映、路人、借問、遙、招手、魚驚、應”的意思。
3. 背誦課文
★ 三、教學重難點:
1 、讀中理解詩句的含義,讀中感悟詩文的意境,體會童真童趣。
2 、有感情的朗讀、背誦《池上》《小兒垂釣》,豐富古詩積累。
教學難點:
1 、在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詩句展開想象,體會童年的純真與快樂,與古詩意境產生共鳴。
2 、品味古詩語言,抓住 “偷采 ”、 “不解 ”、 “藏蹤跡 ”等詞語感受詩 人煉字之妙。
★ 四、教學時間:兩課時
★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 池上》
教學過程:
一、調動積累,導入新課。
1 、師:現在已是初夏時節,星期天我路過南湖邊的一個小池塘時,看到有幾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臉,我想到了詩人楊萬里《小池》中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說到池塘、荷花,你們還想到哪些詩句呢?
2 、學生交流自己積累的關于池塘或荷花的詩句。
3 、師: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古詩也是講的夏日池塘上發生的事,它 的題目就叫《池上》。(板書詩題:池上)相機顧名思義理解詩題:荷花池塘里。
4 、學生齊讀題目。
5 、簡介作者白居易。
( 1) 學生說自己知道的關于白居易的生平、詩作、詩風。
( 2) 教師小結: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從小生活清貧,
生逢戰亂,對社會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較深的了解,他寫了很多詩,揭露統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 “諷喻詩 ”。他熱愛大自然,寫了不少描寫山水景物的小詩。他的詩質樸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讀。白居易一生寫詩 3600多首,是唐朝寫詩最多的詩人。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 、學生自由讀《池上》。要求: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順。
2 、檢查初讀情況。
( 1) 指名讀古詩,集體正音。
① 讀準后鼻音:撐、艇、萍;
② 學習新詞:浮萍,理解詞義,練習書寫。
( 2)齊讀詩歌。
( 2) 學生簡單說說池塘上發上了一件什么事兒。
(一個小孩偷采白蓮。)
3 、學生再次自由讀古詩。
要求: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4 、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 1) 學生結合前后句和插圖,借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句含義。
( 2) 小組逐句內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啟發、補充。
5、集體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三、吟詩煉字,體會意境。
(一)前兩行 ——小娃偷采蓮。
1 、學生自由輕聲誦讀古詩,邊讀邊想象畫面。
3 、學生交流 “看 ”到的畫面。
( 1)怎樣的荷塘,怎樣的白蓮?
(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想象到的 “蓮葉何田田 ”的美好畫面,喚起學生對荷花池和嬌嫩蓮蓬的向往之情。)
( 2)小孩如何偷采白蓮的?
① 學生暢談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蓮圖。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蓮蓬,而不經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撐船去采池中蓮蓬。
② 看圖,指導學生讀出小娃天真、調皮的感覺樣子。(讓學生為“ 小娃偷采白蓮圖 ”起個題目)
③ 朗讀前兩句,思考:你最欣賞其中哪個字?
( “偷 ”,結合自己小時侯 “偷偷 ”做的一些小惡作劇和頑皮之事,和詩中的小娃產生共鳴,體會孩子的無邪、可愛、純真與童年的快樂、無憂、自由。)
④ 配樂再次有韻味地誦讀前兩行詩句。
(二)后兩行 ——景美童心純
1 、提問:小娃 “偷采白蓮 ”不會被發現嗎?
2 、學生默讀后兩行詩,談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劃開的一道浮萍已經暴露了他的 “偷采 ”之事。)
3 、抓住 “不解 ”體會小娃純真、質樸,練習讀出情趣。
四、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1 、學生帶著理解,學生再次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 、《池上》賞詩會 ——各小組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表演式誦讀古詩。
3 、熟讀成誦。
五、布置作業 ,鞏固練習。
1 、背誦課文。
2 、默寫《池上》。
3 、依據《池上》這首詩歌的內容,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配一幅畫。
第二課時
《 小兒垂釣 》
教學過程:
(一)揭示詩題
1. 導入詩題
2. 理解詩題
(二)理解詩句
1. 朗讀全詩
2. 回顧方法:我們怎樣理解詩句(讀詩→釋詞→調序→解句)
(三)總結練習
1. 指導朗讀、背誦。
2. 根據這首詩,想象出一幅畫。
3. 教師總結。
(四)鞏固練習
1. 形近字組詞
釣( ) 稚( ) 遙( )
鉤( ) 準( ) 搖( )
2. 多音字組詞
3. 讀下面詩句,先解釋劃線的詞語,再解釋詩句意義。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4. 背誦《小兒垂釣》
《小兒垂釣》案例:
師:小孩正在專心致志地釣魚,行人匆匆走來向他大聲提問,他心里會怎么想
生:這么大的聲響會把魚兒嚇跑的。
生:千萬別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魚了。
生:我應該做個手勢讓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師:如果你是那個小孩,你會對行人做什么手勢
(請學生邊演示,邊說說手勢的含義)
生:(做擺手的動作)讓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驚嚇了魚兒。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動作)讓行人走開,不要打擾我釣魚。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動作)讓行人走近說話,這樣就不會影響我釣魚了。
師:你認為課文中的那個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勢
生:那個小孩做讓行人走近的手勢,行人走近后輕輕地回答他的問題,這樣就不會嚇跑魚兒。
生:我也認為這樣。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問題,只不過不想驚嚇魚兒,所以讓行人走近說話。
生:我想那個小孩應該先擺手讓行人不要大聲叫喊,再招手讓他過來輕聲說話。這樣既幫助了別人,又不會把魚兒嚇跑。
師:大家說得非常對。這位鄉村小男孩十分機靈,他陶醉在垂釣樂趣之中的時候,還不忘幫助別人,真是十分可愛。老師想,同學們也愿意像這位小男孩一樣處處樂于助人吧。
[評析 ]
孩子的靈魂嫩如面粉團,不當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紋就印在他的靈魂深處。隨著他的年齡增長,那指紋就發展成腦組織紋路,發展成一種人生方式。因此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從細微之處塑造兒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靈。這位教師正是從一個不引人注目的小動作出發,讓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同時結合行為規范的準則,引導學生養成禮貌待人、樂于助人的好習慣、好品質。
★ 六、板書設計:
20 古詩兩首
偷采 白蓮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開 童真童趣
遙招手
小兒垂釣 怕魚驚
不應人
★ 七、教學后記:
童年 —— 《池上》與《小兒垂釣》教學思考
讀這兩首詩,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讀小學的時候,偷采蓮蓬,小河垂釣那是發生過的。我在寫自己童年故事時,這些事早已經入文了。我沒有白居易、胡令能的才氣,將這些小事入詩,這足以證明自己的創造力存在問題。
現在的孩子,能做這些事的越來越少了,即使垂釣也不會有 “側坐莓苔草映身 ”的感覺,有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情境,這首《小兒垂釣》美就美在最后兩句 ,但孩子哪能體會到這種美呀,這不得不讓我對現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憐惜。當然,不可能學什么,孩子就有什么體驗。其實這首詩還是可以排成童話劇讓學生表演的,在排練過程中,他們也能體會到 “遙招手,怕魚驚 ”的童趣。
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為孩子有著非常有意思的創造。《池上》 “偷 ”字用的多好呀!其實那就是真實的,孩提時代,這種 “偷 ”是會經常發生的,雖然大人們不允許孩子這么做,怕影響孩子的未來,這種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換回一頓打,詩中有著 “偷 ”,詩外有著 “打 ”,一偷一打,其實就構成了美好的童年回憶。所以,在課堂上我們要把這種真實傳遞給孩子。但不要讓孩子模仿 “偷 “,因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腦有問題了。
童年的事還是很多的,現在孩子也有著過去孩子所沒有的世界,所以學習這課,背誦這兩首詩,就是引導學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實不小,寫不出詩來,是非常有意思的。
這兩首詩非常簡單,學生背誦下來,老師稍微點撥,他們就理解了。所以,我個人認為,理解這兩首詩不是什么重點,重點應該放在引導學生書寫自己的童年上,我覺得這才是把握住這兩首詩的教學起點,才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而書寫自己的童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為孩子必定是孩子,他們 “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的事實使得孩子想不起來用文字表達,所以在引導上還要有著新的方法。
兩首詩中的人物都是孩子,雖然詩不是課文的主人所寫,但這些事卻發生在孩子身上,我覺得讓學生認識文中之事后,想自己的事,想自己的事是不是也有大人來寫?這樣引導,就等于把任務帶回了家,假如孩子的爸爸、媽媽也寫過自己的孩子,有著為孩子記日記的習慣,孩子也讀到了父母的記錄,我想孩子們會收獲到另一種的快樂。這就是我個人認為的這兩首詩教學的新方法。
所以想到這里,我覺得這兩首詩也是為我們大人而寫,也是為我們語文老師自身而寫。我們如果也以文章的形式寫著孩子們的童年事,記錄著他們的頑皮,記錄著他們的享受,課堂中也能夠把自己的記錄拿出來,讀給學生聽,我想這樣的教學就有利于學生進入詩的情境中去了。
《古詩兩首》背景資料 篇10
教學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3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教學重難點:識字和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四課古詩兩首,板書課題(要求學生抬起右手,跟老師一起來書寫課題,師對“首”作強調:下面是“自”不是“白”),齊讀課題。
2、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用上我們在識字一學過的成語來形容這些美麗的景色。(生回答:層林盡染,山河壯美……)不光我們現代人喜歡秋天,贊美秋天,在我國古代有一位偉大的詩人蘇軾他也寫了一首描寫秋天美麗景色的古詩送給他的好朋友劉景文。題目叫:贈劉景文(板書)齊讀。大家想讀讀嗎?快快打開語文書第15頁。
二、初讀古詩
1、生借助拼音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生自由讀3~4遍)
2、同桌互相讀古詩,互相糾正。(生互讀1~2遍)
3、四人小組輪讀,讀完后說說自己讀懂了詞語或者句子?
(整體感知,了解古詩的大意,交流字詞理解,形成一定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識字
1、出示本課6個生字,帶拼音。生自由練讀,不認識的借助拼音朋友,讀完以后,有哪些字比較難讀,你在剛開始讀的時候就讀錯了,需要提醒一下大家。(生自由讀,全班交流,師做重點指導,必要時領讀)
2、組詞、讀準字音。(借助一定的語言環境) 劉景文 菊花 殘枝 君子 橙色 橘子(齊讀,開火車讀。)
3、去掉拼音練讀詞語。
4、保留生字,抽讀。
5、這些生字大家都讀的非常準確,相信大家也有自己能很快的記著這些生字,你把哪個字記的最牢?在小組里跟同伴說說。(小組合作記著生字)然后全班交流。(鼓勵好的識字方法)
6、齊讀生字。(師檫掉生字)這些生字現在跑到古詩里去了,趕快打開書,讀一讀吧。
四、學習古詩
1、聽了同學們的朗讀,老師也想讀一讀,聽聽老師哪里讀的最美。(師有感情的范讀,以夸張的節奏、韻律來感染學生。)生評價老師。師:“大家想不想學學老師,把古詩讀的有感情?”生齊讀,抽讀(朗讀能力較強的學生,師作評),模仿讀。
2、師作意境的渲染。
請同學們把書合上,(師在黑板上一邊進行簡筆畫——焉而低垂的荷葉、枯萎的菊枝、黃澄澄的橙子、綠油油的橘子,一邊用贊美的語言描述這美麗的景色。)
(運用圖畫的直觀效果,想像古詩的畫面,使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意思)
3、面對這么美的景色,同學想怎么表達?那就快快讀讀古詩吧,邊讀邊看看黑板上的畫。(師放古典的輕音樂)
4、多種形式的朗讀。(男女生賽讀,師生賽讀,配樂讀)
5、誦讀:①看著黑板,邊看圖畫,邊跟老師一起背誦。②生自由練背。③比賽背誦,看誰背既準確又有感情。(采用激勵方式。)
五、寫字
1、小黑板出示本課要求學生會寫的3個生字:首、劉、記。生自由認讀,抽讀,小老師帶詞語教讀。
2、我們看到一個生字能不能馬上就動筆寫?對,要先觀察。觀察什么呢?(生:觀察它是什么結構,觀察它的重要的筆畫,觀察發生變化的筆畫……)那就請大家仔細觀察吧,呆會兒看誰觀察的仔細,提醒大家的最好。(生觀察生字,并全班交流。)
3、師范寫生字(邊寫邊指導)
4、生練習,師作評價、展示。(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成功的快樂,讓學生樂于寫字。)
《古詩兩首》背景資料 篇11
《春雨》原名為《春夜喜雨》,全詩為: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這是描繪春夜喜雨,表現喜悅心情的名作。此雨之好,好在適時,好在潤物。讀這首詩,腦海里常會跳出一個詞:和風細雨,一句詩:斜風細雨不須歸。意境之感油然而生。倒感覺這首詩的原名比現名更為貼切,更能表達作者的心理。你看,全文不著一“喜”字,“喜”字也如這春雨,悄然無聲地潤人心田,多美!
教學時,緊扣詩眼“好”,可以悟出詩情“喜”。
簡單構思:
一、找到形容雨的一個字:好
二、讀詩品味“好”體現在幾個方面
三、回到詩的原名,體味詩情:喜
四、朗讀背誦本詩和其他描寫春天的詩。
五、教學生字詞。
紫蘇:
《春雨》一詩中"好"字為詩眼,從好入手,體會春雨的"好'處教學法,在我們的語文教參書中對這一詩眼的教學設計,從"<春雨>這首詩中的"好雨"有什么特點?從哪里看出來?"這一問題而展開,與學生的兒童經驗聯系起來,把誦讀積累與情意熏陶結合起來,在活潑\流暢的教學過程中傳遞初學古詩的有效方法.
彭程萬里:
我在教學這首詩時,抓住“好”字,讓學生從詩中找出能感受到雨“好”的詞句。孩子們找的不錯。
后來,通過補充后幾句及題目又寫做《春夜喜雨》時,抓住“喜”字,使孩子們體會到了作者的喜悅心情。感覺比較理想。
《古詩兩首》背景資料 篇12
【教學目的】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地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夜書所見》
一、導入新課
1、簡介作者。
2、解題:從古詩的題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寫作者在晚上的所見所聞。
二、初知詩意
1、自主學習,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把這首古詩讀通、讀準確。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著聽,互相評議,相互指正。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合作學習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結合圖意,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劃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2、全班交流,理解詩意:
⑴ 小組匯報讀懂的地方: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互相補充詩意,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⑵ 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心情。
3、誦讀全詩:
自由讀─—賽讀─—評讀─—齊讀
4、練習背誦。
四、指導寫字“促、深”
第二課時
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教學過程〗
一、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王維很有才華,他的詩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是詩人十七歲時離開家鄉,遠在京城長安寫的。
二、初讀
1、我們先把詩讀正確、連貫。
2、教師范讀自由讀指名讀。
3、請再讀題目,想一想,哪個字寫出了詩人離開親人的心境?(憶)
圍繞“憶”字,你能提問,啟發大家思考嗎?(根據學生質疑,板書)
(簡單的疑問根據詩題釋疑,重點為:“九月九日”:重陽節,古人有在重陽節這天插著茱萸,登高飲酒風俗;“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與今天常說的山東不同。)
三、精讀理解
1、四人一組思考、討論黑板上的問題。
2、全班交流:
教師相機引導:
如:第一句詩。
⑴ “憶”是什么意思?請同學們看看一二兩行,找找哪個字就是憶的意思?
⑵ 詩人會怎樣思念親人呢?(“倍思親”。“倍”:加倍)什么時候“倍思親”?(“每逢佳節”,“逢”:遇到。)可見詩人平時怎樣?
⑶ 詩人為什么會平時思親,“每逢佳節倍思親”呢?
從而理解“獨在異鄉為異客”
⑷ 朗讀指導:“是啊,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讓我們讀出詩人寂寞的,極度思念親人的感受。(指名讀→評:突出獨、異、倍→范讀→指名讀、評議)
如:第二句詩
⑴ 詩人極度思念親人,想到兄弟們干什么?(生齊讀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詞?(標出字:遙、遍,說字義)再說句意。(板書:登高)
⑵ 詩人在家時,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可見獨自在外,多么遺憾啊。他知道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一定在思念著詩人呢。現在,就請你們做詩人的弟弟妹妹,說說家鄉的兄弟們會怎么想,怎么說?
3、朗讀指導,并背誦:
⑴ 自由練讀。
⑵ 配樂范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⑶ 練習背誦。(師生接龍背→指名背)
四、拓展
1、今天就是中秋節,我們寄宿在學校,不能回家,就讓我們說一說對他們的思念吧!
學生暢所欲言。
2、寫字指導:
重點寫“異、遙、插”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