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精選16篇)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1
作者:佚名 轉(zhuǎn)貼自:轉(zhuǎn)載 點擊數(shù):90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三
(一)復習引入,揭示課題。
1.指名背誦《夜宿山寺》。
2.學習《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1)簡介作者。(板書:王之渙)
(2)釋題。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永濟縣。因常有鸛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為“鸛雀樓”,樓共三層。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指名說出題目的意思。(將學生引入詩境)
(二)理解詞句的意思。
1.學生默讀詩句,查字典理解詞語,并結(jié)合詞義自己小聲說出每句詩的意思。注意啟發(fā)學生,對每個詞加以理解后,適當添加一些恰當?shù)脑~語,再調(diào)整一下順序,把意思連起來。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組講給其它小組聽。
5.小組內(nèi)互講。(以上學生活動不少于15分鐘,意在培養(yǎng)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盡”“入海流”的意思。這里教師應向?qū)W生講清:鸛雀樓距離黃河入海處有千里之遠,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這里的“入海”是說明“流”的方向。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窮”“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三)反復誦讀,啟發(fā)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默讀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什么?(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chǎn)生的想法)(板書:看想)哪些詩句的內(nèi)容是詩人看到的?哪些詩句的內(nèi)容是詩人的想法?詩人看到了什么?(板書:白日 盡 黃河 流)
2.出示投影,教師指圖描述。(這就是鸛雀樓。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色:夕陽靠著山慢慢地落下去,黃河水滾滾地向大海流去。)
3.學生邊想象,邊描繪畫面。請使用站內(nèi)搜索引擎查找本課全部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www.jcsycorp.com
4.小組內(nèi)互相描繪。(培養(yǎng)學生觀察、理解、想象和表達能力)
5.教師小結(jié)設問:鸛雀樓共有三層。這是詩人登上二層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黃河構(gòu)成的氣勢壯闊的圖景,那么看著眼前的景象,詩人有怎樣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層樓)詩人登高遠望,寫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板書:站得高看得遠)這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一種怎樣的精神?
6.指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人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7.小結(jié):后兩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蘊含著“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引導學生領(lǐng)悟哲理,體會詩人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四)指導朗讀、背誦
1.感情朗讀全詩。(自由練讀,同座互讀互評,指名讀,大家評)
2.小結(jié)。
3.背誦全詩。
(五)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六)總結(jié)。
通過學習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適時教育學生學習詩人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七)完成課后3、4題。
七、布置作業(yè)
預習《翠鳥》一課。要求讀課文,注意字的讀音,查字典或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本文轉(zhuǎn)載自小學古詩誦讀網(wǎng)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登、鸛、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新課。
1.出示鸛雀樓的圖片,問:你們看這是什么?你們覺得怎樣?教師簡介鸛雀樓: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的永濟縣。因為經(jīng)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鸛雀樓。樓一共三層,在樓上可以望見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當?shù)氐拿麆佟L拼形恢脑娙私凶鐾踔疁o,他登上這座鸛雀樓后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章:《登鸛雀樓》(板書課題)那么,詩人登上了鸛雀樓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課件)看圖,聽錄音,整體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讀古詩。
1.自由讀,畫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理解詩句意思。
1.自由讀古詩,讀后想想: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詩人想到了什么?(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小組討論、交流上述問題。
3.質(zhì)疑、解疑,重點理解:
目:看。欲:想要。窮:盡。
4.說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什么道理。
結(jié)合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要奮發(fā)向上,不斷進取。
四、指導朗讀、背誦。
1.聽課文錄音,體會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2.指名讀,集體評議。
3.同桌互背。
4.情境體驗:把自己裝扮成詩人,看圖吟誦古詩。
五、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chǔ)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點指導:
入:與“人”的區(qū)別。
窮:部首是“穴”(穴寶蓋)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3
學科:語文 授課年級:二年 設計人:牛超
章節(jié)名稱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七單元《登鸛雀樓》
計劃學時
1
學習內(nèi)容分析
這是唐朝王之渙到鸛雀樓游覽時所寫的一首五言絕句,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詩的前兩句登樓所見。前一句寫眼見之景,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依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漸漸落下去。后一句寫目送黃河遠去,想象黃河入海的開闊意境。詩的后兩句寫登樓所思。這首詩前兩句融情于景,營造了景色遼闊、氣象雄渾的意境。后兩句寓理于事,進一步寫出了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學習者分析
這首詩的內(nèi)容較簡單,大部分學生都已能熟讀背誦,在詩意分析上無須花太多的時間,可以讓學生課外找一找王之渙的其他詩,介紹給大家,以豐富學生知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
自讀自悟,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意,能借助圖畫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意境。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抓主中心句(詩眼),體會詩歌所闡明的道理。
教學重點及解決措施
1、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
2、解決措施:通過文字想象和多媒體演示相結(jié)合。
教學難點及解決措施
1、難點:能把詩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體會詩詞包含的哲理。
2、解決措施:合作探究,鼓勵表達。
媒體內(nèi)容與形式
多媒體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時間
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激趣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去游玩一番。看,這是哪里?(出示鸛雀樓圖片)
師作介紹:鸛雀樓,位于永濟市西15公里古蒲州城郊黃河之畔,與湖北的黃鶴樓、湖南的岳陽樓、江西的滕王閣齊名,并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樓。相傳當年時常有鸛鵲(顴,鶴一類水鳥)棲于其上,所以得名。該樓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廢毀于元初。可惜鸛鵲樓到宋以后被水淹沒,后水退卻。由于鸛雀樓樓體壯觀,結(jié)構(gòu)奇巧,加之區(qū)位優(yōu)勢,風景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
2.你想去那里看看嗎?快讓我們出發(fā)吧!
3.播放相關(guān)視頻。
1、生作簡單的預習交流。
2、觀看視頻,交流體會。
5
結(jié)合多媒體和學生的預習已知引入學習內(nèi)容,奠定情感和認知上的基礎(chǔ)。
整體感知
1、 齊背古詩。
2、 交流預習成果。(師相機引導)
1、 齊背古詩
2、 交流。
10
通過一年級的古詩詞背誦活動,學生已會背該詩。所以結(jié)合預習交流以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是省時高效的。
合作探究
1.自讀古詩,把不懂的字詞圈出來。
2.看看圖片。你看到了什么?
3.學習第一、二行詩句。
(1)結(jié)合圖、文說說,你知道了什么(太陽下山了)哪個詞表示太陽?哪個字表示下山?說明當時是什么時候?(傍晚)
(黃河流到大海里去了)你從哪個字看出是流到大海里?(入)
(2)指名讀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3)這兩行詩寫的是詩人在鶴雀樓上看到的景象,請你連起來說說,他都看到了什么 (天邊的太陽沿著山頭漸漸落下去了,奔騰不息的黃河水流向遠方,流向大海)
(5)讓我們也一起站在樓上看一看……朗讀詩句。
4.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1)采訪:你看到了什么?你還想看到什么?看這些夠不夠?如果想看更多更美的景色,該怎么辦呀?
(2)出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理解意思“欲窮千里目”是什么意思?(要想把很遠很遠地方的景色全看在眼里) “更上一層樓”是什么意思?(還要再登上一層樓)
(4)連起來說說這兩句話的意思。
(5)朗讀詩句。
5.“更上一層樓”已經(jīng)成為千古名句,人們常常用它來指奔向更新的高度,“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6.說說全詩的意思。
7.朗讀全詩。
1、 讀詩,劃詞。
2、 看圖片,交流。
3、按要求學習第一、二行詩句。
4、按要求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5、交流現(xiàn)實生說中的用法。
6、指名說。
7、感情朗讀。
12
在平等交流的氣氛下,師生共同合作理解古詩。
學習生字
1.觀察每個字,說說它是什么結(jié)構(gòu)。
2.師在黑板上范寫,生書空。
3.說一說什么字怎樣寫。
1、交流
2、書空
3、交流后描紅
8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看到:白日 山 黃河
想到: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4
佚名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理解課文。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涵的哲理。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
教學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小朋友們已經(jīng)學過了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又要學習一首古詩。
2、板書課題。
指名拼讀"登",要求讀后后鼻音。教學登字頭,指名拼讀"鸛"。
3、解題。
登,是登上的意思。鸛雀是一種鳥兒,樣子像鶴。在山西省永劑縣有一座樓,常有鸛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們稱這座樓叫"鸛雀樓"。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
二、初讀課文。
1、投影出示課文內(nèi)容,學生借助拼音讀通課文。
2、范讀。
三、理解詩句。
學習一、二行。
1、指名讀,理解意思。
2、出示課文圖,設置情境: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這氣勢多么壯觀。詩人在黃鶴樓上看到了什么?(太陽、青山、黃河)這輪傍晚的太陽就要落下去了,它會怎樣落下去呢?課文中哪個次是"靠著"的意思。(依)
引導學生理解"盡",再演示太陽落山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
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傍晚,一輪太陽挨著群山緩緩沉落,滔滔的黃河水奔騰咆哮著向大海流去。
3、看圖想象,有感情地朗讀。
學習三、四行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么呢?
2、指名讀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窮:窮盡。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遠的地方。更:再。
4、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必須登上高一層樓。
練說全詩的意思。
四、總結(jié)課文。
1、齊讀課文。
2、討論:詩人登高觀景時的心情、神情、動作,會是什么樣子,他可能講些什么?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
五、作業(yè) 。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指導生字書寫。
教學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難點 :生字書寫。
教學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
一、復習。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說說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二、教學生字詞。
1、出示生字,指名讀。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高樓樓房鐘樓)
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
盡(盡頭用盡盡力窮盡)
入(進入入門出入)
窮(窮盡貧窮窮苦)
3、教學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說說記憶方法。
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4、指導書寫。
5、學生描紅。
三、課堂練習。
1、讀一讀,抄寫。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黃河一層樓
2、根據(jù)詩意說出詩句。
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陽靠著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再登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5
教學要求
1.學會6個生字。認識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提示課題
同學們還記得黃河嗎?它是我國第二大河。從青海省流出,經(jīng)過四川、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陜西、山西、河南等省區(qū),在山東流入渤海。在黃河流過的山西永濟縣有一座著名的高樓,叫鸛雀樓。(板書部分課題:鸛雀樓)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看到遠處太陽正在慢慢地落下,樓下滔滔的黃河水奔流東去,興奮不已,寫下了一首詩(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
齊讀課題。注意讀準“登”字。
這座樓后來被黃河水沖毀,但是這首詩,卻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二、范讀課文
三、自學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要求:
1.借助漢語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2.畫出本課要求掌握和要求認識的字,讀準每個字音。
四、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
樓 入 窮 目 更 層
登 鸛 雀 依
2.朗讀課文。(指名朗讀,齊讀)
五、了解課文大意,指導朗讀
1.登上鸛雀樓,詩人看到了什么?(指導看圖:遠處,太陽靠近山頭,慢慢地落下去。樓下,黃河水奔騰著,流向大海。
2.讀詩句: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教師示范讀出夕陽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學生反復練讀。
3.眼前的景象吸引著、鼓舞著詩人,他想怎么樣?讀第三、四行。
教師講解:詩人想看到更遠的景物,就對自己說,我應該再上一層樓。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聯(lián)系登高活動,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4指名讀: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5.朗讀課文。以不同形式反復練讀。
六、識字、寫字指導
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窮:上邊是穴寶蓋兒,寫法與寶蓋不同。
目:比“日”多一橫。
更:第一筆橫較短,是間為扁“日”,第六筆長撇頂在橫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筆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層:外面是“尸字頭,里面是“云”字。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筆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后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七、抄寫生字(完成課后練習2)
八、復習生字,鞏固練習
1.認讀生字(包括要認識的字)。
2.練習背誦。
以個人、小組、全班等形式練習背誦。
3.完成課后練習3。◆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6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這節(jié)課學生要通過讀、想、議、畫、比、寫等形式,主動地探求知識,進入古詩的意境。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引導學生全程積極參與,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 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chǔ)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幻燈、畫紙,彩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破題質(zhì)疑
1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說說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簡介《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
3師介紹鸛雀樓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借助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
2自由朗讀古詩,結(jié)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3啟發(fā)和鼓勵學生用查字典和聯(lián)系上下文結(jié)合的方法,解釋字的意義。
4在學生理解字義的基礎(chǔ)上,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5師配音范讀,學生思考:哪兩句詩是寫景的?哪兩句詩是寫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自由讀。
3指名讀。
4電腦課件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shù)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根據(jù)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么位置?畫好再涂上顏色。
7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jié)合詩句共同點評。
8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啟發(fā)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臺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精彩。
(四)總結(jié)全文,拓展廷伸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師小結(jié)。
【評點】
該教學設計理念新穎,注重創(chuàng)新思維、想像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過程 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采用讀、想、議、畫、寫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實現(xiàn)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并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fā)情趣,拓展思維,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7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理解課文。
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涵的哲理。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
教學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已經(jīng)學過了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又要學習一首古詩。
2、板書課題。
指名拼讀"登",要求讀后后鼻音。教學登字頭,指名拼讀"鸛"。
3、解題。
登,是登上的意思。鸛雀是一種鳥兒,樣子像鶴。在山西省永劑縣有一座樓,常有鸛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們稱這座樓叫"鸛雀樓"。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
二、初讀課文。
1、投影出示課文內(nèi)容,學生借助拼音讀通課文。
2、范讀。
三、理解詩句。
學習一、二行。
1、指名讀,理解意思。
2、出示課文圖,設置情境: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這氣勢多么壯觀。詩人在黃鶴樓上看到了什么?(太陽、青山、黃河)這輪傍晚的太陽就要落下去了,它會怎樣落下去呢?課文中哪個次是"靠著"的意思。(依)
引導學生理解"盡",再演示太陽落山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
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傍晚,一輪太陽挨著群山緩緩沉落,滔滔的黃河水奔騰咆哮著向大海流去。
3、看圖想象,有感情地朗讀。
學習三、四行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么呢?
2、指名讀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 窮:窮盡。 千里目:就是看到了 更遠的地方。更:再。
4、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必須登上高一層樓。
練說全詩的意思。
四、總結(jié)課文。
1、齊讀課文。
2、討論:詩人登高觀景時的心情、神情、動作,會是什么樣子,他可能講些什么?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
五、作業(yè)。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指導生字書寫。
教學目標: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難點:生字書寫。
教學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說說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二、教學生字詞。
1、出示生字,指名讀。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 高樓 樓房 鐘樓)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盡(盡頭 用盡 盡力 窮盡)
入(進入 入門 出入)
窮(窮盡 貧窮 窮苦)
3、教學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說說記憶方法。
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4、指導書寫。
5、學生描紅。
三、課堂練習。
1、讀一讀,抄寫。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黃河 一層樓
2、根據(jù)詩意說出詩句。
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
傍晚的太陽靠著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了。( )
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
再登上一層樓。( )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
1、識字8個
2、寫字3個,認識新筆畫學習筆順,先里頭后封口。
3、背誦
教學重點:
“山”的書寫,背誦《登鸛雀樓》
教學難點 :
認字
教學方法:
引導法、圖示法
學習方法:
討論法、自學法、想象法
教具:
圖片、識字卡、小黑板
學具:
生字卡、識字卡、10個*卡
導學步驟:◆
導學步驟 老師 學生
導課
授新
讀詩
認字
寫字
談話:十月一日國慶節(jié)的時候,咱們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 了好多地方,誰能說一說,今天老師帶大家去游一個好地方。
板書《登鸛雀樓》
放錄音:《登鸛雀樓》
出示黑板 古詩
指導讀
師范讀
指導畫出會認的字
檢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畫“太陽的形狀”
學習筆畫:先里頭,后封口
師用文具盒演示:
先進入,后關(guān)門。
3、板書“目”
抽生畫“眼睛”
小結(jié):以后有機會去鸛雀樓看一看。 抽生說
齊讀課題
整體感悟
畫出節(jié)奏
生自由讀,小組讀,選出好的生表演讀
生畫出會認的字
同桌互認
給卡片排隊
同桌說一說怎樣記住這些字
生用△畫出來
生觀察圖:中間高,兩邊低
口頭組詞
生畫
口頭組詞、說話
生討論寫法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9
學習目標:
1. 會認“樓、河、海、千、層”5個字。
2. 借助拼音朗讀古詩,熟讀成誦。
3. 通過看圖讀詩,了解詩中展現(xiàn)的壯麗景象。
教學重點:會認“樓、河、海、千、層”5個字。
教學難點:借助拼音朗讀古詩,熟讀成誦。
教學準備:生字卡、掛圖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出示圖,觀察想象、初步感知古詩內(nèi)容。
二、試讀古詩,組內(nèi)合作。 三、指讀古詩,正音。
四、范讀古詩,生注意韻味、跟讀。
五、組內(nèi)賽讀。
六、推選組內(nèi)第一名參加班級誦讀比賽。
七、全班誦讀。
八、試讀詩中要求識記的字,小組合作。
九、開火車識字比賽。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10
作者:佚名 轉(zhuǎn)貼自:轉(zhuǎn)載 點擊數(shù):84
《登鸛雀樓》中生字教學例舉
在低年級兒童識字寫字過程中,引導他們尋找方法識記和規(guī)范書寫,會使他們對易出錯對象印象更深,乃至永遠不能忘記。
例如在《登鸛雀樓》中,我在教學“入”時,先讓學生讀準字音,然后說:“這個‘入’字有兩個同胞兄弟‘八’和‘人’,因為模樣長得很像,我以前教過的好多同學都不能把它們分清楚,哪位同學能用巧妙的方法把它記住?”學生聽到這個帶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后,便積極思考,隨之紛紛舉手,躍躍欲試。
生1:“入”字是撇低捺高連一起,“八”字是撇低捺高永分離,“人”字是撇哥哥拉著捺弟弟。
生2:我能用手做動作來區(qū)分。左手表示撇,右手表示捺,左手手指頂著右手心就是“入”,右手手指頂著左手心就是“人”,兩只手分開手指相對斜在空中就是“八”。
這時我說:“我們邊讀順口溜,邊做手勢表演記住“入”字,這不更好嗎?”在我的提議下,學生們興趣盎然地學會了“入”字。
同學們練習寫“樓”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部分同學把“樓”右下面的“女”寫成了“ ”。針對這種情況,我不動聲色地在黑板上寫了一個“ ”,然后指著“ ”說:“這個女子真奇怪,總把屁股翹老高,別人胳膊長在肩膀上,她的卻長在屁股上”。頓時引起學生一陣大笑,那些沒寫規(guī)范的學生邊笑邊拿起筆改正了自己的錯誤。
本文轉(zhuǎn)載自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11
(一)圖畫導入,了解詩意
師:老師知道小朋友喜歡畫畫,上課前老師畫一幅畫。
(師在黑板上用簡筆畫畫出高山、黃河、夕陽、鸛雀樓、詩人,每畫一種,都讓學生說出畫的是什么。)
師:誰能根據(jù)這幅畫編一個故事或一段話?
生:早晨,一位老爺爺來到黃河邊散步。
生:一天傍晚,一位老爺爺來到黃河岸邊看風景。他看到黃河兩岸的花兒都開了,非常美麗。
師:你編得真好!像個小作家一樣!老師也想編一段,行嗎?
師:(邊指圖邊講)在我國唐朝,有一位大詩人,名叫王之渙。一天傍晚王之渙來到黃河岸邊,他看到夕陽挨著群山慢慢落下,像個大紅球,染紅了天邊,滾滾的黃河水浩浩蕩蕩流向大海。詩人感到,這里的景色太美了!那么遠處的風景又是什么樣的呢?只可惜站在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個辦法讓詩人王之渙看到遠處的風景嗎?
生:可以用望遠鏡!
師:這是個好辦法,不過那時候還沒有發(fā)明望遠鏡呢!
生:可以登上旁邊那座樓!
師:這座樓的名字叫鸛雀樓,登到哪一層呢?
生(齊):登到最頂層!
師(把詩人畫到鸛雀樓頂層):我們來試試,哇!真的看到了!那誰知道為什么登上鸛雀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呢?
生:因為站得高就看得遠。
師:你說得太好了!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后,明白了這個道理,想要看得更遠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寫了一首詩,題目就叫:《登鸛雀樓》(課件出示課文)
( 利用小學生喜歡繪畫的特點,教師以簡筆畫的形式再現(xiàn)了這首古詩的內(nèi)容:“鸛雀樓、高山、夕陽、詩人、黃河”,并啟發(fā)學生看圖說話,說出詩意,理解這首古詩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使學生對作者、詩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進入到古詩的學習中。)
生:我會背!(不少學生躍躍欲試)
師:誰會背這首詩的同學舉手給大家看看(大部分學生舉手)真了不起!誰想背給大家聽聽?
(學生爭先恐后舉手,師抽二生背誦)
師:你們都是個好學的孩子!這么多同學已經(jīng)學背這首詩了,可是還有一些同學不會怎么辦?哪位小老師能上來教一教大家?
(二生主動上講臺指課文領(lǐng)讀)
(給優(yōu)生表現(xiàn)的機會,使快生吃飽,慢生吃好。)
(二)師生競賽,朗誦古詩
師:兩位小老師教得很認真,大家讀得聲音也很響亮,老師想和大家比賽 讀這首詩好嗎?
生:行!
師:那老師先來吧!請同學們做評委。
(師配樂朗誦古詩)
生(鼓掌):給老師打一百分!
師:謝謝同學們!大家為什么給老師打滿分?
生:因為老師讀得很好!
師:好在哪兒?
生:老師的聲音很響亮。
生:老師還加上了音樂!
師:你們讀的時候老師也給你配上音樂。
生:老師有的地方讀得快,有的地方讀得慢,“白日”連起來,“依山盡”讀得很慢,“黃河”這兒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個字都讀得很重,“欲窮千里目”聲音最高,“更上一層樓”這一句讀得一個字比一個字高,就象在上樓梯一樣。(師邊聽邊在詩中畫出停頓符號,著重號)
生:老師還帶上了表情讀!
師:沒想到老師的秘密都讓你們發(fā)現(xiàn)了!下面給大家一點時間練習一下,一會兒和老師比賽。
(學生積極練習后,配樂朗讀,與老師比賽,絕大多數(shù)學生學生已經(jīng)能背誦)
師:同學們讀得這么好,老師給你們打一百二十分!
(教師機械地范讀,不利培養(yǎng)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也不易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設計一個師生背詩比賽的活動,調(diào)動了學生讀詩背詩的積極性。讓學生評分,找出老師背誦優(yōu)美的“秘密”,通過自主探究,在評價中學會了朗誦古詩的技巧,如:節(jié)奏、表情、音高等。)
(三)多種形式,學習生字
師:剛才老師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經(jīng)能背誦這首古詩了,現(xiàn)在請小朋友閉上眼睛,來欣賞一段優(yōu)美的樂曲,邊聽邊想:屏幕上顯示的課文中,紅色的生字娃娃都在什么地方?它們分別長什么樣子?
(學生閉上眼睛,在優(yōu)美的古箏曲中,隨老師的提示進行定位聯(lián)想,運用定位聯(lián)想識字法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記憶的時間,強調(diào)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然后采用個別讀、小組讀、男女生分開讀、師生競讀等形式鞏固記憶生字。)
師:學習了生字,我們一起去登鸛雀樓怎么樣?
生:好!
師:不過,“鸛雀樓”上的每一層都有“老虎”在把關(guān),每只老虎背面都帶有一個生字,如果全班同學都能讀出來,就可以一層一層登上鸛雀樓。誰想做打虎英雄請到講臺前面來。
(四)登高望遠,想象說話
師(做遠眺姿勢):同學們,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站在鸛雀樓最頂層,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什么美景?
生:我看到了遠處有青青的小草,美麗的花兒,草地上還有一群可愛的小綿羊。
生:我看到了遠處有清清的小河,河里還有一群小魚在快樂地游泳。
生:我看到了遠處有一座學校,小朋友們在操場上做游戲。
(想象說話練習,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
師:我們的祖國景色這樣美好,讓我們一起來唱一首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歌吧!
表演唱《我愛黃河,我愛祖國》
(五)背誦古詩,拓展延伸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首新的古詩《登鸛雀樓》那么.除了這首古詩以外,你們還知道哪些古詩?我們進行一次男女背詩比賽。
(立刻有好多學生舉手要求背誦)
(新課標強調(diào):語文課程應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唐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粹,課堂教學不能僅限于背誦這一首古詩,而要把本詩作為一個例子,一個引子,引導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比賽調(diào)動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又是展示本領(lǐng)的一個好機會,學生興趣盎然,高潮又起。)
生:《鋤禾》……
生:《梅花》……
生:《回鄉(xiāng)偶書》……
生:《易水送別》……
生:《畢業(yè)詩》—“今天是我最后—次站在這里……
眾生漸齊:“和老師小朋友在一起,我是多么歡喜!再過幾天我就要升人小學,做個一年級的小學生,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讀書、寫字多么神氣!敬愛的老師,親愛的阿姨.三年前,我第一次來到這里,玩具扔滿地……”
(學生群情激昂,背誦熟練而投入。)
師:小朋友,你們背得太感人了,老師的眼淚都快掉下來了告訴老師,這首詩是誰教你們的?
生(自豪地):幼兒園的老師!
師:幼兒園老師真?zhèn)ゴ?你們很愛幼兒園的老師,把自己的感情放在詩里面了,所以才背得這么感人,是嗎?
生(異口同聲):是!
師:老師還有—個感受.那就是這首詩寫得也很好!我們前面背的是古時候的詩人寫的古詩,這一首就是現(xiàn)代人寫的——
生:新詩!
師:請小朋友們說說,這位詩人為什么會寫出這么好的詩?
生:因為他喜歡老師!
生:因為他讀的書多!
生:因為他還會背很多古詩!
師:對!這位詩人不但喜歡老師,了解小朋友的心情,而且他曾經(jīng)讀過許多書,背過很多古詩,所以,現(xiàn)在他就能寫出這么好的詩來。有一句話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還有一句話叫:“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唐詩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像我們這樣聰明的小朋友如果會背很多唐詩,將來一定也會寫出很多好詩,說不定也會成為一名大詩人呢!以后我們還會經(jīng)常開展這樣的背詩比賽,看看誰背的古詩最多!
(學生躍躍欲試.信心十足地下課)
(好的課堂小結(jié)不僅能點明本課中心,而且能調(diào)動學生課后學習的積極性,使本課留下無窮韻味,在學生心中產(chǎn)生深遠影響。背詩比賽僅僅是一個展示的過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詩,比賽取得更好的成績,功夫必須下在課外,而小結(jié)時教師的拓展延伸必會在學生中掀起一股背誦古詩的熱潮。)
教學反思:
背誦《畢業(yè)詩》一幕是本節(jié)課上出現(xiàn)的一個最精彩的場面。剛開始,我還沒有聽清學生們背的什么“古詩”,漸漸地,我從孩子們那飽含深情、依依不舍的表情中明白了:他們在背一首離開幼兒園時向幼兒園老師告別的《畢業(yè)詩》。詩寫得很感人,孩子們背得更投入,我聽著,不禁眼睛濕潤了:學生足足背了近五分鐘,我為孩子們的記憶力折服,也為幼兒園老師下的一番功夫暗暗贊嘆。
然而仔細深究,很顯然,這是—首現(xiàn)代詩,與我前面提出的“背古詩’要求不符。如何對學生們無意中出現(xiàn)的精彩一瞬進行合理評價.并以此為契機激發(fā)學生背誦古詩的興趣,鼓勵學生多背古詩?在欣賞學生背詩的同時,我在腦中想好了引語。以贊美學生的背詩感人,來啟發(fā)引導學生明白首先要投入感情,才能背好詩,寫好詩。然后.委婉地告訴學生這是一首新詩,要學生自己去探究:為什么詩人會寫出這樣好的詩?學生經(jīng)過討論得出結(jié)論:主要是詩人腦中積累了大量的古詩,又對老師和幼兒園充滿了感情。感情和積累,這就是寫作的技巧。然后,老師引用熟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來激發(fā)學生背詩興趣,并以開展古詩競背等活動,鼓勵學生多背古詩,強化積累,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發(fā)展為目的的特點。本節(jié)課使我認識到:巧妙的引導,正確的評價,不但使學生出色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超越、升華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2、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1、同學們喜歡背誦古詩嗎?說說自己背的是哪一首?會背的同學一起背誦。(評價:同學們背得真好)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其中有許多描寫了祖國的壯麗河山。一千多年以前,在黃河岸邊有一座三層的閣樓,因為時常有一種叫“鸛雀”的鳥兒飛到這里休息,所以人們稱之為“鸛雀樓”,(板書:鸛雀樓,標注拼音)。誰來讀讀這座樓的名字?(指名讀、齊讀)
2、鸛雀樓剛建好時不怎么有名氣,到了唐代,有位叫王之渙(板書)的大詩人登上這座樓,作了一首詩記錄他的所見所想(板書:登),從此以后,鸛雀樓也就名揚四海了。這首詩也被后人廣為傳誦。這就是《登鸛雀樓》(指名讀,齊讀)
3、詩中究竟寫了些什么?就請大家打開書本的第114頁,自由讀一讀這首詩吧!
二、初讀古詩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剛才大家讀得非常認真,請大家找出詩中哪些字的讀音需要特別注意的。(生自由說,相機評價)
課件展示:登、雀、樓、依、入、欲、窮、目、更(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
2、掃清了生字障礙,讀起詩來也會覺得輕松自如了。請一位同學讀一讀這首詩。(指名讀,相機糾錯和評價)
3、看到同學們讀得這么起勁兒,老師也想來讀,同學們仔細聽,老師讀得怎么樣?
誦讀古詩一定要掌握好節(jié)奏,要做到字正腔圓、抑揚頓挫。請同學再美美地讀一讀。(自由度,指名讀、齊讀)
三、精讀古詩
1、古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讀一首古詩的時候,腦海里要想象出一幅美麗的畫,同時在欣賞如畫的風景時要聯(lián)想到與之相關(guān)的詩句。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大屏幕(出示插圖),用自己的語言說說你看到些什么?(生自由說,相機指導。)
白日指的是夕陽;依是指依靠、依偎;盡是指沒有了、消失了。
遠處的青山郁郁蔥蔥、連綿起伏,夕陽伴著余輝映紅了天邊的云霞漸漸西沉,消失在群山之巔。多美的夕陽下圖啊!(板書:夕陽西下)詩人情不自禁地吟誦道:白日依山盡(齊讀)
2、(出示視頻)看到這樣的畫面,你想到了哪些詞語?(生自由說,相機指導)
滔滔不絕、一瀉千里、奔騰不息。請找出詩句讀出你看到的黃河水雄渾的氣勢。(指名讀,相機評價,板書:黃河入海)詩人當時和你們一樣見到腳下滾滾流淌、生生不息的黃河水憑借勢不可擋的力量,奔騰咆哮一瀉千里,一直向東匯入浩瀚無垠的大海。他又情不自禁的高聲吟誦道:黃河入海流(齊讀)
3、你還能想到那些描寫祖國壯麗河山的詩句嗎?(生自由說)
出示課件(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
4、眼前壯美的景象已經(jīng)讓詩人陶醉,他有沒有感到滿足呢?(沒有)從哪一個詞看出來了?
欲是想、要的意思;窮的意思是窮盡;千里目指千里之外、目之所及的風景。
詩人并不滿足所能看到的景致,他還想領(lǐng)略更加遙遠更加壯美的風景,于是他登上了鸛雀樓的最高層,盡可能讓一切美景盡收眼底。于是他高聲吟誦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齊讀)
大家一定還記得《小松樹和大松樹》的故事吧,小松雖然長得矮但能看到很遠的地方,那是因為大山爺爺把他拖起來的呀!(齊讀)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站得高就能看得遠”。(板書)這首詩的最后兩句正是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因此也成了千古名句。
大家還會在什么地方聽到別人對你說這樣的話呢?(生自由說,相機啟發(fā)指導)
在學習的道路上,我們也要記住“站得高就能看得遠”的道理,在取得一定的成績時,千萬不能驕傲,要為自己制定更為遠大的理想,并為實現(xiàn)這個理想不斷努力奮斗。因為我們要堅信——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5、今天同學們表現(xiàn)非常棒,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段優(yōu)美的音樂,相信大家在這段音樂的幫助下一定能讀得更好。(點擊音樂)讓我閉上雙眼靜靜聆聽,想象著如同詩人一樣,登上鸛雀樓,看到了夕陽西下的靜美、黃河奔騰的壯觀,再次美美地吟誦《登鸛雀樓》。
四、總結(jié)
今天,我們循著詩人王之渙的足跡,誦讀了他的經(jīng)典詩作,領(lǐng)悟到登高望遠的道理,最后從每位小朋友一句祝福的話:祝你們身體健康,學習進步。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夕陽落山
見
黃河入海
想 登高望遠
《登鸛雀樓》案例分析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詩,堪稱唐詩中的珍品,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這首詩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詩的前兩句寫登樓所見。前一句寫眼見之景,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依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漸漸落下去;后一句宕開一筆,由實而虛,抒寫目送黃河遠去,想象黃河入海的開闊意境。詩人融情于景,營造了景色遼闊、氣象雄渾的意境,顯出詩人博大的胸懷。詩的后兩句寫登樓所思,寓理于事,進一步寫出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作為二年級的孩子大部分應該比較熟悉了,所以這節(jié)課的設計之初,我就考慮到以學生為主題,課堂上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詩文的思想感情,接受文化熏陶,堅持“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的基本教學策略。教完古詩《登鸛雀樓》后,對此我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一、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于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多數(shù)學生在課前已經(jīng)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形式是一種結(jié)晶體,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和哲理。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學生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于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jù)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jié)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chǔ)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2、對學生能力經(jīng)驗的調(diào)查
二年級的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在自由讀詩文的基礎(chǔ)上找出生字,對于學生易讀錯的字詞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后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fā)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二、借助多媒體課件,指導感悟,積累遷移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多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有直觀的認識,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讓動態(tài)的視頻與靜態(tài)的文字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讓學生學會按一定的順序看圖,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視頻短片向?qū)W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進行朗讀的指導,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里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nèi)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積累運用
詩文的前兩句著重于寫景,我不失時機地啟發(fā)學生進行知識的積累,聯(lián)系其他寫景的詩篇,感受古詩文語言的精妙和對祖國壯麗河山的贊美。力圖讓學生從心理上更加喜愛誦讀經(jīng)典的古詩詞作品
3、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聯(lián)想之前學過的一篇課文——《小松樹和大松樹》,小松樹長得埃為什么能看到很遠的地方?那是因為他長在山上,啟發(fā)學生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之后聯(lián)系生活實際,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13
課題:登鸛雀樓
教材簡析: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王之渙所作。詩雖短小,但內(nèi)容卻很豐富。整首詩氣勢恢弘,意境高遠。前兩句寫了作者登樓時見到的雄偉壯麗的景色。后兩句由景生情,抒發(fā)了作者高瞻遠矚、蓬勃向上的情懷。“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富有深刻的哲理,常用來說明要想看得遠,必須站得高的道理。
目標預設: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chǔ)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古詩的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重點、難點: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圖文結(jié)合,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受祖國傳統(tǒng)詩文的神奇與美,在潛移默化中學語言,受教育。
設計思路: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解詩題、知詩人
(課件示鸛雀樓圖)
簡介鸛雀樓:很久以前,在我國山西有一座樓閣,出示“鸛雀樓”詞,指名讀。
因這座樓上常有這種叫“鸛雀”的鳥飛來棲息,所以被人們?nèi)∶麨?ldquo;鸛雀樓”。鸛雀樓,又名鸛鵲樓。與湖北的黃鶴樓、湖南的岳陽樓、江西的滕王閣齊名,并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樓。后被黃河洪水沖沒。
鸛雀樓初建時不怎么有名氣的。自從唐代的一位大詩人登上這座樓后,作了一首詩,自此,這座樓就名揚四海了。
這首詩的題目就叫——出示“登”,“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誰登樓? 指導讀題,登︱鸛雀樓
過渡:詩人登上了鸛雀樓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二、初讀檢查、整體感知
1、自讀古詩,讀準字音,看清字形。
2、檢查生字 ,糾正“欲、窮、入、更”的讀音。
3、指名讀整首詩。
三、品讀詩句,明詩意、悟詩情
1、學習“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看圖,思考:詩人和他的孩子登上樓,看到了什么?
指名交流,指指圖上鸛雀樓、詩人、太陽、黃河的位置。
1)在圖中找一找“白日”。“盡”是沒有、完的意思,那是什么時候的太陽?太陽怎樣呀?
師畫群山、白日。讓學生說說太陽應該畫在哪?理解“依山”。
結(jié)合圖說詩句“白日依山盡”的意思。
2)王之渙和他的孩子還看到了什么?黃河水流是什么樣的呀?可以用什么詞語來形容?(播放黃河水奔騰的錄象)交流。黃河水最終流到了哪?
結(jié)合圖,用上剛才的詞說詩句“黃河入海流”的意思。
從這句詩的哪個字知道黃河水流向大海?
3)指導朗讀:黃河入海的源頭在鸛雀樓上是看不見的,因為離得很遠很遠,作者這樣寫是他在發(fā)揮……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呀!讀出黃河入海的雄渾氣勢。
指名讀,男女比賽讀
4)這兩句詩是詩人登樓所見。再結(jié)合圖說說這兩句詩描繪的景色。
5)仔細看一看插圖,想一想,他和孩子會做什么,說什么?
6)詩人觀察的視野是多么開闊呀!這氣象是多么雄渾啊!再讀出這壯麗的景觀。
齊讀兩句詩
2、學習“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過渡:詩人他在鸛雀樓的哪里呀?看著這樣壯觀的情景,詩人不禁思潮起伏,他想——
1)千里目指想怎樣?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必須要—— 哪個字表示還要登樓?出示“更”。只要再登一層就足夠了嗎?
站得越高,看得越遠。詩人想:要想——,就必須要——。
2)板書:登高才能看得遠
3)這兩句詩是詩人登樓所想,也是這首詩告訴我們的道理。“更上一層樓”已成為千古名句。人們常常用來指奔向更新的高度,“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層樓?
指名說
4)指導朗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層樓,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們更上一層樓,明天,我們就會欲窮千里目!再讀這兩句詩。
四、誦讀古詩
1)這就是名揚天下的古詩《登鸛雀樓》,喜歡嗎?配樂讀。
自由練習,指名,賽讀,齊讀。注意引導讀出詩的節(jié)奏。
2)指導背誦:我們把它背下來好嗎?這首詩先寫……再寫……
閉上眼睛背
3)從你們的背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體會到什么?
4)這里有樓、有詩、有情、有景,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登此樓,真有凌空欲飛之勢,即可鳥瞰那波濤滾滾、浩瀚無涯的黃河,感受“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配樂齊誦全詩
五、拓展積累
涼州詞
「唐」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
師介紹 :這首詩描寫了西北邊塞重鎮(zhèn)涼州一帶雄奇壯闊又荒涼的景象,同時也寫出了守衛(wèi)在那兒的將士的艱苦。
生讀一讀、背一背。
六、寫字
區(qū)別:人跟入
其他的字學生自己寫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14
作者:佚名 轉(zhuǎn)貼自:轉(zhuǎn)載 點擊數(shù):79
讀《登鸛雀樓》
學生對《登鸛雀樓》很熟悉,絕大部分人已經(jīng)能夠熟練背誦了。但是我想,他們的“熟練”僅僅是一種機械地背誦而已,對于古詩的意思極其蘊含其中的道理還沒有弄明白。而這一點,正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要突破這一難點,再現(xiàn)詩歌的意境是關(guān)鍵。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如何再現(xiàn)詩歌意境,走進詩歌意境呢?課本中有精美的插圖,詩句描寫的情景,借助圖畫再現(xiàn)了出來,使內(nèi)容變得形象生動。那么在教學時,我們應充分利用插圖,幫助學生讀悟詩意。我們可以從分析景物入手,帶領(lǐng)學生進入詩歌的意境——夕陽西沉,漸漸沒入連綿的群山,黃河奔騰,匯入浩瀚的大海。在反復朗讀中,可引導學生抓住“依、盡、入、流”等字,讓“白日依山而盡,黃河向海而流”成為一幅鮮明而完整的運動畫面定格在學生的腦海里,然后讓他們說說寫景詩句的意思,我想就不會太難了。這里,教師也可結(jié)合學生的回答輔以一些簡筆畫,以幫助學生進一步建立語言表象,體會作者開闊的視野、寬廣的胸懷。在此基礎(chǔ)上,再引導學生去品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深遠蘊蓄,感受意境中詩人所表達的感情。這里的教學,我想可以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來展開。相信每個學生都應有“登高”的經(jīng)歷,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說說自己站在高處的體會,從而感悟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深刻哲理。 那么,把這個道理運用到我們的學習上就是說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得不斷努力。這里的感悟也可引導學生聯(lián)系前面學過的課文《小鷹學飛》、《青蛙看海》以及成語“學無止境、一往無前”等來體會。這樣,不僅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更幫助學生學會了運用、積累語言。 請使用站內(nèi)搜索引擎查找本課全部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www.jcsycorp.com
詩歌描繪的美好意境是無窮的,留給我們的回味更是無盡的。突然記起師范時學《古代文學》,老師介紹歐陽修的《六一詩話》中“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這一句。在教中再學古詩,對此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每首古詩都是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每首古詩都有它獨特的意境。很多時候,詩真的是只可意會,不能言傳。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很難體會這首古詩的藝術(shù)感染力的。現(xiàn)在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引導他們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引發(fā)他們對古詩的情感體驗。我想,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他們對此詩的感悟一定可以“更上一層樓”。
本文轉(zhuǎn)載自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實錄:
師: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蛔鶚牵ǔ鍪荆宣X雀樓。誰來叫叫它的名字?
數(shù)名學生讀“鸛雀樓”
師:因為有一種叫鸛雀的鳥經(jīng)常棲息在上面,所以叫它鸛雀樓。故址在我國的山西省,直到北宋時還在,后來被黃河水沖沒了。鸛雀樓本來不出名,就因為一個人寫了一首詩而名揚四海。這個人叫王之渙。他是唐代的大詩人。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因為這首詩,鸛雀樓成為我國古文化的象征。今天我們來學習《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師:誰來讀讀課題?
數(shù)名學生讀課題
師:誰來讀讀古詩呢?
指名學生讀。
師:老師將本課生字單獨列了出來,各自讀一讀。
生各自讀一讀生字,注意讀準字音。
師:在這些生字中,哪些字的讀音要注意呢?
生:“更”要讀準后鼻音。
生:“木”不能都城“末”
師:大家說的真好!一起讀一讀。
生齊讀。
師:現(xiàn)在老師去掉拼音,你們還認識嗎?
指名學生讀,開火車讀。
師:大家都有已經(jīng)掌握了生字,我們再來讀讀古詩。
生讀古詩。
師:在每一首詩中都藏著畫面,你們能讀出來是什么樣的畫面嗎?
請同學們邊讀詩句,邊看圖,看看在圖上可以找到詩句中的哪些事物?
生:在圖上可以找到白日。
生:可以找到黃河。
生:可以找到山。
生:還可以找到大海。
師:大海離鸛雀樓比較遠,我們只能看到黃河朝著大海的方向流去,并不能看到大海。
師:請大家說說“白日依山盡”是指什么靠著什么?
生:太陽靠著群山。
師:說的真好。請大家說說,讀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我仿佛看到太陽靠著山落下去了,黃河的水正流向大海。
生:我仿佛看到夕陽靠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漸漸落下去,看不見了,黃河的水正滾滾地流向大海。
師:詩人短短的兩句話就讓我們看到了這么美的畫面,可是有的小朋友說,我還想看到更遠的地方呢!怎么辦?
生:再登上一層樓。
生:要想看到更遠的地方,就要再往高處爬。
師:詩人和你們想的一樣,他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出示詩句)。
兩千多年前,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引讀),詩人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于是詩人說(引讀)。這首詩主要寫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chǎn)生的想法,寫詩人看到詩句是——?寫詩人想法的詩句是——?
這首詩要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板書: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生齊讀道理
師:這首詩之所以流傳至今,是因為最后兩句詩(齊讀),也是因為它要告訴我們的道理(齊讀)。現(xiàn)在人們常用“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來勉勵自己或朋友。
同學們想更上一層樓嗎?
(指數(shù)名同學讀古詩)
為了以后我們能在學古詩時更上一層樓,現(xiàn)在我們一起總結(jié)一下古詩學法。
師領(lǐng)讀:
1、初讀,讀準字音。
2、細讀,理解字詞。
3、精讀,體會詩意。
4、賞讀,想象意境。
師:希望同學們能用這種方法學習以后的古詩,使我們的學習更上一層樓。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學寫三個字。(依、欲、更)
師:誰能說說寫這幾個字要注意什么?
生:“依”是左窄右寬的字。
生:“欲”是左右等寬的字,寫的時候要注意。
生:“更”的一撇很重要,要寫正,寫得有力。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下面請同學們跟老師一起書空生字,注意筆順。(課件演示)
師:下面請同學們按照筆順在習字冊上認真寫好著三個字。
教學反思
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通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通過調(diào)查,我了解到學生對古詩《登鸛雀樓》比較熟悉,有部分學生已經(jīng)能讀、能背了。但發(fā)現(xiàn)學生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不但不認識詩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連字音也讀不準,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詩意及蘊含的道理。我在教學時,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初讀古詩,然后將生字單獨列出來,指名學生讀,并說說哪些字的讀音要注意讀準,再去掉拼音指名讀、開火車讀。
在本課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激發(fā)學生的想像力,讓孩子在想像中感受美。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通過展現(xiàn)畫面,讓學生說一說,在圖中可以找到哪些古詩中出現(xiàn)的事物,再通過引導理解“依”的意思,讓學生說一說“我仿佛看到了。”從而理解詩句的意思。然后以“詩人想看到更遠的景色怎么辦呢?”引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理解。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明白“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在本節(jié)課中,我覺得在朗讀指導上還不到位。一是時間花的不夠,二是指導方法欠妥當,應該將古詩的朗讀節(jié)奏標示出來,便于學生朗讀。再者就是可以通過課件展示黃河奔騰不息的畫面,讓學生感受黃河的壯觀,從而讀好“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另外還應充分發(fā)揮老師的范讀的作用。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16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通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通過調(diào)查,我了解到學生對古詩《登鸛雀樓》比較熟悉,有部分學生已經(jīng)能讀,能背了.但發(fā)現(xiàn)學生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不但不認識詩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連字音也讀不準,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詩意及蘊含的道理.對學生的情況充分了解后,我開始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性的教學.我在教學時,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后面的生字,再叫學生當小老師領(lǐng)讀,然后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學生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
在本課中,我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想像力,讓孩子在想像中感受美. 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通過想像,學生的說話練習"我仿佛看到了( )."那夕陽在山邊騰起大片余輝,浩浩蕩蕩的黃河涌動萬點碎金流向蒼茫無際的遠方就在學生腦中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了解黃河,句式練習說( )的黃河,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波濤洶涌,大浪淘天的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nèi)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接著,由課文《小松樹和大松樹》中小松樹長在山上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知識經(jīng)驗,讓學生暢談自己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jīng)歷.學生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在文章的結(jié)尾處,通過采訪,知識的延伸,使學生更深刻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句話.
最后,要求學生根據(jù)詩意,展開想象,然后把想象的事物畫下來.要提醒學生不要照作者插圖畫,要盡量畫得與眾不同.要啟發(fā)學生思考:作者的觀點在哪里 鶴雀樓應畫在什么地方 夕陽高山黃河應畫在什么地方 想好再畫.從而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達到感情的進一步升華.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通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為了讓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真正理解字義和詩句內(nèi)容,深刻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我在教學前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情況調(diào)查。通過調(diào)查,我了解到學生對古詩《登鸛雀樓》比較熟悉,有部分學生已經(jīng)能讀、能背了。但發(fā)現(xiàn)學生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不但不認識詩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連字音也讀不準,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詩意及蘊含的道理。同時,我還發(fā)現(xiàn)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而且,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
對學生的情況充分了解后,我開始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地教學。我在教學時,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后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學生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我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我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于學生容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后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fā)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而且,我充分調(diào)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使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中,我還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媒體演示、反復朗讀體會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幫助學生明像入境,讓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里明晰出現(xiàn),讓學生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
教學后,我作了認真地反思,覺得這節(jié)課除了具有上述優(yōu)點之外,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在評價學生時,原先設計好的恰當?shù)脑u價語言被一些蒼白無力的評價語言所替代,使學生未能真正體驗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悅感。今后,我會不斷地努力,不斷地鉆研,不斷地改進,把發(fā)現(xiàn)的不足作為自己對教學探索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