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 > 《登鸛雀樓》格律參考(通用15篇)

《登鸛雀樓》格律參考

發布時間:2023-09-18

《登鸛雀樓》格律參考(通用15篇)

《登鸛雀樓》格律參考 篇1

  教學目標 :

   1.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認字,鞏固看拼音識字的能力。

  2.讀詩體會這首古詩的節奏和韻味美,理解古詩的意思并會背誦。

  3.認識本課的八個生字,學會筆畫“豎折”,并學寫“山、日”。

  學習重點:

  1.能借助拼音認字讀古詩。

  2.正確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學習新筆畫。學寫生字。培養學生的閱讀和識字能力。

  教學難點 :

  體會古詩的節奏感和音韻美。

  教學準備:

  錄音帶、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游,這個地方叫鸛雀樓,看,我們到了。

  播放鸛雀樓的錄像。

  2.看課文中的圖,說說景象如何?

  3.有一個古人他到了鸛雀樓這個地方,還寫了一首詩,我們聽聽吧!做好指讀姿勢。

  播放配樂朗讀《登鸛雀樓》

  4.你們想讀這首詩嗎?請你準備好,小聲地方跟著老師讀一讀。

  學生活動:學生手指書邊讀詩邊認字。

  5.自己再讀一讀,在不認識的字上點上點。

  6.這次咱們指著書大聲地跟著老師讀,注意點點字的讀音。

  二、理解古詩意思

  1.我說一句話,你說一句詩中的話,咱們試試。

  師:太陽靠著遠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你們真棒,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小詩人,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詩中的景象(播放錄像)太陽下山,江水滾滾,奔騰而去。

  3.見到美景,你再來讀詩,讀出你的高興與喜悅吧!

  學生活動:學生們做好指讀姿勢,配上音樂全班齊讀詩歌。

  4.我們看著黑板上的詩,聽著音樂,配上手上的動作,現來讀讀。

  板書:登鸛雀樓

  5.誰愿意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做好指讀姿勢。

  指名讀2到3人。

  三、讀文后識字

  過渡句:古詩大家都會讀了,這些字你認識嗎?

  (字詞課件)

  1.文中“白日”“依山盡”變紅,指名讀。

  2.“黃河”“入”變紅,指名讀、搶讀。

  3.“千里目”變紅,小老師帶讀。

  師:這些變紅的字詞,回去了,你還認識嗎?

  點擊變紅的字詞,回到詩中,邊點擊生邊讀。

  4.出示詞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還認識嗎?

  (生字卡)黃、入、海、流、千、更、層、樓、

  5.生字寶寶見到你們這么聰明又跑回詩里了。

  看書,做好指讀姿勢,我們再來讀詩。看看還認識他們嗎?

  6.這么美的詩你們能背下來嗎?孩子們試著自己背一背。給一定時間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導書寫

  1.過渡語:太陽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詩句里的字會寫就更好了。

  2.學習新筆畫:豎折

  板書:豎折

  3.看哪個字用上“豎折”了?“山”

  4.觀察“山”字的結構,兩筆與“豎折”的關系。

  帶著學生在田字格中寫“山”。

  5.在田字格中臨寫“日”。

  觀察“日”的結構、筆順、感知“日”的筆順。

  總結:先里頭后封口或先內再外。

  6.自己喜歡寫哪個字就寫哪個字。

  五、作業 

  將今天學習的古詩背給家人聽。

《登鸛雀樓》格律參考 篇2

  佚名

  教學目標 :

  1.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認字,鞏固看拼音識字的能力。

  2.讀詩體會這首古詩的節奏和韻味美,理解古詩的意思并會背誦。

  3.認識本課的八個生字,學會筆畫“豎折”,并學寫“山、日”。

  學習重點:

  1.能借助拼音認字讀古詩。

  2.正確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學習新筆畫。學寫生字。培養學生的閱讀和識字能力。

  教學難點 :

  體會古詩的節奏感和音韻美。

  教學準備:

  錄音帶、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游,這個地方叫鸛雀樓,看,我們到了。

  播放鸛雀樓的錄像。

  2.看課文中的圖,說說景象如何?

  3.有一個古人他到了鸛雀樓這個地方,還寫了一首詩,我們聽聽吧!做好指讀姿勢。

  播放配樂朗讀《登鸛雀樓》

  4.你們想讀這首詩嗎?請你準備好,小聲地方跟著老師讀一讀。

  學生活動:學生手指書邊讀詩邊認字。

  5.自己再讀一讀,在不認識的字上點上點。

  6.這次咱們指著書大聲地跟著老師讀,注意點點字的讀音。

  二、理解古詩意思

  1.我說一句話,你說一句詩中的話,咱們試試。

  師:太陽靠著遠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你們真棒,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小詩人,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詩中的景象(播放錄像)太陽下山,江水滾滾,奔騰而去。

  3.見到美景,你再來讀詩,讀出你的高興與喜悅吧!

  學生活動:學生們做好指讀姿勢,配上音樂全班齊讀詩歌。

  4.我們看著黑板上的詩,聽著音樂,配上手上的動作,現來讀讀。

  板書:登鸛雀樓

  5.誰愿意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做好指讀姿勢。

  指名讀2到3人。

  三、讀文后識字

  過渡句:古詩大家都會讀了,這些字你認識嗎?

  (字詞課件)

  1.文中“白日”“依山盡”變紅,指名讀。

  2.“黃河”“入”變紅,指名讀、搶讀。

  3.“千里目”變紅,小老師帶讀。

  師:這些變紅的字詞,回去了,你還認識嗎?

  點擊變紅的字詞,回到詩中,邊點擊生邊讀。

  4.出示詞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還認識嗎?

  (生字卡)黃、入、海、流、千、更、層、樓、

  5.生字寶寶見到你們這么聰明又跑回詩里了。

  看書,做好指讀姿勢,我們再來讀詩。看看還認識他們嗎?

  6.這么美的詩你們能背下來嗎?孩子們試著自己背一背。給一定時間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導書寫

  1.過渡語:太陽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詩句里的字會寫就更好了。

  2.學習新筆畫:豎折

  板書:豎折

  3.看哪個字用上“豎折”了?“山”

  4.觀察“山”字的結構,兩筆與“豎折”的關系。

  帶著學生在田字格中寫“山”。

  5.在田字格中臨寫“日”。

  觀察“日”的結構、筆順、感知“日”的筆順。

  總結:先里頭后封口或先內再外。

  6.自己喜歡寫哪個字就寫哪個字。

  五、作業 

  將今天學習的古詩背給家人聽。

《登鸛雀樓》格律參考 篇3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79

  讀《登鸛雀樓》

  學生對《登鸛雀樓》很熟悉,絕大部分人已經能夠熟練背誦了。但是我想,他們的“熟練”僅僅是一種機械地背誦而已,對于古詩的意思極其蘊含其中的道理還沒有弄明白。而這一點,正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要突破這一難點,再現詩歌的意境是關鍵。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如何再現詩歌意境,走進詩歌意境呢?課本中有精美的插圖,詩句描寫的情景,借助圖畫再現了出來,使內容變得形象生動。那么在教學時,我們應充分利用插圖,幫助學生讀悟詩意。我們可以從分析景物入手,帶領學生進入詩歌的意境——夕陽西沉,漸漸沒入連綿的群山,黃河奔騰,匯入浩瀚的大海。在反復朗讀中,可引導學生抓住“依、盡、入、流”等字,讓“白日依山而盡,黃河向海而流”成為一幅鮮明而完整的運動畫面定格在學生的腦海里,然后讓他們說說寫景詩句的意思,我想就不會太難了。這里,教師也可結合學生的回答輔以一些簡筆畫,以幫助學生進一步建立語言表象,體會作者開闊的視野、寬廣的胸懷。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去品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深遠蘊蓄,感受意境中詩人所表達的感情。這里的教學,我想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來展開。相信每個學生都應有“登高”的經歷,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說說自己站在高處的體會,從而感悟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深刻哲理。 那么,把這個道理運用到我們的學習上就是說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得不斷努力。這里的感悟也可引導學生聯系前面學過的課文《小鷹學飛》、《青蛙看海》以及成語“學無止境、一往無前”等來體會。這樣,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更幫助學生學會了運用、積累語言。 請使用站內搜索引擎查找本課全部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www.jcsycorp.com

  詩歌描繪的美好意境是無窮的,留給我們的回味更是無盡的。突然記起師范時學《古代文學》,老師介紹歐陽修的《六一詩話》中“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這一句。在教中再學古詩,對此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每首古詩都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每首古詩都有它獨特的意境。很多時候,詩真的是只可意會,不能言傳。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很難體會這首古詩的藝術感染力的。現在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引導他們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引發他們對古詩的情感體驗。我想,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他們對此詩的感悟一定可以“更上一層樓”。

  本文轉載自

《登鸛雀樓》格律參考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認識"樓,入,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創設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帶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掛圖)我們就來看看這座亭子以及周圍的景色.你們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嗎 (學生回答)

  2. 你們真聰明!對,我們一起來讀讀課題《登鸛雀樓》(齊讀)

  二, 自瀆課文

  1. 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鸛雀樓的美景了.那打開書,自己讀讀課文吧!讀的時候要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學生自瀆課文)

  2. 我看到小朋友都讀得特別認真,誰愿意讀給大家聽聽 (指名讀,男女生讀,小組賽讀)

  3. 大家都讀對了,而且都會自己停頓啦,真了不起!我們一起讀讀,注意大家的聲音應該很和諧.(學生齊讀課文)

  三,學生生字

  1. 小朋友讀書讀得很認真,很正確,可見昨天在家里書讀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預習得怎樣

  2. (出示生字卡片)這一課的生字寶寶很想認識大家,我們先在心里和它們打招呼,待會我請小朋友開開火車.(默讀生字)

  3. 每個小朋友的眼里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現在就請已經準備好的小朋友來讀啦!小火車開起來(樓,雀,依,入,欲,窮,目,更)

  4. 你們真了不起!小火車開得又快又好!你能幫它們找朋友嗎

  三,寫字教學

  1. 小朋友讀得好,組詞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寫好呢 下面,我們一去把其中的4個生字好好的寫一寫.

  2. 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筆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后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3. 指導寫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理解課文,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會背誦課文.

  2. 能說出古詩的意思.

  3. 學會"欲,窮,目,更"4個生字.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1. 上節課我們已初步領略了鸛雀樓的美景.今天,我們將再一次走近鸛雀樓,盡情欣賞美景.不過,在此之前,我要給大家進行一次測試,過關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賞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讀,

  2. 二,(一)復習引入,揭示課題.

  (1)簡介作者.(板書:王之渙)

  (2)釋題.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永濟縣.因常有鸛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為"鸛雀樓",樓共三層.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指名說出題目的意思.(將學生引入詩境)

  (二)理解詞句的意思.

  1.學生默讀詩句,查字典理解詞語,并結合詞義自己小聲說出每句詩的意思.注意啟發學生,對每個詞加以理解后,適當添加一些恰當的詞語,再調整一下順序,把意思連起來.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組講給其它小組聽.

  5.小組內互講.(以上學生活動不少于15分鐘,意在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盡入海流"的意思.這里教師應向學生講清:鸛雀樓距離黃河入海處有千里之遠,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這里的"入海"是說明"流"的方向.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窮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 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三)反復誦讀,啟發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默讀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什么 (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生的想法)(板書:看想)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看到的 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的想法 詩人看到了什么 (板書:白日 盡 黃河 流)

  2.指圖(這就是鸛雀樓.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色:夕陽靠著山慢慢地落下去,黃河水滾滾地向大海流去.)

  3.學生邊想象,邊描繪畫面.

  4.小組內互相描繪.(培養學生觀察,理解,想象和表達能力)

  5.教師小結設問:鸛雀樓共有三層.這是詩人登上二層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黃河構成的氣勢壯闊的圖景,那么看著眼前的景象,詩人有怎樣的想法呢 (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層樓)詩人登高遠望,寫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 (板書:站得高看得遠)這兩句表現了詩人一種怎樣的精神

  6.指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7.小結:后兩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蘊含著"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引導學生領悟哲理,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四)指導朗讀,背誦

  1.感情朗讀全詩.(自由練讀,同座互讀互評,指名讀,大家評)

  2.小結.

  3.背誦全詩.

  (五)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登鸛雀樓》格律參考 篇5

  教學要求

  1.學會6個生字。認識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提示課題

  同學們還記得黃河嗎?它是我國第二大河。從青海省流出,經過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等省區,在山東流入渤海。在黃河流過的山西永濟縣有一座的高樓,叫鸛雀樓。(板書部分課題:鸛雀樓)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看到遠處太陽正在慢慢地落下,樓下滔滔的黃河水奔流東去,興奮不已,寫下了一首詩(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

  齊讀課題。注意讀準“登”字。

  這座樓后來被黃河水沖毀,但是這首詩,卻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二、范讀課文

  三、自學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要求:

  1.借助漢語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2.畫出本課要求掌握和要求認識的字,讀準每個字音。

  四、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

  樓 入 窮 目 更 層

  登 鸛 雀 依

  2.朗讀課文。(指名朗讀,齊讀)

  五、了解課文大意,指導朗讀

  1.登上鸛雀樓,詩人看到了什么?(指導看圖:遠處,太陽靠近山頭,慢慢地落下去。樓下,黃河水奔騰著,流向大海。

  2.讀詩句: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教師示范讀出夕陽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學生反復練讀。

  3.眼前的景象吸引著、鼓舞著詩人,他想怎么樣?讀第三、四行。

  教師講解:詩人想看到更遠的景物,就對自己說,我應該再上一層樓。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聯系登高活動,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4指名讀: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5.朗讀課文。以不同形式反復練讀。

  六、識字、寫字指導

  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窮:上邊是穴寶蓋兒,寫法與寶蓋不同。

  目:比“日”多一橫。

  更:第一筆橫較短,是間為扁“日”,第六筆長撇頂在橫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筆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層:外面是“尸字頭,里面是“云”字。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筆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后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七、抄寫生字(完成課后練習2)

  八、復習生字,鞏固練習

  1.認讀生字(包括要認識的字)。

  2.練習背誦。

  以個人、小組、全班等形式練習背誦。

  3.完成課后練習3。

《登鸛雀樓》格律參考 篇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前查資料多媒體課件鼓勵學生背誦古詩詞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初讀古詩

  1、(課件示鸛雀樓圖)很久以前,在我國山西有一座樓閣,示“鸛雀樓”詞,指名讀。(表揚已經認識這幾個生字的學生)(識字大王)

  說說名字怎么來的如有生在課前已查到,鼓勵學生說,并獎勵查閱資料的認真。(查資料能手)

  課件示“鸛雀”圖,說名字來歷:因這座樓上常有這種叫“鸛雀”的鳥飛來棲息,所以被人們取名為“鸛雀樓”

  2、鸛雀樓初建時不怎么有名氣的。唐代時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渙的大詩人,他有一次登上這座樓時,作了一首詩,從此以后,這座樓就名揚四海了。這是一首怎樣的詩呢想不想學

  這首詩的題目就叫—屏幕跳出“登”,指名讀題,齊讀。

  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們就來學這首詩。請小朋友先自己練讀古詩,看誰能不光把古詩讀準確,而且能和所有生字娃娃都交上朋友,先讀生字表中的生字。

  (如有很多學生情不自禁地背出來的話,逗他們說不要上這一課了,談話中引導說出還要更準確地讀好詩、背好詩,學習生字,理解詩意等,讓他們都能認真地上課)

  4、檢查生字

  課件示沒有拼音的詩,且閃爍生字“雀、樓、依、入、欲、窮、目、更”

  看,古詩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們招手了,我們來和他們打打招呼吧。你認識誰就和誰打招呼,不會的可以請小朋友幫忙!

  指名一后進生上臺做小老師領讀,讀對全體跟他讀。(——你今天真勇敢,小手也舉得這么高,就請你)(給他帶上進步的桂冠)

  再請一名學生(也給你帶上進步的桂冠)

  5、檢查讀詩

  生字都認得了,那讀好詩句就不成問題了,誰來讀

  開小火車讀每句詩,注意引導讀出詩的節奏。(課件可畫停頓線)

  6、那誰能把這首詩連起來讀好呢指名讀,齊讀。

  7、指導質疑

  請小朋友自己再輕輕地讀讀詩,想想哪里你不懂交流疑問。

  古詩跟我們平常的課文比起來,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難度。但小朋友別著急,我們還是有解決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嗎(1我們可以借助課文里的插圖,因為這些插圖跟古詩的內容有很大的關聯。2反復讀,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多讀了,自然就懂了。3發揮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詩的一大好幫手)

  學習方法示于卡片。

  二、品讀詩句

  1、我們先來看看文中的插圖,圖上畫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色感覺怎樣)

  2、我們再來仔細地讀詩,先讀詩的第一句話。示“白日依山盡”,指名讀。

  問:白日指什么(必要時解釋為何稱“白日:可能是因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陽區分開來,所以稱為白日;可能是因為當時山谷里的云霧很重,遮擋了太陽的光線,使得太陽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太陽怎樣呢看圖,讀句,想。

  依山是說太陽下沉時是怎樣的(緊挨著西山)

  依山盡是說太陽——

  指名再說說這句詩描繪的情景。

  我們來把這個壯觀的情景畫下來吧怎樣畫呢

  簡筆畫:連綿起伏的山讓生添畫“白日”,再次感受“依山盡”。

  多美的夕陽下山圖呀!這句話誰能讀好

  指名讀,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讀出了什么樣的情景)再指名讀,齊讀。

  3、那第二句寫的什么呢讀“黃河入海流”

  這句詩向我們描述了怎樣的情景指說。

  從這句詩的哪里知道黃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黃河水流是什么樣的呀可以用什么詞語來形容示圖,交流。示詞,認讀。

  誰再來說說這句話描繪的情景,爭取用上我們說過的詞語。

  黃河入海的源頭在鸛雀樓上是看不見的,因為離得很遠很遠,作者這樣寫是他在發揮——想象。

  我們也來發揮想象,把黃河奔騰入海的情景畫出來。指名板畫。(必要時師幫助)

  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呀!

  那我們能用我們的朗讀表現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嗎嗎指名,評,男女比賽,讀出氣勢。

  4、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正挨著連綿起伏的群山下沉,腳下的黃河水正滾滾流入大海。詩人觀察的視野是多么開闊呀!這氣象是多么雄渾啊!我們把這句話連起來好好的讀讀,美美的欣賞一下這種壯麗的景觀。(示第一句話)

  指名,兩邊賽讀,齊。

  5、真有氣魄呀!此時的詩人他在鸛雀樓的哪里呀看著這樣壯觀的情景,詩人不禁思潮起伏,引讀——

  他在想什么

  引:千里目指想怎樣

  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必須要——

  哪個字表示還要登樓示“更”。(只要再登一層就足夠了嗎一層并不是真的一層,而是還要往上的意思。)

  引導說:詩人想:要想——,就必須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話,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這是因為——讓生試說。

  板貼:登高才能望遠

  指導讀。評。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層樓

  小結: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層樓,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們更上一層樓,明天,我們就會欲窮千里目!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話,讀出對這句話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嗎

  從你們的朗讀中,老師感受到了你們那不斷進取的決心

  5小結

  這就是名揚天下的古詩“登鸛雀樓”,喜歡嗎那把它連起來好好地練練,呆會請你起來朗讀,老師還幫你們準備了配樂呢!

  自由練習,指名,賽讀,齊讀。(可老師參與)

  三、情境中指導背誦,

  小朋友讀得多好呀!讓老師更喜歡這首詩了。我們把它背下來好嗎這首詩先寫——是詩人看到的,再寫——是詩人想到的,非常好記,是吧誰來背

  設置情境:注意,你現在就是大詩人王之渙,此時,你正站在鸛雀樓上,展現在你眼前的是夕陽挨著群山下沉和黃河水滾滾流向大海的壯麗情景,你詩興大發,請—

  (活脫脫一個小王之渙呀!)誰也來做一回王之渙我們一齊來吧!

  回去背給爸爸媽媽聽,讓他們也欣賞欣賞!

  四,延伸教學

  小朋友,其實象這樣好的古詩詞呀,古詩書上有好多好多。我們平常應該多去讀讀、背背。我們要讓我們的小腦瓜里多積累一些好的古詩詞,因為這對你以后的學習是非常有好處的。

  老師知道,我們二2班的小朋友已經在這樣做了,是吧那誰來向大家展現一下你的小本領呢指名背詩。

  這么多小朋友想背呀,可時間不允許了呀。這樣吧,你們再準備準備,這個禮拜的班會課,我們來舉辦一次古詩誦讀會,到那時你們再來大顯身手,好嗎

  過:下面我們要來練另一樣小本領了。

  五、識字、寫字

  1、記生字

  這課的生字怎樣記住他們呢看田字格,同桌一起記。

  交流:先說說難記的,再讓編出字謎的小朋友說說。

  相機區別:人跟入,目和木

  或:哪幾個字要提醒小朋友別寫錯或用錯

  2、指導寫

  問:哪些字感覺比較難寫,需要老師教的

  示字,說說要注意什么寫此字。(背景音樂)

  結束:小朋友今天表現非常出色,老師要獎勵你們一句祝福的話.

  示:祝小朋友身體健康,學習更上一層樓!

  齊讀

《登鸛雀樓》格律參考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6個生字,初步理解詩文所表達的涵義。

  2、過程與方法:圖文結合,在反復品讀中聯系生活體驗,展開想象,探究詩歌的豐富意蘊。

  3、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其蘊涵的哲理,學習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學習資源分析:

  1、教學資源分析:王之渙的這首《登鸛雀樓》是一首即景生情的詩。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次句寫目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不遠處折而東向,留歸大海,一幅壯美的景致通過這十個字凸顯了出來。三、四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把詩篇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表達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和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

  2、學生資源分析:這首詩很多孩子早已熟讀成誦、爛熟與心,所以在讀準字音上無須多費工夫,關鍵是讓孩子去體會詩所描繪的意境,去初步領會詩文所蘊涵的哲理。若要二年級的學生單憑詩句來領會詩文的意境是有困難的,因為古今文字存在的差異,使學生很難通過詩文中單個的字來理解意思,所以我將詩歌的模糊美與學生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插圖來展現美,發揮想象充實美,聯系生活發現美,進而動情地表達美。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圖文結合,在反復品讀中聯系生活經驗將詩歌描繪的景象變得更為豐富。

  難點:深入淺出地理解詩文蘊涵的哲理。

  教學準備:鸛雀樓圖片、錄象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理解題意。

  1、小朋友,喜歡背古詩嗎?誰來背兩首聽聽。

  2、今天我們還要來學一首古詩,看老師寫課題。(師板書課題)

  3、小朋友,課題上哪個字你已經認識了?(結合學生回答教學生字“樓“,并指導書寫)

  4、課題還有不理解的嗎?

  5、結合學生的疑問,教師講述鸛雀樓名稱由來:鸛雀,是一種鳥,形狀像鶴。在山西永濟縣的黃河邊上,有一座樓經常有鸛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們給它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鸛雀樓。大家看,這就是鸛雀樓。(師貼圖)

  【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自然地進入情境,將鸛雀樓的圖片呈現,拉近了學生與詩文的距離。】

  二、圖文結合,細讀品味。

  過渡:(師貼上王之渙人物圖)有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很多美麗的風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們一起去看看。(貼上小朋友人物圖)

  1、請小朋友打開書,自由地讀讀詩,看看圖,想一想:詩人王之渙登上樓以后看到了什么?

  【學生自由讀詩的時候,單憑詩句去感受詩人所描繪的景物,那是很困難的,因為二年級孩子對語言文字的接觸不深,他們很難從短短的兩行詩文十個字中感悟到什么。于是有效利用插圖這個教學資源,在學生與詩文之間構筑一個平臺,將詩句與畫面相鏈接,去幫助他們理解和體會詩人所描繪的景象。】

  2、交流:你和王之渙在鸛雀樓上看到了什么呢?

  在交流過程中相機地送一些詞語幫助他們積累。如:連綿起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黃河等。

  3、作畫:假如老師想把你們看到的畫下來,你能幫幫我嗎?

  (1) 在師生共同的作畫中達成一致:太陽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在一點一點往下落,最后太陽躲在大山背后不見了。

  結合詩句猜一猜哪個字是太陽和群山靠得近的意思,再猜猜哪個字告訴我們太陽不見了。

  【讀讀詩、畫畫圖,再讀讀詩,看似游戲,其實課堂上許多知識點的理解全隱含其間而又不露痕跡。最后用猜一猜的形式充滿童趣地理解了詩意。這種自然輕松、和諧無痕的學習方式正是新一輪課改所倡導并追求的。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這個作畫的過程不是很形式地將課文插圖進行翻版,而是借助作畫幫助學生將知識進行內化的過程。】

  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發揮想象:小朋友,見過夕陽西下的景象嗎?(學生描繪)

  看到這么美的情景你會情不自禁地說些什么呢?

  教師動情地以描繪作結:太陽漸漸收起刺眼的光芒,連綿起伏的群山披著夕陽的余暉,顯得十分壯麗!(指導學生朗讀)

  【對這句詩的處理,教師沒有把“白日”、“依”、“盡”逐字逐句地講解,尤其對“白日”沒有強調是傍晚的太陽,而是保留了詩句的整體性和模糊美,突出了詩句所展現的一幅幅連續的充滿動感的畫面,讓學生在豐富的聯想中去感悟詩的意境,去體味自然所賦予我們的美。】

  4、繼續作畫:我們在樓上還看到了黃河,黃河是怎樣的一條河呢?(學生自由談,把他們搜集到的資料和大家分享。)

  想象黃河流向大海的景象,并指導朗讀詩句二

  (2) 小朋友,站在鸛雀樓上,你還能看到什么?(看看文中的圖,想象一下)

  如:歸舟、小島等,教師用畫筆將畫面變得更為豐富。

  我國著名思維科學家張光鑒教授說:“要想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必須緊密地聯系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的經驗和頭腦中貯存的相關信息模塊,作為感悟課文內容的前提準備和敲擊妙悟的‘打火石’。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方可‘悟情’。” “古詩”這種語言材料是一種結晶體,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和哲理,但低年級兒童的語言特點就是形象具體,如何將抽象簡練的語言變成學生可以理解的生活語言,如何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這是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直在思索的一個問題。

  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讀詩看圖,感受詩意。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自由地讀讀詩看看圖,說說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有了課文插圖的提示,學生一下就知道了詩句描寫的景物。

  畫一畫詩,解讀詩意。

  從現有的插圖感受詩意,這是淺層次的理解,是感受,不是感知。要想讓學生深切地體會“白日依山盡”這種落日冉冉而降,依依不舍的情態,光憑課文插圖是不夠的。我讓學生指導我把詩人看到的畫下來,學生在指導的過程中強調了太陽是靠著山很近的,一點一點落下去的。在作畫的過程中,學生輕而易舉地就感悟到了“依”感悟到了“盡”。

  媒體播放,印證解讀。

  在看一看,畫一畫的過程中學生已然理解了詩意,鸛雀樓前的美麗景象也如電影般在腦海播放,那么真實的情景是否如想象的一樣呢?在教學結束,我安排了電腦小博士放映影片,再次感受“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磅礴氣勢,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使圖、文、聲立體同時輸出,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里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去感悟古詩,使書本上的知識得到內化,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體其情、悟其道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接著,按學生的意愿演示“詩人登樓圖”,形象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然后讓學生暢談自己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歷。學生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登鸛雀樓》格律參考 篇8

  班級              姓名             

  一、看拼音,寫詞語。

  bái rì             huánɡ hé           ɡāo shān         dà hǎi

  qiónɡ rén          má  què          lóu fánɡ            yù yào

  二、比一比,再組詞。

  人(      )   盡(      )   衣(      )   歡(      )

  入(      )   近(      )   依(      )   欲(      )

  三、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詞。

  一(   )樓    一(   )河   一(   )紅日   一(   )綠葉

  一(   )山    一(   )人   一(   )詩人   一(   )老虎

  四、仔細數一數,再按要求填空。

  1.“雀”共___筆,第九筆是____,部首是____。

  2.“樓”共___筆,第十一筆是____,部首是____。

  3.“窮”共___筆,第六筆是____,部首是____。

  五、選擇帶點字的正確解釋。

  1.白日依山盡

  ①依靠        ②同意       ③按照             (      )

  2.黃河入海流

  ①參加到某種組織中   ②進來或出去     ③收入  (      )

  3.欲窮千里目

  ①需要        ②將要       ③想要            (      )

  六、連線。

  1.白日依山盡        還要再登上一層樓

  2.黃河入海流        要想把很遠很遠地方的景色全看在眼里

  3.欲窮千里目        奔騰不息的黃河水流向遠方,流向大海

  4.更上一層樓        天邊的太陽沿著山頭漸漸落下去了

  七、默寫《登鸛雀樓》后回答問題。

  1.這首詩的作者是___朝著名詩人_______。詩的前兩句寫詩人登樓看到的_________,后兩句抒發詩人登樓時的____________。

  2.這首詩告訴我們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鸛雀樓》格律參考 篇9

  教學目標:

  1、具體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古詩,能背誦并默寫詩文。

  過程與方法:初步了解古詩的一般特點,簡單概括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詩的意思。

  情感與態度:初步理解古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能聯系生活去感受和領悟。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2、教學重點:

  創設情境,利用畫面和音樂等幫助學生體會古詩的意境,從而達到有感情的誦讀。

  一、激情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見一位有名的大詩人,你們高興嗎?生:高興。

  師:但是,我聽說這位詩人特別喜歡接見那些會誦讀古詩的小朋友,你們說這可怎么辦?生:我會朗誦古詩。(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參與)

  師:好極了,下面就請同學們來朗誦一下你知道的古詩吧。生:(朗誦古詩)

  師:你們知道這么多古詩,真是棒極了,我想這位唐代詩人王之渙早就想見一見你們了。(出示詩人畫像)今天,讓我們一同來學習他的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二、講授新知

  1、初讀感知

  師:首先請同學們對照拼音自己讀一讀古詩。生:(自由讀古詩)

  2、檢查讀的效果

  師:剛才在古詩中,我們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們嗎?(引導并檢查學生認識本課生字狀況)

  (1)難讀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讀錯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讀準、讀好的11個生字:登、樓、白、盡、黃、入、流、千、目、更、層。(電腦屏幕顯示生字)

  3、同桌互相檢查,質疑答疑

  師:通過朗讀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說一說。生:(說說對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對詞語、字的認識。)

  師:誰還有不懂的問題可以提出來,讓同學和老師幫幫你。生:(針對自己不懂的詞、句或詩句向全班提出問題,盡量讓其他同學來答疑。)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每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們想知道這首詩的節拍嗎?請認真聽老師來讀。

  (2)誰能有節奏地讀給大家聽?(指名朗讀,播放古詩畫面,配合音樂,學生評議。)

  4、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地聽錄音配樂朗誦,仔細地想象登上鸛雀樓時看到的壯觀美麗的景象。(放錄音)

  5、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繪出自己腦海中呈現的畫面呢?小組可以商量一下。(學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來表現,如:朗誦、表演、繪畫、語言描述。)

  讓我們再次登上這美麗的鸛雀樓,感受一下當時的壯觀景象。(屏幕展示動態畫面《登鸛雀樓》,鞏固感知、豐富想象。)

  6、(1)師:詩人王之渙站在鸛雀樓上,氣勢磅礴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吟誦這首小詩?生:(體會朗誦,練習背誦)

  (2)采用多種形式的讀、背。(領讀、默讀、自由讀、賽讀、全班齊讀)

  三、課堂小結

  師:(1)同學們,你們朗讀得真精彩,連大詩人王之渙也忍不住要夸夸你們了!(放錄音)

  (2)老師想再考一考你們,我這里有幾首五言詩句,也請你仿照今天學的這首古詩的節奏來試著讀一讀,好嗎?生:(運用已掌握的朗讀方法,自由讀古詩)

  (3)你們讀得真棒!希望你們也像詩人一樣,留心觀察周圍的景物,把自己對美好景物的喜愛之情,用詩歌、兒歌的形式表達出來。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格律參考 篇10

  教學目標 :

  1、學習本課生字,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理解詩中重點詞句,體會詩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教學難點 、重點:

  1、弄懂每個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指導朗讀。

  教學準備:

  1、錄音機、配樂朗誦磁帶。

  2、掛圖、活動的詩人和太陽。

  3、田字格黑板。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學習古詩嗎?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古詩一起來背一背。(學生背誦)同學們都背得不錯,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板書《登鸛雀樓》)

  2、齊讀課題,注意正音。

  二、解題、介紹作者

  1、登鸛雀樓是什么意思?

  2、“登”還可以說登什么?

  3、揭示掛圖。述:鸛雀樓在山西永濟縣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見中條山,下面臨近黃河,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鳥兒鸛雀在樓臺上休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臺叫做鸛雀樓。有一天,唐朝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看到將要落山的太陽和奔騰的黃河,想了很多,就寫下了這首詩。

  三、整體感知

  1、聽錄音。

  2、聽完錄音,同學們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讀課文

  1、要求讀準字音。

  2、檢查:指名讀后正音。

  3、再讀古詩,想想哪些詞語你能理解,還有哪些不能理解,將不能理解的詞語做上記號。

  五、學習理解詩意

  1、學習一二行。

  (1)指名讀。

  (2)說說哪些詞不懂,借助圖畫理解“白日”、“依”、“盡”。

  (3)指名說一二行詩意。

  (4)看圖想象,說說黃河怎樣流入大海。

  (5)小結:這兩行詩主要講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傍晚的太陽靠著山慢慢落下去,黃河滾滾地流入大海。

  (6)指導朗讀。同學們想想,應該怎么讀,試著在座位上讀一讀,指名讀,齊讀。過渡:看到如此壯麗的景象,詩人產生什么想法。

  2、學習三四行。

  (1)理解詞語的意思:欲、窮、千里、目、更。

  (2)說說詩句的意思。

  (3)結合生活體驗談談“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4)師小結:要想看得遠必須站得高,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眼界才能開闊。(5)指導朗讀。

  六、想象詩情

  1、聽錄音,看圖想象詩人所觀察的景象,詩人觀察時的動作和神態。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給大家看。

  七、指導背誦

  1、看圖練習背誦:指名背,分組背。

  2、隨音樂一齊背誦。

  八、作業 

  1、指導寫生字:登、欲、窮。

  2、抄寫、默寫這首詩。

《登鸛雀樓》格律參考 篇11

  教材簡析:  《登鸛雀樓》是蘇教版國標本二年級上冊的第17課,作者王之渙,詩的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發感想。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能初步學會借助插圖、工具書等途徑學習古詩。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讀誦古詩。

  教學難點: 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法、學法:

  一、做必要的講解和說明。對作者和鸛雀樓教師做一些詳細的說明,幫助學生來理解這首詩。

  二、從指導讀出停頓入手,教給學生“音斷而意不斷”的方法。這樣可以快速地讀出詩的韻律美感。

  三、學法隨評語等途徑滲透。教給學生“利用手中資料或插圖來幫助學習古詩”的方法。弄懂重點詞語的意思。

  四、自讀自悟,鼓勵質疑。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這樣,教師根據具體情況來使學生從原有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認識和提高。

  五、引導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規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結合實際拓展延伸,突破難點。結合學生實際來深層次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同學們,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到山西永濟縣去看一座樓,(出示圖片)這是一座三層的樓閣,因為常有一種叫“鸛雀”的鳥飛來休息,所以被人們稱為“鸛雀樓”。伸出手,和我一起寫寫它的名字,師生齊板書。(加拼音,小字頭加“隹”字旁。)誰來叫叫這座樓的名字呢?(指多名學生讀)

  2.鸛雀樓剛剛建好的時候還不怎么有名氣。唐代時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渙的大詩人來到這里(板書:王之渙),他登上這座樓作了一首詩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想。從此以后,這座樓就名揚四海啦。這首詩的題目就叫:登鸛雀樓,誰來讀讀課題。

  3.詩中到底寫了些什么呢?打開書,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欣賞一下這首千古名詩吧!

  二、初讀古詩

  1.請小朋友先自己讀一讀這首古詩。

  2.(出示全文)指名讀,檢查讀詩。讓同學們發現他們讀的時候字音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學習。學生一起學學他們,把生字再讀一讀。指名做小老師帶讀。

  3.老師讀一讀這首詩。學生仔細聽一聽,老師的讀法有什么不同?指導:讀出節奏,要在每行的前兩個字后面停頓!

  4、一起學著老師在書上標出停頓的地方,然后練習讀一讀,指名再讀,齊讀。

  三、精讀課文:

  1.常言說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說說詩中哪些內容是詩人登上樓閣時看到了?哪些內容是寫他想到的呢?

  2.登鸛雀樓詩人到底看到了什么?請小朋友讀讀第一句,然后看看圖想一想,再說一說。

  交流:

  (1)指名說。點撥:*著山在詩句中就是“依山”。太陽下山了,就要看不見了,就是詩中的哪個字啊?“盡”就是“完”了。那“白日”是什么時候的太陽呢?

  (2)再指名說。多美的夕陽下山圖呀!提示:“黃河入海流”我們可以調過來理解——就是“黃河流入海”。

  (3)(條條江河通大江啊!)詩人在樓上看著黃河水流向大海。想象著黃河水進入大海的場面。想去看看黃河水流入大海的場面嗎?播放錄像。(敘述:一瀉千里的黃河水,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一直向東匯注到浩瀚無涯的大海。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呀!)

  (4)看了錄像,你覺得黃河怎么樣?——能用朗讀來表現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嗎?指名讀,師評(你邊讀邊想,所以讀得好!很有氣勢!)男女比賽。

  (5)師邊深情地敘述邊板畫: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正挨著連綿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腳下的黃河水正滾滾地流入大海。詩人觀察的視野是多么開闊呀!讓我們再把這句話連起來好好的讀讀。(師生齊讀!)

  3.看著這樣壯觀的情景,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齊讀)讀了這句,頭腦里有什么小問號嗎?(重點:欲窮更千里目)誰能幫幫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揚,聯系上下句理解,會學習!)故事中有些字很難知道意思,其實我們還可以借助工具書來查找答案。今天,老師查找資料,知道這些詞語的意思,(老師出示詞語意義)。現在能完整的說說這句詩的意思嗎?自己讀讀詩,看看字意,試著說說,一會兒我們全班來交流。(工具書的作用真不小,這么快就解決問題了。)

  4.詩人說的再登一層,真的是讓我們再登一層嗎?還記得《小松樹和大松樹》一課嗎?小松樹長之所以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那是因為——大山爺爺把它托起來的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板貼:登高才能望遠)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曾說過類似的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現在請你們和同座伙伴合作把把詩人登樓后看到的和想到的連起來說說,好嗎?(看得出你們一節課都在認真聽!好樣的!)

  6.這就是名揚天下的古詩“登鸛雀樓”。今天小朋友們學得真棒,老師要獎勵你們,我給你們配樂配錄像,請你們來配音,一邊讀一邊想像詩句中的畫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動作。相信你們這次會讀得更好。現在你們就是大詩人王之渙了,試試看——個人讀,齊讀。

  7.小朋友讀得多好呀!讓老師更喜歡這首詩了。我們把它背下來好嗎?誰來試試?(學得好,記得牢啊!向你們學習!)

  8.回去我們也像這樣把古詩背給家長聽,告訴他們詩意和作者,能行嗎?

  四、總結、延伸

  1.“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句話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鸛雀樓的名氣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句詩。因為它不光用在登樓上,經常被別人用在學習、工作等許多地方用來鼓勵自己或別人呢!當我們的班長被評為校“三好學生”的時候,老師為了讓他不驕傲,繼續努力,爭取更大的榮譽,就會鼓勵他,在他的素質報告書上寫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王之渙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詩人,小時候就聰明過人。成年后,曾做過官,但被人誣告就辭去官職。游歷祖國名山大川結交文壇名人,前后達15年之久。后又當官,業績顯著,就要高升時,不幸得病去世。但性格豪爽,他的詩寫得非常好,《全唐詩》中存有六首絕句。其中《登鸛雀樓》和《涼州詞》最為有名。今天,咱們就來欣賞另外一篇千古名詩—《涼州詞》。這首詩又寫了什么呢,你們可以試著用今天學習的方法,回家后啊研究研究,下節課我們來交流,好嗎?

  3.從你們的話中,老師感受到了你們那不斷進取、奮發向上的決心。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層樓,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們更上一層樓,明天,我們就會“窮千里目”!讓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讀出對這首詩的新的理解、感受。(配樂)最后老師要獎勵你們,送你們一句祝福的話. (示:祝小朋友身體健康,天天開心,學習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格律參考 篇12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 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配套光盤)、畫紙,彩筆

  主要板書計劃

  16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看)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想)

  更上一層樓。

  作業設計、安排

  課內

  讀讀背背,抄寫,描筆順等。

  課外

  背誦古詩。

  第一教時

  任務:

  讀通課文。

  策略:

  借助課件展開教學。

  流程:

  一導入新課,破題質疑

  1 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說說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 簡介《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

  3 師介紹鸛雀樓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 借助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

  2 自由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3 啟發和鼓勵學生用和聯系上下文結合的方法,解釋字的意義。

  4 在學生理解字義的基礎上,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5 師配音范讀,學生思考:哪兩句詩是寫景的 哪兩句詩是寫作者的感想的。

  三作業

  1 抄寫古詩。

  2朗讀課文。

  第二教時

  任務:

  閱讀感悟。

  策略:

  借助光盤展開教學。

  流程:

  一復習

  讀讀生字新詞。

  二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 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自由讀。

  3 指名讀。

  4 電腦課件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 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 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 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么位置 畫好再涂上顏色。

  7 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共同點評。

  8 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 啟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臺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精彩。

  三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 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 師小結。

  四作業

  1 背誦古詩。

  2 閱讀補充讀物上的古詩。

《登鸛雀樓》格律參考 篇13

  然課上還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我卻從中收獲了很多。下面就先說說我的收獲吧。

  一、教學以識字為主

  對于一年級學生的教學重點應該是識字,文本是識字的載體,識字是文本的依托。在教學中不能孤立的把識字和理解文本分開,但也不能重文本輕識字。所以在這節課上,我先讓孩子們自己讀詩,給他們展示的機會,對于課前學習予以肯定;然后讓他們將生字對照拼音對號入座自學生字,再以“老師考考你們”為由引入生字的認讀,從帶拼音到去拼音的詞語認讀,再到單個字的認讀,難度一層層加深;最后把“生字寶寶送回詩句中”,生字回文,做到在詩句中準確認讀生字。在認讀生字的過程中,我還設計了讓學生“自己認讀”“指名讀”“小老師帶讀”“我當小考官”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二、設計情景,以圖代講

  一年級的孩子第一次真正地接觸古詩,如果枯燥的逐字逐句理解詩意,學生一定會對古詩失去興趣。在教學理解詩意一環節時,我設計了隨詩人一起登上“鸛雀樓”的情景,先讓學生觀察書上的插圖,然后在黑板上畫出看到的:山、太陽、黃河等,并結合多媒體出示圖片,幫助學生悟詩意,進而引導學生有語氣地朗讀詩句。由于低年級的學生還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在這部分的教學中,我以圖畫吸引學生的興趣,避免了枯燥的講解,在觀察中發現,在圖畫中理解、悟情。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教學效果較好。

  三、寫字教學不容忽視

  識字與寫字是不容分割的,在識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正確、工整的書寫生字,也是這節課的重點。對于本課的4個會寫字,我從識記字形、擴詞運用、指導書寫等幾個方面進行引導。在指導書寫時以學生觀察、老師范寫、學生書空、練寫、展示一順序進行,抓重點字指導。

  以上幾點是在備課、上課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點滴啟示。當然,在這節課中更有許多值得我反思的地方:

  1.生字教學中,只是一味的注重過程與形式,而忽略了學生真正的需要。這首詩中“盡”“欲”“更”等字比較難讀,學生經常出錯。在教學之[ ]前沒有充分的預設,致使學生讀音不準。此處可以改為:在出示帶拼音的詞語時,這幾個字制作成點擊變色,讓學生重點認讀或拼讀。

  2.在檢查生字認讀過程中,單個學生展示機會較少,沒有做到“每生必會”。

  3.對于詩句朗讀指導,我計劃以“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語感”這一過程進行,但其中節奏朗讀指導一環沒有收到效果。此環節我以教師范讀,學生發現、模仿為主,逐句進行指導。耗費的時間很長,但是沒有強調停頓節奏,導致學生的朗讀沒有提高。

  4.寫字教學進行的不扎實。本課的4個生字學生已有了認知經驗,應把重點放在如何把字寫規范上。但在教學中為了突出記字方法的多樣,在教學“里”時耗費了大量時間。使寫字環節顯得很匆忙,而且沒有抓住重點。雖然預設中是指導“入”的書寫,但在課堂上,欠缺教學機智,完全依從學生的思路,沒有準確的把握重點,使學生課堂學習效果不高。

  5.不能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這一點也是我最值得反思的。教學中缺少教師應有的沉穩,只是注意了教學的過程,而不能關注所有的學生。課堂是老師的課堂,課堂更是學生課堂。只有過程,而學生沒有參與或沒有完全參與,都不能算是有效的課堂。在以后的教學中,要逐步鍛煉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更加有效的組織課堂教學。一年級孩子正是習慣養成的階段,有效的組織教學,培養學生[ ]良好的學習習慣尤為重要。

  一節課的教學,雖然失誤頻頻,但是我卻感到欣喜,因為有失誤才會從中學習經驗。我相信在一次次的磨練中,我會學到更多。

《登鸛雀樓》格律參考 篇14

  (一)復習引入,揭示課題。

  1.指名背誦《夜宿山寺》。

  2.學習《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1)簡介作者。(板書:王之渙)

  (2)釋題。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永濟縣。因常有鸛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為“鸛雀樓”,樓共三層。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指名說出題目的意思。(將學生引入詩境)

  (二)理解詞句的意思。

  1.學生默讀詩句,查字典理解詞語,并結合詞義自己小聲說出每句詩的意思。注意啟發學生,對每個詞加以理解后,適當添加一些恰當的詞語,再調整一下順序,把意思連起來。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組講給其它小組聽。

  5.小組內互講。(以上學生活動不少于15分鐘,意在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盡”“入海流”的意思。這里教師應向學生講清:鸛雀樓距離黃河入海處有千里之遠,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這里的“入海”是說明“流”的方向。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窮”“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三)反復誦讀,啟發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默讀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什么?(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生的想法)(板書:看想)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看到的?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的想法?詩人看到了什么?(板書:白日 盡 黃河 流)

  2.出示投影,教師指圖描述。(這就是鸛雀樓。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色:夕陽靠著山慢慢地落下去,黃河水滾滾地向大海流去。)

  3.學生邊想象,邊描繪畫面。

  4.小組內互相描繪。(培養學生觀察、理解、想象和表達能力)

  5.教師小結設問:鸛雀樓共有三層。這是詩人登上二層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黃河構成的氣勢壯闊的圖景,那么看著眼前的景象,詩人有怎樣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層樓)詩人登高遠望,寫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板書:站得高看得遠)這兩句表現了詩人一種怎樣的精神?

  6.指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7.小結:后兩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蘊含著“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引導學生領悟哲理,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四)指導朗讀、背誦

  1.感情朗讀全詩。(自由練讀,同座互讀互評,指名讀,大家評)

  2.小結。

  3.背誦全詩。

  (五)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六)總結。

  通過學習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適時教育學生學習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七)完成課后3、4題。

  七、布置作業 

  預習《翠鳥》一課。要求讀課文,注意字的讀音,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2004-01-10]

《登鸛雀樓》格律參考 篇15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97

  以情育情,激發學習熱情——如何教學古詩《登鸛雀樓》

  語言文字訓練往往展示了教材的感染性。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情感型的課文比重相當大。所以,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教師應努力挖掘教材中所蘊涵的情,定好“情調”,以情育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古詩教學也是如此。

  在教學《登鸛雀樓》一詩時,雖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教師可以對字詞略加指導,便可引導學生入景動情,領略詩人登臨此樓時的所見所感。“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靠著連綿起伏的群山快要落下去了,黃河在落日余輝的映照下波濤滾滾、洶涌澎湃地奔騰向前,氣勢宏偉雄奇。由靜景、動景、遠景、近景構成了一幅瑰麗的山河圖,怎么不令人神往呢?然而,黃河奔去的遠方又是怎樣的一幅情景呢?自然地引起詩人的聯想,這里寫的是詩人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而又不滿足于這些美景,他要站得高,看得更遠。一個懷有豪情壯志,高瞻遠矚的詩人的形象便躍然紙上。前兩句是后兩句的基礎,后兩句是前兩句的升華。前面寫景,后面抒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詩人所描繪的形象和意境,不但給學生再現了祖國山河的美麗景色,而且激勵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這樣的教學,學生通過教材中的語言文字,看到了課文描寫的形象,受到感染,同時又通過所感受的形象,體會語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www.jcsycorp.com 本文轉載自

  ;id=904&page=2

《登鸛雀樓》格律參考(通用15篇) 相關內容:
  • 《登鸛雀樓》中生字教學例舉(精選14篇)

    作者:佚名轉貼自:轉載點擊數:84《登鸛雀樓》中生字教學例舉在低年級兒童識字寫字過程中,引導他們尋找方法識記和規范書寫,會使他們對易出錯對象印象更深,乃至永遠不能忘記。...

  • 詩意的喚醒案例:(二年級的《登鸛雀樓》)(通用13篇)

    (導入和初讀環節完成后)師:讀詩讀詩光讀還不行,還要邊讀邊想。現在老師讀,你們邊聽邊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老師開始讀第一句:白日依山盡,邊讀,音樂想起,隨著音樂老師整個上身以及伸展的雙臂邊隨著畫面緩緩下落,一遍結束又接...

  •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示例(精選13篇)

    教學目標:1.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認字,鞏固看拼音識字的能力。2.讀詩體會這首古詩的節奏和韻味美,理解古詩的意思并會背誦。3.認識本課的八個生字,學會筆畫“豎折”,并學寫“山、日”。學習重點:1.能借助拼音認字讀古詩。...

  • 《登鸛雀樓》教案(通用17篇)

    教學內容:九年制小學語文第一冊《登鸛雀樓》教學目標: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遠望”的道理。教學重難點: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 《登鸛雀樓》對比閱讀的答案(精選12篇)

    走進文言文,浸潤其中,涵詠體味,提升審美能力,增長人生智慧。文言文閱讀需要在順利翻譯的基礎上理解全文內容,體味古人表達的思想和情感。要想快速提高語文閱讀能力,需要同學們在反復完成閱讀習題中積累和磨練的。...

  •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精選17篇)

    課題:登鸛雀樓教材簡析: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王之渙所作。詩雖短小,但內容卻很豐富。整首詩氣勢恢弘,意境高遠。前兩句寫了作者登樓時見到的雄偉壯麗的景色。后兩句由景生情,抒發了作者高瞻遠矚、蓬勃向上的情懷。...

  • 7登鸛雀樓(精選12篇)

    教案示例1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登、鸛、雀、依”4個字。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教學步驟:一、導入新課。...

  • 評張麗萍老師執教的《登鸛雀樓》一課(精選13篇)

    作者:佚名轉貼自:轉載點擊數:95評張麗萍老師執教的《登鸛雀樓》一課常熟市石梅小學曹麗秋生活中有很多景象都美得使人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

  • 《登鸛雀樓》課堂實錄(精選16篇)

    (一)圖畫導入,了解詩意師:老師知道小朋友喜歡畫畫,上課前老師畫一幅畫。(師在黑板上用簡筆畫畫出高山、黃河、夕陽、鸛雀樓、詩人,每畫一種,都讓學生說出畫的是什么。...

  • 《登鸛雀樓》說課設計(精選12篇)

    說教材《登鸛雀樓》是蘇教版國標本二年級上冊的第17課,作者王之渙,詩的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發感想。一、教學目標1、知識方面: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 《登鸛雀樓》習題(精選13篇)

    班級 姓名 一、看拼音,寫詞語。 bái rì huánɡ hé ɡāo shān dà hǎiqiónɡ rén má què lóu fánɡ yù yào二、比一比,再組詞。...

  • 語文《登鸛雀樓》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小學語文版語文教材根據母語的習得規律,體現學習語言是主體能動把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過程。針對語文課的語言學習,應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讀書,當然是用"心"讀書而不是用"嘴"讀,然后把語言加以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同時接受課文的思想感...

  •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通用13篇)

    設計理念:語文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創新思維。通過鮮明的圖畫入手,創設情景,營造氣氛,主動探求知識,采用直觀教學、情境教學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

  • 《 登 鸛 雀 樓 》(精選14篇)

    設計理念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這節課學生要通過讀、想、議、畫、比、寫等形式,主動地探求知識,進入古詩的意境。教師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全程積極參與,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

  • 登鸛雀樓教案(通用17篇)

    教學目標:1、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3、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書寫部分生字。教學重點: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2、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毛片在线网 | 黄色一级免费在线观看 | 激情亚洲六月激情 |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中国A片 | 国产黄色三级网站 | 国产亚洲婷婷香蕉久久精品 | 国产一区两区 | 国产精品日日夜夜 |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 国产91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AV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 成年人快播 | 伊人手机在线观看 | 日韩人在线观看 | 中国杭州少妇xxxx做受 | 免费成人在线视频观看 |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动态图 | 人人干干 | 5555kkkk香蕉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视频 | 午夜寂寞影院在线观看 | 少妇宾馆把腿扒开让我添 | 三上悠亚久久精品 | 久久毛片免费无人区蜜臀av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制服首页 | 国产极品在线观看 | 性视频久久 | 91精品久久久久久9s密挑 | 亚洲性图 | 2021亚洲韩国精品乱码 |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 越南美女内射BBWXZ |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艺术96 | 岛国av免费在线 | 朝鲜女人大白屁股ass | 欧美一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日韩欧美精品在线不卡 | 黑鬼吊太大少妇尖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