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設計(精選4篇)
《5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設計 篇1
一、復習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送給盲婆婆的蟈蟈》,齊讀課題。
2、檢查生詞
二、學習第一節
1、送給盲婆婆的蟈蟈,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是誰把蟈蟈送給了盲婆婆?
2、你知道這是一只怎樣的蟈蟈嗎?
綠色的蟈蟈(看到的)
會唱歌的蟈蟈(聽到的)
3、捉到這樣一只蟈蟈,鄰居家的小男孩心情怎么樣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快速讀一讀課文的第一小節
樂呵呵,我們來做一個樂呵呵的表情,現在就讓我們樂呵呵地讀一讀這句話。指名讀
4、樂呵呵,心里多高興啊,文中還有一個跟它有相同意思的詞語,是(喜滋滋),他們不但意思相同,而且形式也相同,像這樣的詞有個專門的形式,我們叫它abb式,像這樣形式表示高興的詞,還有嗎?
(笑呵呵的、笑瞇瞇、喜洋洋、笑哈哈)
師:這樣的詞都可以用來表示開心。
4、小男孩喜滋滋地把蟈蟈送給了鄰居家的盲婆婆,你知道我們二(6)班的鄰居是誰嗎?所以盲婆婆就住在小男孩家的(隔壁),離得非常得近。
5、就讓我們開心地讀一讀第一小節
二、學習第二節
過渡:對呀,把自己剛捉到的蟈蟈送人,我們都會有些舍不得。那小朋友為什么“喜滋滋”地送蟈蟈呢?我們讀一讀第二小節,從里面找一找原因。
1、自由讀課文第二小節
2、瞧,一進門,小男孩就喊:出示第二小節(齊讀),
3、這兩個詞語怎么讀呢?指名讀(有點著急,想快點把這只蟈蟈送給婆婆,很開心,因為今天我捉到了一只蟈蟈。)
4、小男孩這么開心,是因為這還是一只——(生接讀)在我上學的時候,——(就讓它替我給你唱歌。)
5、點紅“替”理解替。
那不上學的時候,小男孩就自己為盲婆婆唱歌。為什么要為婆婆唱歌呢?
她眼睛長期看不到光明。所以她看不到,指名說。
然后完成練習:鄰居家的盲婆婆,孤零零地住在小屋里,看不到_______________,看不到_______________,也看不到_______________,她感到_______________。
師:盲婆婆看不到紅紅的太陽,看不到花草樹木,看不到這五彩的世界,她覺得自己非常孤獨,感到難過。鄰居家的小男孩有空就來陪伴她,解除盲婆婆心中的寂寞,除了唱歌,小男孩還會為盲婆婆做些什么呢?
這是一位很有愛心的小男孩。今天,他捉到了一只蟈蟈,很開心,他喜歡蟈蟈,但更喜歡鄰居家的盲婆婆,他怕自己上學的時候盲婆婆孤獨,所以,他要把這只會唱歌的蟈蟈送給盲婆婆,讓蟈蟈代替他給婆婆唱歌,解悶。
7、誰來讀一讀這一段。把這個好消息告訴盲婆婆?
8、小結:無論是上學還是不上學,小男孩都想方設法地幫助盲婆婆,真是一位熱心的好孩子。
四、學習第三節
過渡:那蟈蟈的歌聲能給盲婆婆帶來快樂嗎?請小朋友自由地讀讀第3節,找找答案。出示第三小節
1、蟈蟈的歌聲給盲婆婆帶來快樂了嗎?你是從哪里讀出來的?
2、盲婆婆真的用眼睛看到了嗎?(練讀第1句,像盲婆婆一樣美美地想象,再美美地讀出來。指名讀,齊讀)是盲婆婆用心感受到的,(出示插圖二:盲婆婆手捧蟈蟈,大背景是廣闊的田野)小朋友,你看,盲婆婆雙手捧著蟈蟈,臉上露出微笑,聚精會神地聽著,聽著(播放蟈蟈叫聲)她仿佛會聽到什么,看到什么呢?
指名說
3、“往日”是什么意思?(聯系上文“童年”理解詞語的意思)
你們猜猜盲婆婆往日有哪些難忘的歡樂?(說后讀好“難忘的歡樂”)
同學們,聽!(播放蟈蟈叫聲錄音)你們知道嗎?盲婆婆也有著快樂的童年,那時的她能看到一望無邊的藍天,聽到唧唧喳喳的鳥叫;能看到自己美麗的村莊,聽到小伙伴們歡快的笑聲;能看到村前清澈的小溪,聽到小溪流淌的聲音,她還時常和曉伙伴們光著腳丫在小溪里玩呢!她多么想再聽到這一切,看到這一切呀!
4、如果你就是蟈蟈,你最想把盲婆婆帶到哪里去?(出示:歌聲會_________,__________。)誰能說得和書上不一樣的?
5、指導朗讀
(是呀!蟈蟈的歌聲使她仿佛置身于美麗的大自然中,享受著陽光雨露,感受著鳥語花香。她聽著想著,心中充滿了歡樂,我們就把婆婆心中的歡樂讀出來吧!)
男生讀,女生讀
(我們多么希望盲婆婆享受歡樂的生活。讓我們也來做一只蟈蟈,給她帶去歡樂。)
齊讀
5、你們瞧,盲婆婆聽到這樣的歌聲,笑得多開心啊!小組比賽讀,讀出盲婆婆的快樂。
五、學習第四節
過渡:盲婆婆笑得這么開心,看來這只蟈蟈唱得怎么樣?
1、齊讀第四節
2、蟈蟈唱得多好啊!咯咯,咯咯,咯咯,點紅省略號,這是(省略號)。在這里,省略號省略了什么內容?(那這個咯呼就表示它還在叫。這是蟈蟈的聲音,它還像什么聲音?課文中是誰在笑?他們為什么在笑?)
3、讓我們一起聆聽蟈蟈的歌聲,感受盲婆婆的快樂。(齊讀第四小節)
4、文中的小男孩是多么熱心地幫助了盲婆婆,讓我們帶著他的這份熱心再讀讀課文。
總結:有了這善良,樂于助人的小朋友,盲婆婆的生活仿佛重見了光明和幸福,快樂又回到她的身邊。我們也要向課文中的小朋友學習,生活中學會去關心別人,幫助別人,我們要關心身邊的人。尤其是老人和身體有殘疾的人。給別人帶來快樂,也使自己更加快樂,一起讀好課題《送給盲婆婆的蟈蟈》。
六、教學生字
《5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激發學生奉獻愛心,關心和幫助盲人。
教學重點: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關心、幫助他人。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課程:
一、復習回顧
1、復習生字。
昨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了課文——齊讀《送給盲婆婆的蟈蟈》。(出示課件:生字)還認識它們嗎?
一生領讀,其余學習跟讀。
2、復習詞語。
(出示課件:詞語)你能讀好它們嗎?
開火車讀。
二、品讀課文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送給盲婆婆的蟈蟈》,課題中有一個表示動作的詞是什么?(送)
2、為什么要給盲婆婆送蟈蟈呢?(生:在我上學的時候,替我給婆婆唱歌)
那我不上學的時候會給婆婆唱什么歌呢?誰能替他唱一唱?(齊唱一首歌)
3、這樣是一只怎樣的蟈蟈?(出示課件:美麗、會唱歌)
4、指導朗讀。(用幾句話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呢?)指名讀、大家讀、教師讀。
(二)、學習第一自然段
1、我捉回蟈蟈時的心情怎樣?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來?(樂呵呵)
2、我送給盲婆婆時的心情又是怎樣?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來?(喜滋滋)
3、這兩個詞都表示心情怎樣?你還知道那些表示心情高興的詞語?(笑逐顏開,歡天喜地,樂淘淘,欣喜若狂)
4、指導朗讀。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1、你看,盲婆婆雙手捧著蟈蟈,聚精會神地聽著,仿佛聽到了什么?有仿佛看到了什么?
(聽到小鳥清脆的叫聲,聽到小溪流淌的叮咚聲------
(看到美麗的田野,看到美麗的校園,看到美麗的公園------
2、是啊,歌聲會領您走進—— 看到小溪——
歌聲會把您帶回—— 想起往日——
能把這種歡樂的感覺讀出來嗎?
3、指導朗讀。
指名讀、齊讀、分組讀。
4、同桌合作
歌聲還會帶領盲婆婆到那里去呢?
用“歌聲會……歌聲會……”說下去,同桌討論,看誰說的最精彩!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閉上我們的小眼睛,聽!(課件出示蟈蟈叫聲圖)
2、剛才聽到什么了?(蟈蟈的叫聲)
3、這是一只——(會唱歌的蟈蟈)
4、您聽——(咯咯,咯咯,咯咯------)
5、省略號表示什么?(蟈蟈一直在唱歌)
6、指導讀好:“咯咯,咯咯,咯咯------”聲音由重到輕。
三、通讀課文,體會感情
故事學完了,那文中的“我”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呢?
生:我是一個懂事的孩子。
生:我是一個關心別人的孩子。
生:我是一個尊敬老人的孩子。
師:同學們說的對!我們也有做這樣的好孩子,在生活中學會去關心別人,幫助別人,尤其是對殘疾人,更要獻出一份愛心。
師:課文中的誰是殘疾人?(盲婆婆)。盲婆婆也就是眼睛怎么樣?她生活在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呢?好,請大家閉上眼睛,我們一起來體會一下盲人的感覺吧。誰能把老師手中的語文書送給王小玉老師的?
(生開始了行動------)
師:現在來說說你們的體會吧!
生:走路不方便,搞不清方向。
生:看不見,不敢向前走。
生:老師撞到桌子。
生:很難過,什么也看不到。
生:很害怕。
------
師:只是一會兒時間,就讓你們有這么多的感受。是啊,一個盲人的生活,有太多的不方便,那要是一直過這樣的生活,該有多痛苦啊!那你們覺得一個最需要什么?
生:需要拐杖,需要幫助,需要眼睛,需要領路人,需要親人------
師:在別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及時伸出援手,這不是掛在嘴上的,而是用實際行動來表示的。小朋友,你們能把這些語言中的愛化為你們的行動嗎?(能)
師:今天我們學的課文中就有這樣一位小朋友,他是誰?(我)。讓我帶著對自己這樣一份愛心,背誦課文一遍好嗎?
《5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設計 篇3
【教材分析】
課文是一首兒童詩,通過記敘“我”將心愛的蟈蟈送給盲婆婆的故事,贊揚了少年兒童主動關心、幫助他人的好思想、好行為。婆婆因“盲”而間隔了與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而灰暗寂寞。“我”想到送一只會唱歌的蟈蟈給盲婆婆,讓寂寞的她聽到蟈蟈的歌聲“走進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液”“帶回童年”“想起往日難忘的歡樂”。在詩歌的字里行間充分洋溢著,真是一首充滿童趣又寄意深遠的好詩!
【設計理念】
以課文內容與要求為依托,才能確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并在上課過程中根據教與學的實際,調整教學方法,最終提高識字效率。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把一篇課文中要求認音、形、義集中在一起解決,難度大,效果差,因此,我們對怎樣既落實識字,又不忽視閱讀思維能力的培養進行探索。
【設計思路】
全文圍繞:在讀課題時要抓住關鍵詞來理解,如“盲婆婆”“蟈蟈”“送”,再依次展開。我是怎樣關心盲婆婆的呢?理解時抓住“樂呵呵”、“喜滋滋”兩個詞語,讓學生體會“我”把蟈蟈送給盲婆婆的喜悅之情。引導學生觀察圖畫,讓學生想象蟈蟈的叫聲讓盲婆婆,仿佛看到了什么?也回想起哪些歡樂的往事?給孩子一個發揮想象的空間。滲透學生善良美的教育,聯系實際對學生進行關愛他人的教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學會本課生字,認識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情感態度價值觀:1.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體悟,激起學生奉獻愛心,主動關心他人、尊老幫殘的美好。
教學重點:詞句的訓練,指導朗讀和背誦
教學難點:通過自身體驗,課文誦讀,感受詩中的那份童真,激起學生的愛心。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課前已經預習)
一、談話導入
1. 昨天,老師讓小朋友們試著回去閉上眼睛做一些事的時候,你都遇到哪些困難呢?那時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呢?(著急、難受、緊張、害怕……)
2. 小朋友只閉上了眼睛一會兒,就有了這么多的困難,那要是一個人她的眼睛看不到光明,永遠生活在黑暗中,那她會怎樣呢?(孤單、寂寞、難受……)
【設計意圖】葉圣陶先生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 那如何品味語言,感悟形象,體悟意境呢?我想:首先,要讓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由于課文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的直接聯系不夠普遍,成為學生體悟課文的難點。因此,有必要抓住“盲”字,充分引發學生想象,為理解詩歌內容,走進詩歌所創設的情境作鋪墊。
二、找準鏈接點,走入課文情境。
(一)引出“蟈蟈”
1、引出蟈蟈,出示蟈蟈的圖片(課件),小朋友,你知道這是什么嗎?
2、板書“蟈蟈”,讀準蟈蟈
3、說說蟈蟈:這是一只怎么樣的蟈蟈呀?(蟈蟈,那綠色的小東西,總在秋意濃濃的時候,不知疲倦地唱著,無憂無慮地唱著,那歌聲永遠透著一股歡樂,有時很有節奏,讓你雀躍,有時沒有任何節奏,聽著讓你很想走進草叢去,探一探它們的世界。)
(二)引出“婆婆”
1、出示婆婆圖片(課件)看,這是一位——
2、板書婆婆,指導寫法。在課文紙上寫一寫婆婆。
3、讀準婆婆
(三)引出“盲”
1、小朋友,仔細看圖,這位婆婆雙眼看不見東西,是一位盲婆婆(板書“盲”。)
2、教學盲。
(四)引出“送給”
1、小朋友,我們都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到……?
2、我們的世界真美呀!可是,這位婆婆失去了雙眼,她的世界一片黑暗。在這黑暗的世界里,盲婆婆的心情——
4、幸好,這位盲婆婆有一位好鄰居(課件插圖和詞語“鄰居”):
(1)讀好這個詞。(2)理解鄰居。
5、這位好鄰居送給盲婆婆一只蟈蟈呢!
(補全課題:送給盲婆婆的蟈蟈)
(五)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詩歌,讀課題。
【設計意圖】從題目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想想題目意思,理解題目的意圖,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我讓學生就題目充分提問,帶著問題來學習課文,這對把握課文重點,突破難點有很大促進作用。緊接著帶著懸念傾聽范讀課文,給學生思考空間,使學生對全文有了整體感知。
三、初讀感悟,打好根基
(1)讀生字
①請學生讀生字,如果讀準字音,如果讀對了那么全班其他小朋友跟著讀。
(2)讀詞語讀詞語理解部分詞語
喜滋滋:歡喜的樣子
鄰居:住家接近的人或人家
田野:有農田的野外地區
歡樂:歡喜和快樂
童年:兒童時代
清波:碧清的水
(3)讀句子
述:我們再讀一讀這首小詩,老師的要求提高了,讀通句子,長的句子多讀幾遍
你們覺得哪句最長,比較難讀,指名讀長句子
①最長的句子也讀通順了,你能不能把課文讀正確、流利了?生自由讀
②這是一首兒童詩,每小節之間會空一行,共有幾小節?指名分節讀課文。
③小朋友們真會讀書,句子讀通順了,小詩自然也就讀通了,你們學的真認真!(4)小朋友們讀得可真棒,師范讀課文生欣賞課文動畫
① 同桌互讀感悟
② 男女生分節朗讀
③ 齊讀
感悟:為什么“我要送給盲婆婆蟈蟈呢?”看到了這樣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你有沒有做過一些幫助別人的事呢?
【設計意圖】。《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是一首活潑明快的兒童詩,語言簡練優美,讀來瑯瑯上口,對于剛從一年級升入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內容并不難理解,但要讀好這首詩,讀出感情,讀出詩歌的韻味,卻也并不容易。在教學中注重抓關鍵詞句,讓孩子談感受,加深他們的體會,引導他們把課文讀得有滋有味。
四、生字教學
1、出示生字:婆、綠、鄰、居,重點指導書寫
(1)分析字形,老師范寫,學生認真觀察
(2)學生書空,說出筆畫,認真描紅,教師巡視指導
(3)展示寫的好的字,讓學生學習
(4)給生字組詞
【設計意圖】小學寫字教學是一項基礎工程。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落實低年級寫字教學中的每一項細節,他們就一定能寫出規范、端正、整潔的字來,從而提高寫字的綜合素養。
五、課后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練習寫好生字
【設計意圖】語文基本功訓練中關鍵的是培養語感,而語感的培養與朗讀又密切相關,因為語感的培養基于對語言文字的感覺及其引起的身心反應而實現的語言模式的內化。
《5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設計 篇4
(第 二 課 時)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兒童敘事詩。整首詩展現了一位可愛的小朋友向盲婆婆送上心愛的蟈蟈的情景。“我”想到送蟈蟈給盲婆婆,讓寂寞的她能聽著蟈蟈的歌聲想起往日的歡樂,一個感情真摯,心地善良,關心他人的“我”的形象躍然紙上。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悟情深意切,受到心靈的熏陶。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指導寫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激起學生奉獻愛心、關心他人、尊老愛殘的美好愿望。
教學重難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婆、鄰、替”3個生字并能正確、流利、美觀地書寫。
教具學具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導入新課
1.檢查詞語:
綠色 唱歌 鄰居 田野 捉蟈蟈
童年 往日 難忘 歡樂 盲婆婆
2.指名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討論)
學習生字“盲”、“婆”。理解詞語“盲婆婆”和“蟈蟈”(課件出示)。
討論感受盲人在生活中會有哪些困難?說說為什么要送蟈蟈給盲婆婆?
二、學習課文第一小節
看圖說說:圖上畫了誰,他在干什么?你從哪兒看出他很高興?
1.誰來讀讀課文的第一小節,你覺得第一小節中哪些詞用的好?(“樂呵呵”和“喜滋滋”),能說說好在哪里嗎?(體會我送蟈蟈時的喜悅之情)我喜歡蟈蟈嗎?為什么還要送給盲婆婆呢?(體會“我”的真誠和對婆婆的關心。)
2.指導學生朗讀,理解“鄰居”,學習生字“鄰”。
三、學習課文第二、三小節
1.我把這只可愛的蟈蟈送給盲婆婆,我的用意是什么?
出示句子: 在我上學的時候,
就讓它替我給您唱歌。
(1)帶點的字分別指的是誰?蟈蟈真的會唱歌嗎?(課件播放蟈蟈的叫聲)
(2)學習生字“替”,“替”是什么意思?(代替)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3)從這句話中你知道了什么?(體會“我”平時懂得關心盲婆婆,是個有愛心、有禮貌的好孩子。)
(4)指導朗讀第二小節。
2.看圖學習第三小節
過渡:小男孩想告訴盲婆婆,婆婆,婆婆,這只蟈蟈不僅可愛,叫聲也特別動聽。
(1)看圖,你能說說圖上的內容嗎?盲婆婆真的能看到嗎?(理解句子)出示:歌聲會領您走進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歌聲會把您帶回童年,想起往日難忘的歡樂。
板書: 領 看到
帶 想起
想想討論:盲婆婆傾聽著蟈蟈的歌聲,會想到什么呢?童年的盲婆婆會干些什么呢?幫助學生理解“往日難忘的歡樂”。
(2)看圖,說說:這時的盲婆婆聽著聽著,一定感到非常……
(3)師小結:小小的一只蟈蟈真了不起,給盲婆婆解悶,消除了她的寂寞,給她帶來了歡樂,勾起了盲婆婆許許多多美好的回憶。如果你是這位盲婆婆,此時,你最想說的是什么?
(引導學生用盲婆婆的話去夸夸小男孩) 板書:有愛心
聽了盲婆婆的夸獎,小男孩心里更高興了,他要告訴婆婆:……
四、學習第四小節
齊讀第四小節,指名再讀一讀。
五、小結課文
師:其實,小男孩送去的不僅僅是一只普普通通的蟈蟈,更是他那顆助人為樂,關心盲婆婆的愛心。你們知道每年的5月19日,是什么日子嗎?(全國助殘日)
1.看圖片,再引導學生討論:同學們,我們關心殘疾人,應該表現在什么地方呢?(交流,引導學生要做個有愛心的孩子。)
2.讓我們帶著對小男孩的敬佩,欣賞課文朗讀,再齊讀課文。
六、學習生字,指導寫字
1.比較下面兩組字的發音。
領 lǐng 您nín
鄰 lín 鄰lín
2.學習生字,指導寫字:
鄰 婆 替
3、完成習字冊上的作業
七、課外延伸
開展“學會關心”活動,為周圍的人做一件好事,獻上你對他人的關心和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