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教案(精選15篇)
《麻雀》教案 篇1
第一課時
一、看圖揭題。
1.出示麻雀圖片,觀察圖片。
(1)圖上畫的是什么?
(2)說說自己印象中的麻雀是一種怎樣的動物?(麻雀:鳥,頭圓,尾短,嘴呈圓錐狀,頭頂和頸部是栗褐色,背面褐色,雜有黑褐色斑點,尾羽暗褐色,翅膀短小,不能遠飛,善于跳躍,啄食谷粒和昆蟲。有的地區叫家雀兒或老家賊。)
2.同學們想不想知道一個發生在麻雀身上的故事?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朗讀。
思考:故事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2.討論交流。
(1)故事發生在誰和誰之間?(麻雀和雀鷹。)
簡介。雀鷹:猛禽的一種,比鷹小,羽毛灰褐色,腹部白色,有赤褐色橫斑,腳黃色。雌的比雄的稍大。捕食小鳥。飼養的雌鳥可以幫助打獵。也叫鷂,通稱鷂子或鷂鷹。
(2)故事講了他們之間一個怎樣的故事?(故事講一群麻雀在草地上找食、玩耍時來了一只雀鷹。他們膽小,也沒有齊心合力對付雀鷹,最后有一只麻雀被雀鷹叼走了。)
3.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標記課文中的生字詞。
4.指名分節朗讀課文,正音。
三、學習生字新詞。
1.自學生字詞,記住字音、字形,了解字義、詞義。
2.交流討論,檢查自學情況。你認為要注意哪些生字的讀音和書寫?相機指導識記。
算:上中下結構,中間是“目”,不要寫成“日”。
散:左右結構,右邊是“反文兒”,不要寫成“折文兒”,共12畫,有“sǎn,sàn”兩個讀音。
3.同學們一定又學到了很多好詞好句,哪位同學愿意把你的收獲告訴大家。
四、再讀課文。
要求:讀正確、流利、有感情。
五、理解課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
思考:這一自然段寫了什么內容?
2.交流討論。(一群麻雀在草地上很高興地邊找食邊玩。)
用“一邊……一邊……”口頭說話。
3.齊讀。
六、作業。
1.朗讀課文。
2.抄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談話引入。
當麻雀高興地一邊找食一邊玩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板書課題。
二、理解課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1.默讀。
思考:發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2.討論以下問題。
(1)課文中是怎樣描寫雀鷹的?
理解:打旋兒、俯沖。
誰能用自己的動作把雀鷹“打旋兒”和“俯沖”表演出來。
(2)啟發想象:當雀鷹看見一只只又圓又壯的麻雀,心里會怎樣想?
(3)大家發現雀鷹后,齊聲叫喚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理解:約定。(經過商量確定。)
(4)他們有什么約定?
3.小結:麻雀早有約定,雀鷹來了,誰也別害怕,齊心合力與雀鷹斗爭。
雀鷹真的來了,它們按約定去做了嗎?
三、理解課文第七至十自然段。
1.范讀。邊聽邊畫記描寫麻雀的有關句子。
2.出示課文插圖,觀察圖畫。
圖上的麻雀有什么不同表現?
3.完成練習。
(1)填空。它們驚慌失措,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
(2)讀句子。
(3)照樣子,用句式“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說一段話。
4.雀鷹真的來了,這時它們叫喚的不是“齊下手”,而是_______。
四、理解課文第十一至十五自然段。
在空中飛翔的雀鷹見到這樣的情景會怎樣想?怎樣做?
1.自由讀。
2.討論交流。
(1)雀鷹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相機理解詞語。
架勢:姿勢;姿態。
發怵:膽怯,畏縮。怵:恐懼。
(2)麻雀是怎樣做的?
(3)它們叫喚“查查少了誰!”結果少了誰?為什么?
(4)雀鷹來了,麻雀有沒有一只也不少的辦法?
3.小結:如果麻雀齊心合力、勇敢地與雀鷹斗爭,它們誰也不會被雀鷹叼走。
五、總結全文。
1.朗讀課文。
2.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想法?能告訴大家嗎?
六、質疑。
七、作業:
1.熟讀課文。
2.抄寫課文中自己喜歡的詞句。
板書設計:
麻雀(膽小、不齊心合力)
約定: “齊下手”
一窩蜂似的亂飛
雀鷹來了 驚慌失措、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各顧各
《麻雀》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繼續學習看圖示折紙的方法。
2、培養幼兒細心、耐心的習慣和對折小麻雀的興趣。
3、發展幼兒手部小肌肉的靈活性。
4、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造的能力。
5、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據所觀察到得現象大膽地在同伴之間交流。
活動準備:
貼有小麻雀的掛圖;正方形彩紙若干張;彩色筆每人一盒。
活動過程:
一、出示掛圖,引起幼兒對本次活動的興趣。
1、今天我們班來了許多好朋友,我們來看看他們是誰?(出示掛圖)
2、這些小麻雀都是用彩紙折成的,你們想知道它們是怎么折的嗎?
二、引導幼兒觀察圖示,分析小麻雀的折法。
1、讓孩子自己看圖示,相互說說用的什么形狀的紙,有幾個步驟,哪一步比較難。
2、集體討論。
三、引導幼兒看圖示折紙,并嘗試獨立完成。
1、孩子自己選擇喜歡的顏色的紙張看圖示嘗試不在別人的幫助下折小麻雀。(教師巡視,看看孩子獨立折紙的能力。)
2、師:“哪些小朋友已經完成了?請你來說一說你是是怎么折的,折給大家看一看。”(讓會折的孩子到前面來示范)
3、師:“老師看到還有幾個小朋友沒有完成,誰能告訴我,是哪一步難住你了呢?”(請個別不會折了的孩子說一說)
4、老師講解幼兒認為難的步驟。
四、師生一起學折小麻雀,再次鞏固折法。
1、師:“請小朋友們再拿一張彩紙和老師一起看圖示折一折,比比誰折得又快又好。老師數“1、2、3”我們就一起開始,好嗎?”(師生比賽折小麻雀)
2、表揚折得快又好的孩子,鼓勵折得慢的孩子。
3、師:“小麻雀也想像小朋友一樣有一雙好看的大眼睛,請你們來幫幫忙,給小麻雀畫上好看的眼睛吧。”(幼兒用水彩筆給小麻雀添畫眼睛,鼓勵孩子畫出不一樣的眼睛。)
五、展示作品,引導幼兒互相欣賞,評價。
“現在小麻雀要回家了,我們一起送它們回家吧。”(請小朋友們把折好的作品貼到老師畫好的樹上,大家一起欣賞。)
《麻雀》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故事中關愛的情感。
2、在情感體驗中,學說故事中簡單的對話。
3、能大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思,聲音洪亮。
4、安靜傾聽同伴的講話,并感受大家一起談話的愉悅。
5、讓幼兒能在集體面前大膽表演、表現自己。
活動準備:
電腦課件、麻雀頭飾一個、《扮家家》錄音帶
活動過程:
一、帶幼兒進入教室,引出主題。
教師:"小朋友們,我來扮演麻雀媽媽,你們當我的麻雀寶寶好不好?"幼兒回答。教師:"現在媽媽可想聽你們唱歌了,你們唱歌給媽媽聽吧。"(配課教師放錄音帶)教師和幼兒一起表演。
二、引導幼兒學習故事中的對話。(重點)(配課教師:"上面的小麻雀,請你不要唱了。"同時,停止音樂)教師和幼兒停止表演。教師:"是誰在說話?為什么不讓我們唱了呀?"(屏幕出現貓頭鷹)教師:"咱們去問問貓頭鷹吧"教師帶領幼兒:"貓頭鷹,是你不讓我們唱的么?"貓頭鷹:"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教師:"下面的朋友?下面的朋友是誰呀?"幼兒猜想。
(屏幕出現小猴子)教師:"我們問問小猴子"(引導幼兒主動發問)教師帶領幼兒:"小猴子,是你不讓我們唱的么?"小猴子:"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教師引導幼兒模仿小猴子:"小猴子是怎么說的?"幼兒模仿。教師:"下面的朋友是誰呀?"(屏幕出現小蝴蝶)教師:"我們再問問它吧"(引導幼兒主動發問)教師帶領幼兒:"小蝴蝶,是你不讓我們唱的么?"小蝴蝶:"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教師引導幼兒模仿小蝴蝶:"它是怎么說的?"幼兒模仿。教師:"下面的朋友是誰呀?"(屏幕出現小松鼠)教師:"快問問它吧"(引導幼兒主動發問)教師帶領幼兒:"小松鼠,是你不讓我們唱的么?"小松鼠:"是呀,是我不讓你們唱的?"教師引導幼兒:"問問它為什么呀"幼兒提問:"為什么不讓我們唱了"小松鼠:"你飛下去看看就知道了"教師:"小松鼠讓我們去看看,我們看看到底是怎么了!"(配課教師模仿"呼嚕呼嚕"的聲音,然后屏幕出現睡覺的小花狗)教師:"啊!怎么了"引導幼兒回答:"小花狗在睡覺。"教師放低音量:"那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引導幼兒主動想辦法)教師:"好吧,我們不要吵醒小花狗"帶領幼兒帶一旁圍坐下來,教師:"那么媽媽講個故事給你們聽吧。"
三、教師講故事《愛唱歌的小麻雀》,并提問。
提問:
1、"故事中都有誰呀?"
2、"小麻雀是怎么問它們(按故事中順序逐個問)?"
3、"是誰不讓小麻雀唱歌了?它為什么不讓小麻雀唱歌了?"
4、"小麻雀是怎么做的?"
5、"你們喜歡這只小麻雀么?為什么?"
6、"你們覺得在什么時候也不應該大聲講話?"
四、教師總結。
《麻雀》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有關詞語,懂得有關詞語的意思。
2、學習本文借麻雀表達人類社會觀念的寫法,即“托物言志”的寫法。
3、學習文章通過鋪墊、對比的寫法,寫出麻雀的“不自由,毋寧死”的尊嚴與氣節。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在初步預習、朗讀的基礎上,借助圈劃、品讀等方法,理解關鍵詞句,感受文章中麻雀為尊嚴而戰、為自由而死的精神,理解文章的主旨。
2、難點:文中選材與作者觀點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學習詞語,導入新課。
1、學習有關詞語:
學生邊讀邊圈劃文中的有關詞句。
要求積累的字、詞有:棲止、雛鳥chú、奢侈shē chǐ、淫威、繁衍yǎn、炫耀、無動于衷、翱翔áo、土崩瓦解、禁錮gù、桀驁不馴jié ào、煎熬、誘餌、隨身附和、恩賜、奄奄一息、無可厚非、俯首帖耳、差遣chāi。
將下列解釋性的詞句與相關的成語聯。
(1)比喻徹底崩潰。 a、無動于衷
(2)別人說什么自己就跟著說什么。形容沒有主見。 b、土崩瓦解
(3)形容非常馴服恭順。 c、隨聲附和
(4)形容氣息微弱。 d、俯首帖耳
(5)看到了假裝沒有看到的樣子。 e、桀驁不馴
(6)性情倔強,不被馴服。 f、奄奄一息
2、剛才我們學習了課文中的有關詞語,接下來在沒有分析課文之前老師來作個統計:
在沒有看過文章之前老師問一下同學:在鳥類中是你最喜歡麻雀嗎?請你舉手。說說為什么呢?
好,老師接下來再來問一下同學,經常看到過麻雀的請舉手。那又為什么呢?
二、默讀課文,初步感知。
1、默看課文第1到3節說說你經常看到麻雀的理由。
麻雀是對人類依賴性最強的鳥類。
2、請哪個同學把剛才同學說的內容概括一下,課文分幾個方面來麻雀對人類的依賴性的。
再簡單些,二個字。
3、麻雀對人類的依賴性這么強,我們人類馴化了老虎、獅子等兇猛的野生動物,如果麻雀被馴化了大家感到奇怪嗎?有沒有意見?作者也是這樣認為的。一起來讀14節。
問題是麻雀有意見。
三、再讀課文,圈劃品讀。
1、作統計:有誰看到過被馴化的麻雀嗎?看來一致通過誰也沒有看到過。這個小小的麻雀竟然沒有馴化真是想不到。
2、那是為什么呢?用文章的一句話來回答一下。
麻雀是唯一不曾向人類屈服的鳥類。
唯一說明了什么?我們一起來讀黑板上的兩句話。說說文章哪一句是作者所要論述的重點?那為什么還要寫前面四節?
3、所以作者稱麻雀為什么?用課文后面用哪一句和它照應的一句話來贊美它?麻雀是動物世界最后的烈女。
文章稱麻雀是最后的烈女解釋一下烈女的意思?文章的“烈女”又是指什么呢?請同學看第(11-18節)用文中的詞語或短語說一說麻雀的“烈”表現在什么地方?請同學劃出有關詞語來說一說。
捍衛著自由、倔強地抗拒著、以死抗爭、視而不見、絕食、致死都緊緊地閉著眼睛和嘴、一副凜然不可冒犯的神態、抵御、頑強
那么麻雀為什么這么做呢?我們一起來讀一下最后三節。
4、麻雀是烈女嗎?不是。這種寫法是什么?用人格化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就叫做托物言志。
5、噢,那老師要問了如果改成現代時髦的形容女子的說法叫什么?“美女”行嗎?為什么?
6、因此,文章贊美麻雀一種什么精神?
7、在這個價值多元的社會麻雀為尊嚴而戰、為自由而死這樣做值得嗎?
下面我們進行正反方的辯論賽。
通過以上的辯論,我相信同學們自己會有自己的思考和選擇。
四、拓展延伸,領悟主旨
1、通過文章的分析同學們知道了作者通過文章贊美了麻雀尊嚴而戰、為自由而死的以弱抗強,堅韌不屈,剛正不阿的精神。老師就把這種精神稱之為“麻雀精神”古往今來,以自己的生命和熱血去抗爭強權,堅持正義,捍衛我們民族的尊嚴,追求我們民族的獨立和自由,我們中華民族有這種“麻雀精神”的也不乏其人,請同學舉例說明。
明代于謙光明磊落,“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是其一生的寫照。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俘后,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
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查禁鴉片,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自勉。
堅貞的共產黨人夏明翰臨刑前寫下了“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慷慨赴死。
如果沒有這種精神,我們中華民族早已亡國滅種了。正因為有這么多的志士仁人堅持這種精神,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那么,既然我們把麻雀比作這樣的人,那么我們一起來看文章中寫到的其它被人馴化鳥類是什么呢?比如“寵物、喜鵲、烏鴉、白頭翁、鷹、鸚鵡、魚鷹”等是什么人呢?默讀(6-10節)
3、作者為什么這樣寫?
五、總結文章,感情升華。
1、課上到這老師要停一下教學工作再作個統計:從品格上來說你喜歡麻雀的同學請你舉手。
2、看來這就是應了一句話:“人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而是因為可愛而美麗。”
3、既然大家因為麻雀為尊嚴而戰、為自由而死的精神而開始喜歡上了麻雀,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來寫寫喜歡的理由吧。我喜歡麻雀,因為 。
課堂贈言:讓我們對自尊和自由多一份堅守,去搏擊屬于我們的天空!
六、作業布置,鞏固復習。
1、仿照課文寫法,寫一種動植物,賦予其人格化加以贊美。
2、課外閱讀老舍《小麻雀》、屠格涅夫《麻雀》說說為什么方剛的《麻雀》和另兩位作者的小麻雀形象各不相同?作者的情感也各不相同。
《麻雀》教案 篇5
一、教學要求:
1.認識本課要求會認的“蹈、瞪、舔、懊”4個生字。會寫“摔、糾、蹲、扯、蹈、瑩、瞪、舔、懊、禿”等10個字,掌握“糾正、手舞足蹈、綠瑩瑩、懊惱、光禿禿”等詞語。
2.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文章內容,從小麻雀的成長過程中,吸取成長經驗,全面正確地認識這對母子。
3.引導學生抓住句子中的重點詞語,體會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4.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全面、正確地認識這對母子。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以前我們學了好多篇有意思的童話,你還記得哪些篇?
這些童話,不僅向我們敘述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還給我們小朋友以啟示讓我們知道為人處世的道理呢。今天,我們就學習著名的大作家高爾基的童話《小麻雀》,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又會有怎樣的收獲呢?板書:小麻雀
(二)新課:
1、自學課文:
一讀:小聲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思考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二讀:畫出帶有生字的詞語和不理解的詞語,并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標出自然段
2、檢查自學效果:
(1)認讀生字:摔、糾、蹲、扯、蹈、瑩、瞪、舔、懊、禿
(2)記、寫生字:蹈、瞪、舔、懊
重點指導:蹈。(形聲字,左邊表形,右邊表聲。)
右邊部分誰認識?舀(yǎo)
你還知道哪些帶“舀”字的字?(稻、滔、韜)
你有什么發現?這些字的韻母都是ao
這個字哪最容易寫錯?(右邊容易寫成“陷”的右邊)。
你還知道哪個字帶“陷”的右邊?有什么特點?(餡。韻母是an)
開動腦筋想一想,你用什么辦法區分、記好“稻、滔、蹈、韜、陷、餡“?
(3)詞語:區分惱腦
惱:生氣、使生氣。煩悶
腦:頭。腦筋……
你能根據意思,選正確的字填空嗎?
懊、大、袋、煩、人
3、整體把握,捋出線索,感受小麻雀成長過程。
(1)拉出成長發展階段:
默讀課文思考:普季克在成長過程中,大致經歷了哪幾個階段?找出文中相應的概括性語句,劃出來,讀一讀。
出示課件:開始,后來,最后
(第八自然段:不相信,樣樣按自己的意思解釋——第十四自然段:不相信,還不知道自作聰明是要吃虧的——第十九自然段:會飛了,感到高興,但看到為自己受傷的媽媽,鼻子酸酸的)
(2)根據成長階段分段:
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別講述了上述內容?
(1—13)小普季克不會飛,對外界很好奇,又不相信媽媽的話,不聽媽媽的勸告。
(14—18)小普季克不小心掉在一只大花貓的旁邊,媽媽奮不顧身保護他,他又急又怕,竟然飛到窗臺上,媽媽的尾巴卻被大花貓咬掉了。
(19)小普季克會飛了,心情既高興又難過
4、提出不懂的問題,教師梳理,提出學習的主問題。
小麻雀和麻雀媽媽是一對怎樣的母子?
5、作業:
書寫生字、生詞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同學們,在自然界,動物與人的成長過程有著相同的經歷,媽媽們在教育自己子女上也有著共同的做法。高爾基就介紹了這樣一只叫普季克的小麻雀和它的媽媽。今天,我們就隨著前蘇聯大作家高爾基的筆,去體驗小麻雀普季克的成長過程,或許你能吸取到一些成長經驗呢。
(二)新課:
1、整體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瀏覽課文,想一想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
2、細讀課文,體會成長過程。
這是一對怎樣的母子呢,讓我們到普季克的成長過程中去感受。
(1)以讀代講,初步體會人物特點。
默讀課文1——13自然段,你對小普季克及他的媽媽分別有什么了解?
①媽媽:媽媽對孩子十分關心,總是耐心地、不厭其煩地告訴孩子生活常識。生怕孩子有危險。
②普季克:小普季克對外界很好奇,求知欲很強。
小普季克是一個自以為是、自作聰明的孩子。
分角色朗讀:
同座位兩個同學一個讀媽媽,一個讀普季克,只讀兩人的對話。讀出媽媽對孩子的關愛,讀出小普季克的天真與幼稚。
指名讀。
(2)品讀重點段,感受偉大的母愛與小普季克的成長。
普季克不顧媽媽的勸告,不相信媽媽解釋的話,他還不知道,自作聰明,不聽勸告是要吃虧的。終于有一天,他蹲在窩邊,扯著嗓子,唱著自己編的歌。一不留神,掉到窩下去了,一只大花貓正好蹲在那里這時這對母子是怎樣表現的呢?默讀14——18自然段。對這對母子,你又有怎樣的認識?畫出重點語句體會。
抓住重點詞句感受母愛
媽媽: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保護自己的孩子,愛孩子超過愛自己。
從哪讀出來的?引導學生找到描寫媽媽的語句。
①15自然段
A對比讀:
出示15自然段:
媽媽從樹上撲下來。她把普季克推到一邊,渾身的毛豎起來,張大了嘴巴,雙眼直瞪著大花貓。一副兇猛的樣子。
花貓。麻雀媽媽那兇猛的樣子,使大花貓大吃一驚。
通過對比讀,你有什么體會?
撲下來、推到一邊、豎起來、張大了嘴、直瞪說明媽媽心里只想著普季克,毫不猶豫地飛下來,擋在孩子的面前,絲毫沒有想到自己。
朗讀。
B展開想象。
a讀著這樣的語句,你的頭腦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你看到什么?(同學描繪頭腦中出現的畫面)
b出示書中的圖。教師激情:同學們,在強大的敵人面前,又一只老麻雀挺身而出,用渺小的身軀拯救自己的幼兒。此時此刻,你仿佛聽到什么?
朗讀。
②16自然段:
還從哪感受到這種偉大的母愛?
出示16自然段:
緊跟著,媽媽也飛了起來,可尾巴卻讓撲上來的大花貓咬掉了。不過,她好像一點也不在乎,蹲在普季克身邊,啄啄他的后腦勺,歡天喜地地問:“怎么樣?怎么樣?”
重點體會“好像一點也不在乎、歡天喜地”。
談感受,朗讀
③讓我們再一次感受那母愛。指名朗讀14——16自然段。
(3)角色對話感受小麻雀的成長。
多么動人的畫面,多么感人的話語,同學們,此時此刻,你就是普季克。我想問問你普季克,當你掉下來,正在害怕時,看到媽媽飛下來,你有什么想法?是什么力量,使你竟然飛了起來?當你看到媽媽因保護你,失去了尾巴還因你學會飛高興而忘卻自己的疼痛,你又有什么感受?你說沒什么,總得一樣一樣學,你都學會什么了,明白什么道理?(引導學生一方面感受母愛;一方面認識到小孩子自作聰明,不聽勸告,是要吃虧的。另一方面要在實踐中經受鍛煉,增長生活的本領。)
(4)學習19自然段
普季克終于學會飛了,他感到十分高興;可看著媽媽那光禿禿的尾巴,他又覺得鼻子酸酸的。
你能用既……又……的句式表達同樣的內容嗎?這句話還可以怎樣說?
(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普季克你為什么鼻子酸酸的?此時此刻,你有想對媽媽說的話嗎?
引導學生從兩方面談:一方面感受媽媽的愛。一方面請媽媽不要嘮叨,應該多教小麻雀一些本領。
3、拓展延伸,檢驗成長。
創設新的情景:看來小普季克們都從中總結了成長的經驗與教訓。學會飛的小麻雀普季克,開始在媽媽的帶領下,練習捕食了。這回,媽媽會吸取經驗,怎樣教普季克,普季克又是怎樣學習的?想象場景,動筆寫人物之間的對話。注意提示語三種不同位置的使用。
《麻雀》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繼續學習看圖示折紙的方法。
2、培養幼兒細心、耐心的習慣和對折小麻雀的興趣。
3、發展幼兒手部小肌肉的靈活性。
4、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造的能力。
5、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據所觀察到得現象大膽地在同伴之間交流。
活動準備:
貼有小麻雀的掛圖;正方形彩紙若干張;彩色筆每人一盒。
活動過程:
一、出示掛圖,引起幼兒對本次活動的興趣。
1、今天我們班來了許多好朋友,我們來看看他們是誰?(出示掛圖)
2、這些小麻雀都是用彩紙折成的,你們想知道它們是怎么折的嗎?
二、引導幼兒觀察圖示,分析小麻雀的折法。
1、讓孩子自己看圖示,相互說說用的什么形狀的紙,有幾個步驟,哪一步比較難。
2、集體討論。
三、引導幼兒看圖示折紙,并嘗試獨立完成。
1、孩子自己選擇喜歡的顏色的紙張看圖示嘗試不在別人的幫助下折小麻雀。(教師巡視,看看孩子獨立折紙的能力。)
2、師:“哪些小朋友已經完成了?請你來說一說你是是怎么折的,折給大家看一看。”(讓會折的孩子到前面來示范)
3、師:“老師看到還有幾個小朋友沒有完成,誰能告訴我,是哪一步難住你了呢?”(請個別不會折了的孩子說一說)
4、老師講解幼兒認為難的步驟。
四、師生一起學折小麻雀,再次鞏固折法。
1、師:“請小朋友們再拿一張彩紙和老師一起看圖示折一折,比比誰折得又快又好。老師數“1、2、3”我們就一起開始,好嗎?”(師生比賽折小麻雀)
2、表揚折得快又好的孩子,鼓勵折得慢的孩子。
3、師:“小麻雀也想像小朋友一樣有一雙好看的大眼睛,請你們來幫幫忙,給小麻雀畫上好看的眼睛吧。”(幼兒用水彩筆給小麻雀添畫眼睛,鼓勵孩子畫出不一樣的眼睛。)
五、展示作品,引導幼兒互相欣賞,評價。
“現在小麻雀要回家了,我們一起送它們回家吧。”(請小朋友們把折好的作品貼到老師畫好的樹上,大家一起欣賞。)
活動反思:
本堂活動課幼兒積極性較高,課堂氣氛活躍。在孩子饒有興趣的參與圖示步驟的討論,爭先恐后的發言中,我看到了孩子們對于折紙有著很濃的興趣,同時也看到了他們在折紙這個活動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除了幾個能力差的孩子以外,其他的孩子基本上能在老師少許的語言提示下完成,看到他們興高采烈地展示著自己的作品,心里很是欣慰。這次的圖示比較簡單,給了能力弱的孩子一個體驗成功的機會,但是對于強的孩子來說缺乏挑戰性,在下次的活動中要稍加難度,循序漸進,爭取在看圖示折紙的這個活動中有更好的表現。另外,在折紙的區角中也可以提供難易程度不一的圖示,讓每個孩子都能“跳一跳,夠得著”。
《麻雀》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能從15—25厘米高處往下跳,會雙腳輕輕落地。
2、能勇敢的嘗試,喜歡集體游戲。
3、提高動作的協調性與靈敏性。
4、學會與同伴協商合作游戲。
活動準備:
1、高低不一的小方凳(表示大樹)若干,小蟲子圖片若干。
2、歡快的活動音樂。
活動過程:
1、熱身活動:幼兒扮小麻雀,教師扮麻雀媽媽,聽音樂模仿小麻雀動作:四散飛、跳一跳、吃蟲、喝水等。
2、游戲“小麻雀捉蟲”。
每位幼兒自由選擇一棵“樹”作為自己的家,爬上“樹”,當聽到捉蟲的信號時就跳下來,“飛”出去捉蟲。
教師引導幼兒進行多次練習。動作指導:兩腳并攏,稍蹲,輕輕跳下來。
請個別幼兒示范輕輕跳的方法。
引導幼兒去同伴的“家”做客,鼓勵幼兒嘗試從高低不同的椅子上跳下。動作指導:要跳得又輕又穩。
3、游戲“大花貓來了”。
小麻雀從“樹”上跳下來,四散飛,找食吃;聽到“大花貓”的叫聲,趕快飛回“樹”上躲起來。
師幼共同游戲,鼓勵膽小的幼兒勇敢的參與到游戲活動中。
4、放松活動:捉小蟲。
幼兒四散在地上捉“蟲”,教師帶領幼兒做放松動作并小結。
教學反思:
小班孩子喜歡各種動物,用動物作為導入,極大地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同時根據孩子們愛模仿的特點,本節課用麻雀媽媽這一角色帶領小麻雀們學習本領,使幼兒更加形象、直觀。
《麻雀》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演唱《小麻雀》,引導學生細心地觀察事物,啟迪學生熱愛小動物。
2.用柔和的聲音演唱《小麻雀》,并和《早上好》相比較,說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3.能創編動作表現歌(樂)曲,準確地唱歌。
二、教學重點:用柔和的聲音演唱歌曲。
三、教學難點:能創編動作表現歌曲。
四、教學準備:錄音機,電子琴
五、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開始部分:
1.聽音樂問好!
2.復習歌曲。
3.復習柯爾文手勢。
(二)基本部分:
1.表演《小麻雀》
a.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課題是學生跟著音樂拍手、拍腿,感受歌曲的節拍。然后聽歌曲錄音,用手指點歌詞,想一想哪些音長?
b.聽歌曲的錄音,分小組拉起手,聽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聽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第三段反之。讓學生在充分感受中記住歌曲的旋律。
c.唱會歌曲后在自編動作邊唱邊表演。
2.表演《小麻雀》
a.完整地聆聽范唱歌曲,使學生對歌曲有初步的感受。
提示:注意聽,是誰在說話,使學生集中聽歌曲。
b.再聽范唱。
c.盡快用聽長發學會歌曲,再試著將“沙沙沙”輕輕配入歌曲演唱,使歌曲更有意境。
d.分小組創編動作,邊唱邊表演。
(三)結束部分:
小結。結束全課。
《麻雀》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1、練習雙腳向上、向前跳。
2、感受與老師、小伙伴共同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歡快的背景音樂。
活動過程
1、模仿“小動物走路”進行熱身。
2、一起來學小麻雀。
(1)在教師帶領下學小麻雀飛,雙腳向上、向前跳。
(2)“小麻雀”找食兒吃。
教室帶領幼兒模仿小麻雀向上、向前跳的`動作,以及找到食物吃的樣子。
聽老師口令,變換方向跳,如:“這邊有好多小米呀!一起來吃吧!”“那邊有好多小蟲子,我們去那邊看看吧!”
(3)“小麻雀”飛上天。
模仿小麻雀在場地上飛來飛去。教師可啟發幼兒模仿小麻雀歡快的叫聲。
注意:因為連續的雙腳跳活動量非常大,因此第(2)與第(3)環節要交替進行。
3、放松活動。
“小麻雀”回家了。
教師帶領幼兒做放松活動。重點放松雙腿、雙腳。
《麻雀》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學說故事中角色的對話,愿意在集體中大膽發言
2、知道在一定的場合要保持安靜,不影響別人
活動重點:
理解故事內容,學說故事中角色的對話
活動難點:
知道在一定的場合要保持安靜,不影響別人
活動流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主題
二、演示教具帶領幼兒參與故事情節的展開
三、完整播放錄音后,說說大家不讓小麻雀唱歌的原因
四、討論:
結合生活實際,說說同伴哪些地方需要改正
活動反思:
之所以選擇這一語言活動進行探究反思,緣由是在第一學期,這是骨干教師培訓時一節開課的內容,當時幼兒學習故事之后,還不能很好地理解“為什么大家不讓小麻雀唱歌的`原因”,內容深度似乎有些超出幼兒的能力范圍
因此,在第二次教學后,我根據三個方向的目標對這一活動進行了簡要反思:
一、認知目標:幼兒基本可以理解故事內容,沒有太大難度,但情節中的上、下空間方位則是認知中的難點,由于故事中一直強調的是“下面”這一方位,因此幼兒對“下面”這一方位的認識比“上面”認知得更好
二、能力目標:由于故事情節都是相似的,只是更換了角色,因此在前兩個角色表述后,幼兒已經可以不用通過老師提醒而學說故事中重復出現的那幾句對話,但對于情景內容的描述還有一定難度,大多數幼兒還只會用一句話描述,前后語句間的連貫表述是幼兒表達的難點
三、情感目標:通過生動的形象、情節,幼兒可以理解關愛朋友的美好情感,但這僅局限于這一故事內容上的認知,但若要移情到自己的生活實踐中,或許對幼兒來說還有一定困難,還需要在今后的生活教學中潛移默化地不斷培養
《麻雀》教案 篇11
活動目標:
1、幼兒喜歡聽說游戲,能大膽地與小朋友,老師一起愉快游戲的情感。
2、教會幼兒學習傾聽教師的講解,掌握游戲玩法,遵守游戲規則。
3、學會正確地說出小動物名稱,叫聲,并做相應的手勢動作。
4、運用已有生活經驗,根據畫面大膽想象、推測并表達自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
5、幫助幼兒體驗和理解故事內容,嘗試講清簡單的事情。
活動準備
1、課前學習兒歌〈可愛的小動物〉
2、小動物住的房子個一座
3、大象、老虎、老鼠、猴子、小魚的手偶各一個,各種小動物頭飾若干。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小動物手偶,導入活動
師:"小朋友,今天有許多的小動物要到我們小二班做客,我們學過了一首兒歌,里面就有許多的小動物,這是什么兒歌呢?把現在我們一起念這首《可愛的小動物》歡迎這些小動物到我們班上來,好嗎?"
幼兒念兒歌完兒歌后,教師提問:"兒歌中都出現了哪些小動物,孩子回答教師出示相應的小動物手偶。
2、"小動物看到小朋友這么熱情的歡迎他們,可開心了,他們想給小朋友做很多漂亮的動作,你們能幫他們想想能做哪些漂亮的動作嗎?""大象喜歡做什么動作?"請全班小朋友一起學習。
3、游戲—做客
布置游戲場景,講解游戲玩法
玩法:小朋友到了哪個小動物家里時,必須先敲門,并學習這種小動物的叫聲或動作,這樣小動物才會給你開門,讓你進去。
玩一玩:
1)先請全班小朋友學一句禮貌問句,如:"小魚姐姐,請問,我能到你家做客嗎?并做出相應的動作。
2)分組游戲,請一組幼兒分組敲門
3)把小動物的家搬到戶外,讓小朋友自由選擇敲小動物家的門。
4、游戲結束。
教學反思
根據孩子們的興趣點出發,開展了主題活動《可愛的小動物》,不僅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還讓幼兒在各種活動中了解常見的動物名稱、特征和習性,認識了世界上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動物,使幼兒喜歡小動物,并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萌發幼兒喜愛和保護動物的情感。活動中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結合本次活動的內容,以整合的理念和方法,組織幼兒開展活動,在活動進行中穿插幼兒喜歡的各種模仿動作、音樂游戲、律動等,既體現了課程的整合性又讓幼兒在玩中得到了知識。由于是小班的幼兒,在介紹他們喜歡的動物時,孩子們的聲音不夠響亮,還有點拘束,不能完全放開。
《麻雀》教案 篇12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故事中關愛的情感。
2、在情感體驗中,學說故事中簡單的對話。
3、能大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思,聲音洪亮。
[活動準備]電腦課件、麻雀頭飾一個、《扮家家》錄音帶
[活動過程]
一、帶幼兒進入教室,引出主題。
教師:"小朋友們,我來扮演麻雀媽媽,你們當我的麻雀寶寶好不好?"幼兒回答。教師:"現在媽媽可想聽你們唱歌了,你們唱歌給媽媽聽吧。"(配課教師放錄音帶)教師和幼兒一起表演。
二、引導幼兒學習故事中的對話。(重點)(配課教師:"上面的小麻雀,請你不要唱了。"同時,停止音樂)教師和幼兒停止表演。教師:"是誰在說話?為什么不讓我們唱了呀?"(屏幕出現貓頭鷹)教師:"咱們去問問貓頭鷹吧"教師帶領幼兒:"貓頭鷹,是你不讓我們唱的么?"貓頭鷹:"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教師:"下面的朋友?下面的朋友是誰呀?"幼兒猜想。
(屏幕出現小猴子)教師:"我們問問小猴子"(引導幼兒主動發問)教師帶領幼兒:"小猴子,是你不讓我們唱的么?"小猴子:"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教師引導幼兒模仿小猴子:"小猴子是怎么說的?"幼兒模仿。教師:"下面的朋友是誰呀?"(屏幕出現小蝴蝶)教師:"我們再問問它吧"(引導幼兒主動發問)教師帶領幼兒:"小蝴蝶,是你不讓我們唱的么?"小蝴蝶:"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教師引導幼兒模仿小蝴蝶:"它是怎么說的?"幼兒模仿。教師:"下面的朋友是誰呀?"(屏幕出現小松鼠)教師:"快問問它吧"(引導幼兒主動發問)教師帶領幼兒:"小松鼠,是你不讓我們唱的么?"小松鼠:"是呀,是我不讓你們唱的?"教師引導幼兒:"問問它為什么呀"幼兒提問:"為什么不讓我們唱了"小松鼠:"你飛下去看看就知道了"教師:"小松鼠讓我們去看看,我們看看到底是怎么了!"(配課教師模仿"呼嚕呼嚕"的聲音,然后屏幕出現睡覺的小花狗)教師:"啊!怎么了"引導幼兒回答:"小花狗在睡覺。"教師放低音量:"那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引導幼兒主動想辦法)教師:"好吧,我們不要吵醒小花狗"帶領幼兒帶一旁圍坐下來,教師:"那么媽媽講個故事給你們聽吧。"
三、教師講故事《愛唱歌的小麻雀》,并提問。
提問:
1、"故事中都有誰呀?"
2、"小麻雀是怎么問它們(按故事中順序逐個問)?"
3、"是誰不讓小麻雀唱歌了?它為什么不讓小麻雀唱歌了?"
4、"小麻雀是怎么做的?"
5、"你們喜歡這只小麻雀么?為什么?"
6、"你們覺得在什么時候也不應該大聲講話?"
四、教師總結。
課后反思:
結合平日對小班幼兒的觀察不難發現,他們在說話時,不太會控制音量,有時很大聲,常常會影響到別人,之所以選擇這節《愛唱歌的小麻雀》因為它是一篇充滿關愛之情的溫馨小故事,作品圍繞“愛唱歌的小麻雀卻不能唱歌”的主線,以小小的懸念吸引著孩子,通過簡單重復的對話,使孩子慢慢獲得一份情感的愉悅,從而延伸為內化的行為。
同時,小班孩子對周圍環境具有好奇心,尤其對小鳥、小烏龜、小兔子等動物充滿了關愛之情,而小班孩子在言語表達上有些不完整、有些單一、個別小朋友還出現不愿意說等現象。為了鼓勵孩子們愿說、敢說,我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及生活經驗選擇以動物為主角的故事、讓他們在喜歡的角色中更加激發孩子其說的愿望。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語言領域中提出“鼓勵幼兒大膽清楚表達自己想法和感受”“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理解和體驗”根據這一教學目標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制定目標。
首先從認知目標中讓孩子理解故事,通過圖片感知故事中動物上、下空間方位。
其次在能力目標中培養孩子根據圖片內容參與故事講述,學說故事中對話部分。
最后在情感目標中感受故事中關愛朋友的美好情感,培養移情意識。在活動中我讓孩子重點學說故事中對話部分,同時突破難點讓孩子感知故事中動物上、下空間方位。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是為了教而教,而是采取恰當的教學手法!根據幼兒認知水平和教材的自身特點,我在這節課中利用廢舊掛歷,通過翻閱自制的繪本書,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通過移動教具讓孩子感受上、下空間方位,從而讓幼兒有興趣的接受并理解故事內容,學習故事中動物的對話,感受愉悅情感。最后通過對故事的學習培養幼兒移情意識,進一步感受故事中關愛朋友的美好情感。整個活動下來雖然很流暢,但也存在了一些問題,我覺得平時孩子還要活躍,在這節課中還需要提高孩子的互動性,讓全體孩子都能更加大膽的去學習故事中的對話。同時在反思中我想是否可以再加入情境性游戲,讓小班的孩子在操作中或者游戲中顯得更加活躍。
5、幼兒園小班語言可愛的小動物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教會幼兒正確地說出小動物的名稱,準確地發出“咕、嘎、嘰、汪、喵、跳”等音,并能協調的模仿小動物動作。
2、分辨各種小動物的叫聲,激發喜歡小動物的情感。
3、提高幼兒參與集體游戲的積極性,并要求它們做到在集體面前說話響亮。
4、借助圖文并茂,以圖為主的形式,培養孩子仔細閱讀的習慣,激發閱讀興趣。
5、通過教師大聲讀,幼兒動情讀、參與演,讓幼兒感知故事。
【活動準備】
1、PPT動物圖片(小雞、小鴨、小花貓、小黃狗、小白兔、小鴿子)
2、教具:汽車方向盤1個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出示圖片,教師:“今天,有很多小動物要到我們班作客,看看誰來了?”
2、教師:“可是小動物還沒睡醒呢,我們一起把它們叫醒吧!”播放《動物起床歌》。
3、教師一一出示小動物圖片
①小鴿子:是怎樣來到我們班的?(飛來的)怎樣飛呢?請個別幼兒表演,小鴿子的本領可大了,能飛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送信還能飛回來,不會迷失方向,小鴿子怎樣叫?(咕咕咕)
②小鴨子:身上的毛是什么顏色?它有什么本領?(游泳);它喜歡吃水里的什么?(小魚和小蝦),小鴨怎樣叫?(嘎嘎嘎)
③小小雞:小雞的嘴巴和小鴨的嘴巴長的不一樣,小鴨的嘴巴長的扁扁的,小雞的嘴巴是什么樣的?(尖尖的);它喜歡吃什么?(小蟲子);它會怎樣叫?(嘰嘰嘰)
④小黃狗:它會什么本領呀(見到熟人的時候會搖尾巴);它會怎樣叫?(汪汪汪)
⑤小花貓:它有什么本領?(捉老鼠);它是怎樣叫的?(喵喵喵)
⑥小白兔:它喜歡吃什么(蘿卜),它怎樣走路?(蹦蹦跳跳)
4、這么多小動物到我們班來作客,小朋友非常高興、特別開心。
5、教幼兒學習兒歌《可愛的小動物》,知道小動物的名字、叫聲和動作。
6、游戲《動物小汽車》
先放“開汽車”音樂,手握汽車方向盤,教師(司機)說:“嗨!嗨!動物汽車就要出發咯,有誰要上來?”
上車的小朋友必須回答你是什么小動物,比如:“我是小小雞,嘰嘰嘰”,“我是小鴨子,嘎嘎噶”……
教學反思:
根據孩子們的興趣點出發,開展了主題活動《可愛的動物》,不僅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還讓幼兒在各種活動中了解常見的動物名稱、特征和習性,認識了世界上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動物,使幼兒喜歡小動物,并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萌發幼兒喜愛和保護動物的情感。
《麻雀》教案 篇13
活動目標:
1.練習雙腳向上跳,向前跳。
2.感受與老師、小伙伴共同游戲的快樂。
3.通過活動鍛煉幼兒的跳躍能力,讓他們的身體得到鍛煉。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識。
5.讓幼兒知道愉快有益于身體健康。
活動準備:
1.歡快的背景音樂。
2.高低不一的小方凳(表示大樹)若干,小蟲子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熱身活動:
1.模仿小動物走路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學小動物走路吧!(小狗、小貓、小鴨、小兔子等等)
2.一起來學小麻雀
幼兒扮小麻雀,教師扮麻雀媽媽,聽音樂模仿小麻雀動作:四散飛、跳一跳、吃蟲、喝水等。
游戲“小麻雀捉蟲”。
1. 每位幼兒自由選擇一棵“樹”作為自己的家,爬上“樹”,當聽到捉蟲的信號時就跳下來,“飛”出去捉蟲。
師:寶貝,現在你來當小麻雀,找一棵大樹來當做你的家。不過,你在聽到捉蟲信號的時候,一定要飛出去捉蟲子,要不然你會餓肚子的。
教師引導幼兒進行多次練習。動作指導:兩腳并攏,稍蹲,輕輕跳下來。
3.請個別幼兒示范輕輕跳的方法。
二、游戲
1、游戲:小麻雀做客
引導幼兒去同伴的“家”做客,鼓勵幼兒嘗試從高低不同的椅子上跳下。(動作指導:要跳得又輕又穩。)
2.游戲“大花貓來了”。
小麻雀從“樹”上跳下來,四散飛,找食吃;聽到“大花貓”的叫聲,趕快飛回“樹”上躲起來。
師:我們要輕輕從“樹”上跳下來,別讓“大花貓”聽見。好嗎?
師:孩子門,你們已經學會了從樹上往下條的.本領,現在可以自己到地上找東西吃了,要輕輕地從樹上跳下來,別讓小動物們聽見,看到小動物來了,要趕快飛回樹上躲起來。
3.放松活動:捉小蟲。
教師撒小蟲,幼兒四散在地上捉蟲,捉完蟲,四散地跟著教師飛回教室。提示語:“一只小麻雀也沒被動物捉去,本領真大。狗走了,我們又可以去找吃的東西了。看,那兒有什么?……吃飽了嗎?該回家了。讓我們把蟲帶回家去吧!”
課后反思:
小班孩子喜歡各種動物,用動物作為導入,極大地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同時根據孩子們愛模仿的特點,本節課用麻雀媽媽這一角色帶領小麻雀們學習本領,使幼兒更加形象、直觀。
《麻雀》教案 篇14
活動目標
1.能從15—25厘米高出往下跳,會雙腳輕輕落地。
2.能勇敢地嘗試,喜歡集體游戲。
3.幼兒能自主結隊進行游戲,學會與他人協作,提高團結協作能力。
4.提高幼兒身體的協調能力,體驗玩游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高低不一的小方凳(表示大樹)若干,小蟲子圖片若干。
2.歡快的活動音樂。
活動過程
1.熱身活動。
幼兒扮演小麻雀,教師扮演麻雀媽媽,聽音樂模仿小麻雀動作:四散飛、跳一跳、吃蟲、喝水等。
2.游戲——小麻雀捉蟲。
(1)每位幼兒自由選擇一棵“樹”作為自己的家,爬上“樹”,當聽到捉蟲的信號時就跳下來,“飛”出去捉蟲。
(2)教師引導幼兒進行多次練習。動作指導:兩腳并攏,稍蹲,輕輕跳下來。
(3)請個別幼兒師范輕輕跳的方法。
(4)引導幼兒去同伴“家”做客,鼓勵幼兒嘗試從不同高度的椅子上跳下。
動作指導:要跳得又輕又穩。
3.游戲——大花貓來了。
(1)小麻雀從“樹”上跳下來,四散飛,找食吃。聽到“大花貓”的叫聲,趕快飛回“樹”上躲起來。
(3)師幼共同游戲,鼓勵膽小的幼兒勇敢地參與到游戲中。
(4)放松活動:捉小蟲。
幼兒四散在地上捉“蟲”,教師帶領幼兒做放松運動并小結。
教學反思:
利用多種感觀讓幼兒去認知事物是我們常用的教學方法。在活動中,我發現幼兒們的態度積極,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創造力也得到發揮。
《麻雀》教案 篇15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長的精心呵護下成長,特別缺乏這種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的美德。我們班的孩子總是為了一點點小事斤斤計較,互不相讓。《愛唱歌的小麻雀》是一篇充滿關愛之情的'小故事,希望通過此活動讓孩子們體會關愛別人的美好情感,幫助別人的真正快樂。
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故事中小麻雀關愛同伴的美好情感,幫助別人的真正快樂。
2、大膽表演小動物們的對話,理解詞語“又”、“繼續”。
3、讓幼兒快樂地參與故事表演中。
準備:
自制圖書、故事錄音、頭飾。
過程:
1.引出活動,提高幼兒聽故事的興趣。
(1)出示圖書,展示用大樹做的封面,并介紹故事名稱。
(2)引導幼兒通過故事名稱猜測故事可能會講些什么?
2.理解故事內容。
(1)老師有聲有色地講述故事。
(2)提問:“誰住在大樹的最上面?”“誰住在小麻雀的下面?”“誰住在大樹的最下面?
(3)提問:“誰不讓小麻雀唱歌?”“為什么呢?”
3.師生合作講述故事。
(1)老師一邊放慢速與幼兒合作講述故事,一邊欣賞圖書。
(2)幼兒有表情的模仿小動物的對話,并初步理解詞語“又”、“繼續”。
(3)分析討論:小麻雀可喜歡唱歌了,現在不能唱,誰能幫幫它想個好辦法!
4.聽錄音進行故事表演。
(1)自由選擇角色,進行故事表演。
(2)小麻雀告訴大家:朋友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別人得到快樂,自己更快樂!
5.延伸活動:小麻雀為大家唱歌,大家為它伴舞。
6.小麻雀依依不舍地向大家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