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少年教學反思(精選7篇)
中華少年教學反思 篇1
熱愛祖國是人世間最純潔最博大的情感,《中華少年》這首詩作者以新時代中華少年的視角激情贊美了祖國,抒發了作為中華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中華少年建設中華的堅強決心。
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誦,這是分角色朗誦的基礎,每個學生自由讀,大聲讀,把詩讀正確,讀流暢,初步了解文中一些詞句含義,弄懂每一小節的意思,整體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調,這樣有利于準確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
然后我讓他們四人一小組練習按照本詩甲、乙、丙、丁分角色練讀,然后每一小組讀一個小節接讀整首詩,同時讓他們小組競賽,讀完以后我進行評價,當然是以鼓勵為主,并且讓學生互相評價。
第一遍讀得不夠好,我范讀了最難讀的一個小節,學生心領神會,進步相當大,然后我讓每個小組再重新練習,又接讀了一遍。為了怕學生厭煩,每一小節我讓他們頂多讀兩次,我再讓他們讀的時候,不再讀自己已經讀過的小節,而是延后一個小節。在反復的誦讀中,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他們充滿了激情,越讀越帶勁,當下課鈴響了以后仍然還想讀。
全詩共8個小節。第1節以壯麗廣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華少年的颯爽英姿,是全詩的總起。第2、3、4節分別從三個不同的視角展開:第2節是寫祖國錦繡的山川哺育了中華少年;第3小節寫祖國悠久的文化滋潤著中華少年;第4節是寫祖國特有的民族傳統風俗滋養了中華少年。這三個小節結構上都是先分后總。第5節是回顧中華母親的艱難歷程,曉喻中華少年應該繼承先輩的志愿。第6、7節是寫中華少年的誓言,表達了中華少年的堅強決心和豪邁情懷。第8節是全詩的總結。
我讓學生說說每一小節的意思時,學生的回答很不令我滿意,學生對某些詩句含義的理解還不夠深刻,看來這節課在指導朗讀方面我做得很成功,但是啟發引導學生理解內容方面我做得還不夠。
中華少年教學反思 篇2
本課以讀為主: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讀出內心的自豪,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培養學生分角色、表演朗誦的能力;感染教育學生要深深地愛著自己的祖國。
在第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再放一遍錄音朗讀,然后讓學生自由朗誦,把詩讀正確,讀流暢,初步了解文中一些詞句含義,弄懂每一小節的意思,整體把握主要內容,這樣有利于準確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
在第二課時,我先讓他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歌,要求讀得字正腔圓,再指名一個小組檢查朗誦情況,然后進行評議,并隨機對第一個小節的朗誦進行指導,學生心領神會,進步相當大,再請四人一小組按照本詩甲、乙、丙、丁分角色練讀,要求讀得有聲有色,然后每一小組讀一個小節接讀整首詩,讀完以后我進行評價,當然是以鼓勵為主。
這節課,成功之處有:
1.以讀帶講。讓學生通過自由朗誦、分角色朗誦、表演朗誦,進而使學生以充沛的情感讀出內心的自豪,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讓學生人人都讀,人人都有體會,人人有收獲。文章中重點、難點在學生多形式的朗讀過程中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朗讀能力在師生間,生生間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
2.課前讓學生大量查找和本文有關的歷史典故、傳統風俗的資料、圖片和小故事,而且在第一課時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匯報,幫助了學生對詩歌情感的把握與感悟。
中華少年教學反思 篇3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目標我是這樣設計的: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讀出內心的自豪,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培養學生分角色、表演朗誦的能力;感染教育學生要深深地愛著自己的祖國。教學重點是分角色、表演朗誦課文。教學難點是學生要讀出內心的自豪,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
縱觀這節課,成功之處有:
1、以讀帶講:
讓學生通過自由朗誦、分角色朗誦、表演朗誦,進而使學生以充沛的情感讀出內心的自豪,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
2、課前讓學生大量查找和本文有關的歷史典故、傳統風俗的資料、圖片和小故事,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交流匯報機會,激發了學生的濃厚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對詩歌情感的把握與感悟。
不足之處:
1、課堂密度過大,時間分配不夠合理。
2、給學生朗誦的時間不夠充分。
3、教學重難點體現不明顯。
總之,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不斷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和發展,竭盡全力上好每一節課,真正實現一名教師的人生價值。
中華少年教學反思 篇4
《中華少年》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我主要采用以讀帶講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自由朗誦、分角色朗誦、表演朗誦,進而使學生以充沛的情感讀出內心的自豪,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再者我還在課前搜集大量和本文有關的歷史典故、傳統風俗的資料、圖片和小故事,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展示,激發了學生的濃厚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對詩歌情感的把握與感悟。但因課文內容多,時間分配不夠合理,給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夠充分,有部分學生對課文理解不深。
《中華少年》教學反思
《中華少年》以新時代中華少年的視角激情贊美了祖國,抒發了作為中華少年由衷自豪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中華少年建設中華的堅強決心。綜觀全詩,結構清楚,一韻到底,朗讀時能感受到很強的節奏韻律,而且新課程提倡各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朗讀,應該成為小語閱讀教學的主旋律。所以我想在這課堂上,更應該把這個大舞臺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地盡情表達情感。
因為本文是要求一課時完成的,而內容多,朗讀花的時間久,方式多,所以,一課時不夠,于是我安排在下午的班隊課上進行朗誦比賽。主要是分角色朗讀,可以尋找自己的朗讀伙伴,還可以加上動作,到臺上來朗讀,這對于學生來說,既是練習又是提高。中午以及課間就看到了很多學生湊在一起練習朗誦。
班隊課上,利用五分鐘先講了上臺朗誦的要求以及下面聽眾聽的要求,讓每一個聽眾都拿出筆和紙進行評分,看普通話是不是標準,感情是不是豐富,姿勢是不是流利。朗誦的人以四人為小組,帶上語文書上來朗誦。前面上來的都是平常在班里活躍的同學,當然他們的表現也是令他人滿意的,搏得了陣陣掌聲。
今天發現平常不怎么喜歡朗讀的男生也鼓起了全身的勇氣,用出了全身的激情,有感情地朗誦著,看得出今天他們花了很多時間準備。這讓我和全班同學感動,當他們結束的時候,我又一次表揚了他們,全班送上了熱烈的掌聲。
這樣的課,這樣的朗誦,這樣的簡易朗誦比賽,以動帶靜,以優促差,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朗讀水平,增強了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中華少年教學反思
《中華少年》是一首現代朗誦詩。教學中,我主要是采用分組的形式進行朗頌表演,通過朗誦體會詩意、掌握節奏、學習集體朗誦的一些技巧。全班同學均以4人為單位自由分組,進行朗誦,大家訓練十分踴躍,除三人外,其他44位同學都在同學們面前展示了風采。
反復朗誦后,學生也總結出本文是從中華的地域、文化、民族、風俗、歷史、人物、近代的恥辱、舊中國的災難、新中國的建立、改革開放的變化、我們的決心等方面來寫的,視野非常開闊,文筆遒勁有力。學生在不斷朗誦、不斷交流中,又了解了不少中國的知識。
最后一個教學環節照樣是由同學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其中,焦柔同學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詩中說‘讓東方雄獅從噩夢中奮起’,為什么用‘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呢?”這個問題在我的意料之中,于是問同學們誰能回答,誰知全班竟然只有葛相君同學一人知道“南湖航船”的大約意思,這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轉念一想,這句話是非常有意思的。本文詩題是《中華少年》,這“少年”二字怎么解呢?
于是我不惜用許多時間向同學們介紹了中國共產黨誕生的經過:“中國共產黨是1921年7月誕生的。當時,全國只有五十多個黨員,有十二個代表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在開會過了3天時,由于受到了敵人的注意,為了安全,轉移到嘉興南湖的一只游船上繼續舉行了2天的會議,正式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這就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一句的來歷。‘星火’是說火星,火小的意思,可毛澤東說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當時黨的力量很小很小,比喻為 ‘星火’非常恰當。而‘航船’即指那只開會的游船,又指從此開始,中國革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乘風破浪,勝利前進。”
學生恍然大悟。從語文的角度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有人問:“為什么黨的生日是7月1日呢?”
“因為當時在延安確定黨的生日時,參加第一次大會的代表只有毛澤東和董必武兩個人在,由于時間長了,兩個人記不準確具體的日期,但確切知道是7月份,于是就確定為7月1日了。后來雖然根據資料考證出開會日期是7月23日,但并沒有改過來,就以7月1日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紀念日了。”
現在,又回過頭來講題目,“‘中華少年’與‘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有關系嗎?”
在老師指導下,大部分學生明白了:中華少年即可指的是我們新一代的少年兒童,又可指我們的祖國。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幾十年,還是和少年一樣充滿生機。同時說明我們的祖國發展前程光明,一定會蒸蒸日上。
焦柔的一個問題,竟然引出了這樣一段學習經過。可見教學素材隨時都會出現,如果我們教師用心留意,注意學生的課堂發言和提問,適當加以利用引導,肯定會上出學生歡迎,自己得意的生動之課。
《中華少年》教學反思
“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起地球。”在語文詩歌略讀課文的教學中,怎樣找到這個撬起課文的“支點”?為此我們安排了一次專題研討活動,使大家明確略讀課文怎樣教學才有效。
略讀課文的有效教學需要發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課前閱讀課文,搜集資料,還需要教師有意識的指導,略讀課文的有效教學需要激發學生的情感,讓他們喜歡課文,愿去探究,略讀課文的有效教學需要學生積極的誦讀,讓他們在形式多樣的誦讀中體味語言的魅力,感受詩歌的韻味和節奏。
這次活動是在9月18日上午在保定中心小學開展的,三山區小學語文中心組成員觀摩了施萍萍老師執教的公開課《中華少年》,觀課的老師充分發表意見,并與施老師面對面交流對話,下面選錄部分教師的評課以供研討。
龍湖中心小學楊春老師的觀點是“把誦讀放在詩歌教學之首”:
能把一篇課文教得簡單是我們每位教師所愿意的,能簡單快樂地去學習課文是每位學生所希望的。語文課能否上得簡單而有效呢?我認為應該是可以的。因為語文學習的內容即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學生只要“讀進去”即可,就這么簡單。
但要讓學生簡單而有效地學,教師須簡單教;教師要做到簡單教,還須先做些復雜的工作:深入鉆研教學內容,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水平,尋找一些巧妙的方法等。
《中華少年》一課是一首詩歌,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本文的教學,我認為讓學生逐步“誦讀好”這首詩,就足夠了。誦讀詩歌對于老師、學生而言都應該是快樂而簡單的事情,但若要做到“逐步誦讀好”卻需老師先誦讀好并多想辦法進行設計。本課若是我上,我會注意以下兩點:
一、師生課前要做好一些準備,搜集相關的資料
對文中語言的理解、感悟,不能沒有相關知識的支撐,所以一課的學習,常常需要搜集一些相關資料。在學習這首《中華少年》時,一些文字、圖片可以使學生對中華的了解更深,更有利于情感的激發。師生共同努力搜集準備資料,不但利于本課的學習,而且能使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提高自學的能力,利于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施老師在這方面較注重。)
二、引導學生想象,激發情感,加深感悟
一篇課文的學習,不能沒有讀者的情感投入,不然,讀而無獲。這就需要教師發揮主導的作用了。我們教師要能巧妙引導學生去想象,想象能激發情感,詩歌的學習更需想象。指導誦讀《中華少年》時,可在某些地方適時地問問學生:“讀了這句,你想到了什么?”例如,學生讀“冬子、雷鋒的腳印引導我向前”時,這樣去問,學生也許會想到生活中一些有冬子、雷鋒精神的人和事以及冬子、雷鋒一類的故事對他產生的一些影響。從而,學生心中的崇敬感、自豪感等都會油然而生,誦讀起來自然就會更好。另外,讓學生做動作表演讀也利于產生想象,利于讀出情感,加深感悟。例如,讓一名女生表演讀時,做個雪蓮花狀,她怎么會不想象到那種情境?她怎能不產生一種純潔、美好和因自己的祖國而自豪的情感呢?
三山中心小學范園園老師的觀點是“創設情境,有效學習”:
熱愛祖國是人世間最純潔最博大的情感,本詩作者從新時代中華少年的視角激情贊美了祖國,抒發了作為中華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建設中華的堅強決心。
本節課教學伊始,教師就用豐富多彩的圖片和富于激情的語言為學生創設了有效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沉浸在這種情境中無法自拔。這個特定情境的創設,有利于激發學生思維、體會、領略、想說、要說、掌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輕松的學習,有效地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教學效果。
教師在安排教學任務的時候,雖說沿用的是以前的學習方法,但每一步的學習都主動征求了學生的意見。這種教學民主對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對教學來說,是十分必要的,凸顯了教育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師生雙邊關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真的只是起到了啟發引導的作用。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果教師一味地包辦,什么事都親力親為,那會不利于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和創造能力的發揮,無法真正體現課改的精神。
當然,施老師的這節課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除了深厚的閱讀教學功底外,就是這節課的真實性。從施老師的課堂上,仿佛看到了自己上課時的影子。她并沒有像其他老師上公開課時的“作秀”──將課堂上所有不和諧的因素都掩蓋起來,使我們只看到美的一面,而是出現了平時我們課堂上也經常會出現的一些小問題,我們也并沒看到老師著急去掩飾,看到的是老師從容不迫解決問題的身影,使我們不得不為老師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課堂駕馭能力感到喝彩。也使我們聽課的人從真真切切中學到了好的教學方法,還學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教學機智。這樣的課堂才是真實可感,有所收獲的課堂。
中華少年教學反思 篇5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全詩共8個小節。第1節是全詩的總起,以壯麗廣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華少年的颯爽英姿。第2、3、4節分別從三個不同的視角展開:第2節是寫祖國錦繡的山川哺育了中華少年;第3小節寫祖國悠久的文化滋潤著中華少年;第4節是寫祖國特有的民族傳統風俗滋養了中華少年。第5節是回顧中華母親的艱難歷程。第6、7節是寫中華少年的誓言。第8節是全詩的總結。
本詩最大的藝術特色就是意象的選擇極具匠心,中華少年的英姿、祖國山川的壯麗、東方文化的美麗、民族歷史的苦難以及中華少年的鏗鏘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為一個個真實可感的形象,通過這些意象凝聚詩人獨特感受,使情感具體化。我重點從以下環節組織教學:
首先,課前預習時讓學生查找和本文有關的歷史典故、傳統風俗的資料、圖片和小故事(例如:了解傳統風俗,中共一大,纖夫,改革開放,八國聯軍進中國等)。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交流匯報機會,這樣一來,學生在學習中就能更準確地把握詩歌的情感,領會作者的思想,比如:在學習“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讓東方的雄獅從噩夢中奮起。”“春天的故事”響徹大江南北。”學生就能知道詩句中所涉及到的重要歷史事件:中共一大,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是怎么一回事了,無需老師去多講,學生就懂得應該繼承先輩們的志愿,做合格的中華少年。
其次,重視學生的朗誦指導。學生讀出內心的自豪,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是本課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也為了培養學生表演朗誦的能力,我首先播放《中華少年》的朗誦視頻給學生觀看,接著讓學生模仿進行朗讀;之后四人一個組進行自由朗誦;最后配上優美的音樂,全班分角色朗讀、表演讀,從而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感世界。這樣,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既感受到詩歌很強的節奏韻律,又在讀中生發了愛國情懷和自豪感。
當然了,組織學生交流朗誦后的體會。交流對詩句含義的理解,交流內心情感的體驗也是不容忽視的環節。我先讓學生在本組內談談自己的真實想法,之后再讀全詩,抓住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進行全班交流,自然而然的就達到了“情動于中而形于外”的境地。
不足:
1、沒能充分調動起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尤其是平常不善言辭的學生,我忽視了對他們的關注,可能是我急于想完成我的課前預設,今后應讓視線轉移,畢竟課堂是學生的課堂,一枝獨秀不是春。
2、學生談體會的時間少了點,如果讓他們動手寫一寫,學生則會更深刻地感受詩歌真摯的愛國熱情和中華少年強烈的歷史使命感。
發現了自己課堂的缺憾,也發現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且行且思,方能完善自我。
中華少年教學反思 篇6
《中華少年》是小學語文六上第二組課文的一篇略讀課文。這首詩作者以新時代中華少年的視角激情贊美了祖國,抒發了作為中華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中華少年建設中華的堅強決心。
根據本課容易以讀理解課文,與文本對話。我設計的教學目標為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培養學生分角色、表演朗誦的能力;感染教育學生要深深地愛著自己的祖國。教學重點是分角色、表演朗誦課文,把握詩歌的感情。教學難點是學生要讀出內心的自豪,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學生對詩歌情感的把握與感悟。
在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誦,這是分角色朗誦的基礎,每個學生自由讀,大聲讀,把詩讀正確,讀流暢,然后我讓學生四人小組練習按照本詩甲、乙、丙、丁分角色練讀,接著讓每一小組讀一個小節接讀整首詩。在反復的誦讀中,學生們興趣高漲,越讀越帶勁,達到了預期效果。但是一些知識要點的把握上卻不令人滿意,課前預習已經讓他們分組去搜集整理我國的錦繡山川,中華悠久文化、傳統風俗,民族風俗,中國的現代史等等的資料,由于地處偏僻山區有一些家長對孩子計算機的使用一味地禁止加上書報雜志少,有些家長文化較低無法給自己的孩子些許的幫助,所以對冬子,大禹、七月的星火、春天的故事等都知之甚少,憑老師單純的講解怕無法讓學生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再加上略讀課文一課時顯然是不夠的。
很有疑惑,像《中華少年》這樣美的略讀課文,僅僅用一課時時間,怎樣才能做到理解詩意與表達詩情的雙豐收?一周六節的語文課,偏僻地區的學生怎樣才能象城市中心區的學生學得那樣精彩,那樣廣闊。希望大家給予指導。
中華少年教學反思 篇7
本詩作者以新時代中華少年的視角激情贊美了祖國,抒發了作為中華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中華少年建設中華的堅強決心。
本詩是一首朗誦詩,有感情的朗讀,讀出內心的自豪,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我采取小組淘汰賽,晉級的方法以激勵學生們的朗讀熱情。
(1)兩人為一組任選其中一節有感情的朗讀。(有感情、精神飽滿、吐字清晰、流利加分,在達到這些要求的基礎上,如能背下來,直接進入到第一名的挑戰賽)
(2)第一輪淘汰的選手在另選一小節朗誦,晉級者進入到爭奪第二名的挑戰賽。
(3)第二輪淘汰的選手直接讀詩的最后兩句。晉級者直接入圍第三名。
(4)爭奪第一的場面,激烈、有趣,我讓他們有感情的朗讀第五小節并加入自創的表演。別說這些選手實力相當,于是,我讓同學們選舉,支持誰就站在誰的身后,這才選出了第一名。
收獲:原來一節有趣的課,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自在。
《中華少年》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目標我是這樣設計的: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讀出內心的自豪,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培養學生分角色,表演朗誦的能力;感染教育學生要深深地愛著自己的祖國.教學重點是分角色,表演朗誦課文.教學難點是學生要讀出內心的自豪,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
縱觀這節課,成功之處有:
1,以讀帶講:
讓學生通過自由朗誦,分角色朗誦,表演朗誦,進而使學生以充沛的情感讀出內心的自豪,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
2,課前讓學生大量查找和本文有關的歷史典故,傳統風俗的資料,圖片和小故事,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交流匯報機會,激發了學生的濃厚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對詩歌情感的把握與感悟.
不足之處:
1,課堂密度過大,時間分配不夠合理.
2,給學生朗誦的時間不夠充分.
3,教學重難點體現不明顯.
總之,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不斷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和發展,竭盡全力上好每一節課,真正實現一名教師的人生價值.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于朗讀在低中高三個學段中分別作了這樣的要求:"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正力顯了新課程提倡的"各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朗讀,應該成為小語閱讀教學的主旋律. 在課堂上,老師應該把課堂這個大舞臺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地盡情表達情感說.我在《中華少年》這課時設計是根據本文是詩歌的特點設計以感情朗讀為學習方式,運用多種的朗讀方法,引導學生讀出樂趣.
一,配樂的朗讀是有意義的
在教學《中華少年》一課時,配上和諧的音樂和生動的畫面進行聲情并茂范讀,學生自然而然就進入了文本的情感氛圍之中.在朗讀教學中,運用情境創設法,將學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讀,去想像,去體會,去理解,去表達,使朗讀達到了語言與語境的融合,情感與情理的結合,體會與表達的結合,情思與情趣的一
二,趣味的朗讀是生動的
趣味的朗讀方式是符合小學生心理特征的,有分角色讀,加上動作讀,配樂讀,配音讀……其中的分角色朗讀是我們平時在課堂中運用的比較多的,自己尋找朗讀的伙伴,對于學生來說既是練習又是提高.老師還可以根據文本的特點創造性地安排朗讀的方式,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選擇朗讀的方式,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朗讀.
這樣就可以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通過這樣的練習,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還可以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三,評價讀是必要的
評價讀可以是師生間的評價,也可以是生生間的評價.學生愛挑別人的毛病.教師對這種現象加以引導,對別人的朗讀要先提出優點,值得學習的地方再指出要改進的地方.如讓學生評評老師讀得怎樣,哪個詞讀得好,為生生評作鋪墊.通過評價,有利于掌握朗讀的技巧與方法.這時,再加上賽讀,挑戰讀,學生就更來勁了, 學生的好勝心理被充分的調動起來了,紛紛要向班里最好的同學挑戰,也感受到了朗讀有趣.
讓學生人人都讀,人人都有體會,人人有收獲.改變了課堂教學以往情形以教為主.以學為輔.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以動帶靜,以優促差.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更高了.文章中重點,難點在學生無拘無束的說的過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朗讀能力在師生間,生生間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
《中華少年》教學反思
《中華少年》以新時代中華少年的視角激情贊美了祖國,抒發了作為中華少年由衷自豪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中華少年建設中華的堅強決心。綜觀全詩,結構清楚,一韻到底,朗讀時能感受到很強的節奏韻律,而且新課程提倡各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朗讀,應該成為小語閱讀教學的主旋律。所以我想在這課堂上,更應該把這個大舞臺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地盡情表達情感。
因為本文是要求一課時完成的,而內容多,朗讀花的時間久,方式多,所以,一課時不夠,于是我安排在下午的班隊課上進行朗誦比賽。主要是分角色朗讀,可以尋找自己的朗讀伙伴,還可以加上動作,到臺上來朗讀,這對于學生來說,既是練習又是提高。中午以及課間就看到了很多學生湊在一起練習朗誦。
班隊課上,利用五分鐘先講了上臺朗誦的要求以及下面聽眾聽的要求,讓每一個聽眾都拿出筆和紙進行評分,看普通話是不是標準,感情是不是豐富,姿勢是不是流利。朗誦的人以四人為小組,帶上語文書上來朗誦。前面上來的都是平常在班里活躍的同學,當然他們的表現也是令他人滿意的,搏得了陣陣掌聲。
可能也是由于上午,學生對于文本的感悟比較深刻,對于詩歌中出現的地點、人物、典故都去理解、去體會、去想象了,使朗誦達到了語言與語境融合,情感和情理結合的地步,在一批好學生的帶領下,許多中等或中下的學生也躍躍欲試,再加上我告訴他們:“講臺,是我們人生中最小的舞臺,拿著書本朗讀是世界上最簡單的表演,今天我們都有這么一個展示的機會,錯過了就永遠也沒有了。”在這多方面的激勵下,班上最不冒尖的四位男生自己勇敢地組成了一組,上來朗誦,我馬上就表揚了他們,讓他們每人今天的登高臺上登上一格,作為有勇氣的獎勵。
今天真的發現平常不怎么喜歡朗讀更別說朗誦的男生也鼓起了全身的勇氣,用勁了全身的激情,有感情地朗誦著,看得出今天他們花了很多時間準備。這讓我和全班同學感動,當他們結束的時候,我又一次表揚了他們,全班送上了熱烈的掌聲。
這樣的一次課,這樣的一次簡易朗誦比賽,以動帶靜,以優促差,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朗讀水平,增強了對文章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