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相思教學反思(精選4篇)
長相思教學反思 篇1
《長相思》是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是一首膾炙人口、情深意長的著名詩詞。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風雪一更愁。納蘭性德在隨扈東巡、去往山海關途中,寫下了這首思鄉之曲,成就千古名篇。納蘭性德是通過寫景和敘事兩個方面來傾訴自己的心聲的。他在途中遭遇風雪,輾轉難眠。途經一道道山,一條條河,休息時連思念家鄉的夢也被嘈雜的聲音破壞得支離破碎。他抬頭望月,想起家鄉那安寧、祥和的生活,不禁淚花閃閃。
為了更好地體會作者此時的心情,我讓學生想象作者家鄉溫馨和諧的畫面。在音樂聲中,我深情誦讀這首詞,學生閉起眼睛,構思著一幅幅別致幸福的場面。
有的說:“我看見了納蘭性德的家鄉鳥語花香,他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聊天,說笑,好不熱鬧。小孩們在巷口玩耍嬉戲,姑娘們坐在門口繡花;放學歸來的孩童放下書包,放起了風箏,有的還把花做成花環戴在了頭上,家鄉一片生氣勃勃。”
有的說:“我看見了晚上月光皎潔,群星閃爍,作者的親人坐在窗前欣賞著明月,不遠處時時傳來鳥兒唧唧的叫聲,花兒合上那美麗的花瓣,似乎也與作者的親人一樣,靜靜地期待納蘭性德與他們團聚。
我見學生熱情高漲,繼而讓他們在小組內交流,從而更加明確納蘭性德投軍從戎,征戰疆場的心聲。作者為了壯志和理想,忍受著思鄉之苦,飽受著思想的孤獨和寂寞,著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長相思。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長相思。舍小家顧大家,赤子之心全都化作——長相思。
長相思教學反思 篇2
《長相思》教學反思
《長相思》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暗藏于詞中的無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讀詞,讀出詞的韻味,讓學生走進詞境,進入詞心。同時,作為一節整合課,我設計了三個整合點:一是在初讀詞之后,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搜集關于《長相思》的內容(作者,題目,寫作背景,詞義,感情,寫法等);二是在學生學習完《長相思》之后,搜集關于思鄉的詩詞;三是在練習環節,引入李煜的《長相思》,利用網絡資源完成閱讀小題(詞的主要內容,表達的情感,運用的表達方法等)。
1、在朗讀中與文本對話,體味情感:
朗讀是解讀文本的重要形式,學生通過聽(聽老師范讀)、看(默讀)、讀(出聲朗讀)等途徑,從整體上感受言語材料,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逐步感知與理解。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了讀的功能,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師的范讀中啟動情感,在朗讀和想象中整體感悟。
2、在想象中與文本對話,感悟形象:
在音樂和聲情并茂的范讀感召下,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學生們通過想象,感悟納蘭性德的“征途”,充滿了遠離與牽掛。在與“征途”對話后,通過問題將對話切換到詞人的家鄉和故園。學生在《琵琶語》的情思中,又展開了與“故園”的對話,學生們想象并感悟著家鄉的美麗、溫馨、安寧和祥和。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首先是學生匯報搜集的關于《長相思》的資料時,談到了詞的意思,我只讓兩個學生回答了,沒有因勢指導,讓全體學生練習。其次是讓學生想象匯報納蘭性德家鄉溫馨畫面之前,僅用了一個問句“但是,同學們,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里面,在他的家鄉,在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來進入學生的想象。課后回想,如果能先理解詞中的“故園無此聲”,然后再進入想象,效果會更好。最后,我覺得在時間的調控分配上,有些不合理,最后一個整合點——理解李煜的《長相思》,由于時間原因沒能讓學生很好地完成,下次要合理安排好。
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嘗試,讓我收獲了許多,取得了些許的進步,但也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今后,我會針對自己的缺點,多學習,多實踐,在學科整合的路上爭取更大地進步。
《長相思》教學反思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鼓勵學生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與文本進行對話,是對話的基點。在教學中我揮動著情感的指揮棒,指引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過朗讀與想象解讀文本,體驗詞人的情感,感悟詞中的形象。
1、在朗讀中與文本對話,體味情感:
朗讀是解讀文本的重要形式,學生通過聽(聽老師或錄音范讀)、看(默讀)、讀(出聲朗讀)等途徑,從整體上感受言語材料,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逐步感知與理解。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了讀的功能,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師的范讀中啟動情感,在朗讀和想象中整體感悟。
《長相思》在聲聲朗讀中被感知、感受、感悟,從讀得“字正腔圓”到“有板有眼”,從讀得“正確”、“有節奏”到讀出“味道”與“感覺”,讀出了征程的“畫面”與故園的“情景”。當學生初步感受文本、讀出味道與感覺之后,王崧舟在音樂聲中用渾厚而富有磁力的聲音范讀課文,將直板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變成立體的有生命的文本,表現出詞的精神和生命,啟動了學生的情感。學生帶著情感走進“征途”與“故園”,讀出畫面與情景。當學生融進納蘭性德的“生活”和“世界”時,王崧舟再次啟動了他情感充沛的范讀,強化學生的情感,鏈接學生的表象,形成生活畫面,凸顯人物形象。
“以情帶讀,讀中悟情”是“情感派”閱讀教學的立身之本。我認為,語文課上,既要給足時間讓學生讀進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讀進去;又要給足時間讓學生讀出來,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來。《長相思》教學中,王崧舟既讓學生帶著“夢都作不成,覺都睡不好”的感覺朗讀《長相思》,把這種感覺“讀到詞的字里行間去”;又讓學生帶著“長相思”的感覺朗讀詞,試著把作者身和心分離的那種感受、那種心情讀出來。
學生在朗讀中體驗著情感、深化著情感,逐步由“感悟”到“感動”,感悟詞人的理想與壯志,為納蘭性德保家衛國的精神而感動。
2、在想象中與文本對話,感悟形象:
在音樂和聲情并茂的范讀感召下,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走進了納蘭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直接與詞人展開對話。
學生們通過想象,感悟納蘭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輾轉反側、抬頭仰望、孤獨沉思,充滿了遠離與牽掛。在與“征途”對話后,通過問題將對話切換到詞人的家鄉和故園。學生在《琵琶語》的情思中,又展開了與“故園”的對話。在“故園”想象中,教師用舒緩的語調提示詞人在家鄉生活的多種可能,不斷拓展學生對話的思路──學生們想象并感悟著家鄉的美麗、溫馨、安寧和祥和。
“但是,此時此刻,這樣的畫面卻都破碎了,這樣的情景卻都破碎了!”通過想象,“進入詩人那個身和心分離的世界”,“身”和“心”的對話使學生感到征途的艱辛、戰爭的酷烈;兩次想象的對比使詞人倍感家鄉的美好,親人的溫暖!
通過朗讀與想象,一顆思鄉懷故、感情細膩哀怨而又勇赴疆場、戍邊衛國的高大鮮活形象生成在我們的語言和精神中。
《長相思》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能字正腔圓、有板有眼地誦讀《長相思》,進一步感受詞的抒情韻律。
2.了解“風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詩詞中的特殊情味。
3.通過想象、質疑、情境誦讀,體驗詩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矛盾心情,感悟詩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學重點在想象、質疑和情境誦讀中,體驗詩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矛盾心情,感悟詩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學難點在移情想象中建構“故園”的豐富意象,體味“故園”的文化意蘊。
教學準備教師制作《長相思》多媒體課件。課前板書這首詞
教學流程
課前活動:
1.找找家長,和自己的家長打招呼。起立,向叔叔阿姨們問好。
2.家長來和你一起上課,此時你心里在想什么?
3.能在忙碌的工作中抽空來和你一起來上課,他們多么關心你的成長啊,有父母的關心、疼愛,多么幸福啊!能不能比平時更認真地聽課?那好,這節課我要當堂檢測,行嗎?
4.你希望自己能考過誰?知道父母最希望你比誰強?(生猜)猜得對不對呢?我們到后面現場采訪一下。(家長可能會說比自己以前有進步就好,師說多寬容的媽媽,多么理解你呀!)
我還知道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期望,那就是希望你們比他們強,你們信不信?不信,我們請父母舉手表態。
5.這節課我們就和父母一起聽課,一起參加檢測,我們的目標就是超過父母,有信心嗎?(發檢測紙)一邊傳紙,一邊小聲猜測一下,老師可能會出什么題?
(教學反思:從最后的檢測效果看,不少孩子有不會寫的字,雖然幾個難點課上處理了,但沒有經過練習鞏固的環節記憶效果依然不理想。所以,此處的猜老師能考什么不如直接告訴學生,這節課我們就考這首詞的默寫,這樣在聽課中他們也會刻意地去記這些難寫的字,相信最后的默寫效果會更好。)
一、導入新課
1.我們這節課要學的《長相思》是21課古詩詞三首的最后一首,前面我們學習了兩首詩,而這一首它就是一首詞。
(指黑板上的詞)長相思,是詞牌名,分上下兩闕,兩闕各四句,共36字。前人多用以寫人的思念之情。
(教學反思:這樣直接講詞的特點,雖然淺顯但仍比較空洞,改為讓學生自己讀這首詞,與上兩首詩比較,發現了什么?可以是詞意上的,也可以是發現詩與詞的不同。這樣很自然就把詞的以上特點就帶出來了。如:分上下兩闕,3375的字數安排,詞牌名,表達的感情等。學生對“納蘭性德”這四個字的名字也很感興趣,在這里可以做簡單介紹。)
2.我們第六單元的課文是以懷念和贊美故鄉為主題的。我們已經學習了《泊船瓜洲》和《秋思》,一首是借景抒情,一首是借事抒情。王安石的鄉愁融于那滿目春色之中,張籍的鄉愁凝成那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家書中。那么在納蘭性德的眼中,鄉愁又是什么呢?
二、讀準讀通
1.請大家打開書本,自由朗讀這首詞,注意,仔仔細細讀上4遍,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詞念得字正腔圓;讀后兩遍的時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順,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明白嗎?
生自由朗讀《長相思》,開始。
2.誰來讀一讀《長相思》?其他同學注意聽,這首詩當中的生字、多音字,他有沒有讀準了。
師:讀得字正腔圓,真好!風一更這個“更”是多音字,聒碎鄉心的“聒”是個生字,她都讀準了。來,我們讀一讀,“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生齊讀。
師:再來一遍,預備起。
(教學反思:此處的“更”“聒”需做重點處理,對于“更”的讀音學生有爭議,需要介紹古代把一夜分為五更,兩個時辰為一更;“聒”結合字形理解字義。)
3.師:很好!誰再來讀一讀?其他同學注意聽,他在讀詞句的中間時是怎么停頓的,是不是讀得有板有眼。
生朗讀。
師:真好,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這位同學,在讀“身向榆關那畔行”的時候,哪個地方停頓了一下?
生:他在“身向榆關”的后面停頓了。
師:你有沒有注意到,他在讀“夜深千帳燈”的時候,哪個地方又停頓了一下?
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頓了一下。
師:你們聽出來了嗎?
生:(齊答)聽出來了。
師:對,這樣讀就叫有板有眼。我們讀這兩句詞,“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預備起。
再來一遍。
三、讀出味道
1.師:真好,同學們,讀古代的詩詞,不但要把它讀正確,讀得有節奏,還要盡可能讀出它的味道來。比如《長相思》這個題目,我們可以有許多種讀法,有的讀《長相思》(快速而平淡地)有長的味道嗎?有相思的感覺嗎?
生:(齊答)沒有。
師:比如你這樣讀,《長相思》(緩慢而深情地),有感覺嗎?有味道嗎?
生:(齊答)有。
2.師:讀詞就要讀出這樣的味道來。你們試著讀一讀,爭取讀出你的味道和感覺來。
生:(自由讀《長相思》。)
師:誰來讀一讀《長相思》?讀出你的味道、你的感覺來。注意聽,注意聽,你聽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覺?
生1讀,師:好一個“故園無此聲”,有味道,誰還想讀?
生2讀,師:好一個“聒碎鄉心夢不成”,來,我們一起讀,讀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覺來。
生齊讀。
3.同學們,詞讀到這兒為止,你的腦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覺,誰來說一說?生1:我感到納蘭性德非常思念家鄉。
師:這是你的感覺。誰還有別的印象和感覺?
生2:我感覺到納蘭性德思念家鄉,夢都睡不好了。
師:不是夢都睡不好,是覺都睡不好,根本就沒有夢。同學們,夢都作不成,覺都睡不好,帶著這種感覺,我們再來讀一讀《長相思》,把這種感覺讀進去,讀到詞的字里行間去。
生:(齊讀)長相思,清,納蘭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四、感知詞意
1.師:長相思,長相思,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地長相思呢?請大家默讀這首詞,讀的時候,請大家仔細地看看書上的插圖,仔細地看看書上的注解,然后,試著去想想這首詞大概在講什么意思,明白嗎?
生:(齊答)明白。
師:好,默讀《長相思》。
生:(默讀《長相思》,按要求思考詞的大意。)
2.師:現在老師提兩個問題,看看你對這首詞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沒有。(板書“身”)第一個問題,聽清楚了,作者的身,身體的身,身軀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1: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關外。
生3:作者的身在山海關。
師:那么“山一程”呢?身在哪兒?還可能在哪兒?
生5:身可能在山上。
師:在崇山峻嶺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還可能在哪兒?
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深千帳燈”呢,他的身可能在哪兒?
生7:他的身可能在營帳里面。
師:營帳里面,請站著。
孩子們,這里站著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學。作者的身在哪兒?七位同學就是作者的身經過的點,他經過了崇山峻嶺,他經過了小河大川,他經過了山海關外,他經過了軍營的帳篷,他還經過了許許多多的地方,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
一句話,作者身在征途上。(板書:在“身”后面寫“在征途”。)
(教學反思:此處學生的想象并不是很豐富)
3.師:請坐。已經讀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個問題。(板書“心”)納蘭性德的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那兒?
生1:他的心在故鄉
師:用課文里的一個詞,一起說,納蘭性德的心在哪兒?
生:(齊答)納蘭性德的心在故園。
4.師:好。(板書:在“心”的后面寫“系故園”。)孩子們,身在征途,心卻在故園。把它們連起來,(板書:在這兩句上畫了一個圓圈。)你有什么新的發現?新的體會?
生1:我發現了,他身在征途,卻很思念故鄉。
師:不錯。你說。
生2:我發現納蘭性德既想保家衛國,又很想自己的家人。
師:你理解得更深了一層。
生3:我覺得納蘭性德肯定很久沒有回家鄉了。
師:你的心思真是細膩啊。
生4:我還覺得納蘭性德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總是有家鄉的。
生5:我覺得納蘭性德雖然遠離家鄉,可是心總是牽掛家鄉的。
5.師:好,一個遠離,一個牽掛。同學們,就是這種感受,這種感情,這種心靈的長相思。我們帶著這樣的感覺,再來讀一讀《長相思》。先自己讀一讀,試著把作者身和心分離的那種感受、那種心情讀出來。
生:(自由讀《長相思》。)
師:好,咱們一起讀一讀《長相思》。
生齊讀。
五、展開想象,讀出詞情
1.師:(課件播放一段音樂后,師在音樂聲中有感情朗讀。)
師:一起來,預備起。
生齊讀。
2.師:孩子們,請閉上眼睛,讓我們一起,隨著納蘭性德走進他的生活,走進他的世界。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么樣的畫面,怎么樣的情景?(師稍作停頓再次范讀)
3.師:孩子們,睜開眼睛,現在你的眼前出現了怎么樣的畫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你仿佛處在一個怎么樣的世界里?
生1:我看見了士兵們翻山越嶺到山海關,外面風雪交加,士兵們躺在帳篷里,翻來覆去怎么也睡不著,在思念他的故鄉。
師:你看到了翻山越嶺的畫面。
生2:我看見了納蘭性德在那里思念家鄉、睡不著覺的情景。
師:你看到了輾轉反側的畫面。
生3:我看到了納蘭性德走出營帳,望著天上皎潔的明月,他思鄉的情緒更加重了起來。
師:你看到了抬頭仰視的畫面。
生4:我看到山海關外,聲音雜亂,士兵們翻來覆去睡不著,但是在他們的家鄉沒有這種聲音,睡得很寧靜。
4.師:你們都看到了,你們看到跋山涉水的畫面,你們看到了輾轉反側的畫面,你們看到了抬頭仰望的畫面,你們看到了孤獨沉思的畫面。但是,同學們,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里面,在他的家鄉,在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么樣的畫面?怎么樣的情景呢?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看到的畫面寫下來。(引入納蘭性德的資料)
生:(伴隨著樂曲《琵琶語》,想象寫話。)
師:(在學生的寫話過程中插話。)那可能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曠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幾個志趣相投的朋友圍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遍暢談著……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燈光下,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喝著茶,拉家常……那還可能是……
生:(繼續在音樂聲中想象寫話。)
師:好,孩子們,請停下你手中的筆,讓我們一起回到作者的家鄉,走進納蘭性德的故園。我們去看一看,在他的家鄉有著怎么樣的畫面和情景。
生1:我看見了納蘭性德的家鄉鳥語花香,納蘭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戲,牧童趕著牛羊去吃草,姑娘們就在門口繡著花,放學歸來的孩童們,放下書包,趁著風,放起了風箏,還有的用花編成花環戴在頭上。家鄉一片生機勃勃。
師:好一幅鄉村樂居圖啊。這是他看到的,你們看到了哪些?
生2: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潔,星星一閃一閃的。他的親人坐在窗前,望著圓圓的月亮,鳥兒也不再“唧唧喳喳”地叫,只聽見外面“呼呼”的風聲,花兒合上了花瓣,親人是多么希望納蘭性德能回到家鄉與他們團聚啊。
師:一個多么寧靜多么美好的夜晚。你看到了——
生3:在一個晴朗的日子里,妻子正繡著錦緞,孩子們在門外的草地上玩耍,一會兒捉蝴蝶,一會兒又玩起捉迷藏的游戲。漢子們正挑著水,一家人做好飯后,圍在一起,喝酒聊天。
(教學反思:此處上起來比較困難,孩子們的想象不夠預設得豐富,再就是教學時間不夠,如果能時間能寬裕一些,上起來效果會更好一些。試講后就改為讓孩子說說即可,處理得比較淺。教師能通過引導打開孩子的思維就好了。)
5.師:故園的生活真是其樂融融啊!但是,但是,此時此刻,這樣的畫面卻都破碎了,這樣的情景卻都破碎了。(板書: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園”上面寫個大大的“碎”。)
師:誰再來讀讀《長相思》?在這里,沒有鳥語花香,沒有親人的絮絮關切,這里只有——
(呵呵,孩子沒明白老師是什么意思,半天才接上。語言銜接有問題)
生1:(朗讀)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師:在這里,沒有皎潔的月光,沒有在皎潔月光下和妻子相偎在一起的那一份溫暖,那一份的幸福,這里只有——
生2:(朗讀)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師:你是在用自己的心讀啊!在這里,沒有郊外的踏青,沒有牧童的短笛,沒有跟孩子們在一起的天倫之樂。這里只有——我們一起讀。
生齊讀。
師:長相思啊,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長相思;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長相思。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畫面,進入詩人那個身和心分離的世界,我們再一起讀《長相思》。生齊背。
六、作業:
古人、今人借詩詞、歌曲來表達對故鄉的思念,請同學們課后收集這樣的詩詞或歌曲,讀一讀,唱一唱,選最喜歡的一首來參加我們的“濃濃的鄉情”展示會。
七、檢測:
下面我們來檢測一下吧,在場的爸爸媽媽、同學們,請聽題:請默寫《長相思》。交換批改。
回家后和家長公布比賽成績。下課。
板書設計:
《長相思》課文板書
身在征途
心系故園
教學反思:
家長與學生的互動對于本節課來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調動了雙方的主動性,如果測驗的目標更明確一點的話效果會更好。處理不足的地方是深度還不夠,沒能讓學生與作者的情感達到比較深層次的共鳴。另外,本節課的作者介紹與詩詞背景沒有介紹,沒敢放開來講,有些缺憾。如果在鉆研教材上再下些功夫,多了解詩詞的文學常識及本首詞的寫作背景,作者的特點等,那么上課的時候就能駕馭得更靈活些,相信學生的收獲也會更多。
長相思教學反思 篇3
《長相思》教學反思
放飛孩子的想象,可以激起更多的創作火花。這句話,在進行的古詩詞教學中我運用了,受益匪淺。
對于學古詩,學生已經習慣于讀讀詩句、說說詩意,理解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樣一節課下來,按道理說,學生已掌握得差不多了,但總覺得缺少些什么。細細想想,學生了解得只是表面的、膚淺的知識點,而沒有真正地、深入鉆進古詩句之中,因此學習起來平平淡淡。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在教古詩詞三首時,我進行了嘗試。前兩首《泊船瓜洲》和《秋思》讓學生進行想象,但效果不太明顯。而最后一首詩《長相思》有兩個地方讓學生進行了想象,在幫助學生理解詩意的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長相思》中第一句中描寫將士們跋山涉水行軍的艱難,如何讓學生去體會呢?我引導學生說“你們想象一下,他們的行軍途中會遇到什么困難?”經過幾分鐘的思考,有的學生說他們的鞋磨破了幾雙,有的說他們的腳磨出了鮮血,有的還想到了在翻山越嶺掉到了山崖,有的則拿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來對比……這些想象,使學生深切地體會到了當時在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將士們到邊關應征的艱辛。
《長相思》中第二句中的“故園無此聲”怎樣來和將士們在野外露營對比來表現思念家鄉呢?此時,我讓學生閉著眼睛,想想將士們沒有出征前在家里有哪些事呢?有的學生則認為:在寒冷的風雪之夜,兒女熟睡了,妻子在燈光下縫補衣服;有的則說一家老小正圍著火盆說著話;有的說妻子和兒女蓋著厚厚的、暖暖的被子做著好夢……學生的這些想象,是我沒有想到,但我給他們提供了機會,那樣他們的思維得以在更大的空間里得到充分的發揮。
教學《長相思》這首詩詞,設計的兩處想象,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了將士們行軍之難,思鄉之深,比起干燥無味地講解詩意,強加給學生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我認為這是兩種不同的效果。
《長相思》教學反思
在教《長相思》這首詞時,我這樣導入新課:同學們,在王安石的眼中,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江南的春風;而到了張籍的筆下,鄉愁又成了一封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家書。那么,在納蘭性德的心中,鄉愁又是什么呢?
為了調動同學們的審美潛能,我接著又說:就像“一千個眼里有一千個不同的哈姆雷特”一樣,那么,我相信,在座的58位同學也應該有58個不同的《長相思》。所以,我和同學們一同探討這首詞的目的不是聽我講什么,而是請同學們說出你最欣賞這首詞的哪幾處?是什么理由讓你欣賞它?因為老師講的只是一家之言,我希望聽到的是大家學習后的眾家之言。
在反復熟讀并理解、四人交流之后,很多同學發表了自己獨特的見解。
學生1:我最欣賞“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一句,因為它把行程的艱辛、無可奈何之意惟妙惟肖地表達出來了。
學生2:我喜歡詞的上闋。讀過后我仿佛看到了作者翻過了崇山峻嶺、渡過了大河小川,一路向山海關那邊進發。體會到他雖身在征途,心卻思念故鄉的心情。
學生3:讀了詞的上闋,我也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那一顆破碎的心。但我腦子里突然冒出一個問題:既然他這么思念家鄉,那為什么還要去從軍呢?
聽了同學們的精彩發言,我連忙說:問得好!同學們,納蘭性德為什么不早點回家呢?請同學們讀下闋內容。
學生4:我覺得“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是最美的一句。讀到這里,我仿佛看見:作者在迢迢征程中,外面風雪交加,他躺在帳篷里翻來覆去,怎么也睡不著,在苦苦思念他的故鄉。
學生5:作者走出營帳,望著天上皎潔的明月,思鄉的情緒也更加的重了起來。他既想保家衛國,又很思念自己的家人,所以才輾轉反側,連夢都做不成。
……
最后一位同學從總體對這首詞做了賞析:這首詞全篇圍繞“長相思”生發開去,先寫行程艱辛,再寫夜不成夢,情景交融,抒發了一種濃郁的思鄉之情,不愧為詞中精品。
聽了同學們的發言,我趁熱打鐵,進一步提問:你們知道作者為什么苦思故園而又不能回家的原因了嗎?
又是一番唇槍舌劍,同學們都說出了自己心中的答案。最后我因勢利導做了如下總結:是啊,作者重任在肩、責任如山,為了保家衛國,為了他的壯志和理想,他不能回家。他把思念家鄉的孤獨和寂寞,就這樣化作了《長相思》。
這節語文課,我恰當的點撥像一個無形的路標引領著孩子們在詞的意境中賞析、體會、把玩、領悟,而孩子們也以投入的精神和積累的知識與老師交流、切磋、互動、相長。就是在這切磋互動中,孩子們的潛能得到了發揮,得到了挖掘,得到了展示,得到了提高。
《長相思》教學反思(王崧舟)
打著我的提燈,
我找到了一個人:
我。
我觀察他。
從某種意義上講,課堂教學就是一個“文本”。按照英美新批評派的觀點,文本一旦完成,作者就已經死亡。在這里,對這一命題我權且做一次教學論上蹩腳的遷移:“課堂教學一旦完成,執教者就已經死亡。”我拋出這樣一個觀點,意在強調“課”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自足的存在。當課被執教者演繹完成后,課的意義已經不再為執教者本人的意圖所支配,“課”用自己的存在向每一位聽課者言說它自己的意義。這個時候,不管你愿意與否,執教者只能將自己轉換成聽課者的角色重新傾聽“這一課”的言說。
基于這樣一種觀點,也就有了課后的王崧舟與課中的王崧舟之間的對話:我以為,王崧舟的《長相思》一課(這樣的言說總有點怪怪的,人要抽身而出看自己,難!說不定哪天你就成了神經病)是在詩(詞也是詩)的“可解”與“不可解”之間尋求著一種“和解”之道。
詩是不可解的,但詩又是不得不解的,這就是我們面臨的兩難境地,抑或說是一種教學策略上的悖論。詩被卷入課程,既是她的幸運,更是她的不幸。語文老師的責任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情保護“詩”的存在,使她免于被拆解、被蒸發。在《長相思》一課中,我們似乎看到了王崧舟在這方面所作的努力。
一方面,我們看到了他對“詩是不可解的”這一命題的艱難守望和維護。“詩”之不幸,就在語文老師漠視“詩”做為一種完形的存在。“詩”是一個極易被糟踐和摧殘的小生命,教學上稍不留神,我們就可能毀掉“詩”的存在。其毀滅之道,即在于將“詩”置換成另一樣式的言語存在。詩是不能搬家的,做為詩棲居的言語形式就是她唯一的精神家園。從這個意義上說,“詩”像“樹”,一挪就死。因此,一個有智慧的語文老師,教詩的最好途徑就是不教詩。讓“詩”憑著自己的言語存在說話,讓學生直接貼在詩的面頰上感受她的詩意。
王崧舟的《長相思》,走的大約就是這樣一個路徑。保護“詩”,就是保護“詩”做為一種“完形”的存在,這種保護的最佳策略就是誦讀。我們可以從“器”和“用”的層面上理解“誦讀”,但那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更有必要從“道”和“體”的高度看到“誦讀”對詩做為一種完形存在的本體論上的意義。詩活在誦讀的當下,誦讀保護了詩的存在,詩即誦讀。于是,我們看到,在王崧舟的《長相思》上,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說。讓《長相思》在誦讀中流淌,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讀正確、讀流利”的問題,這是對詩做為一種完形存在的深刻尊重和理解。
詩不能訴諸理性,詩只存在于直觀、直感和直覺之中,對于詩的了悟是當下的、瞬間的,這就是所謂的“意會”。《紅樓夢》第四十八回寫香菱跟黛玉學詩,香菱道:“據我看來,詩的好處,有口里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有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舉例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聯云: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個‘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寶玉聽了香菱的講詩贊道:“既是這樣,也用不著看詩,‘會心處不在多’,聽你說了這兩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如果說“完形”是詩之不可解的一個本體論層面上的因素的話,那么,“意會”就是主體論層面上對詩是不可解的又一注腳。在《長相思》一課中,王崧舟總是不厭其煩的讓學生交流讀詞的感覺,前前后后不下十多次。其實,喚醒感覺的過程,就是意會的過程,就是激活詩意的過程。這種思維方式具有很強的直覺內省、體驗感悟的情感色彩。用維柯的話說叫“詩性邏輯”,用卡西爾的話說叫“隱喻思維”。在我看來,“意會”是一種比言傳更本質、更內源、更真實的生命方式。這種意會,不光基于直感和直覺,還基于聯想和想象。事實上,對詩的意會,是一個直覺和想象糾纏不清的過程。在《長相思》一課中,王崧舟前后安排了四次不同類型的想象。讀詞后談印象是一種再造想象,聽誦讀看畫面是一種表現想象,聽音樂寫故園是一種創造想象,多維度問作者是一種角色想象。這里的種種想象,既是對詞的整體性和生命性的一種小心翼翼的呵護,又是對詞做為一種召喚結構、一種空白張力的主動回應。
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們又發現,王崧舟正試圖以一種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方式,對“詩是不可解的”這一命題進行著艱難的突圍和顛覆。換言之,他努力想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達成一種互信互諒的和解。之所以嘗試這樣的突圍和顛覆,我想個中緣由是比較復雜的。第一,詩的學習,尤其是古詩詞的學習,他不能不考慮學生的言語解讀習慣和言語思維方式;第二,在小學階段學詩,他不能不尊重學生的生活積累、人生積淀和文化底蘊;第三,在教學評價尚未實現革命性的轉型之前,他不能不顧及仍然流行著的古詩詞學習效果的檢測方式和標準。于是,他不得不冒著“詩一解就死亡”的風險,在“可解”的沼澤地上艱難的跋涉著。我們從中發現王崧舟課堂教學的兩處細節,這可以成為這種嘗試的標識:一、在學生默讀思考《長相思》的大意后,他設置了這樣兩個問題:作者的身在哪里?作者的心又在哪里?這兩個問題,是對“解詩”的一種打探。這種打探有著明確的方向性,這種打探必須基于詞義的初步理解,這對詩的存在而言無疑是一種危險的動作。但這種打探并不死扣詞中的字眼,他不想“字字落實”,不想因此將學生的詩性思維與字詞的肢解綁在一起。他想通過這種打探,讓學生對其中的詩意引發一種敏感和警覺,學生對此的回答不一而足,但這無傷詩之大雅。二、在學生沉入詞境后,他采用互文印證的策略,用納蘭性德另一首詞中的一句“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來引發學生對詞的深層意蘊的解讀。這種側面的、迂回的解讀策略,依然折射著王崧舟對詩的“可解”與“不可解”的矛盾之情。互文做為一種解讀策略,其用意是十分明顯的;但互文策略用在這里,王崧舟是有自己的主張的。那就是借助“互文”在詩的“可解”與“不可解”之間達成一種諒解備忘錄。詩說到底是對人生、宇宙的一種直觀的洞悉,對事物的一種普遍性的了悟。從這個意義上說,詩只能去“見”去“會”去“悟”。但是,詩畢竟是一種言語的存在,盡管這種言語以自足和完形存在著,她處處設防,她把自己保護的嚴嚴實實。但百密終有一疏,只要有一條縫,只要有一孔眼,我們就有窺見的機會和可能。正是這樣的一條縫、一孔眼,讓詩暴露了自己最隱秘的靈魂,于是,詩終于在自己的疏忽中敗下陣來。這才給了王崧舟和王崧舟們以“解詩”的可乘之機,一片中間地帶在跋涉中被他們發現了。
但不知這種發現,對“詩”們而言,是幸耶?是不幸耶?
長相思教學反思 篇4
放飛孩子的想象,可以激起更多的創作火花。這句話,在進行的古詩詞教學中我運用了,受益匪淺。
對于學古詩,學生已經習慣于讀讀詩句、說說詩意,理解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樣一節課下來,按道理說,學生已掌握得差不多了,但總覺得缺少些什么。細細想想,學生了解得只是表面的、膚淺的知識點,而沒有真正地、深入鉆進古詩句之中,因此學習起來平平淡淡。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在教古詩詞三首時,我進行了嘗試。前兩首《泊船瓜洲》和《秋思》讓學生進行想象,但效果不太明顯。而最后一首詩《長相思》有兩個地方讓學生進行了想象,在幫助學生理解詩意的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長相思》中第一句中描寫將士們跋山涉水行軍的艱難,如何讓學生去體會呢?我引導學生說“你們想象一下,他們的行軍途中會遇到什么困難?”經過幾分鐘的思考,有的學生說他們的鞋磨破了幾雙,有的說他們的腳磨出了鮮血,有的還想到了在翻山越嶺掉到了山崖,有的則拿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來對比……這些想象,使學生深切地體會到了當時在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將士們到邊關應征的艱辛。
《長相思》中第二句中的“故園無此聲”怎樣來和將士們在野外露營對比來表現思念家鄉呢?此時,我讓學生閉著眼睛,想想將士們沒有出征前在家里有哪些事呢?有的學生則認為:在寒冷的風雪之夜,兒女熟睡了,妻子在燈光下縫補衣服;有的則說一家老小正圍著火盆說著話;有的說妻子和兒女蓋著厚厚的、暖暖的被子做著好夢……學生的這些想象,是我沒有想到,但我給他們提供了機會,那樣他們的思維得以在更大的空間里得到充分的發揮。
教學《長相思》這首詩詞,設計的兩處想象,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了將士們行軍之難,思鄉之深,比起干燥無味地講解詩意,強加給學生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我認為這是兩種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