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對話 語感共生——談王崧舟的《長相思》教學(精選17篇)
詩意對話 語感共生——談王崧舟的《長相思》教學 篇1
特級教師王崧舟在教學中既注重學生語言系統的豐富和優化.又著力完善學生的精神世界。他在教學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時.以蕩氣回腸的朗讀、充滿對比的想象和拓展轉換的追問.向我們展示廠他著力構建的對話課堂、語感課堂和詩意課堂。
一、創設詩一般的情境,在朗讀對話中感知
王崧舟老師善于用充滿魅力的語言和優美動聽的音樂創設詩一般的情境,讓學生們在這種特定的場景中盡情揮灑他們的智慧,與教師和文本中的人物對話!堕L相思》的教學就是在他那充滿激情、如詩如畫的導語描述中開始的——
師:同學們,在王安石的眼中,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家鄉的徐徐春風-而到了張籍的筆下,鄉愁又成了那一封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家書。那么,在納蘭性德的眼中,鄉愁又是什么呢,請大家打開書本,自由朗讀《長相思)。注意,仔仔細細讀上四遍,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之中的生字和多音宇.要把詞憊得宇正腔圓;讀后兩追的時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順,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
朗讀是解讀文本的重要形式,學生通過聽(聽老師或錄音范讀)、看(默讀)、讀(出聲朗讀)等途徑與文本對話,從整體上感受語言材料,在對話的過程中逐步感知與理解文本。學生在對話·首席”的引領下,與<長相思)進行了文本對話。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經歷了從“字正腔圓”“有板有眼”到“正確””有節奏”,解讀出了“味道”與“感覺”。
王老師在學生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礎上.按照預設的話題和學生進行廠對話交流。
師:現在王老師提兩個問題,看看你對這首詞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沒有:(板書“身”)聽清楚第一個問題:作者的身,身體的身,身軀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作者的身前往山海關
外。
師:請站著!吧胶jP外”。繼續說,誰還有不同的看法?
生: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關的路上。
師:“路上”。請站著。繼續說。
生:他的身可能在營帳里
面。
師:“營帳里面”。請站著。同學們,這里站著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學。作者的身在哪兒?七位同學就是作者的身經過的點,他經過了崇山峻嶺,他經過了小河大川,他經過丁山海關外,他經過丁軍營的帳篷,他還經過了許許多多的地方,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話,作者身在征遣上。(板書:“身”“在征途”)
學生通過“作者身在何處?”和“作者心在哪里?”這陶個話題的對話交流,感受到廠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心情,感悟到了作者“身”“心”分離的痛苦。
生:我發現蚋蘭性德既想保家衛國,又很想自己的家人。
生:我覺得納蘭性德雖然遠離家鄉,可心里總是牽掛著家鄉的。
師:好.一個遠離,一個牽掛。同學們,就是這種感受,這種感情,這種心靈的長相思。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覺,再來讀一讀《長相思}。先自己讀一讀,試著把作者身和心分離的那種感受、那種心情讀出來。
當學生通過朗讀初步感受理解文本后,王老師在音樂聲中用渾厚而富有磁性的聲音范讀課文,將靜止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使立體的有生命的文本,體現出了精神的力量,啟動了學生的情感,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
二、想象詞的畫面,在吟詠對話中體悟
在音樂聲中和王老師聲情并茂范讀的感召·廠,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走進了納蘭性德的“生活”和“內心世界”,通過一次次的誦讀直接與作者展開了對話。
師:(課件播放一段音樂后,在音樂聲中有感情朗讀)長相思,清,納蘭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國無此聲。(學生齊讀)
師:同學們,請閉上眼睛,讓我們一起,隨著納蘭性德走進他的生活,走進他的內心世界。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什么樣的情景?
學生們通過想象,感悟納蘭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輾轉反側、抬頭仰望、孤獨沉思,充滿了遠離與牽掛。在與“征途”對話后,王老師又將話題切換到詞人的家鄉和故園:“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里面,在他的家鄉,在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在作者的故園看到的畫面寫下來。”
生:我看見了納蘭性德的家鄉鳥語花香,納蘭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玩耍嬉戲,牧童趕著牛羊去吃草,姑娘們在家門,繡著花,放學歸來的孩童們放下書包,趁著風,放起了風箏,還有的用花編成花環戴在頭上。家鄉一片生機勃勃。
生: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潔,星星一閃一閃的。他的親人坐在窗前,望著圓圓的月亮,鳥兒也不再“嘰嘰喳喳”地叫,只聽見外面“呼呼”的風聲,花兒合上了花瓣。親人是多么希望納蘭性德能回到家鄉與他們團聚啊!
王老師在學生感悟詞人“身”“心”分離時設計廠兩次言語實踐,通過“說”和“寫”使學生將感悟到的形象轉化為語言,完成了語言與精神的第—.次同構。
三、拓展相思內涵,在情感對話中體驗
對話教學的話題是師生在根據文本共同轉化的背景中產生的,也是不斷生成和推進的!白x到這個時候,你腦子里冒出什么問題想問一問納蘭性德?”教者一句看似不經意的問話勾起了學生對詞人心靈的叩問。于是“為什么不回家而要去打仗?為什么去打仗了而又牽腸掛肚思念故園曠等等一連串的問題由學生追問出來!霸~人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園?”這個問題在對話的過程中生成了。
師:同學們,你們都問過了,是吧?你們可曾知道,這些問題,納蘭性德也問過自己,就在征途上,納蘭性德還寫過一首詞,題目叫《菩薩蠻》。其中有這樣兩句詞,就是納蘭性德問自己的。(課件呈現兩句詞)誰來讀一讀?
生:(朗讀)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師:問得好!同學們,請你再想一想,除了納蘭性德在問自己外,還會有誰要問一問納蘭性德: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還有誰?
生:還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師:妻子問丈夫,那個“君”字改一下,改成——
生:“夫”。
師:對!你再來問一問。等一下,我們一起到一個地方去問好嗎?長亭外,楊柳依依,妻子站在送別的路上,問納蘭性德——
生:(朗讀)問夫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為了深入展開“詞人為什么身在征途,卻心系故園?”這個話題的討論,王老師獨具匠心地進行了文本的拓展——“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兒團圓月?”這是詞人的自問,也是學生在老師點撥下生成的問題的概括,更是教者在師生與詞人對話過程中的拓展,即拓展了對話的廣度與深度。學生模擬詞人的“妻子”“兒子”“父親”“哥哥”一次次叩問“問君何事輕離別?”在生成對話中體驗著“相思”。學生在對“故園”情境的追思中,對“故園”的感悟步步加深,“鄉愁”之情也越來越濃。
詩意對話 語感共生——談王崧舟的《長相思》教學 篇2
教學目的
1、認識“詞”這種文學體裁。
2、學會“榆 畔 帳 聒”四個生字。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學習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詞的大意。
5、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教學重點
1、感知詞的大意,懂得詞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2、引導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1、同學們,昨天我們學習了21課的前兩首古詩,感受到了王安石和張籍那濃濃思鄉情。那么誰愿意給大家背誦一下古詩?請學生配樂誦讀。
2、當“洛陽城里見秋風”的時候,張籍的內心涌動著“欲作家書意萬重”的思鄉之情。那么,在風雪交加的夜晚,納蘭性德又將流露出一份怎樣的思鄉之情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長相思》。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1、昨天已經布置同學們預習課文了,誰來說說你是怎樣預習的?(查閱相關資料、反復誦讀、試著理解古詩詞的意思)
2、在預習時,你發現長相思與前兩首古詩有什么不同了嗎?點擊課件,出示詞
教師介紹詞:詞是詩的別體,詞因為句子有長有短又稱長短句。詞一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闋)
教師補充:長相思是詞牌名,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通常用來寫思念之情。也是這首詞的題目。
3、檢查朗讀
下面誰來給大家讀一下這首詞。
大家看,更在這兒應該讀幾聲?你怎么知道第一聲的?解釋更,古代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五更。
再指名讀,教師評價:字正腔圓
。糯,詞是可以配樂唱和的,有它自己的節奏,老師給大家標出來了,誰來試試。一起試著這樣字正腔圓,有板有眼的讀讀這首詞。
三、學習這首詞
。ㄒ唬 默讀
1、同學們已經把這首詞讀得字正腔圓,有板有眼但這還不夠,還要讀得有情有味才可以,這就需要我們讀懂詞意,體會詞人的情感。同學們,想想可以運用什么辦法讀懂這首詞?和我們讀懂古詩的方法一樣。
2、請大家運用剛才提到的方法自學這首詞, 想想這首詞的大體是什么意思?把不明白的地方標記出來,可以請教同學,也可以請教老師。
3、同位之間可以交流一下學習收獲。
。ǘ⿲W習上闕
1、大家看,這是詞的上闕,誰來讀讀,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嗎?誰能幫他解決?
誰能簡單說說它的意思。
2、康熙21年,納蘭性德作為御前一等侍衛隨皇上從北京出發,出山海關去長白山祭祀,他們初春時節出發,現在已經到了寒冬時節,這期間他們豈止翻過一座山,跨過一道河,山一程水一程指的是?你從這一程又一程讀出這是怎樣的征途?板書:征途
我們可以用那些詞語可以形容這種漫長艱辛的征途?(長途跋涉 千里迢迢、翻山越嶺、跋山涉水)
3、告別了家鄉,告別了親人。納蘭性的他們風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學生讀,學生評價,你認為他讀得怎樣?他的讀,讓你感受到了什么?
4、夜深千帳燈,讀到這兒,老師產生了疑問,你有什么要問的嗎?
是呀,將士們白天車馬勞頓,疲憊不堪,為什么夜深還不休息?
。ㄈ⿲W習下闋
1、自己讀讀下闋想一想 ,為什么會夜深千帳燈
2、誰來說說下闋的意思。
3、和上闋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樣,這兒的風一更雪一更,指的是,一整夜風雪交加。
4、同學們,閉上眼睛,讓我們走進營帳、走進納蘭性德,邊聽邊想 ,你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學生回答后,讓學生讀出自己看到的畫面,讀出自己的感受。
5、同學們,出現我們在面前的,是一位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詞人。板書:身在,心系故園
他行走在千山萬水之間,然而他那顆心,卻在故園,在家人身上。
6、大家想像一下,出征前,在他的故園會有什么樣的情景呢?學生交流, 他多么希望可以,夢回故園,感受這份溫馨、寧靜、祥和,可是,現在,卻被吵得鄉心破碎,鄉夢難圓。
7、此時,你就是納蘭性德,你來讀,
8、對詞人來說,這,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齊讀)長相思
師: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
生:(齊讀)長相思
四、拓展
1、同學們,這首如夢令也是納蘭性德在這次征途中寫下的佳作。 自己讀讀。
萬丈穹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
歸夢隔狼河,又被河聲攪碎。
還睡,還睡,
解道醒來無味。
2、指名讀讀,
3、仔細讀讀這首詞的注解,想一想這首詞和長相思,有什么相同之處呢?
注解:將士們懷念自己的家園,不禁借酒消愁,希望沉醉不醒。但是,大凌河水,驚濤拍岸,把夢中人催醒了。當一覺醒來,這思鄉者又趕緊叮囑自己再睡一會兒,因為睡著了總比眼睜睜地思鄉好過一些。
4、是呀,雖然,聒碎鄉心的聲音不同,但是納蘭性德的思鄉之情是一樣的,體會著詞人的思鄉之情讀讀這首詞。
五、總結
同學們,故鄉,是游子心頭永恒的家。多年以后,當我們離開家鄉,遠離故土,我們的心中,也會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誦讀《長相思》。
六、課下請同學們繼續誦讀這兩首詞,,也可以搜集一些表達思鄉的歌曲唱一唱。
板書設計:長相思
身在征途
心系故園
詩意對話 語感共生——談王崧舟的《長相思》教學 篇3
【教學過程】
一、借助注釋,讀懂詞意
1、導入:
在王安石的眼中,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江南岸的春風;而到了張籍的筆下,鄉愁又成了一封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家書。那么,在納蘭性德的心中,鄉愁又是什么呢?
2、讀準《長相思》:
反復誦讀后討論:詞讀到這里,你有什么印象和感覺?
3、讀懂《長相思》:
帶著這些印象和感覺,默讀《長相思》,看看書中的插圖,讀讀書中的注釋,想想這首詞大概講了什么意思。
討論: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征途)你從哪兒讀懂這是在行軍途中?作者的“心”又在哪里?(心在故園)你是從哪兒讀懂的?
4、小結:
身在征途,心系故園。我們可以想見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懷著這份感情,齊讀《長相思》。
二、展開想象,讀出詞情
1、想象上闋的情境:
自由朗讀詞的上闋,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和情景?
2、自由朗讀詞的下闋,如果身在故園,又會出現怎樣的畫面和情景呢?選擇一個畫面,一種場景,用手中的筆、更用心中的情把它們寫下來。(音樂、畫面)
3、對比引讀:
但是,這一切現在有嗎?沒有。有的只是──故園啊,我的故園,在春暖花開的時候,我們去郊外踏青、放飛風箏?稍谶@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讀詞)故園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園,當明月東升的時候,我們一起圍坐在庭院里,數著一顆一顆閃閃的星星?稍谶@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讀詞)故園啊,我美麗溫馨的故園,當朋友相聚的時候,我們一起暢飲,一起高歌,那時多么快樂!可在這里,這一切都不復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讀詞)
4、小結:
《長相思》讀到這里,你感受到了作者一顆怎樣的心?(孤獨、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傷感……)
齊讀《長相思》。
三、互文印證,讀透詞心
1、質疑問難:
詞讀到這里,你有什么問題想問一問納蘭性德?
2、互文印證:
這次出行,納蘭性德寫下了好幾首詩詞。在一首《菩薩蠻》的詞中,他留有這樣的詞句:“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長亭外,楊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問他──(齊讀此句。)但是,圣旨鐵定、君命難違呀!我只能──(齊讀: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
古道邊,芳草萋萋,傷感的朋友深情地問他──(齊讀此句。)但是,報效朝廷、建功立業是男子漢的理想呀!我只能──(齊讀: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
月光下,秋風瑟瑟,孤獨的納蘭性德深情地問自己──(齊讀此句。)
3、回歸課文:
納蘭性德真的輕離別嗎?再讀《長相思》,用心體會。
4、就這樣,納蘭性德將自己對故園的無限思念和依戀寫進了這首感人肺腑的《長相思》:
師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讀:長相思。
師引: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
生讀:長相思。
師引:愛故園,愛祖國,字字化作──
生讀:長相思。
詩意對話 語感共生——談王崧舟的《長相思》教學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朗讀、背誦詞《長相思》。
2、技能目標:通過學習《長相思》,了解有關詞的基礎知識,提高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
3、情感目標:理解詞中所表達的感情。通過作者敘寫自己赴邊關途中所見所聞,抒發了一種濃郁的思鄉之情。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學習詞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理解作者抒發的一種濃郁的思鄉之情。
2、會朗讀、背誦這首詞。
設計理念:通過學生朗讀感悟,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感覺。學習過程中反復誦讀,體會詞中所表現的意境。讓學生在情景朗讀中感受到中國古典文化的魅力,增強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促成學生對古典文化的積淀。
教具準備:搜集作者相關的資料及代表詞作。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一直在堅持課外積累古詩詞,那么你們了解關于積累古詩詞的哪些方法?
2、結合這些知識,復習本學期所學習的詞。學生詩詞接龍。
3、導入新課:這節課我們學習清朝著名詞人納蘭性德的《長相思》。
二、初讀課文,初步了解詞的意思。
1、介紹作者。師生共同介紹搜集的資料,并齊讀作者的名字。
2、學生讀這首詞,運用以前學習過的方法:查資料,查工具書,疏通詞的內容。
3、學生交流自己的收獲,通過交流,初步感知詞的意思。
三、精讀課文,體會詞中描寫的景象。
1、學習上闋。
①、請學生說說上片描寫了哪些景象。(學生在黑板上做上記號)
②、學生自由畫出上片中所描寫的任意一種景象。請畫得好的同學在黑板上畫。
③、配插圖全班齊讀詞,再自由讀,融入畫中的情景。
2、學習下闋。
①、從詞中你聽到了什么聲音?讓學生在詞中找一找。
、凇⒛銈兡懿荒苣7逻@些聲音?并想象一下還有什么聲音?指明學生發揮想象回答。
、邸⒃囅胍幌,在這么煩躁的聲音中,作者能睡著嗎?那么這個時候他最思念的是什么?(揭示表達的思想感情:思念家鄉)
、堋W生一起模仿聲音。老師范讀,讓學生感受聲音的嘈雜。
四、反復誦讀,領會詞的音樂美。
1、讀詞找出詞的韻腳。
2、詞有節奏,學生給詞配上節奏誦讀。
3、讓學生自己給詞配節奏,自由誦讀,讀出自己的感受。
4、注意停頓。
5、練習背誦。
五、課堂延伸。
老師分發課前搜集的納蘭性德的其他詞,讓學生讀一讀,感受納蘭性德的詞的風格。
詩意對話 語感共生——談王崧舟的《長相思》教學 篇5
【單元導入】
故鄉,一直是我們魂牽夢縈的地方。濃濃的鄉情是游子的眷戀,款款的鄉意是醇香的濃茶。無論走到哪里,最難忘記的還是故鄉情。
細細品味本單元的四篇文章,你們會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對比閱讀后,你們還將體會到作者的感情是通過一些景物和事情表達出來的。比如,從描寫家鄉美好的景色——“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終年潺潺地環繞著村莊。溪的兩邊,種著幾棵垂楊,那長長的柔軟的柳枝,隨風飄動著! ;從回憶的一件件有趣的小事——“我和一群六七歲的小朋友,最喜歡扒開石頭,尋找小魚、小蝦、小螃蟹。我們并不喜歡捉來吃,而是養在玻璃瓶里玩! 你們都能體會出作者對家鄉的喜愛和眷戀之情。
5、古詩詞三首
【知識在線】
一、寫一寫 看誰寫得最規范,最美觀。
luò yáng yú shù hé pàn wén zhàng
二、判一判 下面的說法對嗎?對的判“√”。
1、《泊船瓜洲》寫的是春季的景色,描寫的特定景物是江南春景。( )
2、《秋思》《長相思》都抒發了作者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但《秋思》是借景抒情,《長相思》是寫景和敘事融為一體。 ( )
三、說一說 把下面的詩句補充完整,并說說是什么意思。
1、春風又綠江南岸, 。
2、風一更,雪一更, 。
四、理一理 在下面的詩句中,有四句屬于同一首詩,請理出來,說出詩題和作者。
京口瓜洲一水間 小溪泛盡卻山行 煙花三月下揚州 春風又綠江南岸
鐘山只隔數重山 兩個黃鸝鳴翠柳 明月何時照我還 但悲不見九洲同 【思維體操】
五、課文在線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1、給加點字選擇合適的解釋,把序號填寫在括號里。
書:a、裝訂成冊的著作;b、信;c、文件;d、寫字。
。1)王羲之是著名的書法家。( ) (2)欲作家書意萬重。( )
。3)媽媽從書店給我買了一套黑烏鴉的系列叢書。( )
2、“秋風”給人什么樣的感覺?寫一寫你眼中的秋風。
的秋風 的秋風 的秋風
3、在詩中劃出讀時的節奏。
4、把這首詩試著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六、閱讀沖浪 根據注釋自學古詩。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 ) ,日暮( )客愁新。
野曠( )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注釋:
移舟:劃船靠岸的意思。 泊:船靠岸,停船。
煙渚:指煙霧籠罩下的江中間小塊陸地。 暮:傍晚,太陽落的時候。
天低樹:指遠處的天空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 近:接近。
1、帶點的字你認識嗎?請你為它們注音。
2、比較一下這些字,再組詞。
諸( ) 暮( ) 曠( ) 怒( )
渚( ) 幕( ) 礦( ) 愁( )
3、 解釋每句詩的意思。
4、這首詩表達了詩人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個性時空】
七、填一填 和同桌比一比,看誰知道的古詩多!
1、 地名,補充詩句
、伲 )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②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 )。
2、 填數字,補充詩句
、倌铣 )寺,多少樓臺煙雨中。②( )里河東入海,( )仞岳上摩天。
3、填動物,補充詩句
、傥魅角埃 )飛,桃花流水( )肥。 ②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立上頭。
詩意對話 語感共生——談王崧舟的《長相思》教學 篇6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注釋】
榆關:山海關的別稱。那畔:那邊。指關外。帳:指護衛皇帝軍隊的營帳。更: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聒碎:攪碎。聒,嘈雜。
一、教學目標 (字幕)
1、了解作者的身世經歷及生活時代。
2、掌握詞的內容,體會詞的意境。
3、領會詞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導入 (字幕配圖)
王國維曰:明月照積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靜如練、山氣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懸明月、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此等境界可謂千古奇觀。求之于詞,則納蘭容若塞上之作,如《長相思》“夜深千帳燈”……差近之。(配圖)
三、作者介紹
納蘭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滿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官一等侍衛。生平避談世事,故詞也主要寫離別相思及怨夏悲秋等個人生活感受。詞的風格直抒胸懷,婉約清新;但過多哀思,情調消沉。(配圖)
四、配畫面朗讀
山水、山海關、風雪、千帳燈、故園。(配圖五六幅)
五、預習指導
1、作者在詞中描繪了什么樣的景物,你能確定是哪里的景物嗎?
2、體會出這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六、感知理解(字幕)
納蘭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詞風清麗自然, 纏綿悱惻, 反映到這首《長相思》上,雖然 寫旅途思鄉,也寫得悠長動情。
詞的上片從“山一程,水一程”的疊用,來說明身離故鄉之遠。下片以“風一更,雪一更”氣候上的轉變來渲染作者此時孤寂情懷。風雪打斷了他思鄉之夢,懊喪之余,他更加懷念故園的寧靜詳和,作者于清麗哀婉之中又不乏邊寨之雄奇風情的描述,這兩者結合到一起,就升華了羈旅懷鄉的主題。
七、賞析加點字(字幕)
1、“一”字賞析:上下片的前兩句均用“一”字,不但對仗工整,使文字呈連續不絕之勢,詞風更加纏綿。
2、“身”字賞析:點明身處之地及方向,“身”與心相對,身向榆關,而心卻在關內,表明作者心系故園。
八、知識歸納(字幕)
長相思,詞牌名。內容多寫男女或朋友久別思念之情,故名。雙調三十六字,平韻。
九、拓展練習(字幕配圖)
長相思
李白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 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 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調與納蘭詞有何不同?
納蘭性德《長相思》
——課件腳本
[1]
詩意對話 語感共生——談王崧舟的《長相思》教學 篇7
《長相思》是清代將軍納蘭性德的一首詞,整首詞連同標點加在一起才44個字。之因為這首詞的內容高度凝練,里面所蘊含的意思對小學生來說又是那樣的深奧。執教此文時較難把控,特別是對我們這些在一線的農村小學教師。于是,我用不同的教法在兩個同年級班里進行試驗。第一個班級,我用完全尊重原文理解的教法進行引領,但效果不是很突出。第二個班級執教時,我把主旋律進行了調整,加上生活化的延伸引導,結果一節課下,我如釋重負,效果超出我自己的想像。
一、在輕松自然中揭題引題
師:誰來讀一讀課題《長相思》?
(生讀)
師:讀得真好!誰能說說他好在哪里嗎?
生:他讀出了作者對家鄉親人的牽掛之情。
生:他讀出了對親人的長長思念。
師:是呀,讓我們一起來學他的樣讀一讀。
。ㄉ鷤個深情并茂)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相思”是什么意思?
。▽W生笑,停頓了一會兒。)
生:相思就是思念。
生:相思就是牽腸掛肚。
生:相思就是對親人的一種渴望。
師:人在什么情況下才會相思呢?
生:離開了家鄉,離開了親人。
師:在什么情況下才會長相思呢?
生:離開家鄉離開親人的時間長。
師:是呀,離開家鄉越遠,離開親人的時間越長,越是會對他們產生越深的思念。
師:你們也有親人像作者那樣的感受嗎?
生:有,我媽媽就是這樣。她在義烏打工,常常會打電話回來問長問短的。
……
師:詞的作者是清代將軍納蘭性德。有誰知道他的情況嗎?
生:看圖知道他是個文武全才的將軍。詞寫得那么好,還是個皇帝身邊的貼身衛士。
師:你們對他這個身份怎么看?
生: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生:挺威風的。
師:他自己也這么認為嗎?
生:不會,皇帝的衛士要時刻保衛著他的安全,出了什么事情說不定還會誅連九族。
生:在行軍打仗的途中,就更危險了。
生:他沒有自由,皇帝到哪,他要跟到哪,很少有時間看望家人。
生:他只能憑借筆端寫下對家人的思念。
。槲谋镜睦斫獯蛳路P)
二、內容感悟輕車就熟
師:誰能在詞中找到作者遠離家鄉的詞句嗎?
。ㄉJ真細看)
生:有,“山一程,水一程”,就是講作者遠離家鄉的詞句。
師:誰能說“山一程,水一程”的意思嗎?
生:就是作者離開家鄉的距離遠。
生:隔著千山萬水的意思。
師:請看圖,并且與上半闋詞句的結合,說說作者為什么要遠離家鄉,遠離親人。
生:作者在伴著皇上行軍打仗。
生:“夜深千帳燈”就是講當時的情景。
師:還有誰有新的發現嗎?
生:作者寫這首詞是在行軍途中。
師:你真厲害,怎么發現這個重大秘密的。
。ㄉΓ
生:我是從“身向榆關那畔行”這句詞中發現的。
師:在行軍途中,為什么要“夜深千帳燈”呢?
生:因為這里住著皇上,皇上的安全影響著全軍的安全。
師:是呀,擒賊先擒王。如果連皇上也被捉去了,那就意味著……
生:意味著全軍覆復。
生:意味著國家滅亡。
生:如果皇上被捉去了,他們即使生還了,也要被滿門抄斬。
師:所以,他們要人人多長一只眼。也就是,皇上在的地方,就是最危險的地方。除了他們認真保衛好皇上,還要……
生:做好保密工作,否則就是引火燒身。
師:請看圖,說說當時怎樣的天氣。
生:下著大雪。
生:起著大風。
師:詞句中從什么地方看出來?
生:風一更,雪一更。
師:這是說當時的天氣是……
生:風雪交加。
師:作者當時是怎樣的表情?
生:一面的嚴肅。
生:時刻準備拔刀戰斗。
師:年齡大約是多少。
生:看樣子,年齡大約有三十歲左右,臉上長著胡子。
師:人在最危險的時刻,特別是在夜深人靜之時,會想些什么呢?
生:想他的家鄉,想家鄉的親人。
師:這個年齡,他會思念誰呢?
生:想念父母。
生:想念兒女。
師:還會想念誰呢?
生(笑):妻子。
師:他想到什么程度呢?從文中什么地方看出來?
生:聒碎鄉心夢不成。
生:心都快想碎了。
生:連做夢去想他們一下也難。
生(深情地):多可憐的相思呀!
三、主題引領入木三分
師:是呀,作者身負千斤萬擔,還要強忍著自己的思鄉之情。他這么做值嗎?
生:值!
師:從文中什么地方看出來?
生:故園無此聲!
師:沒什么聲?
生:沒有嚇人的打仗聲。
生:沒有嚇人的風聲,沒有簌簌的下雪聲。
師:也就是說告訴我們……
生:家人過得很安寧。
師:現在我們的社會中有這樣的人嗎?
(生停頓了一下)
生:有,鎮守邊關的解放軍戰士。
生:他們在冰天雪地中守衛祖國邊防。
師:這真是……
生:艱苦我一人,幸福千萬家。
師:讓我們用心去讀《長相思》。
(生深情并茂地讀)
……
反思
這堂課讓我感受最深的是主旋律把握得非常牢,關愛家人,奉獻祖國,“艱苦我一人,幸福千萬家”。把文本學習工具與文本的價值趨向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是這堂課真正成功的地方。
古詩文教學生活化,這是這堂課的又一亮點。大家對古詩文教學能否生活化問題,各種觀點都有,但要去真正嘗試,卻沒幾個。原因是對古詩文的引領,大家最擔心的是會偏離古詩詞的作者原意,把好端端精品佳作曲解了。但這堂課下來,我發現古詩文教學完全是可以用生活化教學方法去嘗試、引領的。
我在執教的過程中用了好幾個生活化的例子,引導他們去理解,輕易地導化了理解的深度,把奧深的文句在不動聲色中擊破了。如“相思”情景的預設與對比,從作者的年齡中推算出他的重重思念,上有父母,下有兒女,中有妻子,牽掛重重,情感重重。還有將作者與現代的解放軍戰士的聯系,賦予了詞的新的含意,超出了文本本身的理解,給課堂增輝添色。
貼近生活,感悟生活,讓生活成為文本理解的催化劑。
詩意對話 語感共生——談王崧舟的《長相思》教學 篇8
《古詩詞三首》教材簡說
《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都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詩,都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
《泊船瓜洲》一詩,據說是詩人應召自江寧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險,前途未測,表示的是再次赴京榮遇之際,對仕途沒有足夠信心之時,所有的鄉情仕意。當然,對于小學生而言,這一點可以不必深究。如果從詩的字面上看,可以說,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思鄉詩。全詩的大意是: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家鄉。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并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遠。
《秋思》盛唐絕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為絕句的習見題材,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于浪漫氣息轉向寫實。張籍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全詩的大意是:秋風乍起,客居洛陽城的詩人想寫一封信,給遠在家鄉的親人,表達自己思鄉懷親的心情,可是要說的話太多了,竟不知從何說起。信寫好后,又擔心匆匆寫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達出來,當送信人要出發的時候又打開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長,思緒綿長而心緒紛亂,此詩可見一斑。
《長相思》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詞的大意是:將士們跋山涉水,向山海關那邊進發。夜里,住宿帳篷,每個帳篷里都點起了燈。入夜,又是刮風,又是下雪,將士們從睡夢中醒來,再也睡不著了,不禁思念起故鄉來,因為故鄉溫暖、寧靜,是沒有寒風朔雪之聲的。
詩意對話 語感共生——談王崧舟的《長相思》教學 篇9
學習目標:
1,結合詞意,用貼切的情感朗讀課文.
2,通過細讀詞句,正確理解詞的字面,全詞的意思.
3,理解關于詞的初淺的常識.
課前準備 :
1,查 3,閱讀關于這首詞的背景資料和兩種不同理解的賞析,初步形成自己對這首詞的理解. 4,反復朗讀課文,思考:用怎樣的語氣來貼切地讀好每一句詩. 教學過程: 一,初讀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與停頓. 2,揣摩朗讀,同學互演,有不同意見的小組提出來. 二,細讀 1,理解上què闋 詞意,用貼切的感情朗讀上闋. (1)理解:"山一程,水一程"的正確解釋. 交流預習過程中你對這句詞的意思的理解; 介紹"互文見義",這是古詩文寫作中的一種方法,意思為: 越過了一程又一程的山和河. 試著用一個詞語表達"山一程,水一程"的意思. (2)辨析"身從何處,在何處,向何處". 讀詩句——看地圖——明去向. (3)辨析"夜深千帳燈",并理解其含義. 介紹辛棄疾的《破陣子》; 將辛棄疾的沙場英雄氣概與納蘭性德從心底流露出的對自然生活的渴望與欣然作比較,感受納蘭性德深深的愛與痛. 用貼切的情感朗讀上闋. 2,理解下闋詞意. (1)理解"風一更,雪一更"的正確意思.(互文見義) 讀"風一更,雪一更"想到了一個什么詞語 交流你對"風一更,雪一更"的理解. (2)理解"聒","夢不成","無此聲". "聒",嘈雜的是什么聲音 因為什么而"夢不成" "此聲"指什么聲音 家鄉真的"無此聲 " 嗎 (3)用貼切的情感朗讀下闋 3,朗讀全詞.用下闋中的一個詞概括全詞的主題. 4,理解真正的"故園鄉心" . (1)真正的"故園" 指什么 字面意思:故鄉; 含著意思:自然,自由的生活. (2)真正的"鄉心"指什么 "故鄉"在何方 納蘭性德真正思念的是什么 5,這首詞有令你感動的東西嗎 你為何感動 6,完成作業本作業. 教學目標: 1、會寫“洛、榆、畔、帳”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洛陽、榆關、那畔、千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 3、學習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的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4、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是通過什么來表達自己感情的。 教學重難點: 1、品位詩句、背誦積累語言。 2、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是通過什么來表達自己感情的。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泊船瓜洲》 一、導入 1、齊讀單元導語。 2、釋題。泊:停船 3、知詩人:王安石,北宋詩人,祖籍江西臨川縣,因父親在江蘇南京擔任官職,后死于南京,因此他視南京為自己的第二故鄉,據說這首詩是詩人從南京趕往北京做官上任的途中寫的。 4、讀題。 二、學習古詩 1、齊讀古詩 2、生根據注釋理解整首詩的大意。 3、前兩句: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理解詩句:京口到瓜洲只有一江之隔,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 ●體會詩情: 人在途中,心系家鄉 我從故鄉南京出發去北京,途中將船?抗现,看見江蘇的鎮江到瓜洲只有一水只隔,鎮江離我的家鄉南京只隔著幾座山而已。 (1)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出門主要靠的是?走習慣了,“一水之間”“重山之隔”已經算是很近了,雖然我現在離家只有“一水之間”“重山之隔”,但是我是在趕路啊,在慢慢地遠離家鄉啊。(板書:人在途中,心系家鄉)這種還沒走遠就想回家的心情是(后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春天過去了,又有再來的時候,你瞧,他把江南大地吹綠了,那么團圓的明月呀,你什么時候才能照我回家鄉。) 。2)朗讀體味情感 這種還沒走遠就想回家的心情,你有嗎?送進去讀! 心在家鄉,人卻離家越來越遠,這是一種南轅北轍的矛盾。你邊讀邊體會! 就把這種想重返家鄉的感情寄托給象征著團圓的明月吧!你讀吧! 三、背誦并默寫。 第二課時《秋思》 一、復習導入 1、背誦《駁船瓜洲》。 2、北宋王安石在《駁船瓜洲》中傾訴了自己還未遠離他鄉,就盼望著回家之時,于是他把自己的這中感情寄托在象征著團圓的明月身上。今天我們要學的也是一首關于思鄉的詩,詩人又是看到什么想起自己的故鄉呢? 3、讀課題,釋題,知詩人。 二、學習古詩 1、齊讀古詩,學習生字“洛”。 2、看注釋,知詩句的內容。 3、男、女生分別齊讀全詩。 三、體會詩情 1、學生試著翻譯詩前兩句。 2、體會“見”:請你閉上眼睛想想作者眼里的秋風會是什么樣子的呢? 3、“意萬重”:此時他最想最想對親人說什么。 4、齊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5、捎信的人臨出發前,你干嘛又把信拆開來呀! 四、朗讀體味詩情 1、秋風乍起之時,你想起了自己的故鄉。指名讀! 2、秋風乍起,年關已近,對親人的思念之情說不完,寫不盡。男同學讀! 3、思鄉的季節里,擔心捎回故鄉的思念有遺漏,趕緊把信拆開來看看。齊讀! 五、背誦并默寫 第三課時《長相思》 一、導入 1、如果說王安石的鄉愁是融欲滿目的春色之中,張籍的鄉愁是蕭殺的秋風引起,那么身在邊關的戰士呢,他們的鄉愁是由什么勾起的,讓我們讀納蘭性德的《長相思》。 2、齊讀詩題,釋題。知詩人:納蘭性德“清代第一詞人”。 二、明大意 1、自讀古詩,學習“榆、畔、帳”。 2、看注,明大意。 3、再讀古詩。 三、悟詩情 1、旅途的艱辛: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翻山越嶺、跋山涉水的行軍旅程你體會到了什么?他們可能會遇到什么困難?身向榆關那畔行,要面臨什么?夜深千帳燈,說明了什么,你體會到什么? 2、朗讀體會。 3、長相思:夜的靜謐更加顯出了風雪的聲音聒耳,睡夢被無情的打斷,漫漫長夜,思鄉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無。讀題!北方的風雪勾起了邊關戰士的鄉愁,他們會想起什么?家鄉的溫暖、安靜、祥和。舍小家為大家,社會動蕩,戰爭什么時候才能停止呢?讀題!長相思,相思長!齊讀全詩! 4、朗讀體會。 四、朗讀體會詩情 學習目標: 1、學習情景交融、虛實相濟的寫法 2、體味天涯羈旅之思及“容若詞自然真切”的特點。 重點難點: 1、鞏固有關知識 2、把握羈旅之思的情感,體味身漂異鄉、夢回家園的意境 長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ǹ滴醵,即1681年,三蕃之亂平定。翌年三月,玄燁出山海關至盛京告祭祖陵,納蘭性德扈從。本篇即作于詞人由京城(北京)赴關外盛京(沈陽)途中) 浣溪沙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走進納蘭 ------------------- “我是人間惆悵客” 1、有感情的吟誦兩首詞。 2、內容理解(限時3分鐘) 榆關 更 聒 疏窗 被酒 賭書消得潑茶香 你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情感表達上看 《長相思》抒發 《浣溪沙》抒發 。 感受納蘭 ------------------ “一片幽情冷處濃” 4、用散文化的語言改寫其中一首詞,充分體會其情感。 。ㄏ迺r5分鐘) 品味納蘭 ---------------------- “一往情深深幾許” 5、納蘭一滿清貴胄、能夠對漢族文化,特別是詩詞掌握并運用得十分精深,那 么這兩首詞分別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表現詞人情感?請結合詞句簡要分析。 (請至少找出三種)(限時8分鐘) 6、近代文學大師王國維評價納蘭:“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 情,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請據此并結合詞句概括納蘭詞在語 言和抒情上的特色。(限時8分鐘) 感悟納蘭 ----------------------- “當時只道是尋常” 7、“當時只道是尋!币痪涞莱隽硕嗌偃说男穆、令無數人黯然傷神• •你是否也有類似的經歷和遺憾?說說你的故事。(限時10分鐘) 附:1、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納蘭性德畫像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滿洲正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詞人、學者。納蘭氏,字容若,號飲水、楞伽山人。室名通志堂、淥水亭、珊瑚閣、鴛鴦館、繡佛齋。]原名納蘭成德,為避當時太子“寶成”的名諱,改名納蘭性德。一年后,太子改名為胤礽,于是改回成德。順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僅三十一歲。1676年(康熙十五年)進士,選授三等侍衛,尋晉為一等。著有《通志堂集》,詞作先有《側帽》一集,后增補為《飲水詞》,后人匯輯本則稱《納蘭詞》,今存三百五十首左右。又與顧貞觀合輯《今詞初集》一選,為清初文人詞選中著名之本。納蘭性德性情穎敏,多愁善感,不類貴族子弟。詞風真摯自然而多凄惻哀艷,悼亡之作尤稱絕調。向有滿洲詞人第一之譽,為清詞大家之一。 2、詩意 走過一條條山路,走過一條條水路,正向榆關那邊走去。夜深了,人們在帳篷里點燈。晚上又刮風又下雪,聲音嘈雜打碎了思鄉的夢,家鄉沒有這樣的聲音。長相思(2張) 3、補充注釋: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長水遠。 【榆關】即今山海關,在今河北秦皇島東北。 【那畔】即山海關的另一邊,指身處關外。 【帳】軍營的帳篷,千帳言軍營之多。 【更】舊時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風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風雪交加也。 【聒(guō)】聲音嘈雜,這里指風雪聲。 【故園】故鄉,這里指北京。 【此聲】指風雪交加的聲音。 地點:無錫市大眾劇院 時間:10月18號上午 執教:王崧舟 師:同學們,在王安石的眼中啊,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家鄉的徐徐春風。而到了張繼的筆下,鄉愁又成了那一封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家書。那么在納蘭性德的眼中,鄉愁又是什么呢?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朗讀《長相思》這首詞。注意,仔仔細細地讀上四遍。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圓。讀后兩遍的時候,爭取把它念通順,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明白嗎?好自由讀《長相思》,開始。 。▽W生在齊讀) 師:按自己的速度和節奏讀。 。▽W生放聲自由朗讀,教師在一旁巡視,了解學生的讀書情況。) (師出示課件《長相思》) 師:好,誰來讀一讀《長相思》。來,孩子。其他同學注意聽,這首詞當中的一個生字和一個多音字,聽他有沒有念錯。 (學生朗讀) 師:讀得字正腔圓,真好!帮L一更”這個“更”字是個多音字!榜猷l心”的“聒”是個生字,他都念準了。來!我們一起讀一讀”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鳖A備起! (生跟著讀一遍,教師又讀一遍,帶一點感情,學生跟著又讀一遍) 師:真好,誰再來讀一讀《長相思》。其他同學聽,特別注意聽詞句的中間,她是怎么停頓的,讀得是不是有板有眼,聽清楚嗎?好,開始。 (學生朗讀) 師:真好,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這位同學在讀“身向榆關那畔行”的時候,哪個地方停頓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關”的后面停頓了。 師:你還有沒有注意到她在讀“夜升千帳燈”的時候哪個地方又停頓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頓了一下。 師:真好,你們都聽出來了嗎?對!這叫讀得有板有眼.我們讀這兩句詞“身向榆關那畔行, 夜升千帳燈”。預備起! (學生齊讀) 師:再來一遍:“身向榆關那畔行, 夜升千帳燈”(有感情地讀),讀。 師:真好!同學們,讀古代的詩詞,我們不但要把它讀正確,讀得有節奏,而且還要盡可能讀出它的味道來.比如《長相思》這個題目我們可以有許多讀法.有的讀“長相思”(語調平平)。有“長”的味道嗎?有“相思”的感覺嗎?比如你這樣念“長相思”(充滿感情)有感覺嗎?有味道嗎? 生齊答:有味道,有感覺 師:讀詞爭取讀出這種感覺和味道,你們自己再試著讀一讀《長相思》,爭取讀出你的味道和感覺來,明白嗎?好,按自己的節奏讀。 (學生自由朗讀, 教師在一旁巡視,了解學生的讀書情況。) 師:誰來讀一讀《長相思》 (一學生站起來) 師:讀出你的味道和感覺來。注意聽,你聽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覺,預備開始。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一遍) 師:好一個“故園無此聲”,有味道。誰還想讀?來,孩子。 (另一位學生朗讀) 師:好一個“聒碎鄉心夢不成”!來,我們一起讀,讀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覺來。“長相思”讀! (學生有感情地齊讀) 師:真好,同學們,詞讀到這兒為止,你的腦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覺?誰來說一說? 生:我感覺到了納蘭性德非常思念家鄉。 師:好,你感到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誰有別的印象和感覺? 生:我感覺到了納蘭性德他思念家鄉的夢都睡不好了。 師:不是夢都睡不好了,是覺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沒有夢,是吧。這一點的印象留給你特別深。同學們,對家鄉的思念,夢都做不成,覺都睡不好,帶著這種感覺我們再來讀一讀《長相思》,把這種感覺讀進去,讀到詞的字里行間去!堕L相思》讀。 (學生有感情地齊讀《長相思》) 師:好!長相思長相思,作者為什么會如此的長相思?請大家默讀這首詞,讀的時候注意仔細地看看書上的插圖,仔細地看看書上的注解,然后試著去想一想這首詞大概在講什么意思。明白?默讀《長相思》。 (學生默讀詞并思考詞的意思, ,教師在一旁巡視,了解學生的讀書情況。) 師:好了,王老師提兩個問題,看看你對這詞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老師板書:身) 師:第一個問題聽清楚:作者的“身”,身體的“身”,身軀的“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孩子你說。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關外。 師:請站著(沒讓這個學生坐下),山海關外。繼續說誰還有不同的繼續說?身在哪?來,請你說。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關外的路上。 師:路上,請請站著。繼續說。你說。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關。 師:山海關,你站著。誰還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來,你說。 生:他的身在山海關那邊。 師:山海關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還可能在哪?孩子你說。 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師:那是怎樣的山? 生:是非常高。 師: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嶺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還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師: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帳燈”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營帳里面。 師:營帳里面,請站著。孩子們,這里站著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學。作者的身在哪兒?七位同學就是作者的身經過的七個點,他經過了崇山峻嶺,他經過了大河小川,他經過了山海關外,經過了軍營的帳篷,他還經過了許許多多的地方,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話:“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書:身在征途) 師:請坐,已經讀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個問題。 (板書:心) 師:納蘭性德的心(稍做停頓)心在哪兒? 生:他的心在故鄉 (教師連著問了第一排的學生,回答都是故鄉) 師:用詞當中的一個詞一起說,納蘭性德的心在哪? 生齊答:故園。 (教師板書:心系故園) 師:好,孩子們,身在征途,心卻在故園,把它連起來(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用一個圓圈圈起來),你有什么新的發現,新的體會? (看學生沒回答,老師一邊做手勢,一邊說:) 師:身在征途,心卻在故園。你有什么新的發現,新的體會? 生:我發現了他身卻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鄉。 師:恩,不錯。你說。 生:我發現了納蘭性德他既想保家衛國,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師: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層。你說。 生:我覺得納蘭性德他肯定很久沒回家鄉了。 師:你的心思真細膩啊! 生:我還覺得納蘭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總是有家鄉的。 師:好一個“不管在什么地方,心總是在家鄉”。你說。 生:納蘭性德雖然遠離家鄉,可是他仍然思念著家鄉。 師:一個遠離,一個思念,同學們,就是這種感受,這種感情,這種心靈的回想,我們一起帶著這種感覺再來讀一讀《長相思》。先自各讀,試著把作者身和心分離的那種感受,那種心情讀出來,自各讀。放開聲音讀,按自己的節奏讀,可以輕輕地讀。 。▽W生放聲自由朗讀) 師:好,誰再來讀一讀《長相思》? 。ㄖ敢粚W生讀后,教師放音樂<背景音樂是《愴》>教師范讀。) 師:一起讀,預備起。 。▽W生齊讀。) 師:孩子們,請閉上你們的眼睛,讓我們一起隨著納蘭性德,走進他的生活,走進他的世界,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的眼前仿佛出現怎樣的畫面和情景? (教師范讀) 師:孩子們,睜開眼睛,現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現怎樣的畫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你仿佛處在一個怎樣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見了士兵們翻山越嶺到山海關,外面風雪交加,士兵們躺在帳篷里翻來覆去怎么也睡不著,在思念他的故鄉。 師:你走進去了。 生:我看見了納蘭性德在那里思念家鄉,睡不著那樣的情景。 師:你看到了作者輾轉反側的畫面。 生:我看見了納蘭性德走出營帳,望著天上皎潔的明月,他思鄉的情緒也更加地重了起來。 師:你看到了納蘭性德抬頭仰視的畫面。 生:我還看到了山海關外,士兵們都翻來覆去睡不著,但是在他們的家鄉沒有這樣的聲音,睡的很寧靜。 師:你們都看到了,是嗎?你們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畫面,你們看到了輾轉反側的畫面,你們看到了抬頭仰望的畫面,你們看到了孤獨沉思的畫面。但是,同學們,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里面,在他的家鄉,在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在作者的故園看到的畫面寫下來。 。ń處煼乓魳贰兑粋陌生女人的來信》,學生寫片段。) 師邊巡視邊說:那可能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曠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幾個志趣相投的朋友圍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唱吟著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燈光下,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在……在故園,在家鄉,你將會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畫面和場景。 (學生繼續寫片段,教師繼續巡視) 師:好,孩子們,請停下你手中的筆,讓我們一起回到作者的家鄉,走到納蘭性德的故園去看看,在他的家鄉有著怎樣畫面和情景。誰來? 生:我看見了納蘭性德的家鄉鳥語花香,納蘭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們在巷口玩耍嬉戲;牧童趕著牛羊去吃草;姑娘們坐在家門口繡著花;放學歸來的孩童們放下書包,趁著風,放起了風箏;還有的用花朵變成了花環帶在了頭上,家鄉一片生氣勃勃。 師:好一個生氣勃勃,好一幅鄉村樂居圖。∵@是她看到的。繼續看。 生:我看見了晚上月光皎潔,星星一閃一閃的,他的親人坐在窗前望著那圓圓的月亮,鳥兒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聽見陣陣呼呼的微風,花兒合上那美麗的花瓣,親人是多么希望納蘭性德能回到家鄉與他們團聚! 師:一個多么寧靜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 生:我看到了那個晴朗的天氣,妻子正繡著錦緞,孩子們在門外的草地里玩耍,一會兒捉蝴蝶,一會兒逮螞蚱,漢子們正挑著一桶水回家做飯,做好飯后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師:天倫之樂,溫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現在,此時此刻,這樣的畫面全都破碎了,這樣的情景全破碎了。 。ò鍟核 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園上寫“碎”) 師:誰來讀《長相思》?在這里沒有鳥語花香,沒有親人的絮絮關切,在這里有的只是 。ㄖ该麑W生讀《長相思》) 師:在這里,沒有皎潔的月光,沒有在皎潔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溫暖,那份幸福,在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學生再讀《長相思》) 師:孩子,聽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讀。在這里沒有郊外的踏青,沒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沒有楊柳依依,沒有芳草青青,這里有的只是一起讀長相思 。▽W生齊讀) 師:長相思啊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長相思!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長相思。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畫面,進入詩人的那個身和心分離的世界,我們再一起讀:長相思。 。▽W生齊讀) 師:同學們,《長相思》讀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那一顆破碎的心。我想,讀到現在為止,讀到這個時候,你是不是應該問一問納蘭性德。你的腦子里冒出了什么問題?想問一問納蘭性德。 生:納蘭性德,既然你這么思念家鄉,那你為什么還要去從軍呢? 師:問的好!再來問。 生:納蘭性德,你快點回家吧!你為什么不回家呢? 。▽W生說不出來了) 師:我知道,你想問納蘭性德,你為什么不早點回家呢?是吧。好,繼續問。 生:納蘭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應該早點用心打仗,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還會死在途中。 師:是!你身在征途,就一門心思去干你的事業,為什么對自己的故園又要牽腸掛肚,輾轉反側呢?問的好!誰還想問一問納蘭性德? 生:你既然這么想念家鄉,那你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對家人想說的話寫下來,讓一個老鄉幫你送過去呢? 師:好!孩子們,你們都問我是嗎?你們可曾知道這些問題納蘭性德也在問自己,就在征途上,納蘭性德還寫了一首詞,題目叫《菩薩蠻》其中有這兩句就是納蘭性德問自己的,誰來讀一讀? (出示課件“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學生朗讀) 師:問的好!問自己,孩子,問自己。 。▽W生朗讀。) 師:問的好!孩子們,請你們再想一想,除了納蘭性德在問自己以外,還有誰要問一問納蘭性德“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生:還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師:對!你就是納蘭性德的妻子,你問一問納蘭性德,孩子你問。 生: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師:妻子問丈夫,那個“君”字改成 。▽W生說問“夫”) 師:好,來,你再問一問。等一下,我們一起到一個地方去問一問,好嗎?長亭外,楊柳依依,妻子在送別的路上問納蘭性德 生:問夫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師:好一個賢德的妻子。還有誰會問一問納蘭性德? 生:還有納蘭性德的兒子。 師:兒子好。兒子問一問,你現在是納蘭性德的兒子,你問一問,把這個“君”字改成什么? 生:父。 師:“父”好!長亭下,芳草青青,兒子拉著父親的手問 生:問父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師:畢竟是兒子,感受還不是很深。 師:誰還會問納蘭性德? 生:還有他的父親。 師:還有納蘭性德的父親是嗎?你是納蘭性德的父親。長亭下,秋風瑟瑟,白發蒼蒼的老人問納蘭性德: 生:問兒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師:年紀的確已經很大了。還有誰也還會問納蘭性德? 生:還有他的哥哥。 師:他的哥哥是吧,你是他的哥哥。雖然納蘭性德沒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暫且做他的哥哥。 生:問弟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師:是。『⒆觽,許許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愛妻,他的嬌兒,他的長兄,還有他的朋友都在問納蘭性德。我們再一起問問納蘭性德: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生齊問: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師:孩子們,輕離別,你們居然說我輕離別? 。ò鍟狠p?) 師:我納蘭性德真的“輕”離別?再讀《長相思》,默讀,你從哪兒體會到我納蘭性德沒有輕離別呀?我不是輕離別呀!長相思的什么地方讓你體會到這一點。 師:我是納蘭性德,我想先問問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輕離別嗎?” 生:不是,我從“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中看出你不是輕離別,而是為了保家為國。 師:好一位開明的父親!我再想問一問我的愛妻:“我是輕離別嗎?” 生:你不是。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你是為了保衛祖國。你離別家鄉,是為了到前線去殺敵。所以我不怪你。 師:請坐。好一位賢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輕離別呀!我是那樣的重離別呀!但是我身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衛,我重任在肩,我責任如山,我不得不離,不得不別!長相思,我的重離別,我的重重的離別,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經化在了《長相思》中了。 (學生有感情朗讀《長相思》。) 師:這就是為什么我身在征途卻心系故園的原因所在,這就是為什么我的那個夢會被破碎,我的那顆心會被破碎的原因所在。為了我的壯志和理想,思念家鄉的孤獨和寂寞,就這樣化做了納蘭性德的《長相思》。 (教師出示“長相思”三個字,放音樂《愴》) 師: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齊說:長相思)。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生齊說:長相思)。愛故園,愛祖國,字字化做(生齊說:《長相思》)。 師:下課!謝謝同學們! 生:謝謝老師! 【全國第一屆經典詩文誦讀研討會】 今天凌晨02:10我終于把王崧舟老師的《長相思》課堂教學實錄整理出來了,請各位同行賞析!(感謝季林老師提供背景音樂名字) 地點:無錫市大眾劇院 時間:10月18號上午 執教:王崧舟老師 師:同學們,在王安石的眼中啊,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家鄉的徐徐春風。而到了張繼的筆下,鄉愁又成了那一封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家書。那么在納蘭性德的眼中,鄉愁又是什么呢?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朗讀《長相思》這首詞。注意,仔仔細細地讀上四遍。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圓。讀后兩遍的時候,爭取把它念通順,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明白嗎?好自由讀《長相思》,開始。 。▽W生在齊讀) 師:按自己的速度和節奏讀。 。▽W生放聲自由朗讀,教師在一旁巡視,了解學生的讀書情況。) (師出示課件《長相思》) 師:好,誰來讀一讀《長相思》。來,孩子。其他同學注意聽,這首詞當中的一個生字和一個多音字,聽他有沒有念錯。 (學生朗讀) 師:讀得字正腔圓,真好!帮L一更”這個“更”字是個多音字。“聒碎鄉心”的“聒”是個生字,他都念準了。來!我們一起讀一讀”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預備起! (生跟著讀一遍,教師又讀一遍,帶一點感情,學生跟著又讀一遍) 師:真好,誰再來讀一讀《長相思》。其他同學聽,特別注意聽詞句的中間,她是怎么停頓的,讀得是不是有板有眼,聽清楚嗎?好,開始。 (學生朗讀) 師:真好,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這位同學在讀“身向榆關那畔行”的時候,哪個地方停頓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關”的后面停頓了。 師:你還有沒有注意到她在讀“夜升千帳燈”的時候哪個地方又停頓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頓了一下。 師:真好,你們都聽出來了嗎?對!這叫讀得有板有眼.我們讀這兩句詞“身向榆關那畔行, 夜升千帳燈”。預備起! (學生齊讀) 師:再來一遍:“身向榆關那畔行, 夜升千帳燈”(有感情地讀),讀。 師:真好!同學們,讀古代的詩詞,我們不但要把它讀正確,讀得有節奏,而且還要盡可能讀出它的味道來.比如《長相思》這個題目我們可以有許多讀法.有的讀“長相思”(語調平平)。有“長”的味道嗎?有“相思”的感覺嗎?比如你這樣念“長——相——思”(充滿感情)有感覺嗎?有味道嗎? 生齊答:有味道,有感覺 師:讀詞爭取讀出這種感覺和味道,你們自己再試著讀一讀《長相思》,爭取讀出你的味道和感覺來,明白嗎?好,按自己的節奏讀。 (學生自由朗讀, 教師在一旁巡視,了解學生的讀書情況。) 師:誰來讀一讀《長——相——思》 (一學生站起來) 師:讀出你的味道和感覺來。注意聽,你聽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覺,預備開始。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一遍) 師:好一個“故園無此聲”,有味道。誰還想讀?來,孩子。 (另一位學生朗讀) 師:好一個“聒碎鄉心夢不成”!來,我們一起讀,讀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覺來。“長相思”讀! (學生有感情地齊讀) 師:真好,同學們,詞讀到這兒為止,你的腦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覺?誰來說一說? 生:我感覺到了納蘭性德非常思念家鄉。 師:好,你感到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誰有別的印象和感覺? 生:我感覺到了納蘭性德他思念家鄉的夢都睡不好了。 師:不是夢都睡不好了,是覺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沒有夢,是吧。這一點的印象留給你特別深。同學們,對家鄉的思念,夢都做不成,覺都睡不好,帶著這種感覺我們再來讀一讀《長相思》,把這種感覺讀進去,讀到詞的字里行間去。《長相思》讀。 (學生有感情地齊讀《長相思》) 師:好!長相思長相思,作者為什么會如此的長相思?請大家默讀這首詞,讀的時候注意仔細地看看書上的插圖,仔細地看看書上的注解,然后試著去想一想這首詞大概在講什么意思。明白?默讀《長相思》。 (學生默讀詞并思考詞的意思, ,教師在一旁巡視,了解學生的讀書情況。) 師:好了,王老師提兩個問題,看看你對這詞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老師板書:身) 師:第一個問題聽清楚:作者的“身”,身體的“身”,身軀的“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孩子你說。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關外。 師:請站著(沒讓這個學生坐下),山海關外。繼續說誰還有不同的繼續說?身在哪?來,請你說。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關外的路上。 師:路上,請請站著。繼續說。你說。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關。 師:山海關,你站著。誰還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來,你說。 生:他的身在山海關那邊。 師:山海關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還可能在哪?孩子你說。 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師:那是怎樣的山? 生:是非常高。 師: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嶺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還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師: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帳燈”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營帳里面。 師:營帳里面,請站著。孩子們,這里站著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學。作者的身在哪兒?七位同學就是作者的身經過的七個點,他經過了崇山峻嶺,他經過了大河小川,他經過了山海關外,經過了軍營的帳篷,他還經過了許許多多的地方,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話:“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書:身在征途) 師:請坐,已經讀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個問題。 (板書:心) 師:納蘭性德的心(稍做停頓)心在哪兒? 生:他的心在故鄉 (教師連著問了第一排的學生,回答都是故鄉) 師:用詞當中的一個詞一起說,納蘭性德的心在哪? 生齊答:故園。 (教師板書:心系故園) 師:好,孩子們,身在征途,心卻在故園,把它連起來(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用一個圓圈圈起來),你有什么新的發現,新的體會? 。ǹ磳W生沒回答,老師一邊做手勢,一邊說:) 師:身在征途,心卻在故園。你有什么新的發現,新的體會? 生:我發現了他身卻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鄉。 師:恩,不錯。你說。 生:我發現了納蘭性德他既想保家衛國,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師: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層。你說。 生:我覺得納蘭性德他肯定很久沒回家鄉了。 師:你的心思真細膩啊! 生:我還覺得納蘭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總是有家鄉的。 師:好一個“不管在什么地方,心總是在家鄉”。你說。 生:納蘭性德雖然遠離家鄉,可是他仍然思念著家鄉。 師:一個遠離,一個思念,同學們,就是這種感受,這種感情,這種心靈的回想,我們一起帶著這種感覺再來讀一讀《長相思》。先自各讀,試著把作者身和心分離的那種感受,那種心情讀出來,自各讀。放開聲音讀,按自己的節奏讀,可以輕輕地讀。 (學生放聲自由朗讀) 師:好,誰再來讀一讀《長相思》? (指一學生讀后,教師放音樂<背景音樂是《愴》>教師范讀。) 師:一起讀,預備起。 。▽W生齊讀。) 師:孩子們,請閉上你們的眼睛,讓我們一起隨著納蘭性德,走進他的生活,走進他的世界,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的眼前仿佛出現怎樣的畫面和情景? 。ń處煼蹲x) 師:孩子們,睜開眼睛,現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現怎樣的畫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你仿佛處在一個怎樣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見了士兵們翻山越嶺到山海關,外面風雪交加,士兵們躺在帳篷里翻來覆去怎么也睡不著,在思念他的故鄉。 師:你走進去了。 生:我看見了納蘭性德在那里思念家鄉,睡不著那樣的情景。 師:你看到了作者輾轉反側的畫面。 生:我看見了納蘭性德走出營帳,望著天上皎潔的明月,他思鄉的情緒也更加地重了起來。 師:你看到了納蘭性德抬頭仰視的畫面。 生:我還看到了山海關外,士兵們都翻來覆去睡不著,但是在他們的家鄉沒有這樣的聲音,睡的很寧靜。 師:你們都看到了,是嗎?你們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畫面,你們看到了輾轉反側的畫面,你們看到了抬頭仰望的畫面,你們看到了孤獨沉思的畫面。但是,同學們,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里面,在他的家鄉,在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在作者的故園看到的畫面寫下來。 。ń處煼乓魳贰兑粋陌生女人的來信》,學生寫片段。) 師邊巡視邊說:那可能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曠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幾個志趣相投的朋友圍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唱吟著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燈光下,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在……在故園,在家鄉,你將會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畫面和場景。 (學生繼續寫片段,教師繼續巡視) 師:好,孩子們,請停下你手中的筆,讓我們一起回到作者的家鄉,走到納蘭性德的故園去看看,在他的家鄉有著怎樣畫面和情景。誰來? 生:我看見了納蘭性德的家鄉鳥語花香,納蘭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們在巷口玩耍嬉戲;牧童趕著牛羊去吃草;姑娘們坐在家門口繡著花;放學歸來的孩童們放下書包,趁著風,放起了風箏;還有的用花朵變成了花環帶在了頭上,家鄉一片生氣勃勃。 師:好一個生氣勃勃,好一幅鄉村樂居圖!這是她看到的。繼續看。 生:我看見了晚上月光皎潔,星星一閃一閃的,他的親人坐在窗前望著那圓圓的月亮,鳥兒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聽見陣陣呼呼的微風,花兒合上那美麗的花瓣,親人是多么希望納蘭性德能回到家鄉與他們團聚。 師:一個多么寧靜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 生:我看到了那個晴朗的天氣,妻子正繡著錦緞,孩子們在門外的草地里玩耍,一會兒捉蝴蝶,一會兒逮螞蚱,漢子們正挑著一桶水回家做飯,做好飯后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師:天倫之樂,溫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現在,此時此刻,這樣的畫面全都破碎了,這樣的情景全破碎了。 。ò鍟核樵谏碓谡魍,心系故園上寫“碎”) 師:誰來讀《長相思》?在這里沒有鳥語花香,沒有親人的絮絮關切,在這里有的只是—— 。ㄖ该麑W生讀《長相思》) 師:在這里,沒有皎潔的月光,沒有在皎潔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溫暖,那份幸福,在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學生再讀《長相思》) 師:孩子,聽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讀。在這里沒有郊外的踏青,沒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沒有楊柳依依,沒有芳草青青,這里有的只是一起讀——長相思 (學生齊讀) 師:長相思啊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長相思!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長相思。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畫面,進入詩人的那個身和心分離的世界,我們再一起讀:長——相——思。 。▽W生齊讀) 師:同學們,《長相思》讀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那一顆破碎的心。我想,讀到現在為止,讀到這個時候,你是不是應該問一問納蘭性德。你的腦子里冒出了什么問題?想問一問納蘭性德。 生:納蘭性德,既然你這么思念家鄉,那你為什么還要去從軍呢? 師:問的好!再來問。 生:納蘭性德,你快點回家吧!你為什么不回家呢? (學生說不出來了) 師:我知道,你想問納蘭性德,你為什么不早點回家呢?是吧。好,繼續問。 生:納蘭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應該早點用心打仗,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還會死在途中。 師: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門心思去干你的事業,為什么對自己的故園又要牽腸掛肚,輾轉反側呢?問的好!誰還想問一問納蘭性德? 生:你既然這么想念家鄉,那你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對家人想說的話寫下來,讓一個老鄉幫你送過去呢? 師:好!孩子們,你們都問我是嗎?你們可曾知道這些問題納蘭性德也在問自己,就在征途上,納蘭性德還寫了一首詞,題目叫《菩薩蠻》其中有這兩句就是納蘭性德問自己的,誰來讀一讀? (出示課件“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學生朗讀) 師:問的好啊!問自己,孩子,問自己。 。▽W生朗讀。) 師:問的好!孩子們,請你們再想一想,除了納蘭性德在問自己以外,還有誰要問一問納蘭性德“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生:還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師:對!你就是納蘭性德的妻子,你問一問納蘭性德,孩子你問。 生: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師:妻子問丈夫,那個“君”字改成—— (學生說問“夫”) 師:好,來,你再問一問。等一下,我們一起到一個地方去問一問,好嗎?長亭外,楊柳依依,妻子在送別的路上問納蘭性德—— 生:問夫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師:好一個賢德的妻子。還有誰會問一問納蘭性德? 生:還有納蘭性德的兒子。 師:兒子好。兒子問一問,你現在是納蘭性德的兒子,你問一問,把這個“君”字改成什么? 生:父。 師:“父”好!長亭下,芳草青青,兒子拉著父親的手問—— 生:問父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師:畢竟是兒子,感受還不是很深。 師:誰還會問納蘭性德? 生:還有他的父親。 師:還有納蘭性德的父親是嗎?你是納蘭性德的父親。長亭下,秋風瑟瑟,白發蒼蒼的老人問納蘭性德: 生:問兒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師:年紀的確已經很大了。還有誰也還會問納蘭性德? 生:還有他的哥哥。 師:他的哥哥是吧,你是他的哥哥。雖然納蘭性德沒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暫且做他的哥哥。 生:問弟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師:是!孩子們,許許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愛妻,他的嬌兒,他的長兄,還有他的朋友都在問納蘭性德。我們再一起問問納蘭性德: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生齊問: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師:孩子們,輕離別,你們居然說我輕離別? (板書:輕?) 師:我納蘭性德真的“輕”離別?再讀《長相思》,默讀,你從哪兒體會到我納蘭性德沒有輕離別呀?我不是輕離別呀!長相思的什么地方讓你體會到這一點。 師:我是納蘭性德,我想先問問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輕離別嗎?” 生:不是,我從“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敝锌闯瞿悴皇禽p離別,而是為了保家為國。 師:好一位開明的父親!我再想問一問我的愛妻:“我是輕離別嗎?” 生:你不是。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你是為了保衛祖國。你離別家鄉,是為了到前線去殺敵。所以我不怪你。 師:請坐。好一位賢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輕離別呀!我是那樣的重離別呀!但是我身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衛,我重任在肩,我責任如山,我不得不離,不得不別啊!長相思,我的重離別,我的重重的離別,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經化在了《長相思》中了。 (學生有感情朗讀《長相思》。) 師:這就是為什么我身在征途卻心系故園的原因所在,這就是為什么我的那個夢會被破碎,我的那顆心會被破碎的原因所在。為了我的壯志和理想,思念家鄉的孤獨和寂寞,就這樣化做了納蘭性德的《長相思》。 。ń處煶鍪尽伴L相思”三個字,放音樂《愴》) 師: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齊說:長相思)。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生齊說:長相思)。愛故園,愛祖國,字字化做(生齊說:《長相思》)。 師:下課!謝謝同學們! 生:謝謝老師!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看注釋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通過感情朗讀感悟作者濃厚的思鄉之情。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引入課題 1. 導入新課.-----朗誦鄉愁 。1)師朗誦鄉愁。 2.讀課題。 師范讀課題,生跟讀。 3.長相思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寫的一首思鄉詞。 。ǔ鍪净脽羝杭{蘭性德字容若,清代第一詞人,他的詞主要是寫離別相思之情。 二、整體把握,初步感知 1.初讀。 請大家自由朗讀《長相思》這首詞,讀的時候要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它讀正確。 生讀《長相思》。 (師出示課件《長相思》) 。1)找生字和多音字。 學生朗讀。 出示幻燈:生字 分析聒的字型和解釋。 。2)出示停頓的地方。 師范讀。 男女同學分上下闋讀看看。 。信纸巧首x長相思) 3.同桌交流。 生讀,讀完后和你的同桌說說你讀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還可以互相探討一下。 4.全班交流。 師:誰來說說從這首詞中你讀懂了什么? 三、品詩詞——(深入品味詩的情感) 1.自主探究 合作學習 生:自主學習,認真地品讀詞或句,并及時做旁注。老師巡視,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機作出指導 2.反饋交流、引領提升 小組交流。 (師板書) 作者的心在哪兒呢?你從文中的哪一個詞可以看出來? 全班一起讀。 3.仔細研讀。 生閉上眼睛,老師要播放一段錄音,讓我們隨著音樂 一起走進納蘭性德的生活,一起走進他的征途。 播放課件。 交流。 4.想象意境。 故園無此聲啊,故園無此聲。那么在納蘭性德德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當中,他的家鄉,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 。úシ庞觏崳┱n件——音樂、詩詞、畫面:“憶當時,垂柳絲;ㄖ,滿庭蝴蝶兒”… … 讓生想象自己是納蘭性德,那此時此刻,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5.對比引讀: 。úシ排谜Z) 但是,這一切現在有嗎?沒有。有的只是──故園啊,我的故園,在春暖花開的時候,我們去郊外踏青、放飛風箏。可在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讀詞)故園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園,當明月東升的時候,我們一起圍坐在庭院里,數著一顆一顆閃閃的星星?稍谶@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讀詞)故園啊,我美麗溫馨的故園,當朋友相聚的時候,我們一起暢飲,一起高歌,那時多么快樂!可在這里,這一切都不復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讀詞) 我的家鄉多么美好呀!故園,有的是親人關愛,有的是溫暖舒適、寧靜詳和……而身在塞外,聽到的卻只有風雪交加,感覺到的只有寒冷孤寂,臥不成眠!叫我怎能不想家!這種心情,誰人知曉呀!這種身心分離的痛苦交織在一起,融成了一個字,那就是—— 生:(感情十分充沛地朗讀) 再一次感情朗讀!試著把作者身和心分離的那種苦、那種痛、那種碎讀出來! 五:背誦全詩,積累語言 1.師生演繹長相思。(師演唱,生朗誦配合) 2.課后拓展。 師:同學們,思鄉的詩還有很多很多,同學們課后還可以去收集。 《長相思》教學隨筆 金山中心小學 吳巧英 今天,在南靖縣第二實驗小學有幸和學生配合上了一節古詩詞教學比武課,上《長相思》,這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古詩詞一課,第一篇是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第二是張籍的《秋思》,第三首是納蘭性德的《長相思》,當知道中心校領導對我如此的信任,把這么好的一次學習和交流的機會給我時.我是即欣喜又煩惱.喜的是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對于自己今后在教學方面的影響是深遠的,同時又為自己的能力有限,怕辜負期望而煩惱.接下任務后,我翻遍了小學十二冊的語文課本, 尋找課題.當看到<<長相思>>這首詞時.我一下子就喜歡上了。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這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寫的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長相思》,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暗藏于詞中的無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讀詞,讀出詞的韻味,讓學生走進詞境,進入詞心。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鼓勵學生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與文本進行對話,是對話的基點。在教學中我揮動著情感的指揮棒,指引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過朗讀與想象解讀文本,體驗詞人的情感,感悟詞中的形象。 一、讀——“山一程,水一程”,“風一更,雪一更” 誦讀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語言和精神的言語感知活動。在《長相思》教學中,我把“讀”始終貫穿整個過程,不僅讀的量大、面廣、層次分明,而且充分發揮了讀的功能,通過品味語言、想象情境、體會人物心情來引導學生讀出味道與感覺。正可謂是“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感情讀;“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讀和悟。在教學之初,首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通這首詞,然后通過師范讀,生同桌讀,小組交流讀,對比引讀,師生合作演繹等多種多樣的朗讀形式,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讀出了意,讀出了境,讀出了情,讀出了韻,讀出了心靈的詩意。 二、想——身在征途,心系故園。 個人認為,語言文字所描述的顯像結構本身沒有什么可感性,必須借助人的聯想和想象,才能讓干癟的符號為鮮活的畫面。教學中,只有憑借想象才能“走進他的生活,他的世界”。圍繞“征途”與“故園”,教學中我設計了兩個步驟來突破難點.首先讓學生閉上眼睛,在老師設定的情景當中(戰馬嘶鳴,戰士嘶殺,風雪交加聲中)一起走進納蘭性德的征途.讓學生在征途中展開想象.然后話意一轉: “故園無此聲啊,故園無此聲.那么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里面,在他的家鄉,在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讓學生在老師所創設的情景當中走入納蘭性德的家鄉。 三 、唱——長相思.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突發奇想“讓長相思不僅能吟,還要能唱”, 有朋友聽說我在給長相思找首配曲,勸我不要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古詩詞多么美好的東西,什么曲子能配得上呢?”但我不這樣認為,“詩言志,歌詠言”,詩歌同源,“歌就是詩,詩就是歌”。古詩詞的教學,要講,要誦,也可以唱嘛。于是我決定以“唱詩”作為突破口,改進古詩詞的教學方式,以調動學生學習激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吟唱中準確記憶古詩詞,深入領會古詩詞的意境。下定決心之后,我聽了上百首的配樂,但效果都不理想.最后無意中讓我聽到<<游子吟>>這首歌曲,本人視為天籟.于是就引用過來.并且在教學過程當中融入了和學生配合朗誦的環節.沒想到效果不錯.這更加激發了我的自信心。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我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在教學上半部分,為了節省時間,我在學生理解詩句意思的這個環節過于草率, 談到了從詩句中讀懂了什么,我只讓兩個學生回答了,沒有因勢指導,讓全體學生體會。導致在學生還沒真正理解詩句意思的時候就草草的進入下個部分.讓學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也是我這節課最大的遺憾.課后回想,如果在教學之初能夠對課堂的這個環節多些重視,那這遺憾應該是可以避免的. 其次,對于課堂細節的把握顯稚嫩,雖然參加工作的時間已經很長,但在課堂中可以明顯的看到自己經驗的不足.課堂在和學生的互動過程中,對于突發事件的處理不夠得心應手.這還是需要自身的不斷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 通過這次的交流比武,我覺得我自身成長了許多.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談到人的道德修養時常說:吾日三省乎吾身.告訴人們提高自己品德修為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生活中不斷地反思自己,在每日的自省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這是圣人先哲追求的一種人生境界.由此我想到了作為一名教師,在我們的職業生涯規劃中,在自身專業成長的道路上,更應該具有古代先賢這種胸襟.在我們自身專業成長的道路上,向教育大師學習固然很重要,而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同樣不失為提升自己教學藝術的一條捷徑,愿我們參賽的所有老師都能在反思中增強自信,在反思中讓我們課堂教學藝術獨具的魅力。 《長相思》 清.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一、借助注釋,讀懂詞意。 1、切入:在王安石的眼中,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家鄉的徐徐春風。而到了張繼的筆下,鄉愁又成了那一封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家書。那么在納蘭性德的眼中,鄉愁又是什么呢? 2、自由朗讀:仔仔細細地讀上四遍。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圓。讀后兩遍的時候,爭取把它念通順,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 3、檢查:誰來讀一讀《長相思》,其他同學注意聽,這首詞當中的一個生字和一個多音字,聽他有沒有念錯;誰再來讀一讀《長相思》,其他同學聽,特別注意聽詞句的中間,是怎么停頓的,讀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4、讀出味道:讀古代的詩詞,我們不但要把它讀正確,讀得有節奏,而且還要盡可能讀出它的味道來。(1)用不同的語氣范讀題目,讓學生感知味道。2)學生試著讀全詞 5、感知詞意:詞讀到這兒為止,你的腦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覺?誰來說一說? 6、品味詞意:王老師提兩個問題,看看你對這詞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第一個問題聽清楚:作者的“身”,身體的“身”,身軀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山海關外、關內、路上、高山上、船上、營帳里)第二個問題:(板書:心)納蘭性德的心在哪兒?(故鄉、故園) 7、小結:身在征途,心卻在故園,把它連起來(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用一個圓圈圈起來),你有什么新的發現,新的體會? 8、讀詞:一個遠離,一個思念,同學們,就是這種感受,這種感情,這種心靈的回想,我們一起帶著這種感覺再來讀一讀《長相思》。 二、展開想象,讀出詞情。 1、師配樂朗讀,開啟學生想象之門:孩子們,請閉上你們的眼睛,讓我們一起隨著納蘭性德,走進他的生活,走進他的世界,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的眼前仿佛出現怎樣的畫面和情景? 2、交流:學生交流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畫面。(身在征途的畫面) 3、引導第二次想象:你們都看到了,是嗎?你們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畫面,你們看到了輾轉反側的畫面,你們看到了抬頭仰望的畫面,你們看到了孤獨沉思的畫面。但是,同學們,在 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里面,在他的家鄉,在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在作者的故園看到的畫面寫下來。 4、品味“碎”字,讀出詞情:天倫之樂,溫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現在,此時此刻,這樣的畫面全都破碎了,這樣的情景全破碎了。(板書:碎 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園上寫“碎”) 5、導讀: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在這里沒有鳥語花香,沒有親人的絮絮關切,在這里有的只是——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在這里,沒有皎潔的月光,沒有在皎潔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溫暖,那份幸福,在這里有的只是——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在這里沒有郊外的踏青,沒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沒有楊柳依依,沒有芳草青青,這里有的只是——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長相思啊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長相思!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長相思。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畫面,進入詩人的那個身和心分離的世界,我們再一起讀:長——相——思。 扣住“碎”字,讓學生借助想象走進了作者情感世界。按理說,課上得這一層面已很到位了,但王老師卻并沒就此收筆,繼續引導學生品味文本。 三、互文印證,讀透詞心。 1、學生問作者:讀到現在為止,讀到這個時候,你是不是應該問一問納蘭性德。你的腦子里冒出了什么問題?想問一問納蘭性德。(為什么不回家、為什么要從軍、為什么不用心打仗) 2、引文拓展:孩子們,你們都問我是嗎?你們可曾知道這些問題納蘭性德也在問自己,就在征途上,納蘭性德還寫了一首詞,題目叫《菩薩蠻》其中有這兩句就是納蘭性德問自己的,誰來讀一讀?(出示課件“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3、親人發問:請你們再想一想,除了納蘭性德在問自己以外,還有誰要問一問納蘭性德“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妻子、父親、兒子、哥哥) 4、作者反問:我納蘭性德真的“輕”離別?再讀《長相思》,默讀,你從哪兒體會到我納蘭性德沒有輕離別呀?我不是輕離別呀!長相思的什么地方讓你體會到這一點。 5、升華:我身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衛,我重任在肩,我責任如山,我不得不離,不得不別!長相思,我的重離別,我的重重的離別,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經化在了《長相思》中了。 師:這就是為什么我身在征途卻心系故園的原因所在,這就是為什么我的那個夢會被破碎,我的那顆心會被破碎的原因所在。為了我的壯志和理想,思念家鄉的孤獨和寂寞,就這樣化做了納蘭性德的《長相思》。 6、導讀結課: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齊說:長相思)。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生齊說:長相思)。愛故園,愛祖國,字字化做(生齊說:《長相思》)。 1.課文簡說。 這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詞的大意是:將士們跋山涉水,向山海關那邊進發。夜里,住宿帳篷,每個帳篷里都點起了燈。入夜,又是刮風,又是下雪,將士們從睡夢中醒來,再也睡不著了,不禁思念起故鄉來,因為故鄉溫暖、寧靜,是沒有寒風朔雪之聲的。 2.詞句解析。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痹~的上闋”山一程,水一程”的疊用,說明了身離故鄉之遠,行軍之艱難。“身向榆關那畔行”點明了行進的方向!耙股钋簟,“千帳燈”點明了軍帳之多,此行隊伍之龐大。在這羈旅野外的深夜,頂頂帳篷,點點燈火,也算是一個特殊的景觀,足見將士之多,聲勢之浩大。 。2)“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毕麻犚浴帮L一更,雪一更”氣候上的轉變來細致描寫將士的心理。夜的靜謐更顯出了風雪的聲音之聒耳,睡夢被無情地打斷,思鄉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無。聽著帳外的風聲雪聲,感受著襲來的陣陣寒意,更加懷念故園的溫暖、寧靜和祥和!肮蕡@無此聲”雖寥寥幾個字,卻把將士的內心世界袒露無余,使思鄉之意自然酣暢地流淌出來。 詞的上下兩闋開頭對仗,“一”字的運用,有連續不絕的含義,使詞風纏綿。而作者于清麗自然之中又不乏邊寨之雄奇風情的描述,細膩哀婉的人物內心世界和山高水長的場景及氣勢龐大的隊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并且它們巧妙地結合到一起,升華了羈旅懷鄉的主題,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長。 如果說,王安石的鄉愁是融于滿目的春色之中,張籍的鄉愁是肅殺的秋風引起,詩人納蘭性德所描寫的關外將士的鄉愁卻是由北方的風雪勾起的。 這首詞在表達上與李清照的“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添字采桑子?芭蕉》)”有異曲同工之妙。 選編這三首詩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對詩詞的誦讀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通過幾首詩詞的對比體會,揣摩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感情的;同時,積累古詩詞,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厚實文化積淀。 本文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品味詩句,背誦,積累語言上。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的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注釋】 榆關:山海關的別稱。那畔:那邊。指關外。帳:指護衛皇帝軍隊的營帳。更: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聒碎:攪碎。聒,嘈雜。 一、教學目標(字幕) 1、 了解作者的身世經歷及生活時代。 2、 掌握詞的內容,體會詞的意境。 3、 領會詞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導入(字幕配圖) 王國維曰:明月照積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靜如練、山氣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懸明月、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此等境界可謂千古奇觀。求之于詞,則納蘭容若塞上之作,如《長相思》“夜深千帳燈”……差近之。(配圖) 三、作者介紹 納蘭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滿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官一等侍衛。生平避談世事,故詞也主要寫離別相思及怨夏悲秋等個人生活感受。詞的風格直抒胸懷,婉約清新;但過多哀思,情調消沉。(配圖) 四、配畫面朗讀 山水、山海關、風雪、千帳燈、故園。(配圖五六幅) 五、預習指導 1、 作者在詞中描繪了什么樣的景物,你能確定是哪里的景物嗎? 2、 體會出這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六、感知理解(字幕) 納蘭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詞風清麗自然, 纏綿悱惻, 反映到這首《長相思》上,雖然 寫旅途思鄉,也寫得悠長動情。 詞的上片從“山一程,水一程”的疊用,來說明身離故鄉之遠。下片以“風一更,雪一更”氣候上的轉變來渲染作者此時孤寂情懷。風雪打斷了他思鄉之夢,懊喪之余,他更加懷念故園的寧靜詳和,作者于清麗哀婉之中又不乏邊寨之雄奇風情的描述,這兩者結合到一起,就升華了羈旅懷鄉的主題。 七、賞析加點字(字幕) 1、“一”字賞析:上下片的前兩句均用“一”字,不但對仗工整,使文字呈連續不絕之勢,詞風更加纏綿。 2、“身”字賞析:點明身處之地及方向,“身”與心相對,身向榆關,而心卻在關內,表明作者心系故園。 八、知識歸納(字幕) 長相思,詞牌名。內容多寫男女或朋友久別思念之情,故名。雙調三十六字,平韻。 九、拓展練習(字幕配圖) 長相思 李白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 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 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調與納蘭詞有何不同? 學習目標: 1.能字正腔圓、有板有眼地誦讀《長相思》,進一步感受詞的抒情韻律。 2.了解“風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詩詞中的特殊情味。 3.通過想象、質疑、情境誦讀,體驗詩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矛盾心情,感悟詩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學重點:在想象、質疑和情境誦讀中,體驗詩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矛盾心情,感悟詩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學難點:在移情想象中建構“故園”的豐富意象,體味“故園”的文化意蘊。 教學準備:教師制作《長相思》多媒體課件。 一、回顧前文,總結引入 同學們,在王安石的眼中啊,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家鄉的徐徐春風。而到了張籍的筆下,鄉愁又成了那一封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家書。那么在納蘭性德的眼中,鄉愁又是什么呢?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朗讀《長相思》這首詞。注意,仔仔細細地讀兩遍。 二、看詞讀好,找感覺。 1、讀第一遍的時候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圓。讀第二遍的時候,爭取把它念通順,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力求把它讀得有板有眼。 (師出示課件《長相思》) 2、出示多音字“更”和生字“聒”,給學生強調。 3、誰再來讀一讀《長相思》。其他同學聽,特別注意聽詞句的中間,她是怎么停頓的,讀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學生朗讀)教師引導學生注意哪個地方停頓。: 讀“身向榆關/那畔行, 夜深/千帳燈”。(學生齊讀) 4、再來一遍:“身向榆關那畔行, 夜升千帳燈”(有感情地讀) 同學們,讀古代的詩詞,我們不但要把它讀正確,讀得有節奏,而且還要盡可能讀出它的味道來。 5、讀詞爭取讀出這種感覺和味道,你們自己再試著讀一讀《長相思》,爭取讀出你的味道和感覺來,明白嗎?好,按自己的節奏讀。 真好,同學們,詞讀到這兒為止,你的腦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覺?誰來說一說?(學生有感情地齊讀《長相思》) 二、思意質疑,深入文。 1、看書上的插圖,仔細地看看書上的注解,然后試著去想一想這首詞大概在講什么意思。明白?默讀《長相思》。 (學生默讀詞并思考詞的意思, ,教師在一旁巡視,了解學生的讀書情況。) 2、作者除了“身”在帳篷?還身在何方? 結合詞的內容,引導學生體會征途的艱辛。作者經過了崇山峻嶺,經過了大河小川,經過了山海關外,經過了軍營的帳篷,他還經過了許許多多的地方,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話:“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書:身在征途) 3、一個遠離,一個思念,同學們,就是這種感受,這種感情,這種心靈的回想,我們一起帶著這種感覺再來讀一讀《長相思》。先自各讀,試著把作者身和心分離的那種感受,那種心情讀出來,自各讀。放開聲音讀,按自己的節奏讀,可以輕輕地讀。(學生放聲自由朗讀) 4、誰再來讀一讀《長相思》?教師放音樂。(學生齊讀。) 5、孩子們,請閉上你們的眼睛,讓我們一起隨著納蘭性德,走進他的生活,走進他的世界,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的眼前仿佛出現怎樣的畫面和情景? (教師范讀) 你們都看到了,是嗎?你們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畫面,你們看到了輾轉反側的畫面,你們看到了抬頭仰望的畫面,你們看到了孤獨沉思的畫面。但是,同學們,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里面,在他的家鄉,在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在作者的故園看到的畫面寫下來。 。▽W生繼續寫片段,教師繼續巡視) 6、讓我們一起回到作者的家鄉,走到納蘭性德的故園去看看,在他的家鄉有著怎樣畫面和情景。誰來? 7、誰來讀《長相思》?在這里沒有鳥語花香,沒有親人的絮絮關切,在這里有的只是?(指名學生讀《長相思》) 8、在這里,沒有皎潔的月光,沒有在皎潔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溫暖,那份幸福,在這里有的只是(指名學生再讀《長相思》) 9、同學們,《長相思》讀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那一顆破碎的心。我想,讀到現在為止,讀到這個時候,你是不是應該問一問納蘭性德? 10、我知道,你想問納蘭性德,你為什么不早點回家呢?是吧。好,繼續問。 生:納蘭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應該早點用心打仗,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還會死在途中。 三、拓展激問,深入感悟 1、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門心思去干你的事業,為什么對自己的故園又要牽腸掛肚,輾轉反側呢?問的好!誰還想問一問納蘭性德? 生:你既然這么想念家鄉,那你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對家人想說的話寫下來,讓一個老鄉幫你送過去呢? 2、孩子們,你們都問我是嗎?你們可曾知道這些問題納蘭性德也在問自己,就在征途上,納蘭性德還寫了一首詞,題目叫《菩薩蠻》其中有這兩句就是納蘭性德問自己的,誰來讀一讀? (出示課件“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學生朗讀,教師引導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來問納蘭性德,表達相互的思念之情。 3、問的好!孩子們,請你們再想一想,除了納蘭性德在問自己以外,還有誰要問一問納蘭性德“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是的,我何曾是輕離別呀!我是那樣的重離別呀!但是我身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衛,我重任在肩,我責任如山,我不得不離,不得不別啊!長相思,我的重離別,我的重重的離別,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經化在了《長相思》中了。(學生有感情朗讀《長相思》。) 這就是為什么我身在征途卻心系故園的原因所在,這就是為什么我的那個夢會被破碎,我的那顆心會被破碎的原因所在。為了我的壯志和理想,思念家鄉的孤獨和寂寞,就這樣化做了納蘭性德的《長相思》。 。ń處煶鍪“長相思”三個字,放音樂) 四、板書設計 長相思 身在征途 蕭蕭風雪難入夢 心在故園 羈旅懷鄉情意濃詩意對話 語感共生——談王崧舟的《長相思》教學 篇10
詩意對話 語感共生——談王崧舟的《長相思》教學 篇11
詩意對話 語感共生——談王崧舟的《長相思》教學 篇12
詩意對話 語感共生——談王崧舟的《長相思》教學 篇13
詩意對話 語感共生——談王崧舟的《長相思》教學 篇14
詩意對話 語感共生——談王崧舟的《長相思》教學 篇15
詩意對話 語感共生——談王崧舟的《長相思》教學 篇16
詩意對話 語感共生——談王崧舟的《長相思》教學 篇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