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對話 語感共生——談王崧舟的《長相思》教學
特級教師王崧舟在教學中既注重學生語言系統的豐富和優化.又著力完善學生的精神世界。他在教學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時.以蕩氣回腸的朗讀、充滿對比的想象和拓展轉換的追問.向我們展示廠他著力構建的對話課堂、語感課堂和詩意課堂。一、創設詩一般的情境,在朗讀對話中感知
王崧舟老師善于用充滿魅力的語言和優美動聽的音樂創設詩一般的情境,讓學生們在這種特定的場景中盡情揮灑他們的智慧,與教師和文本中的人物對話。《長相思》的教學就是在他那充滿激情、如詩如畫的導語描述中開始的——
師:同學們,在王安石的眼中,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家鄉的徐徐春風-而到了張籍的筆下,鄉愁又成了那一封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家書。那么,在納蘭性德的眼中,鄉愁又是什么呢,請大家打開書本,自由朗讀《長相思)。注意,仔仔細細讀上四遍,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之中的生字和多音宇.要把詞憊得宇正腔圓;讀后兩追的時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順,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
朗讀是解讀文本的重要形式,學生通過聽(聽老師或錄音范讀)、看(默讀)、讀(出聲朗讀)等途徑與文本對話,從整體上感受語言材料,在對話的過程中逐步感知與理解文本。學生在對話·首席”的引領下,與<長相思)進行了文本對話。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經歷了從“字正腔圓”“有板有眼”到“正確””有節奏”,解讀出了“味道”與“感覺”。
王老師在學生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礎上.按照預設的話題和學生進行廠對話交流。
師:現在王老師提兩個問題,看看你對這首詞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沒有:(板書“身”)聽清楚第一個問題:作者的身,身體的身,身軀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作者的身前往山海關
外。
師:請站著。“山海關外”。繼續說,誰還有不同的看法?
生: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關的路上。
師:“路上”。請站著。繼續說。
生:他的身可能在營帳里
面。
師:“營帳里面”。請站著。同學們,這里站著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學。作者的身在哪兒?七位同學就是作者的身經過的點,他經過了崇山峻嶺,他經過了小河大川,他經過丁山海關外,他經過丁軍營的帳篷,他還經過了許許多多的地方,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話,作者身在征遣上。(板書:“身”“在征途”)
學生通過“作者身在何處?”和“作者心在哪里?”這陶個話題的對話交流,感受到廠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心情,感悟到了作者“身”“心”分離的痛苦。
生:我發現蚋蘭性德既想保家衛國,又很想自己的家人。
生:我覺得納蘭性德雖然遠離家鄉,可心里總是牽掛著家鄉的。
師:好.一個遠離,一個牽掛。同學們,就是這種感受,這種感情,這種心靈的長相思。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覺,再來讀一讀《長相思}。先自己讀一讀,試著把作者身和心分離的那種感受、那種心情讀出來。
當學生通過朗讀初步感受理解文本后,王老師在音樂聲中用渾厚而富有磁性的聲音范讀課文,將靜止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使立體的有生命的文本,體現出了精神的力量,啟動了學生的情感,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
二、想象詞的畫面,在吟詠對話中體悟
在音樂聲中和王老師聲情并茂范讀的感召·廠,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走進了納蘭性德的“生活”和“內心世界”,通過一次次的誦讀直接與作者展開了對話。
師:(課件播放一段音樂后,在音樂聲中有感情朗讀)長相思,清,納蘭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國無此聲。(學生齊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