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精選3篇)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1
三年級數學上冊《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我上了《有余數的除法》第一課時,本節課是表內除法的延伸,屬下位學習,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余數,認識余數。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通過直觀形象的教具展示、學具操作、游戲、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給學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同時課堂中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整節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余數,得出結論。這節課剛開始時是小組平均分小棒,在學生動手操作分完所給的小棒后,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表格,把分的幾種情況進行比較,并分類。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每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剩余,一種是有剩余。學生從“小棒開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結論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和比較能力。為下面進一步學習余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認識余數后引出除數比余數大時,不是我告訴學生這規律,而也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動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過程中學生總結出了除數比余數大的規律。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借助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數學概念。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學生自己去交流、去溝通、去互動、去思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余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為抽象出“余數”概念打下了基礎。
但是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時,對比教案來講,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環節中用的時間過多,致使一些應該有的教學環節沒有進行。如:數手指的游戲、有趣的思考題等很有特色的教學設計,均由于時間的關系沒有進行,比較遺憾。因此,這次的教學活動,是給我敲了一個很及時的警鐘,鞭策我在今后的備課乃至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要本著認真、虛心的態度,塌實樸實地搞好教學工作,是自我駕馭教材,駕馭課堂的能力更進一步。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千米的認識》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千米這一度量單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難點是將千米這一概念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系,形成正確的認知觀。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一直在擔心,因為米、分米、厘米、毫米可以讓學生用手比劃,學生也可以用眼睛去看。那千米怎么辦呢?學生既不能用手比劃,也不能用眼睛來看。苦于找不到解決的辦法,所以就一直拖著沒有上。最后征求其他老師的意見,我決定在上這節課時注意做到以下兩點:
1、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學習
我們的教學樓到校門口一個來回剛好100米的距離,我就讓每一個學生從教學樓走到校門口再走回來,體驗100米有多遠,再想象一千米就是走10個100米那么遠。學生聽說要走路,高興的都舉起了小手,生怕老師把自己遺忘,當得知每個人都要體驗時,有學生條件反射性的一躍而起,看到學生們笑容燦爛的面孔,我知道我這樣安排是正確的。學生只有對這件事真正的感興趣了,才會用心的去學習它。走路這個環節取得了成功,學生把自己走的步數記下,很快的就算出了1000米要走多少步。從而建立起1千米的長度觀念。
2、用“搶做小老師”的游戲方式,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這節課在學生明白了“1千米=1000米”這個單位換算的基礎上進行鞏固練習,為了不讓學生機械地做題,我們全班一起來做“搶做小老師”的游戲。(到黑板上做題的同學,如果有錯誤的地方,其他同學就可以主動來搶改。)一經公布,下面立刻沸騰起來,每個人都想做小老師來給別人修改錯誤,被點到做題的學生也憋著一股勁,我就是不讓你們來改錯。這樣一來,課堂就很活躍,學生也在游戲中鞏固了“1千米=1000米” 這個單位換算。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學生的參與是比較積極的,參與面也是比較廣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學難點也基本克服了。學生也覺得比以往有趣多了。從作業情況來看,正確率也是可以的。但是,整節課各部分的銜接,內容的過渡等等存在許多不足。在這方面我將會進一步的加強與提高。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2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有余數的除法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在建立余數概念的過程中教師要循序漸進,凸顯有余數的除法的現實意義,讓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理解有余數的意義,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本課的教學我是以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來開展的。小組合作與交流的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部分學生能主動地表達了自己的見解。但部分差生還不能理解余數必須要比除數小的道理。教師需加強指導。
《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秒的認識》時間單位不像長度、重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時間比較抽象,單位之間的進率也比較復雜。但是時間又時時伴隨著人們的生活。因此,教學中我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力求讓他們在實際情境中,體會分和秒的實際意義,掌握有關時間的知識。
《萬以內加法和減法(二)》教學反思
本單元是在二年級下冊“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學習了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本單元主要學習三位數加、減三位數中連續進位加和連續退位減,這是學生學習筆算加、減法的難點。幾節課下來,我就有點發愁了,計算錯誤五花八門,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內的加減法還不夠熟練,也有個別孩子得不停地掰著手指。總體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幾節課,我在教學設計上又下了功夫,針對計算難點,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別作了個詳細的對比并進行了重點強調。對計算的注意點,每節課伊始都讓學生反復強調。整個單元上完,經過考查,還是讓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計算教學這么失敗呢?認真地回憶、細細地分析,我想可能應該歸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練習的量不夠。計算畢竟是一種技能,要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我覺得還是應該通過大量的練習。新教材的計算教學全部是貫穿于解決問題中進行的,每節課的鞏固練習最多只安排2至4道題目。再加上配套的作業題難度偏大,得由老師在課堂上扶著做,因此,每天光課本和導與練上的作業都弄得師生筋疲力盡,課外也就沒有時間好好地補充一些練習,一二年級不布置書寫作業,這樣,僅僅靠課本和作業本上少得可憐的幾道練習題,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學生的計算不熟練,導致了在計算時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錯誤。
其二,缺少良好的計算習慣。我們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漁”,而實際上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還是很不夠的。剛入學,我就非常注重學生作業書寫的習慣,要求他們把字寫端正,列豎式要用尺劃直等,一段時間下來,孩子們在這方面還是做得比較好的。但讀題的習慣還存在問題。有的孩子對解決問題的題目只讀一遍就匆匆動筆,導致方法錯誤。有的孩子拿到題目就列豎式,導致抄錯數字的現象相當嚴重。再如,對加減法的驗算,雖然教師一再強調驗算的目的與方法,可絕大部分的孩子還是為了驗算而驗算,所以驗算結果與原題目中的數不同也不會察覺。另外,做完作業后不會檢查也是導致計算錯誤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三,對學困生的指導還不夠。孩子畢竟是有差異的,課堂上老師講的方法、同學講的方法,其實有些孩子是聽得一知半解,但在課堂上能運用最多只能算一種正遷移,一種短時記憶。于是,例題后的幾道對應練習,他們還馬馬虎虎能應付過去,而在獨立練習中,各種題目混為一體,量又相對較多,他們就亂了手腳。雖然孩子經常在強調“相同數位要對齊,連續進位加法不要忘了加進上來的1,計算減法時,個位不夠減就要從十位借,別忘了點退位點。十位計算時得減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實際練習中,部分學困生往往不能與強調的聯系起來,一不注意就問題百出。看來,為學生開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時教師的提醒還是會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可矛盾的是:時間哪兒找?
《秒的認識》教學反思: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需要認真地觀察,反復地比較、猜測,獨立地思考、歸納、分析和整理。這一切都需要時間作保證。“以高效的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的實效發展“已經成為我們的共識和追求的目標。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創設有利的學習情境,鼓勵學生大膽探索,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全心全意的,創造性地給他們營造發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境和條件,創設充分展示創造思維的機會和舞臺。
在學生借助自己的鐘表體驗1秒時,我讓學生聽、看自己的鐘表1秒鐘是怎么表示的,然后全班交流,通過這個有趣的過程,學生不知不覺的體驗了1秒鐘的時間,接下來設計一個動作表示1秒,更強化了1秒鐘的時間觀念……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處在有趣的活動中,但這個活動始終為教學目標服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學生始終是主動的。這樣,學生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真正的發展。
《測量復習課》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的復習課。復習課通常給人的感覺是沒意思、無新意,學生也對復習舊知識不太感興趣,但就這一節課,我個人認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課堂“活而不亂”。平時教學中我與學生形成一個統一的認識——在課堂上發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見也要等到別人說完了再說,不在課堂上說與課堂無關的話題等等。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我真切地感受到學生學會了傾聽,學會了尊重,注意力集中,學習有較強的目標性。我想一個形式上有秩序而內容上突顯個性、追求思維發展的課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課堂。
2.學生真正“動” 了起來,思維“活” 了起來。這節課中我力求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操作”中明方法,在“悟”中見真知。雖然是復習課,但我希望給學生新的感覺、新的收獲,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認識也進一步提高。例如,對單位的認識,有的學生還局限于抽象思維來理解,通過復習交流,認識得到提高。讓學生真正對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有一定的理解,能夠把學到的數學知識用到實際生活當中。我覺得學生們還真的不簡單,當他們自己解決了一個問題,并且有條理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時,我感到震驚,巧填單位和等量代換及互化問題一直是我們教學的重難點,可這些三年級的學生竟然自己解決了,我覺得學生的思維真的“活”了。
3.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真實的,課堂因“我”而精彩。所以,在課堂上,我努力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研究者、發現者、欣賞者和參與者,引導學生去生活中尋找數學、研究數學,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美;在“算法多樣化”“歸類整理活動”中我看到學生思維的獨特性和算法的多樣性。我覺得每個學生在數學面前都是自信的,他們已經認識到數學是精彩的,他們每一個人的存在都使課堂更加精彩。
當然,這堂課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還應當多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多給他們上臺展示的機會。另外,趣味性還可以設計的更濃厚些!!
一堂課過去了,但是還是有些東西值得我去回味和反思。因為只有這樣,我才能使自己的專業水平得到真正提高;只有這樣,我才能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段;也只有這樣,我才能更清楚地看到真實的自我!回首過去,展望明天。我已經踏上了“星光”這一艘巨輪,隨時準備揚帆起航,乘風破浪,沖向勝利的終點。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3
本冊教材共有8個單元,其中《兩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除以一位》是教學的重點,《年、月、日》、《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是教學的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力求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重視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讓學生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解決問題”時,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簡單的數學問題,如:讓學生自己到商場買牛奶(批發或零售),讓學生到校后向本組同學介紹牛奶(批發和零售)兩種方法哪種合算,并介紹解決的方法,這就讓學生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在教學中,我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推理、分析和交流的過程中去發現數學問題,理解數學問題,自己提出解決方案。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我就放手讓學生通過量、算、找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然后歸納出求其周長的公式,這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取了數學知識。
三、重視估算數學,強化估算意識,培養估算能力,估算生活中運用廣泛,在教學中重視估算,通達實例強化估算的優越性,逐步養成估算的習慣,從而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四、重視設計、組織數學實踐活動,提高實踐能力。
通過教師精心設計具有探索性、開放性的數學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經驗,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如教學《年、月、日》時,引導學生自制月歷、年歷,學生都能做出精美的月歷、年歷。
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學生做題時不細心,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要注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讓學生養成細心的好習慣,以提高教學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