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紙單元
(一)紙的觀察
教學要求
1、經歷對一張白紙的外部特征進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觀察描述的活動過程。
2、通過對紙的觀察和探究,能不斷地發現和提出關于紙的相關研究的問題。
3、學會在小組內交流信息和整理信息,提高綜合信息的能力。
教學準備
白紙、放大鏡、掛歷紙、報紙、直尺。
教學活動過程
1、描述一張白紙的特點。
出示一張白紙,它是什么顏色的?
這張紙除了顏色是白的特點外,它還有哪些特點呢?下面老師給每位同學發一張,我們比賽一下,看誰發現得多?
學生對白紙進行獨立觀察,并及時記錄紙的特點。(如果學生對前面學習的觀察的方法掌握得不夠好,可先復習一下。)
小組內交流,并把不同的特點集中起來,推選一名同學參加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教師一一板書。
2、比較兩張紙的主要不同。
比較書寫紙和卡紙,它們主要有什么不同?小組內討論后集中意見參加全班交流。
比較掛歷紙和報紙,它們主要有什么不同?小組內討論后集中意見參加全班交流。
出示語文書和數學書,猜一猜:哪一種書的紙要厚,哪一種書的紙要薄?
想一想:用什么辦法可以知道哪一種書的紙要厚,哪一種書的紙要薄。
用手摸的方法試一試。
看一看語文書和數學書各有幾頁。用直尺量一量分別有多厚。
算一算;語文書每張多厚?數學書每張多厚?得出什么結果?
3、觀察紙的纖維。
猜想:這些外形特征不同的紙,它們會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呢?
做一做:把一小片紙輕輕地撕開,直接用眼睛觀察紙的邊,有什么發現?再用放大鏡觀察,又有什么新的發現?
把撕下的半張紙揉成團,再小心地把紙團展開,用放大鏡觀察紙面,會有什么發現?
小組內交流獲得的信息。討論:面對獲得的這些信息,大家想到什么問題?
全班交流觀察過程中的新發現,提出想到的問題?
討論:面對這些問題,大家有什么想法?
4、后續活動。
想辦法解決課堂上提出的問題。
搜集有關紙的資料,了解紙是怎樣造出來的。為下次親手造一張紙做好準備。
(二)我來造一張紙
教學目標:
1.通過簡單的造紙活動,體驗紙張的來之不易,懂得珍惜、節約紙張。
2.了解古代的造紙技術和現代造紙工藝。
3.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團結協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通過簡單的造紙活動,體驗紙張的來之不易。
教學難點:紙的制作過程。
教學準備:1、紙巾、玻璃杯、清水、攪拌棒、
2、古代的造紙技術和現代造紙工藝的影象、圖片或文字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課前,請大家去查閱資料,了解紙是怎樣造出來的?
學生交流自己獲得的信息。
二、古人是怎樣造紙的?
1、師: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什么時候發明了造紙術?古代造紙術是怎樣發明的?
學生介紹收集的古人發明造紙術的過程。
2、是出示古人造紙的工藝流程圖,學生看圖說說古人造紙的大致過程。
師播放現代手工造紙的影象資料。
三、我來造一張紙。
1、師:你想不想造一張紙?請問造紙需要什么工具?
學生說一說。
2、師演示造紙的基本過程:
(1)、調制紙漿:把一塊紙巾浸濕,揉成紙漿團(或先把紙巾撕碎)放在杯里,加一點水化開,調成糊狀。
(2)、濾水壓平紙:把稀紙漿到在平鋪的棉布上,蓋上毛巾擠壓吸水(也可以用舊報紙來壓平吸水)。
(3)、加熱,烘干:從棉布上把“紙”揭下來,放在金屬鐵片上,用酒精燈加熱,把濕紙烘干。然后,小心地把紙從金屬鐵片上揭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