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材簡單分析: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科學》第三單元第四課時的內容。教材共分3個部分。一、生食和熟食,這部分的目的只要讓學生了解我們常見到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須熟吃的食物。二、觀察比較生、熟馬鈴薯,了解生、熟馬鈴薯的不同點。三、玉米由生變熟部分的目的不在于靜態地觀察生玉米粒和烤熟的玉米粒異同,重點是要求學生觀察玉米粒從生到熟的動態變化過程。 教學目標: 技能目標: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生、熟食的不同,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多向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精神和樹立正確的衛生觀。知識目標:知道食物可以分生吃的和熟吃的。了解同一種食物由生到熟的變化過程。教學重點: 觀察比較并描述生、熟的馬鈴薯的不同點和玉米粒從生到熟的變化過程。 教學難點: 觀察比較和描述玉米粒從生到熟的變化過程。 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 教師引導點撥,學生合作探究。實驗器材:1.生蘋果,煮熟的蘋果;2.生、熟芋頭;3.生、熟馬鈴薯;4.生、熟玉米粒;5.鐵碗,酒精燈;6.實驗記錄表格。教學過程:一、課前激趣教師出示裝有爆米花的禮物盒。師:今天老師和同學們初次見面,為大家準備了一份禮物。這堂課表現最好的同學將能分享這份禮物,想要嗎?生:想!(本環節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表現自己。為以后的課程環節埋下伏筆。)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要研究有關食物的問題.老師準備了一些食物,想請幾位同學上來蒙住眼品嘗一下。說說這種食物是什么味道?可能是什么食物?哪位同學覺得自己的味覺最發達的愿意來試試?再請一位學生上講臺幫老師蒙住品嘗食物同學的眼睛。(教師戴上一次性薄膜手套,向眾學生展示后從蘋果上切一小塊用牙簽喂給學生。)(本環節設計意圖:從課堂映射生活,從教師實驗操作細節上教育學生平時應注意衛生。)生:酸酸的、甜甜的、還很脆,我想是蘋果吧!師:解說得真詳細,再請你品嘗一種。(老師再從一個煮熟的蘋果上切一小塊喂他吃)生:酸酸的、粘粘的,猜不出是什么。師:你覺得哪個更好吃?生:第一個。師:好,讓他看看自己吃的是什么!(卸下這位同學的眼罩,全班同學一起確認食物的名稱——煮熟的蘋果,并請這位同學歸位)誰還想嘗?(老師又抽取另一個同學,并請上講臺,用同樣的方法喂熟的毛芋。)生:軟軟的、有點甜,是毛芋吧(老師喂他第二種食物——生的毛芋)生:脆脆的、有點麻,是不是……師:為什么不能確定是什么食物?生:好像平時從來沒吃過這種食物。師:你覺得哪個更好吃?生:第一個。(讓學生看看自己是否說對了。)師:通過剛才的小游戲我們知道有些食物(舉起蘋果)我們生吃味道好,有些食物(舉起毛芋)燒熟了更好吃,你還知道生活中哪些食物適合生吃?哪些食物需要燒熟了吃?(請學生來說說看)好,這堂課我們來研究一下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板書課題)(本環節設計意圖:1.通過“猜一猜”辨別食物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有趣的活動中,培養學生探究科學,仔細觀察的能力。2. 聯系生活中的經驗,舉例說說生吃,熟吃的食物,從而鍛煉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二、新課教學(一)觀察比較生熟馬鈴薯師:(出示生馬鈴薯)提問 :這是什么?適合生的吃還是熟的吃?生:熟吃。師:我手中的兩個馬鈴薯一個是生的,一個是熟的,哪個生的,哪個熟的,你能用什么方法判斷出來?(雙手快速在身后交換出示兩個馬鈴薯)生:“看”、“摸”、“捏”、“切”、“聞”、“嘗”、“剝”……(本環節設計意圖:通過本環節,充分調動學生對已有知識和方法的選擇,回憶先前學習的幾種觀察方式,并激發學生采用多種方式對生熟馬鈴薯進行觀察。)師:看來判斷的方法真的有很多,下面我們小組合作仔細觀察生的馬鈴薯和熟的馬鈴薯究竟有哪些不同?請記錄員及時做好記錄。材料員拿出抽屜里的這盤生熟馬鈴薯,如果要用小刀請特別注意安全,開始吧!(小組觀察比較生熟馬鈴薯,教師巡回指導。)師:請材料員收拾好桌面的馬鈴薯扔進廢物箱,我們要開始交流觀察成果了:生的馬鈴薯和熟的馬鈴薯有哪些不同呢?誰先來試試?(一生把小組的成果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匯報,其他學生質疑補充)(教師一旁板書重點)